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前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四川剑阁县文史资料委员会,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征稿编辑“知青在剑阁”一书,我投稿“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五十周年有感,有幸被选中,因投稿踊跃版面有限,只收录部分章节。今天十二月二十二号,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五十六周年,特将全文整理,添加剑阁县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活动照片,再回顾五十六前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4年12月22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知识青年到农村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五十周年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五十年前的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指示”一发出,不论你是梦想当科学家、艺术家还是幻想做教师、工程师,命运的航船统统把你引向另一条道路,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也从此被改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特殊的时期,为我们这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文革动荡十年,把国家经济搞成那样,几乎崩溃, 国家最艰难的岁月里,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学生离乡背井,奔向“广阔的天地”,来到最艰苦的农村,在那温饱还未解决的穷山辟岭与当地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正需要学习知识的时候,宝贵的青春被荒废,人生最黄金的年华就蹉跎在那场上山下乡的运动中,近两千多万人从此扎根异乡。现在谁愿意让自己读初中,高中的孩子 ,放弃学业,放弃考高中,考大学,送到边远山区扎根落户。是时代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我们年轻的肩膀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与磨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人生一辈子有很多事情会渐渐淡忘,但那段知青岁月生活并没有过去,时光磨不掉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每一次回眸,一幕幕往事清晰如在昨日,回首往事,时间已悄然远逝,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却仍然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它占去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也影响了我们的整个一生,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我们学会了与命运抗争,也学会了在逆境中寻找生命的真谛。我们学会了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坚韧书写人生。当然我们这一代人,因此更多了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日子虽苦但也铸就了我们坚韧不拔的精神。返城后的我们虽然没有学历、文凭,但凭着饱经磨练,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和吃苦耐劳优良作风,大多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国家建设各行业的主力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动员上山下乡的宣传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山下乡的日子里,长期跟当地社员们打交道,更感受到他们的勤劳和朴实。记得刚到生产队那天,正是寒冬腊月,王大哥、蒲大婶一家硬是自己打地铺,把床让给我们睡,现在想起仍让我颇为感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吃菜常常要到生产队的菜地里去摘,当时调侃话“跳丰收舞”。有的社员就向队长反映,队长说人家那么远来,吃点菜算啥嘛,并且粮食没有跟我们定量,吃完就可以去领,而且是细粮,跟大多数知青相比简直就是享福了。想起当年受到的很多优待和照顾,我在这里还是要对剑阁的父老乡亲,特别是老队长和朴实的社员说一声,“谢谢”!是你们的帮助和照顾,让我们度过了艰苦的知青岁月。虽说艰苦,但毕竟还是在那里劳动、生活了两年多,对那里的社员以及山山水水时常有些怀念,同时也祝愿那里的一切,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越来越美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1998年 返乡掠影及回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98年和几个同学相约回剑阁一趟,拍了几张照片。那时跟现在比变化还不太大 ,现在也时不时地拿出来看看,回想着那上山下乡的日日夜夜,战天斗地的山山水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上山下乡插队的地方——四川剑阁县龙源公社青杠生产大队,位于三面环山的山沟里,绝大多数社员姓王,所以又叫王家沟。