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法界建成后一直没有前来拜谒过,今次来舟山,昨日参观游览了普陀山三大寺和南海观音,对普陀山为何成为观音菩萨道场的历史缘由有了深入的了解。今天再来观音法界参观,对观音菩萨的身世与化身作个全面的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停观音法界外的专用停车场,步行穿过地道到达马路对面的入口处。进入观音法界仿佛踏入了一片超凡脱俗的净土,尘世间的纷扰瞬间就被抛诸脑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广场上回眸,一垛巨大的海天佛国照壁树立在马路对面,与景区入口遥相呼应。其实,观音法界是一个<span style="font-size:18px;">占地约2500亩,总建筑规模达30万平方米</span>的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博览园,主要由观音圣坛、正法讲寺暨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女众部、观音村(居士学院)、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和普隐精舍等多个功能单元组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建筑风格为重檐歇山顶,门楼的匾额上上书“观音法界”四个大字,在佛教语境中,“法界”有着多种含义。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说,“法”泛指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界”有“性”“因”(能生的因)、“族”(种类)、“分齐”(界限、范围)等意思。“法界”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各种事物的本质、界限范围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也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从现象角度,指宇宙间千差万别的事物。比如山川河流、花鸟鱼虫等各种不同的事物,每种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边界,这就是事法界所包含的内容。而从本质、理性角度而言,是指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万法皆空、诸行无常等佛教所讲的哲理,这些本质性的规律就构成了理法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一步还有理事无碍法界:讲的则是现象与本质之间相互融通无碍的关系。就像水波与水的关系,水波是现象(事),水是本质(理),二者虽然有区别,但又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不会相互妨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事事无碍法界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境界,指所有事物之间都没有障碍,相互融通。比如因陀罗网(帝释天宫殿中悬挂的宝网)的比喻,网上的每个珠子都能映现其他所有珠子的影像,象征万物相互含摄、圆融无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观音法界与法界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文化内涵层面上,观音法界所展现的观音文化是佛教文化的一部分,而法界是佛教术语,观音法界在文化根源上从属于法界所代表的佛教文化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修行实践层面上,都是为信众提供修行实践的场所和引导。观音法界通过举办各类法会、讲座等活动,让信众在实践中感悟佛法;而法界所包含的各种义理和境界,为信众的修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象征意义层面上,观音法界以其建筑和展示等象征着法界的某些特性和境界。例如观音法界的建筑设计体现了事事无碍法界的圆融无碍理念,展示了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无碍地融入世间万物的境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是观音法界与法界的相关联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区别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先是范围大小不同:法界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概念,涵盖了宇宙万有一切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包括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对整个宇宙万法的统称。观音法界则是一个具体的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文化博览园,是法界概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个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次是功能侧重不同:法界更多的是一种理论和哲学层面的概念,用于阐述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人们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修行者的修行实践。观音法界除了具有一定的宗教修行功能外,还侧重于观音文化的展示、传播和交流,以及旅游观光等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次是具体表现形式不同:法界是抽象的、无形的,存在于佛教的教义、经典和修行者的内心感悟之中。观音法界则是具体的、有形的,通过建筑、园林、艺术作品、展览等形式呈现出来,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和感受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宏伟壮丽的建筑群落令人叹为观止。主建筑圆通宝殿,犹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其外观造型独特,既似一朵含苞待放的圣莲,又仿若一座神圣庄严的曼陀罗宫殿,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顶闪耀,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每一处线条、每一个弧度都诉说着匠心独运与精湛工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庭院中的景观设计亦别具一格。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曲径通幽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清澈的水池中,莲花盛开,金鱼嬉戏,为这片神圣的净土增添了几分灵动与生机。漫步其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悠扬的梵音,感受着微风拂面,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舒缓,仿佛所有的压力与烦恼都在这一步一景中渐渐消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我们今天来参观的观音圣坛,也是观音法界的核心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圣坛的建筑形态听说是抽象于普陀山上供奉的毗卢观音坐像,为“一主两从”“品”字形建筑群,一共九层,远观确实像观音菩萨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 。