<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行8人二辆车来到山西境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慕名前往榆次老城游览。</span>闻听:中国历史,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陕西,五千年看山西。山西,这个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裹挟了太多岁月变幻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自古被称为"凤城",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榆次老城占地百万平方米,景区建筑气势雄伟,色彩绚丽,构造精巧,是一处优秀的以古建艺术为载体的中国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业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结地。它集宋、元、明、清、民国各期的建筑风格于一体,在晋商文化土壤的孕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建筑群。榆次老城的古建筑,沿革有序,风格多样、用材考究、做工精细,粗扩而不失细腻,工细而少近奢侈,历久弥新。若说山西古建筑是汉族古建筑的一座宝库,榆次老城便是其中的具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初进榆次老城,步入东大街望眼北侧,只见一片古色古香的建筑群,在夏日阳光的渲染下,层次分明,凝重肃穆,庄严巍哦,恰似一屏淡彩的板画。俗语道"天下衙门朝南开",榆次县衙自然也是坐落在街北,大门面南而开。首先看到的是临街屹立的牌坊,正中主牌坊为四柱三间式,四根云纹雕饰大石柱安放在一米多高的草白玉石须弥座上,柱前后抱柱石、石鼓、石狮浑如天成;门头匾额"民具尔瞻"非常醒目,左右四门眉题"正风""敦仁"“崇礼"和"尚俭"。再看两侧各有一个简洁的两柱一门式配坊,坊顶柱头之上,均有一只向南张望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 县衙得以奇迹般地保存,成为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珍贵的历史活标本,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榆次县衙占地2万平方米,始建于宋朝,5堂26个院落。</p> <p class="ql-block"> 榆次县衙内建造的相当规范。之前只是在影视剧的某个镜头里看到过。今儿真是开了眼了:从正大光明的大殿、到后边的二堂、三堂以及当年张之洞与县官的议事房。两侧的吏部、户部、刑部……后边的男牢房、女牢房、古代的各种刑具。还有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榆次县衙有"晋藩首辅"之名,始建于宋朝,建筑风格是中轴对称,六进六出,左文右武,前堂后寝;建有五堂二十六个院落,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历史的记载显示县规置多是四径三堂,而榆次县衙为什么有六径五堂?原来宋初灭北汉之际(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认为晋阳屡出"真命天子",有"王者之气",故以火烧水淹,摧毁晋阳古城(位于今太原晋源区境内),将并州府迁到了榆次,榆次县衙也就自然升到了州府衙门的规置,一直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 县衙的大堂县丞院正厅槛联云:“既然穿吏服,心要忧国忧民;纵使卖番薯,秤须足斤足两。”不由使人联想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回家卖红薯”的俗语。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宗旨有着好的借鉴意义。县衙四堂槛联云:“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p> <p class="ql-block"> 县衙内大堂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朴实无华,语浅而意深。道明了得与失应有的心态,上下联句句以一官与百姓相对,揭示了官与民,地方官与地方治理的辩证关系。与我们现在说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拿着人民的体禄,为官一任,致富一方,要能上能下,勤政爱民有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 十八般兵器、讯仗、官轿、夹棍以及文化内涵丰富的楹联牌匾。"帝制早废,县衙犹存","珍贵史迹,进门有益"。您若浏览至此,可以领略古代衙府的风貌,了解封社会衙门的历史、政治、文化知识;也可以寓教于乐,过把古代知县瘾。"一座县级衙署,半部历史写照",置身其中,细细品位,就像在做一趟穿越岁月时空走廊的旅行,顿觉心也怡然,意也怡然。</p> <p class="ql-block"> 走出县衙,我们来到了榆次的城隍庙。山西榆次老城城隍庙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庙内主殿建筑结构精巧细致。主殿前有玄鉴一座,高达25米,颇为壮观,1999年世界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基金会公布为全球最精美的古建筑之一,城隍庙是古代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之一。</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爷是最受百姓敬仰的北宋宰相寇准。县衙中"剧暑悲痛度,清秋喜却回"的匾额是大清圣祖康熙亲题。