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之九,千秋功过凭谁问 荒坟犹在翠微间,(中篇)

涂伯伯

<p class="ql-block">公元458年,北魏文成帝兴安八年,平城明堂。</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北魏王朝颁布政令、接受朝觐、祭天祀祖的场所,也是今天,将被册封为“皇后”的“冯贵人”,在满朝文武见证下,亲手铸造“小金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明堂内,旗幡飘飘,香烟袅袅。大厅中央,鼓风的皮橐龠一张一合地翕动,“噗噗噗噗”地把一炉炭火烧得通红。坩埚内的铜块慢慢融化,变成水一样的东西,表面还泛着银灰色的光芒。此刻的“冯贵人”,素衣芒鞋,挽着臂膀,俨然铸铁的工匠。明堂上,十八岁的文成帝坐在龙椅上,躬身向下,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一炉铜水。百官大臣,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冯贵人”,不敢猜想今天的结果会是怎样。</p> <p class="ql-block">“铸金人”,是北魏王朝册封皇后必须经过的考核手段。程序是,让待封的皇后,在工匠的配合下,独自铸造一个“小金人”,以此判定上天的旨意,确定这次册封的吉凶。同时检测未来皇后的胆量、技能。如果“小金人”被认定铸造成功,这个妃子就可以受封为“皇后”;如果“小金人”铸造失败,那么,无论皇帝有多么喜欢这个女子,也不能违背上天的旨意,强行册封她为“皇后”。</p> <p class="ql-block">此前,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的宠妃刘氏,虽然先后给拓跋珪生下了一女一子,而且,因为“专理内事”、深受拓跋珪的宠爱,就因为“铸金人不成,故不得登后位。”又比如,明元帝太宗拓跋嗣的宠妃姚氏,身为后秦国王姚兴之女,且是北魏两代皇帝先后求婚,以皇后礼节娶过来的金枝玉叶。自打来到北魏,太宗对她也是宠幸有加,“出入居处,礼秩如后焉”——进进出出、无论到哪里,都是按皇后的礼仪规格施行。但是,十分遗憾,就因为“姚夫人”“铸金人不成,故不得登后位”。</p> <p class="ql-block">“铸金人”的利害关系如此重大,所以,接受“铸金人”测试的妃嫔要保持平和冷静的心理,就非常不容易。再加上,铸造的“小金人”不过三寸左右,模具注口也就只有半寸大小。在炙热的炉火烘烤下,让娇嗔瘦弱的妃嫔用铁钳夹着坩埚,往狭窄的注口倾倒近千度的铜水,确实不是一件易事。</p> <p class="ql-block">时候到了。坩埚里的铜水,像小儿熟睡的呼吸,仅有一丝丝的翕动。工匠抬起头,一个眼神,示意冯贵人:“可以开炉了。”冯贵人的额头上,沁出颗颗汗珠。她手握铁钳,缓缓伸向火炉,轻轻夹住坩埚。此刻,她再次想起了常太后的嘱咐:“天选之人,自有神助。你只当是飞针走线,缝纫衣服罢了。”想到这里,冯贵人一下子平静下来,她深吸一口气,把坩埚稳稳地端起来,又慢慢移向模具的注口,缓缓地、轻轻地、如金线穿针一般,把铜水一滴不漏地注入了模具之中。</p> <p class="ql-block">冯贵人身边的工匠频频点头,露出满意的微笑。满朝文武也不断地摇头、又不断地点头:因为他们既感觉不可思议,又觉得十分了得。龙椅上的文成帝,更是挺起胸来,喜形于色。平静的朝堂突然间嘈杂起来,人们知道,冯贵人自铸金人,已经大半成功,只等开模验视,就要朝拜国母了。半个时辰后,工匠取出金人,放进托盘。然后端着托盘巡行一周,让人们检视。托盘内,“小金人”金光闪闪、形体完美。不但少有毛刺,就连常见的气孔也只有两三个。</p> <p class="ql-block">一切在意料之外,一切又在意料之中。“自铸金人”,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奇女子临危不乱、果决勇毅的性格特点,也预示着北魏王朝在未来逆天改命的必然结果。</p> <p class="ql-block">在冯太后一生的日子里,从这一天开始的七年间,都充满了欢乐和幸福。因为在这七年间,她不但有深爱自己的丈夫,还有一个虽非亲生、但胜过亲生的儿子拓跋弘。原来,就在她被册封为皇后的第二个月,两岁的拓跋弘也被册封为太子①,他的亲生母亲李贵人遵照北魏“子贵母死”的祖训被赐死,拓跋弘就援例由她抚养,她就成为了拓跋弘的“嫡母”。</p> <p class="ql-block">是啊,这七年来,她是何等的幸运!作为一个女人、一国之君的正宫,她有幸没有卷入无休无止的“宫斗”。