与普陀眦卢观音坐像确有几分神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毗卢观音坐像,观音圣坛的建筑外形的灵感就来源于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起源于古印度佛教,后来在汉传佛教中得到了广泛的信仰和发展。公元前7世纪,观世音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曲《梨俱吠陀》中,当时其为孪生马驹。公元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婆罗门教中的观世音被吸收进佛教,成为佛教中的善神“马头观世音”,并逐渐从畜身改为人身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观音菩萨信仰传入到了中国,当时的观音像还为男身。直至隋唐以前,观音菩萨的形象基本上都是男相 。唐时开始出现女性化的观音形象,至宋元更进一步获得了巩固和发展 ,明清以后,男性形象的观音像已甚为罕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佛教的等级和修行位次来说,如来通常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他是佛教的创始人,是已经觉悟的圣者。观音菩萨是发心上求菩提、下化有情众生的觉有情,在佛教修行体系中地位仅次于佛,从这个层面来说,观音菩萨是如来佛的弟子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在佛教文化中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一,在佛教的修行果位中,菩萨仅次于佛 。观音菩萨早已成佛,即正法明如来 ,为了普度众生,倒驾慈航,以菩萨之身寻声救苦 ,是一生补处的法身大士,未来将继承阿弥陀佛的佛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观音菩萨既是西方三圣之一: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分别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又是四大菩萨之一: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并称四大菩萨 ,在佛教信众心中具有极高的威望 。还是娑婆三圣之一:在“娑婆三圣”中,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分别为主尊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观音菩萨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为本愿,能闻声救度众生的苦难 。无论众生遇到何种困难和危险,只要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名号,菩萨即会观其音声,前往解救 。记得有一年去普济寺拜会戒忍法师,与戒忍法师交流行医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顺时如何照应自己内心?戒忍法师就曾讲过遇到突发事件时内心不急,停下手中活,口中默念三遍“南无观世音菩萨”,你内心自然就会平静下来。后来发现这招还真有一定的作用,遇事波澜不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快进入观音圣坛大门时,见一队身着僧服的居士在一位僧人的带领下排着长长的队伍一边念着经一边向着圣坛大门前行,从她们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上看,内心都充满看对观音菩萨的虔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一楼圆通宝殿,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巨大的拱形穹顶,环壁上下有310尊毗卢观音坐像,一尊巨大的桧木雕千手千眼观音像放置在大厅中央。关于千手千眼观音,古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二种完全不同的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首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汉传佛教中有关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吧:传说观音菩萨的世俗名字叫庄妙善,原名妙善,是春秋时期楚国庄王的第三个女儿,生于公元前6世纪,农历二月十九日。她出生于河南省父城(今宝丰县李庄乡),其父为庄王,其母为宝德。妙善自幼不慕荣华,偏喜修仙访道,被人们尊称为“三皇姑”或“千手观音”。妙善在幼年时就表现出对佛法的热爱和追求,不愿意嫁人,甚至一度想出家为尼。她的父亲庄王希望她能成家立业,继承王位,但妙善誓死不从。庄王先用劝诱的方式,无效后故设障难,多方折磨妙善,企图使她回心转意。然而,妙善的志向坚定,最终逃脱了父亲的压迫,并在困难中成长和修行。在庄王病重时,听说只有用亲人的手和眼作药才能治好庄王的病,妙善听后毅然决定挖出自己的双眼,又让使者砍断自己的双手,用她的手眼为父亲治病。庄王得到妙善的手眼为药后不久,怪病痊愈。妙善的孝心和无私感动了天地,最终功德圆满,佛主释迦牟尼为让妙善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便赏赐了千手千眼给她,从此妙善公主就成了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妙善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成为佛教中极为重要的菩萨形象之一,其形象和故事在多个文献中均有记载和描述。她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孝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佛教信仰的推崇和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在汉传佛教的艺术领域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等石窟造像中,都有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些造像不仅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水准,也反映了其在汉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汉传佛教的修行和信仰中,千手千眼观音也备受推崇。信众通过念诵其名号、持诵相关陀罗尼咒、礼拜供养等方式,祈求观音菩萨的慈悲护佑,消除业障、增长福慧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在古印度佛教的密宗经典中,如唐代天竺高僧不空译的《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音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和伽梵达摩译的《千手千眼观世音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都有对千手千眼观音的记载。其形象是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中,跟随千光王静住如来修行菩萨道,闻听如来宣讲“大悲心陀罗尼”后,发下大愿要利益安乐一切众生,于是身上即时生出圆满的千手千眼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厅的八方还分别塑有八大明王。