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二战时期,苏联曾涌现出一位传奇间谍佐尔格,他深入日本多年,为苏联提供了诸多关键情报。特别是在1941年,佐尔格传递的“日军不会北上西伯利亚”的情报,使苏联得以放心地调遣远东军队,这一举动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后世尊称佐尔格为“间谍之王”。在以色列,也有几位间谍被誉为“佐尔格第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伊利·科恩与沃尔夫冈·洛茨。这两位均是海外成长的以色列人,他们都成功渗透进阿拉伯国家高层,并向以色列输送了大量重要情报。然而,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科恩于1965年被叙利亚捕获并处死;而洛茨虽在同一时间被埃及逮捕,却因被误认为德国间谍而免遭极刑,最终被判处监禁。令人瞩目的是,以色列为了营救洛茨,不惜以5000名战俘及9位将军作为交换筹码,将他赎回。洛茨回国后选择隐居,之后辗转于西德和美国之间,度过了平静的晚年。那么,这位传奇间谍究竟有着怎样的背景?他是如何打入埃及军政系统的内部?又为何能够得到如此巨大的营救代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沃尔夫冈·洛茨,这位出生于1921年的德裔犹太人,其父母分别是意大利籍导演和犹太舞蹈演员。按照犹太传统,母亲为犹太人,则子女亦被视为犹太人。尽管洛茨未接受割礼,但他依然属于犹太民族的一员。童年时期的洛茨目睹了一战后德国的衰败以及纳粹势力的崛起。在他十岁时,父母离异,他随母亲生活。随着纳粹党掌权,排犹情绪日益高涨,为保障儿子的安全,母亲带着洛茨移民至巴勒斯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在巴勒斯坦度过十八载春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洛茨因精通德语而被英军征召入伍,担任翻译官并驻扎于埃及。在此期间,他对埃及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入了解。战后,洛茨返回巴勒斯坦,加入以色列国防军,并因其卓越表现获得高层认可。随后,他成为摩萨德的一员,肩负起搜集情报的重要使命。鉴于洛茨拥有德国血统且熟悉埃及环境,他成为了打入埃及军政系统内部的理想人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为了构建一个合理的身份进入埃及,摩萨德充分利用了洛茨的畜牧专业知识。他们让洛茨假扮成一位澳大利亚富豪,在德国建立社交圈后再前往埃及投资马场。洛茨精心打造了一个虚构的身份:“假洛茨”曾在纳粹军队服役,并在非洲作战两年,战后移居澳大利亚经营马场,积累了巨额财富。凭借这一身份,洛茨顺利融入当地上流社会,结识了许多政府官员和军人。他不仅慷慨解囊赞助俱乐部活动,还表现出强烈的反犹太主义倾向,赢得了埃及军官们的信任。随着时间推移,洛茨逐渐与埃及军方高层建立了密切联系,获取了大量机密情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洛茨夫妇在赫利奥波利斯附近开设了一家马场,这里紧邻埃及军事基地。通过与高官们频繁互动,洛茨掌握了有关埃及军事部署、武器装备等重要信息。每当夜幕降临,洛茨便利用浴室墙壁内的发报机将这些情报发送给以色列。此外,他还积极收集有关埃及与苏联、欧洲国家合作的情报,为以色列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三】1964年夏天,摩萨德下达了一项艰巨任务——寻找沙卢发导弹基地的确切位置。面对这一挑战,洛茨决定亲自行动。他与妻子伪装成迷路的游客,驾车闯入沙漠深处。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苏伊士市附近的导弹基地。然而,他们的行踪很快被发现并遭到逮捕。幸运的是,凭借在亚历山大积累的人脉关系,尤素福将军等人出面担保,使洛茨夫妇得以释放。但不久后,他们再次被捕,并被移交给埃及反间谍部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2px;">审讯过程中,洛茨坚称自己是德国人,并表示是受以色列蛊惑才从事间谍活动。由于没有进行过割礼,加上外表特征与德国人相似,埃及方面相信了他的说辞。为了避免引发外交争端,埃及政府并未判处洛茨死刑,而是将其关押起来。直到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以5000名战俘及9位将军为代价,成功换回了包括洛茨在内的10名间谍。这一壮举彰显了以色列政府对间谍人员的高度责任感,也让摩萨德成员更加坚定了为国效力的决心。洛茨回国后选择隐居,晚年则在德国慕尼黑度过。他曾将自己的经历写成回忆录《当间谍的那些日子》,以此换取生活费。如今,关于洛茨的大部分资料都来源于此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