——虽然,多情的拓跋濬也曾移情于李贵人,但是,对她,对这个没有生下一子一女、没有为皇室的延续留下半点血脉的皇后,她的夫君、她的皇上,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宽容。既没有疏远她、更没有“废”了她。仅此一点,和汉宫秋月下饮泣《长门赋》的阿娇相比,就不知幸运了多少、幸福了多少?所以,她真心地感激拓跋濬,并在无数个漏断灯残的夜晚,为自己的夫君祈祷,愿上天赐他永寿!更值得欣慰的是,小拓跋弘也没有因为不是自己亲生就排斥她,反而听从她的教诲,“礼敬师友”、“仁孝纯至”,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济民神武”的帝王风度。②</p> <p class="ql-block">然而,幸福总是短暂、人生终会离散。</p><p class="ql-block">公元465年,也就是北魏高宗和平六年,冯太后最钟爱的夫君拓跋濬遽然而逝,享年仅26岁。</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英年早逝,有人说他风流成性。但正史所载,除却他纳堂叔遗孀李氏为妃、有违礼制和祖训之外,其它“荒淫无道”之事都付之阙如。相反的是,《魏书》所记,拓跋濬在位十三年,不是在平叛平乱的路上,就是在开疆拓土的战场;不是致力于佛教的复兴、就是谋划着政治改革的推进。也算是殚精竭虑,专注于政务了。所以,《魏书》给予他的评价是:“经略四方,内颇虚耗。既而国衅时艰,朝野楚楚。……养威布德,怀缉中外。自非机悟深裕,矜济为心,亦何能若此!可谓有君人之度矣。”所谓“君人之度”,就是“君主的气量”。</p> <p class="ql-block">《魏书》是南北朝人魏收编撰的史书,他初仕北魏,官拜太常博士;后在北齐,分掌枢密。《魏书》,就是他在北齐天保二年奉命编撰的。他亲历过北魏的政治生活,又修史于北魏之后的北齐。前一个身份,注定他对北魏历史和人物更熟悉了解;后一个身份,让他得以避免像崔浩那样,因为修史而带来杀身之祸,给了他修“信史”的机会和勇气。所以,我个人认为,讲北魏的历史,《魏书》比较可靠。</p> <p class="ql-block">拓跋濬的突然去世,不但是对“冯皇后”的重大情感打击,更是北魏历史上一次空前巨大的政治危机。</p><p class="ql-block">按照鲜卑民族的丧礼,先王驾崩后,所用的物品都要及时烧掉,一是让这些“旧物”化作“神乌”,引领亡魂回归故土,二是让它们在另一个世界供逝者享用。那天,明堂丹陛下的广场上,燃起了熊熊大火,百官和中宫妃嫔都跪在地上,围着大火号泣悲哭。突然,人们听到一声哀嚎,又看见一个身影窜起来,径直向滚滚浓烟中扑去。人们惊魂未定,半晌才醒悟过来,原来是皇后要自焚殉夫!左右侍卫惊慌失措冲上去,这才把冯皇后救了出来,等了许久,她才苏醒。</p> <p class="ql-block">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当年的冯皇后一念之间,已经把前生看透,并认定一生的幸福都寄托在拓跋濬身上。所以,她蹈身火海绝不是作秀。然而,等她浴火重生之后,等她在丧礼期间,就看见权奸弄权、皇权旁落;就看见忠臣蒙难、自己和儿子即将沦为刀俎。这时,无论是出于护犊的母爱、还是出于维护个人和家族的生命,她都不敢继续痛苦下去。</p> <p class="ql-block">于是,北魏历史上——不,是中国历史上,演出了第一部“少女反杀权奸”的活剧:一个24岁的政治素人、一个从来没有嗑过“权力春药”的“傻白甜”小妞,居然干翻了北魏政坛元老、权倾当朝的车骑大将军、太原王乙浑!不但挽救了北魏王权的旁落,更开创出北魏崭新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乙浑,正史无传,只知道他以前是“车骑大将军”,掌管着京师卫戍部队的指挥权,于拓跋濬去世三年以前,也就是和平三年正月壬午,被拓跋濬破格封赏,封为了“太原王”的。</p> <p class="ql-block">文成帝的突然去世,造成北魏朝廷巨大的权力空间,也激起了野心家乙浑对皇权的贪婪:皇太子拓跋弘年仅十一岁,显然不具有治国理政的才干;后宫“冯皇后”——此刻应该升位“皇太后”了——也才24岁,没有从政经验,显然也上不了接受百官朝拜和处理朝政的台面。遍观当朝,权势遮天的,舍我其谁?既然如此,何不趁此良机下手夺权!</p> <p class="ql-block">和平六年五月癸卯,文成帝崩于太华殿,第二天,年仅十一岁的显祖献文帝即位。按理,先皇去世、新皇登基,无论如何都不能开杀戒。