他们分别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身坐孔雀,呈慈悲的菩萨相,能息灾除难、护持佛法、利益众生,是密宗最重要的修持法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马头明王:头戴白马头,头发如怒吼之狮,是观音菩萨的忿怒化身,能除众生之灾厄,镇众生恐怖,解除众生危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动明王: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居中镇守,能摧毁邪魔、教化众生、引导迷妄众生归佛法正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降三世明王:镇守东方,能降服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的贪、嗔、痴三毒,调伏天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荼利明王:镇守南方,又名大笑明王等,能摧伏魔障,以大慈悲方便心显现忿怒之形,令修行者得以速得成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大威德明王:镇守西方,别称降焰魔尊,有大威德力,能断除一切魔障,摧伏一切毒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刚夜叉明王:配于北方,能啖食秽恶,消灾除难,摧伏邪浊,手持金刚铃,以般若之智警悟群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无能胜明王:传说是释迦牟尼或地藏菩萨的化身,有无比自在之神力,能降服众生烦恼魔障,显现愤怒之形以对治恶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大明王在佛教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四方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降伏心魔:</p><p class="ql-block">如降三世明王专门降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贪、嗔、痴“三毒”。众生内心的贪念、嗔怒、愚痴是修行路上的重大阻碍,降三世明王可以帮助修行者克服这些负面情绪。而不动明王能摧毁邪魔,也包括人内心的“魔”,即那些干扰人们修行和保持正念的邪念,引导迷妄的众生归于佛法正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护持佛法:</p><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身坐孔雀,呈慈悲的菩萨相,可息灾除难,守护佛法不受邪魔外道的侵害,让佛法能够顺利地传承和弘扬。而大威德明王则有大威德力,能断除一切魔障,确保佛法的纯净性,为修行者营造良好的修行环境,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佛法精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利益众生:</p><p class="ql-block">马头明王是观音菩萨的忿怒化身,能够除众生之灾厄,镇众生恐怖,解救处于危难中的众生,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实际的护佑。而无能胜明王则有无比自在之神力,能降服众生的烦恼魔障,让众生减少烦恼的纠缠,在生活和修行中更加顺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驱魔辟邪:</p><p class="ql-block">军荼利明王能摧伏魔障,以忿怒之形震慑邪魔外道,让邪恶的力量不敢靠近修行者和佛教场所,保障佛教修行的清净和安全。而金刚夜叉明王则能啖食秽恶,消灾除难,摧伏邪浊,其威严的形象和力量可以驱除世间的各种邪秽之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坛大厅一圈的祥云莲花门雕塑和做工也十分得精致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道连廊墙上的佛教故事雕塑也是精美绝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参观,我们先坐电梯至第六层,然后一层层向下参观,首先来到观世音三十三化身馆,我们怎么来理解观世音的三十三化身呢?在《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有这么一句描述观音菩萨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观世音的菩萨心肠了。</span>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即已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因慈悯众生倒驾慈航,随处应机说法,度化有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为广化众生,经常要示现各种现象,为“普门示现”,其一共有三十三种化身,这就是菩萨随类化身,救度众生的最佳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柳观音是观音菩萨第一次显化之身:观音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左手持净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传中州地区民风败坏,致使天怒人怨,旱灾严重。观音菩萨知道后,便前来点化民众,显现真身,并从玉净瓶中取出杨柳枝,醮着甘露洒向四野,顿时天降大雨,解除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柳观音表示观音菩萨对众生怀有慈悲之心,众生如做错了什么事,只要诚心改过,就会得到菩萨的原谅与仁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子观音的形象通常为怀抱男婴的妇女形象,象征着慈悲与母爱,寓意对生命的保护与祝福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法华经》提到若有女人求男或求女,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可如愿以偿,此为民间送子观音信仰的由来之一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南朝宋代卞悦之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得子;元代王玉念《白衣观音经》后,其岳母梦到白衣人送子,女儿随后生子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子观音深受中国妇女喜爱,旧时,不能有孕或祈求生男孩的百姓会拜送子观音以求得子嗣 。人们在传统节日或特别日子会举行祭祀活动,准备香烛、鲜花和供品,恭敬祈祷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鱼篮(鳌鱼)观音的形象是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相传东海之滨的人们身居化外,不知礼仪。观音菩萨便化作一个美丽的渔妇前来点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承诺谁能背诵她所教的佛经便嫁给谁做妻子,结果有一个叫马郎的渔夫如愿以偿,并最终得到了菩萨的点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示众生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就能得到观音菩萨的帮助,同时也能影响周身的人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空罥索观音也是观音菩萨的重要化现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形象通常为三面四臂,顶有阿弥陀佛,左胸上覆盖着仁兽皮披肩,五衣五饰庄严;左手持不空罥索,左次手结施无畏印,右手拈邬婆罗花梗,右次手持三叉铁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不空罥索”象征着此观音菩萨以慈悲的罥索(一种类似绳索的法器)救度众生,其手中法器寓意着能抓住并牵引众生脱离苦海,不会空手而回,体现了菩萨救度众生的誓愿永不落空。在密宗佛教的修行和信仰中,不空罥索观音有着特殊的地位,人们通过对其礼拜、持咒等修行方式,来祈求菩萨慈悲护佑,消除业障、增福增慧等诸多功德利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千眼千臂观世音等,也是观音菩萨的三十三化身之一 ,通常以四十二手象征千手,每一手中各有一眼,手中常持有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法器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手表示遍护众生,代表着大慈悲的无量广大;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代表着智慧的圆满无碍,象征着能够以无量的慈悲和圆满的智慧,去关照和救助世间的一切众生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非人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非人身”是相对于人类身体形态而言的其他形态化身。