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爱沙尼亚 塔林老城 座堂山

Charles 沈

<p class="ql-block">【联合国官网介绍】塔林历史中心(老城)</p><p class="ql-block">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条顿骑士团的十字军骑士们在这里建造了一个城堡, 后来,这里又发展成为汉斯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主要中心。在后来的几个世纪,这里屡遭战火,但许多建筑还是较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公共建筑(特别是教堂)之豪华以及商店内部装璜之考究充分展示了当时这里的繁荣和富裕。1997年,其老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是游览观光的重点。</p> <p class="ql-block">塔林(Tallinn)是爱沙尼亚共和国的首都,城市人口约45万,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离北方对岸的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约80公里,坐渡轮二个半小时。塔林老城分上城和下城。上城在座堂山上,一直是行政机构所在地和王公权贵住处,下城是一个古老的汉萨同盟(Hanseatic League)城镇,为平民居住的城区,是中世纪贸易的中心,历来非常繁华。</p> <p class="ql-block">座堂山城堡上的赫尔曼塔(Pikk Hermann,爱沙尼亚语:高大的赫尔曼)。塔楼的第一部分建于1360-1370年(元至正二十年 - 明洪武三年)。16世纪重建,高度增加到 45.6 米。现在有一条 215 级台阶通往塔顶,顶部有一个观景台。赫尔曼塔就在爱沙尼亚议会大厦旁边。塔顶悬挂的蓝黑白色国旗是现行国家政府的主要象征。国旗高2米,宽 3米,日出时升起,日落时降下。1918年,爱沙尼亚独立,国旗首次升至赫尔曼塔顶。</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国旗:蓝色象征将来和天空,黑色象征过去和土地,白色象征追求光明。</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爱沙尼亚语:Aleksander Nevski katedraal)是一座东正教教堂,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在五个洋葱形圆顶,兴建于1894年到1900年。当时塔林处于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之下。其圣人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于1242年在爱沙尼亚边境附近的楚德湖冰面上赢得了冰上之战。</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座堂面对议会大楼,标志着俄罗斯的统治。为爱沙尼亚人所厌恶。。在1924年,爱沙尼亚当局曾计划拆除这座教堂,但是由于缺钱,加之其规模宏大,计划搁浅。爱沙尼亚并入苏联后,教堂关闭。1991年爱沙尼亚脱离苏联独立后,这座教堂才开放。及至2023年,拆除教堂还在国会议程上。</p> <p class="ql-block">走进教堂就不准拍照,只能在门外将就。</p> <p class="ql-block">座堂山城堡(Toompea Castle)是中世纪建造的城堡,800年来一直是权力中心,统治者包括丹麦、立窝尼亚骑士团(Livonian Order)瑞典、俄国等,现在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沙尼亚国会(Riigikogu)所在地。1920-1922年所建的国会大楼,把中世纪城堡改建为现代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环绕座堂山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城墙间以塔楼,建于14-15世纪,有的塔楼现在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红狮子”铜炮在塔林本地铸造,有塔林的盾徽:三个狮子,一个十字架,还刻有“我是红狮子,用铁炮弹射击敌人,1559年铸造”的字样。炮筒直径96毫米,长423厘米。原炮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运去俄国圣彼得堡,此炮是1559年原炮的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丹麦国旗的传说。根据传说,1219年6月15日,丹麦国旗(Dannebrog)从空中落到此处。在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 (Valdemar II, 1170-1241) 十字军东征爱沙尼亚期间,他几乎在林丹尼斯(Lyndanise)战役中失败。在安德斯·苏内森(Anders Sunesen)大主教的祈祷下,红白相间的旗帜突然从空中落下,丹麦人获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瓦尔德马的旗帜和带有三只狮子的徽章从中世纪到今天一直是塔林的象征,代表了丹麦和爱沙尼亚之间日益增长的历史联系和人类文化关系。</p> <p class="ql-block">丹麦国王花园是1311 年,根据丹麦国王埃里克七世·门维德(Erik VII Menved)的命令,这片区域被划归下城,而修建的城墙则成为市中心和座堂山的边界。下城有权留在要塞的山上,而“任何人不得阻止或干涉”当地人享有这一权利。这个花园还流传着上述丹麦国旗 Dannebrog 起源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塔林圣母主教座堂(爱沙尼亚语:Tallinna Neitsi Maarja Piiskoplik Toomkirik)在座堂山上,由丹麦人创建于13世纪,是塔林和爱沙尼亚最古老的教堂,也是17世纪大火后座堂山上唯一幸存的建筑。最初是一座罗马天主教的主教座堂,1561年改属路德教,现在属于爱沙尼亚路德教会。</p> <p class="ql-block">1240年被命名为大教堂,并以圣母玛利亚为名奉献。14世纪初,教堂开始重建,变得更大。1330年代,教堂开始将单通道建筑扩建为三通道建筑。然而,这项扩建工作持续了近100年,于1430年代完工。不过,中殿的矩形柱子在14世纪下半叶就已完工。1684年的大火使教堂遭受了相当大的破坏,一些拱顶倒塌,所有的木制家具都被烧毁了。</p> <p class="ql-block">教堂东端的祭坛。</p> <p class="ql-block">17世纪的枝形吊灯。</p> <p class="ql-block">教堂西端的管风琴。</p> <p class="ql-block">祭坛。火灾过后,1686年教堂几乎重建,恢复了原貌。新的布讲坛上有使徒的雕像和祭坛画。雕像由爱沙尼亚雕塑家 Christian Ackermann 制作,绘画由 Ernst Wilhelm Londicer 添加。</p> <p class="ql-block">布道坛。</p> <p class="ql-block">苏格兰人Samuel Greig(原俄罗斯海军的 Samuil Karlovich Greig)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航海家亚当·约翰·冯·克鲁森斯坦(Adam Johann von Krusenstern)墓葬。</p> <p class="ql-block">17至20世纪的众多徽章。</p> <p class="ql-block">2016年,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参观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座堂山上有数个观景台,居高临下。其中一个位于Vanalinn(爱沙尼亚语意为“老城区”)一个观景台(Patkuli Viewing Platform)的风景最好。</p> <p class="ql-block">城墙、塔楼、和波罗的海。</p> <p class="ql-block">圣奥拉夫教堂(St Olaf's Church),可以登塔观景。</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博物馆(St. Nicholas' Church and Museum),可以参观并登塔。</p> <p class="ql-block">下城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紧邻这个观景台的大楼是斯滕博克宫(Stenbock House),为爱沙尼亚政府和总理府所在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爱沙尼亚独立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和州总理府于1918年成立。</span>根据爱沙尼亚宪法,行政权属于政府,总理则代表并领导政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里既是总理的办公室,也是政府定期会议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座堂山的道路路面是大块的鹅卵石,对一切有轮子的交通工具都不甚友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