但是利令智昏的乙浑根本不把皇家的悲喜放在心上,就在新皇继位这一天,他假传圣旨,就在皇宫里杀了正直敢言的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三天后,居然又把罪恶之剑指向了侍中、司徒陆丽。</p> <p class="ql-block">陆丽,何许人也?据唐代李延寿所著《北史》记载:陆丽先祖就是拓跋部落的首领。祖父陆突跟随道武帝拓跋珪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官拜上党太守、赐爵关内侯;父亲陆俟,文韬武略俱备。在太武帝拓跋焘一朝任职,出生入死,深得太武帝的信任,最后被封为东平王。陆丽本人,更是在太武帝被宦官宗爱毒杀之后,力挽狂澜、剿灭奸贼,拥立太子拓跋濬继位的股肱之臣。可以说,陆丽一家,不但是几代忠良、甚至称得上北魏一朝的定海神针,在北魏朝廷上拥有巨大的威望和话语权。</p> <p class="ql-block">按理,诛杀陆丽这样的老臣,乙浑最应该忌惮皇室反弹。但是,此时的乙浑,似乎已经有了胜算。因为前两天矫诏杀人,朝堂上不但没人出头“喊冤”,反倒是一片沉寂、噤若寒蝉。再回头看皇后娘娘,居然扑进大火,想殉情自赴黄泉。可以肯定:这个连皇后位置都不贪恋、傻乎乎一心求死的痴情女子,在自己的夺权路上,连一颗石子儿都算不上。至于柔弱的“小主”,这几天已经证明,他只是个傀儡而已,所有的一切,还不是自己说了算!所以,无论自己怎么疯狂,都不会招致危险。于是,他撕下所有的伪装,在国丧期间大开杀戒。</p> <p class="ql-block">乙浑知道,要谋反篡权,就必须搬倒那个耿介忠正、敢于顶撞自己的朝廷主心骨陆丽。于是,假传圣旨,让穆多侯去代郡,诏令在那里养病的陆丽回京奔丧。穆多侯是陆丽的好友,深知乙浑居心叵测,到了代郡,反而规劝陆丽不要回平城。但是,陆丽却说:“哪里听说过,知道君父去世了,不去奔丧,还要顾虑个人安危的事情?④”于是,慨然前往,终于被害。和他一起被难的,还有好友穆多侯。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死不免冠”的子路。哪怕面对死亡,也要保持从容和尊严。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陆丽不被这样的“君臣之礼”所束缚,而是挺身而出、联合起所有反抗乙浑的正义力量,他和穆多侯又何至于身首异处、肝脑涂地呢?</p> <p class="ql-block">朝廷上的血雨腥风,刮进了高墙后的深宫。乙浑几次三番矫诏杀人,惊醒了不问政事的冯太后。特别是听到一代忠良的陆丽被杀,更使她彻底醒悟。她明白了:穷凶极恶的乙浑,不只是想作威弄权,而是想江山易色、面北称王!她知道,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不但国家不保、她们母子的性命也将不保!</p><p class="ql-block">但是现在乙浑正气焰嚣张、满朝文武也畏葸观望,她,没有一兵半卒的后宫娘娘,又该怎样扭转乾坤呢?</p><p class="ql-block">(本篇完 下篇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写作说明:</span></p><p class="ql-block">“铸金人”是北魏册封皇后的必须程序,这在《魏书》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但是,“铸金人”的具体过程,以及所铸造的“小金人”的尺寸大小,却没有记载。所以,本篇前述过程,系笔者艺术想象;“小金人”的尺寸,也是根据其日常用途和出土北魏文物实物,予以估算。如有错谬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注释:</span></p><p class="ql-block">①北齐 魏收:《魏书》帝纪·卷五:“(太安)二年春正月乙卯,立皇后冯氏。二月丁巳,立皇子弘为皇太子,大赦天下。”</p><p class="ql-block">②北齐 魏收:《魏书》帝纪·卷六 显祖纪:“(帝)聪睿机悟,幼而有济民神武之规,仁孝纯至,礼敬师友。”</p><p class="ql-block">③北齐 魏收:《魏书》卷十三 列传第一 皇后列传:“故事:国有大丧,三日之后,御服器物一以烧焚。”</p><p class="ql-block">④唐 李延寿:《北史》卷二十八 列传第十六:“左右止之曰:“宫车晏驾,王德望素重,奸臣若疾人誉,虑有不测之祸。”丽曰:“安有闻君父之丧,方虑祸难!”便驰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