这包括动物形态或者一些超自然的、神话中的形态等多种可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众生的形态各异,不仅仅局限于人类。因此,观音菩萨以非人身出现是为了度化那些非人类形态的有情众生。例如,在佛教的观念中有很多动物也有灵性,菩萨以动物形态出现可以在动物的世界或者与动物相关的情境中施加慈悲和佛法的影响,帮助这些生灵减少痛苦、培植善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摩睺罗伽身也是观音三十三化身之一。它的形象通常是人身蛇头,有大力,无足腹行。在佛教文化中,摩睺罗伽原本是腹行类,但因前世少嗔、有福德,虽然痴钝,但能因闻法而得解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化身主要是为了度化那些与摩睺罗伽有缘或者具有嗔怒、愚痴等习性的众生。对于这些众生来说,观音菩萨以摩睺罗伽身出现,能够让他们产生亲近感。菩萨通过摩睺罗伽身说法,教导众生要克制嗔怒和愚痴。就像摩睺罗伽虽有痴钝的一面,但依然可以通过佛法的力量获得解脱一样,引导众生明白即使自身有缺点和不良习性,只要听闻佛法、依教奉行,也能走向解脱之路。同时,这一化身也体现了观音菩萨平等对待一切众生,不论形态如何,都有机会被佛法所度化的慈悲胸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迦楼罗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迦楼罗是一种巨型神鸟。它以龙为食,翅膀展开能遮天蔽日,身体非常庞大且威力巨大。其形象常被描绘为有着金色的羽毛、锐利的爪子和喙,在佛教的宇宙观中,迦楼罗象征着力量、勇猛和超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迦楼罗身是为了度化那些崇尚力量、勇猛无畏的众生。对于武士、冒险者等群体,迦楼罗身的观音菩萨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菩萨通过这一形象展示力量的同时,教导众生要将力量用于正途。观音菩萨借此身提醒众生,即使拥有强大的力量和世俗的成就,也不应被其所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解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闼婆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span>乾闼婆在佛教中是一种不吃酒肉、只寻香气作为滋养的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乐神。他们擅长演奏各种乐器,能演奏出非常美妙的音乐,在佛教的天界场景等描述中,常为佛菩萨说法等场合进行音乐演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示现乾闼婆身可以利用其美妙的音乐和艺术才能来吸引众生。对于那些喜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人来说,乾闼婆身的观音菩萨极具亲和力。菩萨通过这种形象,用音乐等艺术手段来传达佛法的美妙,让众生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感受佛法带来的愉悦和平静。也借此提醒他们不要被物质的艺术享受所迷惑,要通过佛法寻找内心深处永恒的宁静和智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身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span>佛教中的龙和中国传统神话中的龙有些类似但也有差异,佛教的龙同样有神通,但也受业力和轮回的束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龙身是为了度化那些敬畏强大力量的众生。对于渔民、水上作业者等与水和龙的传说密切相关的人群,龙身观音可以让他们在面对自然力量时产生敬畏并得到安慰。菩萨通过龙身说法,教导众生要合理运用力量,不要让力量变成嗔怒和伤害他人的工具。也象征着不管是何种强大的存在,都需要佛法的智慧来摆脱烦恼和业障,走向解脱之路,从而让众生明白佛法的普适性和观音菩萨的无边慈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身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在佛教的概念里,“天”是指生活在天界的众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些天界众生的福报深厚,寿命很长,生活环境也非常优越,有华丽的宫殿、美妙的音乐等享受。</span>佛教将世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天界众生分布在欲界和色界。欲界天的众生还存有食欲、淫欲等欲望;色界天的众生已经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物质之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天”身是为了度化天界众生。尽管他们福报深厚,但依然在轮回之中,没有达到真正的解脱。菩萨以“天”身出现,可以和天界众生沟通,教导他们佛法,提醒他们不要沉迷于天界的享乐,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精神境界,出离三界,摆脱轮回之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人间众生而言,“天”身观音菩萨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景和福报的象征。人们常常向往天界的美好生活。菩萨通过“天”身展示天界的殊胜,同时引导人们明白,这种福报是有漏的、不长久的。只有通过修行佛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和永恒的幸福,而不是仅仅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和短暂的快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叉也是观音菩萨化身之一,夜叉身形勇健暴恶,能食人,有的后受佛陀之教化而成为护法之神,分为地夜叉和空夜叉。地夜叉通常为大力士形象,手持金刚杵守护佛法;空夜叉能飞行,力量也很强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夜叉身主要是为了度化那些性格勇猛、嗔怒心较重的众生。对于好勇斗狠、脾气暴躁的人,夜叉身的观音菩萨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菩萨以夜叉身说法,教导他们要将勇猛的力量用于正途,克制嗔怒,就像夜叉被佛法驯化成为护法一样,引导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正义和佛法,而不是制造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叉从暴恶形象转变为护法形象,体现了佛法的转化力量。观音菩萨通过夜叉身向众生展示,即使是充满嗔怒和恶行的人,只要接受佛法的教化,也能够弃恶从善。这一化身也警示那些有恶行的人,让他们看到转变的希望,同时让众生明白佛法可以包容和改变各种不同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修罗身也是观音菩萨化身之一,阿修罗在佛教中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存在。他们有天福却无天德,具有很强的嫉妒心和嗔怒情绪,常常与诸天争斗。阿修罗身形高大、孔武有力,男阿修罗相貌丑陋但女阿修罗非常美丽。他们拥有一定的神通和福报,比如能享受美食、珍宝等,但内心的嫉妒和好斗让他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平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阿修罗身主要是为了度化那些嫉妒心重、好勇斗狠的众生。