沟下游最适合建水库,右边中白色的就是水库,当年我也曾参加修水库劳动,因搬石头还把手砸了一个大口,伤疤至今仍隐约可见。现在水库早已建成,造福当地百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曾经与社员耕耘过层层梯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的生产队群山环绕,在这里我曾同社员一起栽秧打谷子、挑粪又种地。即便是要有经验老农民干的耕地耙田,我也争取去干过。那层层叠叠梯田里,都流下过我辛勤的汗水。远山看去依然郁郁苍苍、山青水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熟悉的朋友们正在收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看见大家正在田里忙碌着,我也感受到了丰收的喜悦。想当初,我也是年轻好胜,比较逞强。社员说我们城里人娇生惯养,什么也不行。于是就在这个田里,我跟生产队栽秧能手比赛栽秧,最后是不分上下,一起栽到终点。栽秧一般是要先让一个栽秧技术好的社员打端秧,其他社员照他的排列栽秧,才能让栽的秧排列整齐。当年的我还是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于是主动提出要打端秧。其实也简单,就是栽秧时头埋低一点,看准三点一线,秧就栽直了。社员们说得更形象,“要想秧子栽得端,鸡儿挨水边”,话丑理端,也就是说人要蹲低一点,道理是一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还主动申请要和男社员一起去上公粮,生产队照顾我们背八十斤谷子(社员背一百斤),走十几里山路到公社粮站。一般走几十米就要用“拐把子”(木头制作丁字型)撑住尖勾子背篓底部,休息片刻并扬起脖子大吼一声,“哎”!据说这样能缓解疲劳。所以社员们对我们这些城里十几岁的娃娃能做到这样,也还是十分佩服,刮目相看。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返乡剑阁在下乡生产队留影,社员是第一次摄影,照片质量差 ,这个背篓就是我们上公粮背的背篓,因背起需受力好,编制成喇叭型俗称尖勾子背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穿过生产队通往阆中的黄柏古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传三国时,蜀汉大将张飞行军至此,因山路崎岖难以辨认,令士卒于蜀道两侧“植柏表道”,留下“张飞柏”的美谈。两旁载上黄柏树,又可以行军遮阴,也庇荫着出川入蜀的旅人。皇柏古道绿荫森森,古柏参天,如一条绿色的翡翠长廊,每棵树上面都有一块小牌写着“古柏保护区、及本棵树的编号”。每棵树都受到国家文物保护,严禁砍伐。 当年的黄柏古树也是枝繁叶茂,此古道从剑阁到阆中穿过我们生产队,劳动间隙我们常在此遮阴避暑。从生产队背八十斤到公社上公粮,也经过此道。过了几十年,我这次重返生产队,看见黄柏古树也老了许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生产队到龙源公社就要经过此段黄柏古道,风景优美也不亚于“剑门关”附近的“黄柏古道-翠云廊 ”。“翠云廊 ”现在是要买门票才能参观。我们当年知青相约赶场,这里是必经之路,经常免费参观这黄柏古道。当时是一路有说有笑,时不时还要唱几句知青们自己填词的歌曲 ,有几句大概是,(剑呀吗剑门山,高呀吗高万丈 ,豇豆茄子满山坡,片地是红苕,田里的青蛙呱呱叫,河里的泥鳅be蹦跳。)劳动生活虽然艰苦,大家还是充满乐观情怀。那时黄柏古道可是黄泥碎石路,下雨就比较难走。现在今非昔比,有一段已经是水泥路面了。要致富先修路,看来剑阁人民也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正积极地改变着那里贫穷面貌,为奔小康而奋斗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下乡剑阁我在此屋居住两年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当年插队时我们曾经住的房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这房子位于院子正中,面对大门,被那里的社员叫做厅堂,也就是有过世的人放棺材和祭祀的地方,平时没用时放了几副老人的棺木。我们去了没地方住,生产队就把棺木抬出来放在门边,我们就在里面安家落户了。同学来耍时没有凳子坐,大家都是坐在棺木上摆龙门阵,很自然也并不觉得怕。现在社员生活好了,都盖了新房。这个院子也已被废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朴实勤劳的王孝大哥和蒲大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我们刚去时,数九寒天他们打地铺把床让给我们睡,并让我们在他们家同吃了几个月。煮饭时先烧一大锅水,放四.五两米,再放上几瓜瓢主粮酸菜(用青菜常用的是红苕叶子,煮熟后不放盐放在缸里发酵一星期,那个酸水丝可以拉一米多长),要熟时最后撒上一小碗(大概半斤多)玉米面,就像现在做菜勾芡避免清汤寡水,桌子上放一小碟盐就是菜,这就是五个人的伙食了。正在长身体的我们,一般在一两个小时后肚子就饿得咕咕叫。当地有一句俗话——“火当衣裳、菜当粮”,也就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后来我们自己开伙,国家给知青也配了一年粮,生活有所改变。我们也相处较好,他们生的儿子还请我帮忙取的名字,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农民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照片上,我们的背后是他们现在盖的新房,虽然是土坯房,可比原来宽敞多了。</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老朋友又相会了</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我右边拿烟的是原生产队会计王忠,因是生产队干部,也比较关心知青,我们相处较好。有次他娃娃生病发烧,问我要药,我就给了他一颗氯霉素,他娃娃吃了就退烧了。他非常感谢,说我带的是城里的好药,其实就是一般的消炎药。他娃娃从来没有吃过西药所以很管用,可见那时边远山区确实缺医少药啊。我左边的是同院邻居王润湘,他爸是地主,在那个扭曲年代经常挨批斗,他也时常受打压。