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忆童馨】祖孙三代的饺子情缘

天马行空

<p class="ql-block"><b>昵称:天马行空</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2275852</b></p><p class="ql-block"><b>图片:自拍</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北方,冬至的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家的温暖和节日的喜庆,是团圆和传承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家乡地处锡林郭勒盟最南端太仆寺旗,在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全家人一起动手,忙碌着开始包饺子,说着一年来的收获,讨论着新的一年的打算,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气氛,在忙忙碌碌中,分享着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年的冬天,总是充满了无尽的乐趣和珍贵的记忆,在那个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冬季成了我们最期待的时光,“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已成为家乡人的一种情感,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饺子,它不仅是家乡的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的寄托。“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从北到南,无论地域如何变迁,饺子始终是连接着家庭成员情感的纽带。从我记事起,春节家中的厨房就总是弥漫着饺子的香气,那是妈妈的味道,是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18px;">今天冬至到,爱人从超市买上新鲜的猪肉、胡萝卜和做饺子的其它必需品,开始剁肉馅,和面擀饺皮,一辈子忙乎惯了的老岳母也坐不住,要凑上前来包饺子,“您坐着看电视吧,包也不利索,不用了,就等着吃吧!”爱人笑着应和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九十高龄的老岳母如今身子骨依然硬朗,说话滔滔不绝,老人一辈子含辛茹苦,经历了最苦难的日子,沧桑的老脸上刻满了岁月的年轮,将孩子们一个个养大成家,如今年事已高,身边已离不开人伺候,她养我们一小,我们养她一老,寒冷的冬季里又轮到了我们伺候,作为老女婿,我接过接力棒,白天妻子过来做饭,做些生活琐事,每晚我陪伴在老人旁,陪她度过漫漫冬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冬至的暖意不仅仅在于食物的香气,更在于家人的团聚和那份深深的情感。今天,我们围坐在桌前,一边包着饺子,一边听着岳母讲述她年轻时的故事,那些关于冬至的童年故事,在老岳母的讲述中仿佛穿越了时间,温暖着我们的心房。</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零二零年冬季母亲过世后,陪伴了老人一辈子的擀面杖又传到我的手里,它记录着母亲的生活光影,油光蹭亮的面杖述说着曾经的岁月,它不仅仅是关于家庭温馨场景的记录,更是关于传统的故事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常常握着那根擀面杖,在案板上忙碌着,擀面杖在母亲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一般,欢快地滚动着,将一团团柔软的面团变成各种形状。不必说劲道爽口的手擀面,也不必说肉香扑鼻的滋油饼,单说说逢年过节的饺子就令人味蕾倍增,多少年来不曾忘怀。母亲手中的擀面杖与案板碰撞发出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宛如一首独特的厨房交响曲,伴随着我整个童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熟悉的灶台前,母亲的身影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拉风箱的啪嗒啪嗒的声音刻骨铭心,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的情景历历在目,灶口冒烟时喊我拉拉插烟板的声音温暖如春,母亲做饭干净利索,也不用人帮忙,总是做在前,吃在后,最后上炕时还围着围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乡的冬至,总带着温暖的气息,冬至这天必吃饺子,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煮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吃了就不怕冻耳朵啦,虽然这是流传的谚语,但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寓意,冬至吃饺子,是多少年来留在记忆中的一种习俗,冬至来临,和父母兄弟姐妹围在一起,忙忙碌碌,拌馅儿的、和面的、擀面皮儿的,忙得不亦乐乎。</p><p class="ql-block"> 母亲做饺子特别好吃,凡是亲朋好友来了都说做得好,那个年代吃一顿饺子只有临近春节才有的事情,冬天家里的炕头成了我们最温馨的港湾,凡是来家里串门的人母亲总是亲切地招呼上炕,上炕盘腿坐着一会儿屁股底就热的坐不住了,冬暖一条炕,坐在炕上说着一年来的收成,在农进家上炕是最热情的接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屋里靠后墙是两节大红柜,西边一节便是放莜面的,靠西墙前边便是盛白面的红柜,包饺子的时候,母亲揭开柜盖,盛出几碗面粉倒入铝盆中,放在炕沿边,逐渐加入温开水水,边加边用筷子搅拌,直到面粉成团,接着左手扶着盆子边,右手不停地揉着面团,直到面团光滑有弹性,然后盖上湿布或玻璃盖儿,放在炕头上让面团“醒”一会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就是擀饺皮,母亲将醒好的面团从中间开个口,就像手里握着一串念珠一样不断地揉捏着,不一会儿面团变成了三公分粗圆状形,揪开放在面板上揉匀称,分成小剂子, 再用手掌将剂子压扁,右手握着擀面杖,左手大拇指与二拇指捏着剂子边缘,面杖快速地旋转着,不一会一沓饺皮子就擀出来了,中间稍厚,边缘稍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无论外面白毛风刮得多大,家里也是暖气融融,我们坐在炕头上,看着母亲包饺子,母亲找出几枚硬币,一分钱的居多,有时也有二分的,说是谁吃到硬币谁有福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饺子也是技术活,母亲用左手大拇指与二拇指托起饺皮儿,右手用筷子把饺馅夹起塞在面皮中心,然后将两边的馅子往中间按一按,让饺馅儿成一个圆球状,再用右手大拇指和二拇指不停地往里收边儿,到最左边时两指用劲儿一挤,一个形状似元宝状的花边饺子就成形了,一会儿便包出来一蓖子饺子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饺子调料也就是剁点大葱,撒些花椒面,滴些胡麻油和酱酒,放些盐面之类,经母亲一搭配,顿时满屋子飘出了浓浓的香味儿,有时母亲还用舌头尖舔舔,看看甜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好饺子后,母亲就坐在炕台前,不停地拉动着风箱,伴随着巴哒巴哒的灯箱声响,灶门里的火焰呲溜呲溜地往外冒,不一会儿气雾便弥漫在整个外屋。水烧开了,母亲将饺子呼啦啦地下在锅里,随着水花的沸腾,饺子不停地上下翻腾着,一会儿便漂浮在水面上,圆圆的肚子,仿佛里面的馅儿要挤出来似的,这时饺子的香味儿和热气夹杂在一起,早已沁人心脾,胃暖人暖,历久弥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家乡多年,但无论走向何方,始终走不出对家乡的眷恋。家乡像一片挥之不去的祥云,时时刻刻萦绕在心头。随着岁月的流转,这份手艺和情感被一代代传承下来,从我的母亲,到我的妻子,再到我的女儿,最后连我的宝贝外孙女也加入了这个温暖的行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至这天,远在武汉的女儿,也带着可爱的外孙女从武汉汉口站乘动车,抵达荆州与出差在外的女婿共度冬至时光,在荆州一起包饺子,感受家乡的美食文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机灵可爱的小外孙,也拿起饺皮儿,左手夹起来些饺馅,有模有样地包起来,在这个冬至,我们不仅包下了饺子,更包下了岁月的温情和家族的记忆。每一只饺子,都承载着家的味道,每一张饺皮,都裹挟着世代的情感。从我的母亲手中接过这份手艺,我的妻子、女儿,乃至我的小外孙女,都在这温暖的传承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愿这饺子的香气,如同家族的血脉,流淌在每一个子孙的心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这饺子的味道都将是我们共同的家乡,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