对于那些在生活中充满竞争意识、容易嫉妒他人成就的人,阿修罗身的观音菩萨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菩萨通过阿修罗身说法,教导他们要克制嫉妒和嗔怒情绪,放下争斗之心。就像阿修罗虽然有强大的力量,但被嫉妒和争斗所累,无法解脱,以此来警示众生,让他们明白这种心态的危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紧那罗也是观音菩萨之化身,其形象为人头马身或头上有角,是歌神和乐神,与乾闼婆不同,紧那罗唱歌,乾闼婆奏乐。他们居住在天界,擅长用歌声来赞美佛法、愉悦诸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紧那罗身,是利用紧那罗美妙的歌声来吸引众生。对于喜爱声乐的人来说,紧那罗身观音极具感染力。菩萨通过歌声来传达佛法,就像紧那罗用歌声赞美诸天一样,将佛法的智慧融入到歌声之中,让听众在享受美妙歌声的同时,也能感悟佛法的美好与深奥。并借助艺术的力量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升华,利用美妙的歌声引导听众走向解脱之路,明白佛法中关于出离轮回、追求永恒智慧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执金刚是佛教中的护法形象。他们手持金刚杵,金刚杵象征着无坚不摧的智慧和力量。执金刚有守护佛法、降伏魔障的职责,他们代表着佛法的威严和不可侵犯性。这些护法神勇猛无畏,以其坚毅的意志和强大的力量来维护佛法的纯正和安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执金刚身主要是为了应对那些对佛法产生破坏的邪魔外道。在佛教的观念中,世界上存在着各种干扰修行者、试图破坏佛法传播的邪恶势力。执金刚身的观音菩萨以其强大的力量,可以威慑并降伏这些邪恶势力,确保佛法能够顺利地传播和弘扬。对于修行者来说,执金刚身的观音菩萨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这一形象展现了佛法的力量和修行者应有的坚定意志。观音菩萨通过执金刚身提醒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要像执金刚一样,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不被外界的困难和魔障所干扰,坚守佛法的正道,用智慧和力量去克服一切障碍,最终达到解脱的彼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示现小王身,主要是为了度化统治阶层。对于这些统治者,菩萨以小王身出现,能够以统治者的身份和角度,教导他们运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来治理国家。比如,提醒他们要公正执法,避免贪污腐败,关注民生福祉,实行仁政。通过这种方式,让统治者的决策和行为符合佛法所倡导的善念和公正,从而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社会,国王或诸侯的宗教信仰对其臣民有着深远的影响。观音菩萨以小王身弘扬佛法,能够利用统治阶层的权威和影响力,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佛法教义。这样可以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佛法,促进佛教的发展,也能让佛法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大将军身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这一化身是为了度化那些崇尚武力、敬畏军事权威或者处于战争冲突环境中的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以这种形象出现,可以利用天大将军的威严和力量来安抚众生的恐惧。并通过天大将军身来说法,教导众生在使用武力时要有慈悲之心,避免滥杀无辜。对于武者,教导他们要以正义为原则,不能恃强凌弱。同时,也能让众生明白,真正的力量不仅仅是武力,还有佛法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和邪恶,引导他们在敬畏力量的同时走向佛法所倡导的和平与慈悲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在天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这一化身主要是为了度化那些对自在天的自在境界、福报和神力羡慕或追求的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利用这一身份,展示出虽然自在天身有诸多妙处,但这些仍属于三界内的福报,并非真正的解脱。通过这种形象,观音菩萨可以引导众生明白佛法中超越三界、获得真正自在解脱的道理。使众生不被眼前的小利和暂时的快乐所迷惑,走上追求佛法真谛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王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这一化身是为了度化那些对梵王所代表的创造力量、尊贵地位以及清净境界有崇敬之感的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以梵王身出现,能够利用梵王身份所具有的权威性和神圣性来传播佛法。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梵王具有高深的智慧和巨大的影响力,观音菩萨借此形象,可以更好地讲解如世界的生成与毁灭、因果轮回等佛法教义,引导众生摆脱对物质世界的盲目执着,去认识、接受真正的佛法智慧,从而走向解脱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辟支佛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这一化身是为了度化那些具有较高的智慧悟性,适合以独觉方式修行的众生。对于这类众生,观音菩萨以辟支佛身出现,能以相似的觉悟境界与之沟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以辟支佛身说法,向众生展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思考世间因缘和合的道理来自觉悟道。这种化身可以引导那些追求自我觉醒、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的众生走上解脱之路,帮助他们深入领会佛法中关于因缘、无常等深刻的道理,让他们在独觉的修行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向,获得更高的智慧和觉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中,声闻身也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声闻是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观音菩萨现声闻身是为了度化那些适合以声闻乘的修行方法获得解脱的众生,以同类的身份引导他们走向解脱之路。这体现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怀,通过种种方便法门,根据众生根性随缘应化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帝释天身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佛教经典《法华经·普门品》中有记载“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观音菩萨为了教化和救度那些欲为天王、统领诸天的众生,会根据众生的不同根性和机缘,示现帝释天身,以同类的身份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去劝导他们,为其说法,令其成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自在天身也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 。《楞严经》卷六中提到,若诸众生欲身自在飞行虚空,观世音菩萨于彼前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大自在天即色界顶的摩醯首罗天 。