我不顾很多人说我跟地主子女搞得拢,爱跟他在一起耍,因为他读过初中也和我比较谈得来。当时他也很苦闷,我就跟他说这个状况会改变的,当时也就是想安慰他,不过也觉得这左倾思潮不可能就一直这样下去。文革结束后,他的生活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仅入了党,后来还当了生产队长,现实就是这样捉弄人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 和王新大哥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热情的王新大哥,我们下乡时是生产大队革委会主任,那几年碍于形势经常谈到要揪资本主义尾巴,现在也下海经商了,在乡上卖农资产品,生意是有声有色。这次去在他家住了一晚上,看他家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就连半导体收音机也没有,现在也买了大彩电、VCD(98年整个大队也只有他们家买了),当时还没有电视信号现在应该有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一早,我还在睡梦中,他就走了十几里山路,一定要买肉招待我们,还给我们买了大馒头带在路上吃。他的朴实和热情真是让我无以言表,感慨万千。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劳动间隙大家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其中有几个人,当年也曾和我一起战天斗地,现在温饱已解决,精神面貌是显著的改变,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看他们那衣服上沾满劳动的泥土,就知道他们为改变当地穷山辟岭的面貌,建设美好家园,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院子门前的石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虽然随时代的发展,石磨已经被废弃,但当年我在此磨面的情景还时时浮现在我脑海中。先到生产队借一头牛,把麦子倒在磨盘上,套上牛还要把牛的眼睛蒙上,吆喝着赶牛,就开始磨面了。这样的场景,现在的人只有在电影里才能看到了。面磨好之后,用筛子再把磨过的面筛出来,剩下的麦麸子送给社员。因为我们生产队没有压面机,还要背起面粉走几里山路到别的生产队压成面,晒干做成挂面才背回来,这一切全部自己亲自动手操作。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剑阁老县城出城,上山五里就到了塔子山顶。塔子山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而剑阁山上的塔子就是剑阁的一个重要标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刚下乡时,县里文革帮派组织还在搞武斗,69年3月5号我和班上共十一个同学,搭乘货车去县城(车可能是帮派组织的,我们才下乡也搞不清楚),汽车刚开到塔子山顶塔子附近,遭到当地另一帮派组织的伏击。据知情者后来讲述,他们不知道车上有知青,知道了可能要取消这次伏击。当时车上受伤的惨叫,震耳欲聋的枪声混成一片,那个场景真是惨不忍睹,整个车上打死十三人,伤十八人。我逃下车后看见那弹孔累累及血……的车厢,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能从那车里活着出来,并且毫发未伤,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我们只有一个同学手膀挨了一颗子弹,真是经历了枪林弹雨、大难不死啊。不知是知青命大福大还是反应灵活,可能还是马克思不见我们,要留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吧。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剑阁县文史资料记载当年伏击伤亡情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当年遇袭搭乘的汽车,经过枪林弹雨已是伤痕累累。(照片来自剑阁县文史资料文革专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18年回剑阁,同车同学在遇袭地(右)及聚会时度假村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同车同学在相识六十年周年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2018年下乡剑阁50周年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18年下乡50周年返剑阁演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乡50周年活动返剑阁知青合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参加纪念活动演出知青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下乡剑阁50周年纪念知青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剑阁县属于深丘地区,有些地方也是崇山峻岭,有着丰富多样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特别是剑门关山里更是这样。在这云雾缭绕的大山里,有我们曾经战天斗地生活过的地方,更有着让我终身难以磨灭的那段刻苦铭心的记忆。我们这一代人青春岁月充满艰辛与坎坷,以上的回顾只是知青生活的瞬间和点滴,也就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吧。很多事是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既然碰上了就要勇于面对、顽强拼搏、乐观生活。这一辈子风风雨雨、飘飘洒洒也就过来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8年 5月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