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中的凝视和借景

天天乐(洛阳)

<p class="ql-block">《早春二月》中的凝视和借景</p><p class="ql-block">法国哲学家真能对现实问题找出理论根基,这是世界其他国家人不具备的,法国哲人醉心于细节问题。</p><p class="ql-block">借景</p><p class="ql-block">电影可凭借镜子借景,使房屋内这种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通过镜头的巧妙运用得以延伸,达至一种幽深感。人与物映入镜中,化实为虚,其镜中镜的框景加深画面的艺术性、空间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同时能以镜中形象展现人物情感。《早春二月》中肖涧秋与陶岚两人互生情愫是通过镜子得以确认的:肖涧秋深情注视镜中擦脸的陶岚,陶岚回应其注视,镜内两人目光相遇,爱情得以在镜像内印证。镜中镜的表达方式正契合着知识分子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p><p class="ql-block">凝视</p><p class="ql-block">电影可凭借镜子凝视,使房屋内这种相对封闭狭小的空间通过镜头的巧妙运用得以延伸,达至一种幽深感。人与物映入镜中,化实为虚,其镜中镜的框景加深画面的艺术性、空间的层次感与纵深感,同时能以镜中形象展现人物情感。《早春二月》中肖涧秋与陶岚两人互生情愫是通过镜子得以确认的:肖涧秋深情注视镜中擦脸的陶岚,陶岚回应其注视,镜内两人目光相遇,爱情得以在镜像内印证。镜中镜的表达方式正契合着知识分子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这是中国电影镜头中绝对数一的精品。2000年,让-吕克·南希撰写的关于肖像画的小册子出版,在这本小书中,南希谈到肖像画的凝视是一种“双重凝视”,一只眼睛投射于自身、唤起自身;另一只眼睛投射于他者,觉察自身与他者的共存。就图像与读图者双方主体的关系来看,阅读肖像画时,读图者得以洞悉并深窥自身的主体性外展,同时受到来自图像凝视的“他者的目光”,“看图”的人成为“被看”的对象,读图的过程由此成为自同性与他异性的综合、自我与他者的载体。在这种读图的辩证中,建立起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主动与受动的二分体系,图像的双重凝视助力于主体认知制度或价值秩序的推进。吕克南希所说的正是陶岚与肖涧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早春二月》是中国电影的经典之作,导演谢铁骊,主要演员是孙道临老师和谢芳老师,昨天,谢芳老师驾鹤西去,我们不断在回味精品,也为老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击节喝彩,艺术是无止境的,但是《早春二月》所呈现的高水准的拍摄,已经成为很难逾越的高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