《大智度论》描述其形象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印度教中,大自在天原型是湿婆神,是毁灭之神,也是苦行与舞蹈的化身 。佛教吸收后,大自在天成为护法神,形象有五面、四臂、三眼、四只手等,手持三股叉、神螺、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绕蛇,骑白公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毗沙门身也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法华经·普门品》记载:“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观音菩萨运用智慧观察,对于那些需要以毗沙门天王身的身份和方式才能被度化的众生,就会应其机宜,示现毗沙门天王身,为其开示佛法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者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长者在佛教中是指具有丰富的财富、智慧和品德的人,观音菩萨化现长者身,为众生传授智慧和道德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男身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从文化角度看,童男形象代表纯真、无邪。观音菩萨现童男身,是为了度化那些和童男有缘或者心灵纯净如同童男的众生。在宗教寓意方面,童男身体现了菩萨化身的纯净无染,用这种纯洁的形象接近需要以此种形象引导的众生,使其在这种纯净的状态下更好地接受佛法教义。例如,在一些宗教绘画、故事场景中,童男身观音可能会出现在需要以天真无邪来感化众人的场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优婆塞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优婆塞是指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男子。观音菩萨示现优婆塞身,是为了方便度化在家修行的男性信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化身可以让在家修行的男性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佛法。因为有着相同的身份,就更容易产生共鸣,菩萨以这种形象向他们说法,教导他们如何在世俗生活中践行佛法,平衡家庭、社会事务与宗教修行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在尘世中保持对佛法的虔诚,增进智慧、培植善根,获得心灵的宁静和修行的进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婆罗门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这一化身是为了度化那些对婆罗门的学识、地位、宗教仪式等有尊崇之感的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那些更倾向于听从婆罗门阶层引导的人,观音菩萨以婆罗门身出现,利用这一身份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宗教专业性,向众生说法。因为婆罗门在宗教教义、仪式等方面有深厚的知识积累,菩萨以这种形象出现,可以更好地讲解佛法教义,与那些尊崇婆罗门传统宗教观念的众生沟通交流,引导他们认识、接受真正的佛法智慧,从而走向解脱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居士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居士是指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观音菩萨示现居士身,是为了更贴近在家修行的信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家庭、工作等原因无法出家,但又诚心向佛。观音菩萨化身居士,能以在家修行者的角度为他们讲解佛法,传授如何在世俗生活中保持正念、践行佛法,比如如何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人情世故中去体悟佛理,做到心地清净、慈悲为怀。这种化身可以增强在家信众对修行的信心,让他们知道即便身处尘世,也能够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佛法的修行,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心灵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丘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比丘是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在佛教的修行群体中,比丘是比较重要的角色,他们专注于修行,研习佛法、严守戒律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比丘身主要是为了度化那些出家修行的比丘或对出家修行生活感兴趣的人。以比丘身说法能够以出家修行者的身份和经验,更好地向其他比丘或者有志于出家的人传授佛法精要,如讲解戒律、禅定、智慧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引导他们在出家修行的道路上精进不懈,避免修行过程中的错误和偏差,帮助他们获得更高的智慧和更深入的佛法领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毗卢观音身即戴毗卢帽的法身观音,是观音的一种法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头戴五瓣毗卢冠,每瓣一化佛,故又称五佛冠,正中为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五官端庄,双目垂帘,身披覆盖两肩的天衣,敞前胸、饰璎珞,中衣结带,双手置腹前结禅定印,双腿结跏趺坐于多层莲座之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毗卢有佛光普照之意,也指佛名毗卢遮那,即大日如来 。法身佛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法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观音菩萨于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以大悲愿力,倒驾慈航,示现毗卢观音菩萨形,救度有缘众生,具有光明遍照的法力与愿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丘尼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音菩萨</span>三十三化身之一。这一化身主要是为了度化比丘尼群体或者那些对女性出家修行生活感兴趣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比丘尼来说,观音菩萨以同类身份出现,能够以女性出家者的角度去理解她们在修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困惑和挑战。比如,在修行戒律、处理寺庙事务、与其他比丘尼相处等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女性出家生活的人,观音菩萨以比丘尼身出现,可以展示女性出家修行的状态和境界,引导她们正确认识出家修行之路,通过说法让她们接受佛法,走上解脱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宰官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宰官在古代是指拥有官职、处理政务的人。观音菩萨示现宰官身有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度化众生的角度来看,古代社会宰官拥有权力和社会地位,能够影响众多人的生活。观音菩萨化身宰官,是为了向这些处于权力中心的人传播佛法,引导他们以慈悲、公正的理念治理国家或者地方事务。