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进三出看英雄母校</p><p class="ql-block"> 窦四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安国际港务区新农小学最早叫新筑镇第六完小。创办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前,龙王庙及附近村的人们,常说六完小怎么怎么的。解放后才改为龙王庙小学。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学校的扩建,校名改了又改,都是在原址上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新农(龙王庙)小学是我三进三出的母校。对母校有非常浓厚的亲切感,有些事情是听父辈们讲的,有些是自己目堵过的,至今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进学校,是一九五四年九月份。那时七八岁,背着书包踏进校门,学校大门朝东开,门楼上有四个醒目的大字,(在此任过教的退休老教师窦永普常说的“朝阳XX")由于时间太久,已记不清了。进了校门,有一条长约八十米宽三米左右的砖铺大路,两边栽有树木,枝繁叶茂。前边是大殿和上殿各三间,东边大殿是校长和主任的宿办室,另两间是会议室,布置非常简陋,中间放几个课桌凳子。西边的上殿是教室。在大殿和上殿南北,是解放前村民们盖的教室。当时一二年级没有课桌,上课学生坐的是砖块,爬的是泥巴垒的土台台,下课放学孩子满身是土,只有在这时学生才把身上的土打掉。后来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好的,就把自家屋里的大方桌和长椅子抬到学校,五六个学生围在桌前来缓解桌椅等问题。教室窗户是大格子,春夏秋三季还好,天气不是很冷,到了冬天凛冽寒风吹进教室,冷的娃娃直打哆嗦。窗户用报纸糊上,室内光线暗淡,下雨雪时,雨雪把报纸淋湿,风一吹报纸脱掉,根本就不顶用。那时三里、贺韶村都是初小(一至三年级),到四年级要在龙王庙小学或其它小学去继续读高年级(四至六年级)。那时最远的学生有窑村和许王村的,南有香杨、熊家湾的娃,在这里直上到小学毕业。</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进学校,是一九六八年暑期,是以教师的身份踏进校门的。校舍条件比以前好些了。基本有标准的课桌椅,玻璃窗户的平房。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学校向南扩了二三亩做为操场,校门开在南边。新筑东片召开大跃进动员大会,就是在新扩建的操场上召开的,时属长安县管辖。</p><p class="ql-block"> 新农(龙王庙)小学,除了校舍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出了一位英雄黄美丽。</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寒假春节前,北陈村学生在拥军优属活动中,挖白土时,窑洞将要塌方,黄美丽同学从窑洞里奋不顾身地推出同伴,同伴得救了,而自己却光荣牺牲了。陕西广播电台和西安日报报导了英雄黄美丽的事迹,受到社会和各学校师生‘广泛好评。学校组织以教师杨新莲为首的宣讲团,在西安及周边巡回讲英雄,颂英雄。学校又办起黄美丽展览馆,周边和西安学生前来参观,收到很好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英雄黄美丽的感染下,校风学风焕然一新。升学率一度跃进灞桥区前茅。临潼机场、纺织城的家长把孩子纷纷送到新农八年制学校就读。</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新农八年制毕业的学生,在市区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有十多人,军队干部两,企业家有几十人。窦拴弟挣钱不忘恩师,在前几年邀请老师和部分同学共度重阳佳节。村支部书记和大队长多人连续接力,现任于军武带领群众奔小康,在乡村振兴中把于家村变成市级文明村,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多次采访报导过。</p><p class="ql-block"> 教师王丁奇,被调到新筑公社,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几年后调到西安市蔬菜局组织部工作,最后被调市盐业公司任纪委书记。白金凌被提拔到灞桥、十里铺等街办任书记。吕忠让到新筑街道办任纪委书记,后调到区政协工作。张金安调到中学任校长。杨新莲调到西安市幼儿师范学校工作。</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进学校,是退休后二0一三年二三月,学校已是高楼林立,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当时西安警察护卫学校租西安市第八十中学校园,自己在门口当门卫。直到警察护卫学校迁出。</p><p class="ql-block"> 龙王庙小学的变化:开始是龙王庙村几个进步人士联系村里和附近村里有威望的人士,组织建校委员会,其办法是有钱出钱,无钱出力,捐椽捐木多少均可。很快学校建成,叫“长安县新筑乡第六完小,首任校长窦树广。</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改为新筑镇龙王庙小学,校长惠维裕。</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九年地方化后,教师回原地,学校改为新农八年制学校。校长李振伯、李培才。</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0年新农八年制学校,把小学分出。只剩初中三个年级,校长李培才。小学迁到塚刘村高寨大队部,叫“新农小学",校长凤鸣华、魏丁山、乔西林等。</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三年暑期,西安市第八十中学,由歇驾寺村迁到新农八年制学校。从此市第八十中学校牌挂出。校长、杜永顺、殷战喜、杜学跃等。</p><p class="ql-block"> 二0一六年,学生人数急剧减少,初中生划归市64中,新农小学又从塚刘村迁回原址。港务区接管新筑、新合和水流后,又把新农小学改成“西安国际港务区新农小学,校长陈军益、殷军龙等。</p><p class="ql-block"> 纺渭路拓宽,学校被拆一半,经过两年多的重建,现在一个崭新现代化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新农小学展现在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不管学校怎么变化,她是我们家乡的学校,英雄的母校,值得怀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p><p class="ql-block"> 窦四明,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街办新农(龙王庙)村人。灞桥区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