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沿海游(八)香火鼎盛开元寺

疏影暗香

<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9日,参观泉州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较大的佛教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开元寺作为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山门对面的紫云屏</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都建一座开元寺,遂改名为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 山门又称天王殿,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 年),清末民国初(20世纪)重修。建筑坐北朝南,为单檐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殿内石柱呈梭状,承袭唐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自建寺以来,曾有“千人共住”的盛况,也有烧毁、战乱、地震的多次损毁,屡毁屡建,终是香火鼎盛,成为名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开元寺,别称“桒莲法界”,其中桒字是泉州开元寺特有的造字,将原本桑字中的3个“又”改为了3个“十”是全国独有,且蕴含着独特的佛家哲学,寓意为十方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 泉州夙称海滨邹鲁,人文蔚起。其民风淳朴,与佛缘深,历代精蓝林立、高僧辈出,素享“泉南佛国”之誉。宋朱熹题泉州开元寺联句云:〝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决非虚语。</p> <p class="ql-block">山门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广场是拜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拜庭一角的这棵老榕树已是800岁高龄,老而不朽,见证着开元寺的岁月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驮碑的赑屃已无碑可驮,清闲地注视着香客、游客的百态人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寺庙中各个殿、阁门前都有一对威武霸气的石狮,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们代表了力量、威严和尊贵,有驱邪守护的寓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的粱槽间有“妙音鸟”乐伎飞天雕像,飞天的头和身体形成一个斗拱,承载了大殿屋顶的重量,形成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它们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石柱上面雕刻的图案是舶来品。</p> <p class="ql-block"> 甘露戒坛<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宋天禧三年 (1019年),清代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span>为古代佛教四众弟子受戒之所,是全国佛教寺庙中仅存的三处古戒坛之一。</p> <p class="ql-block">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 檀樾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檀樾</span>在佛教用语中是施主的意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檀樾</span>祠是开元寺僧为纪念将自家桑地捐出建寺的施主黄守恭而建。祠始建于唐代,雍正七年 (1729年)重修。</p> <p class="ql-block">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 东塔名为“镇国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涥祐十年(公元1238年-公元1250年)。多次修建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反映了当时泉州经济的繁荣与实力。</p> <p class="ql-block"> 西塔为“仁寿塔”,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公元1237年)。</p> <p class="ql-block"> 东、西两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两塔宗教意味浓厚,塔身一共刻有160尊造像,须弥座上还有许多佛传图,动物、植物造型的雕刻,造型丰富、生动有趣,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佛的崇拜和娴熟的雕刻技术。</p> <p class="ql-block">“万山第一”不知何人所封,姑且看之。</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麒麟壁</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上的宝葫芦</p> <p class="ql-block">麒麟壁的两个侧壁</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 (1880-1942),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法号弘一。我国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艺术教育家、</span>近代高僧、晚号晚晴老人。大师才华横溢,诗词、文章、书画、金石、戏剧、音乐无不精妙,“二十文章惊海内”。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话剧、绘画、音乐、版画的先驱者,被称为二十世纪我国的一位全能艺术大师。</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两侧墙上分别刻着“龙吟”“虎啸”。</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的弘一法师塑像</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在俗时留影(弟子丰子恺拜题)</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右)在上海票演京剧扮演褚彪造型。</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油画作品:裸女、静物</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自画像(油画、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1905年8月,李叔同赴日留学。1906年9月,考取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科。该作品为李叔同于1911年初,在东京美术学校上学时,为毕业展所创作。现藏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 这首歌曲的曲调源自约翰·庞德·奥特威创作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1915年为其填词,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歌曲<span style="font-size:18px;">《送别》。</span></p> <p class="ql-block"> 《咏菊》~李叔同</p><p class="ql-block">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p><p class="ql-block">生来未借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p><p class="ql-block">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p><p class="ql-block">莫言冷淡无知已,曾有渊明为举觞。</p> <p class="ql-block"> 弘一法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生活俭朴,严持性遮,精研律学,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宗师。后十四年云游福建,曾驻锡开元寺,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大师出家后拒绝艺事,但仍继续写字弘法,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弘一大师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37年,弘一大师为厦门市第一届运动会写的会歌,充满爱国情怀和使命召唤。</p> <p class="ql-block"> 1939年,新加坡广洽法师为祝弘一大师六十寿辰,特请正在新加坡举办画展助赈的徐悲鸿为大师造像。徐悲鸿欣然接受,画了一幅弘一大师油画肖像(油画、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1942年,弘一大师应浙江第一师范门生石有纪(左)邀请弘法讲经时,摄于泉州百源村池畔。</p> <p class="ql-block"> 1942年10月10日,弘一大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是为绝笔。10月13日(农历九月初四)戌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大师安详往生,时年六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作品《祖国歌》</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作品《出军歌》</p> <p class="ql-block">李叔同作品《山色》</p> <p class="ql-block">  李叔同的一生可谓传奇,从才华横溢的文化名流,到最终皈依佛门,在杭州避世而居,与过去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潜心修行。被梁实秋、林语堂等文化巨擘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