通过这个身份,菩萨可以教导宰官在行使权力时要心怀慈悲,避免滥用权力,以佛法的智慧来处理政务,如减轻赋税、公正司法等。同时,也可以利用宰官的身份和影响力来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受益于佛法,起到稳定社会、普度众生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优婆夷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优婆夷是指在家信佛、行佛道并受了三皈依的女性。在佛教信众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示现优婆夷身,主要是为了度化在家修行的女性信众。以女性在家修行者的身份去贴近她们的生活,理解她们在家庭、社会环境中践行佛法所遇到的困惑。比如,在处理婆媳关系、教育子女、应对邻里纠纷等世俗事务中,教导她们如何运用佛法的智慧,保持平和、善良、宽容的心态。这种化身能够让女性信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更好地接受菩萨所传授的佛法,使她们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也能精进修持,获得心灵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女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童女形象代表着纯真、无邪、洁净。童女没有被世俗的诸多烦恼和欲望所沾染,就像一张白纸,具有纯粹的心灵状态。这一形象象征着菩萨纯净无垢的慈悲之心,也寓意着佛法中对清净本心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现童女身是为了度化那些和童女有缘分或者心灵状态如同童女般纯净的众生。对于这些众生,童女身的观音菩萨更容易被接受。比如,在一些需要用纯净、柔和力量去感化的场合,童女身观音可以用其天真无邪的形象,传递佛法的慈悲与宽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妇女身也是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之一,</span>妇女身代表着成年女性形象。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妇女有着丰富的角色,如妻子、母亲等。这一形象象征着包容、慈爱、坚韧等诸多女性特质。妇女身观音菩萨体现了对世间女性的关怀,也展现了佛法中慈悲包容的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示现妇女身主要是为了度化处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女性群体。在传统社会结构中,妇女承担着诸多事务,面临着各种烦恼和困难,比如婚姻问题、子女教育、家庭矛盾等。观音菩萨以妇女身出现,可以更好地理解她们的处境,用女性之间的共情力来引导这些女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菩萨通过妇女身可以向她们传授如何在世俗生活中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处理各种事务。例如,教导她们以慈爱之心对待家人,以宽容的心态处理家庭纷争,在生活的磨难中保持坚强和善良,帮助她们在尘世的生活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增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通过对观音菩萨三十三化身形象的了解,能感受到观音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菩萨会以不同的化身来救度处于各种苦难中的众生。例如,观音菩萨能以“杨柳观音”形象出现,手持杨柳枝,寓意着菩萨用甘露洒向人间,拂去众生的烦恼和灾厄;“鱼篮观音”则象征着菩萨以方便法门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路,就像用鱼篮捕鱼一样,用合适的方法“捕获”众生的佛性,使其得到救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我们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三十三化身极大丰富了佛教文化的内涵。这些形象通过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展现,在传播佛教文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让信徒以及我们这些普通大众能够通过这些直观的形象来感受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也使得佛教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同时不同化身也融入了中国等亚洲国家本土的文化元素,促进了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发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接着下楼来到五层,也称花光层,主要侧重于观音菩萨与光、花等元素相关的展示,通过光影交织的观音形象展示和关于佛教中花与观音寓意结合的陈列,这些内容营造出神圣而美妙的氛围。走马观花逛了一圈就来到四层,这里主要展示观音菩萨头戴天冠的形象相关内容,所以也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冠层,这些</span>天冠造型华丽,装饰精美,蕴含丰富的佛教象征意义,同时通过多种展示手段,介绍与之相关的佛教文化背景和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层主要以观音菩萨慈悲济世的法门为主题,通过壁画、雕塑等形式,展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种种事迹,如观音菩萨闻声救难等故事,让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二层万缘层,这层重点展示了世界各地的观音像,通过这些观音像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观音形象塑造以及观音文化理解上的差异与特色,展现观音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广泛传播与多元呈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阿嵯耶观音”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特有的观音造像。这一观音形象具有典型的云南地方特色。其体态纤细修长,上身近乎全裸,具有女性的柔美,头戴高耸的宝冠,冠中有化佛(阿弥陀佛),下身着裙,衣纹轻薄贴体,呈“U”字形或“V”字形分布。阿嵯耶观音像在云南地区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融合了佛教文化与当地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见证了当时佛教传播与本土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肯去观音”是普陀山观音道场起源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据说在唐朝时,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途经舟山群岛的莲花洋,船不能前行,以为观音菩萨不愿东去日本。于是他便在普陀山潮音洞边把观音像留下。当地居民张氏舍宅供奉此观音像,这尊观音像就被称为“不肯去观音”。这也开启了普陀山观音信仰的兴盛历程,使普陀山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观音菩萨道场。这尊观音像体现了观音菩萨与普陀山的特殊缘分,以及观音信仰在传播过程中的神奇传说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三头六臂观音像展现出了观音菩萨的殊胜法相。从宗教意义上来讲,三头象征着观音菩萨能够洞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六臂则表示观音菩萨能以各种方便法门来拯救众生,每只手所持的法器都有其象征意义,例如有的手持莲花象征纯净无染,有的手持念珠代表念念觉悟等。