300多年前,在大乘寺顾炎武、傅山和王介石等人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清活动。</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是护城佑民、主掌茗籍之神,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是对当地名人志士美好的回忆与纪念。榆次城隍主神正是被称为"寇老西儿"的寇准。</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内飞檐斗拱。由于不能拍大殿的主人,所以只能拍一些外景。大殿门外有许多劝人向善的槛联。如玄鉴楼槛联:暗室亏心未入门已知来意;自家作擎欲免罪不在烧香。寝殿楹联更是形象:站着!你背地做些什么?好大胆,还来瞒我;想下!俺这里轻饶哪个?快回头,莫去害人。这两联如同当头棒喝,让那些心怀莫测,使坏作恶却祈求神灵底佑的人头皮发麻,让人联想到冥冥中铁面无情、洞察世事的判官形象。月老庙楹联曰:善报恶报,迟报速报,终须有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不知。让人联想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的警句和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俗话,对仗工正,句句传神。</p> <p class="ql-block"> 城隍庙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 凤鸣书院曾是清代榆次县学,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清朝乾隆十三年,知县钱之青设义学于此,乾隆三十一年,称"凤鸣书院"。十八年后,知县路孟逵又重新翻建了凤鸣书院。至此,经过几代县令多年的建设经营,书院有所扩大,成为旧时榆次影响力最大的一家书院。院内呈园林式风格布局,湖光山色争辉,亭廊楼宇相间,林木葱郁、环境清幽,是芊萃莘学子求学读书的理想环境。</p> <p class="ql-block"> 文庙的大门是"棂星门"。棂星门立在砖砌的台基上,是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绿色琉璃瓦三滴水歇山顶。密密层层的斗拱使人眼花综乱。门额上题"棂星门"三字。棂星门后有洋池,洋池上跨着一座石桥称为状元桥,过了状元桥就是大成门。</p> <p class="ql-block"> 文庙内供奉为孔子,始建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在时任知县龚父的组织下修建而成。占地2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是榆次现存的最古老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晋中市级文物榆次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在大成殿后是明伦堂,明伦堂面阔五间,取意于《孟子》:"学则三代共,皆所以明人伦也",现辟为孔子生平展。还有敬一亭、尊经阁、东西学宫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 倘徉其间,古之思、民之魂,历史的沧桑油然而生,晋中古朴的自然、历史、人文、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犹如时光倒流。</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过的县衙、文庙、城隍庙等公共建筑,其中有的是老建筑修复,有的是新仿古建筑。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这一座又一座的楼宇都向人们诉说着他们的过往历史;一砖一瓦都在向人们倾诉着它们的精彩故事。</p> <p class="ql-block"> 顺着街道往前走,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过街楼,写有"博厚高远""兰花时秀"字样的三层楼阁。</p> <p class="ql-block"> 榆次老城中的西花园有:亭、台、楼、阁、廊、轩、榭点缀其间,将北方建筑的大气与江南水乡的灵韵巧妙地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了老城园林豪放与秀美的风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榆次老城中的一楼、一阁、一砖、一瓦、一口枯井、一棵老树,都折射出千年老城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p> <p class="ql-block"> 榆次历史久远,西周时即有陈说。史料中关于老城的记载:“周五里、高三丈、基广四丈、上广两丈、池阔与高等、深半之。”我们沿着街巷兜兜转转良久之后,终于看到了这座千年老城的真面目。景区已形成了由县衙、城隍庙、文庙、凤鸣书院、西花园、市楼……等景点构成的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中,传统的观念是重儒轻商,故四民中以士为一等,商为未等。但明清山西商人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商和士农工是同等重要的事业,都是本业,同样要敬。晋商敬业、勤奋、诚信,形成他们特有的"晋商精神"。"凡是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这是古人对晋商的评价。晋商之家族不同于一般官绅家族,它是具有商业烙印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家族,"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他们的自我写照。也是晋商立足于在中国商界称雄达500年之久的根本所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