这些法器组合起来展现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法力无边,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帮助人们解脱烦恼、远离苦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艺术角度上来看,这尊三头六臂观音像造型复杂且华丽,这种独特的造型增强了观音像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在佛教的造像艺术中是极具特色的存在,无论是在寺庙的壁画、雕塑,还是在一些佛教的宗教绘画典籍等当中,都可以看到这种独特造型的观音像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南海观音像是普陀山南海观音的缩小版,从宗教意义上来说,南海观音像是观音菩萨慈悲精神的象征。很多佛教信徒认为观音菩萨居住在南海普陀山,这尊宏伟的佛像代表菩萨时刻注视世间,闻声救苦,给予信徒心灵的慰藉和精神寄托,人们会向其朝拜祈福,祈愿观音菩萨保佑平安健康等诸多福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从文化的角度上看,南海观音可以说是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相融合的杰出代表。它的高度通常十分壮观,像三亚南山海上观音圣像高达108米,是世界最大的白衣观音造像。其造型端庄优美,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在雕像周围还有广场等配套设施,周边的建筑风格也与之相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具有浓厚佛教文化氛围的景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对于传播佛教文化和中国的雕塑建筑等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八手观音像是绥芬河大光明寺的,绥芬河处于东北边境地区,历史上佛教文化随着人员流动、文化交流等多种因素在此地生根发芽。八手观音像作为寺院供奉的佛像,体现了汉传佛教(或其他佛教宗派融合)的造像传统在这一区域的展现,这种造像传统承载着信众对于观音菩萨慈悲济世、以多种方式救度众生的宗教理念的尊崇。随着寺院的建设、修缮以及宗教活动的开展,八手观音像也成为当地佛教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供信众朝拜,并且在宗教仪式、文化传播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只手象征着观音菩萨具有八种智慧或者能够通过八种方式帮助众生解脱。每只手可能持有不同的法器,如宝瓶代表着佛法的甘露,能够润泽众生心灵,解除众生的烦恼和痛苦;莲花象征纯净无染的佛性;羂索象征着捕捉和牵引众生脱离苦海等。这些法器配合多手形象展现观音菩萨无边的法力和慈悲,代表其能在轮回中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护佑众生、帮助众生出离烦恼,引导他们走向觉悟之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在西藏布达拉宫的四臂观音坐像。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的艺术瑰宝之地,四臂观音坐像在其中意义非凡,它是藏传佛教文化的典型代表造像,供信徒朝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臂观音的身色通常是白色,白色代表着清净无垢。其主臂双手在胸前合十,象征着智慧与方便合二为一。另外的两只手,一只手持念珠,念珠象征着佛语不断,寓意着观音菩萨在无尽的轮回中慈悲不舍众生,持续地为众生说法;另一只手通常持莲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代表着纯净和圣洁,寓意着菩萨虽处于轮回世间,但不受世俗的污染,并且可以引导众生脱离轮回中的烦恼和垢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臂观音被视为雪域西藏的守护神,代表着大慈大悲,能够帮助众生消除各种灾难和痛苦,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路,在藏传佛教的修行和信仰体系中地位极高,是信众祈求福祉、获得心灵慰藉的重要对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昭寺供奉的众绿度母像,</span>绿度母像在藏传佛教寺庙中比较常见,青海塔尔寺也有绿度母像。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绿度母像在寺内对于信众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朝拜对象,在宗教仪式等诸多场合发挥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绿度母属于观音菩萨的化身。在佛教经典记载中,观音菩萨在无量劫前,观察到众生的痛苦,眼中流出慈悲的眼泪,这些眼泪化现成为不同的度母,绿度母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她是“三世十方诸佛之母”与“一切众生之母”,象征着慈悲和智慧的结合体,是佛国世界为了拯救众生而出现的重要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各式观音像的中间还设置了六道轮回塑像。六道轮回是佛教的基本理论之一,六道分为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和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天道的众生,生活快乐、寿命长久,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但他们仍会因福报享尽而堕落。人则处于善恶交织的境界,有机会听闻佛法、修行解脱,但也要承受生老病死等苦难。阿修罗道众生有天福却无天德,嫉妒心重、好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畜生道众生愚痴,受人类支配或弱肉强食。饿鬼道众生常受饥饿、口渴等煎熬,所求难得。地狱道是最苦的,有各种残酷刑罚,受苦无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众生会因自己的善恶业力在六道中不断轮回,只有消除业障、修行觉悟,才能跳出轮回,达到解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观音圣坛,回观整座圣坛建筑,还是被这气势恢宏,美轮美奂,又具独特风格的佛教建筑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建筑外观精致典雅,细节之处尽显匠心。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装饰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佛教故事与文化传承。在阳光的照耀下,圣坛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仿佛观音菩萨的慈悲光辉普照着世间万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尊尊庄严矗立的观音像,观音菩萨慈祥而宁静的面容依然浮现在眼前,她那低垂的眼眸似在凝视着世间众生的疾苦,微微上扬的嘴角又仿佛给予人们无尽的安慰与希望。其身姿优雅,衣袂飘飘,仿佛随时准备着闻声救苦,解救苍生于水火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此次参观观音圣坛,仿佛如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佛教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追寻内心的宁静,感受观音菩萨“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力量,希望将这份慈悲与智慧带回世间,以更加平和、包容、善良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