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2024年10月31日早上,第一个走进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的知青生活馆。</b></h1><div><b><br></b></div> <h1><b>知青生活馆——看过的知青都会为之动容!</b></h1><div><b><br></b></div> <h1><b>我也是一名知青,也曾在农村,从1971年至1975年度过了4年零七个月的插队生活,2024年11月31日当我走进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的知青生活馆,看到那些青春、幼稚、热情、开朗的知青人物照片,看到那些我知道和不曾知道的记述和数据,看到那个年代知青使用的各种物品,回顾知青的生活和岁月,<span style="color: inherit;">那种热血、成就、悲壮、屈辱、困惑五味杂陈,随着回忆,难以表述的感觉涌上心头,这种心情只有知青才能理解和感受!</span></b></h1><div><b><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b></div> <h1><b>樊建川先生在知青生活馆内书写的前言:“(知青)我也是其中一员,修建这个博物馆,只为记住这段青春,这段生活,这段历史。这是一个收藏知青岁月的‘绿匣子’。”</b></h1> <h1><b>上图为馆长樊建川以及他当知青时的照片:樊建川,1957年生于四川宜宾,1975年在宜宾当插队知青。1993年为收藏辞官经商,任建川实业集团董事长。2005年,在四川安仁镇创建了建川博物馆聚落。</b></h1><div><b><br></b></div> <h1><b>馆内的某展厅里,地上布满了铁锨头、锄头头和一些简易农具,这些就是知青们的谋生工具。展厅上边写着1778万,这个表示的是全国上山下乡的知青人数。</b></h1><div><b><br></b></div> <h1><b>1968年12月底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运动高潮。“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b></h1><div><b><br></b></div> <h1><b>近两千万的城镇知青群体,和他们身后的家庭、亲人,在做这件共和国的大事,他们是为国家奉献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把热血和青春奉献给了共和国,现在他们老了。</b></h1><h1><b><br></b></h1><h1><b>知青老矣——再过20~30年所有的知青都可能谢世了,“知青”这个词就可能会听不到了,这段过往我们会铭记,但后人会遗忘。</b></h1><div><b><br></b></div> <h1><b>上图上中为周恩来总理1964年在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农场和上海知青的照片。</b></h1><div><b><br></b></div><h1><b>展台内还有诸多的知青告别城市、戍边垦荒、战天斗地、保家卫国、知青英雄的照片。</b></h1><div><b><br></b></div> <h1><b>上图左</b><b style="color: inherit;">:老三届从红卫兵到下乡知青,从“革命的先锋”,到“接受再教育”,他们在运动潮流下很多都是自发报名下乡。</b></h1><h1><b><br></b></h1><h1><b>上图右</b><b style="color: inherit;">:曲折,自动报名下乡,被称为知青的“开路先锋”。</b></h1><div><b><br></b></div> <h1><b>北京通县5位革命小将把天安门前金水桥下的水,送给贫下中农。当时这种虔诚、忠心、充满仪式感的革命举动,现在可能会认为不可思议,而那时的双方就是这么认真和执着。</b></h1><div><b><br></b></div> <h1><b>照片:离别的车站。知青告别亲人和城市。</b></h1><div><b><br></b></div> <h1><b>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一览表,单位:万人。</b></h1><div><b><br></b></div> <h1><b>这个人我不知道,我们那会被宣传到耳朵里的知名知青为邢燕子、董家耕、金训华等。</b></h1><div><b><br></b></div> <h1><b>知青的照片:男知青小伙干起活来个个都是拼命三郎,女知青个个都是铁姑娘。</b></h1><div><b><br></b></div> <h1><b>那个年代报纸、画报上的知青照片,就是知青们心中的明星、偶像</b><b style="color: inherit;">和英雄。</b></h1><div><b><br></b></div> <h1><b>下雨的时候,也是知青想家的时候,他们仰望天空,其实是在透过雨雾,心系家中的亲人。</b></h1><div><b><br></b></div> <h1><b>知青出了不少名人,但大多数还是普通知青,甚至还有多少被遗忘的知青。</b></h1><div><b><br></b></div> <h1><b>1972年5月5日,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5师43团发生罕见的草原大火,为了保护国家财产,4连69名知青在扑火战斗中英勇牺牲。他们最大的26岁,最小的16岁。</b></h1><h1><b><br></b></h1><h1><b>这座烈士陵园是草原上唯一的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的、最大的兵团战士和知识青年的烈士陵园。</b></h1><div><b><br></b></div> <h1><b>部分5.5烈士遗像,都是年轻的孩子。</b></h1><div><b><br></b></div> <h1><b>上图左:上海知青金训华下乡仅三个月,光荣牺牲,年仅20岁。</b></h1><h1><br></h1><h1><b>上图右:天津女知青张勇1968年4月下乡,1970年6月3日牺牲,年仅19岁。都是芳华之年,实在让人惋惜。</b></h1><h1><b><br></b></h1> <h1><b>还有一些知青在那个“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无产阶级自己的红色年代”,越过边境,到东南亚输出革命,流血牺牲,永远躺在他们为之理想,奉献红色事业的他乡异壤!</b></h1><div><b><br></b></div> <h1><b>上图柳承娥,1953年生,昆明人,1969年下到云南边疆当知青,同年参加缅甸人民军,1974年在缅甸牺牲,20岁。</b></h1><div><b><br></b></div> <h1><b>王行,男,1949年生,昆明华侨补校的缅甸归国华侨。1969年初到云南边疆当知青,1969年4月出境参加缅共人民军,在缅甸战斗中牺牲,20岁。</b></h1><div><b><br></b></div> <h1><b>上图:云南东风农场知青公墓。</b></h1><div><b><br></b></div> <h1><b>据《中国劳动工资统计资料》称“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调离农村人数一览表”。(包括招生、招兵、招工、病退、困退、回城等。)</b></h1><div><b><br></b></div> <h1><b>知青下乡不需要什么政审和检查身体,而要对知青进行招生、招兵、招工、病退、困退回城等就有了各种高要求,那真是下乡容易回城难。上边是知青特困,病退回城的申请、审批和手续资料等。</b></h1><div><b><br></b></div> <h1><b>知青磨难:知青们意气风发来到农村,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广阔天地书写了动人的篇章。同时也经历了难以言说的困惑、痛苦、磨难。当沉重的逆境压碎了脆弱的灵魂,当强者的筋骨碰撞着灾难的铁砧——悲剧和壮歌便从这里诞生......</b></h1><div><b><br></b></div> <h1><b>金兰珠,女,1948年生,西安市人。1968年12月在陕西宝鸡晁峪公社南岔大队被害。下乡仅一个多月。金兰珠是知青组长,其遇害的前一天晚上,在大队开清理阶级队伍的会议。</b></h1><div><b><br></b></div> <h1><b>1974年至1979年,各年度全国被迫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落地户死亡人数统计。</b></h1><div><b><br></b></div><h1><b>还有很多知青本身都是带着病下乡的,在农村又缺医少药,早出晚归的繁重劳作,病情在不知不觉加重,回城后,没有几年就病倒下了,20多岁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初中同班同学,一起下乡插队的同组一位女知青,回城进厂不到三年,25岁就病逝离开了这个世界。</b></h1><div><b><br></b></div> <h1><b>知青政治、生活的窘境,在1973年有所重视和改善。这是因为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广大知青不会忘记并感谢李庆霖老师这冒死一举的告御状行为。<a h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7L2TG680543RDXS.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诉苦,反映知青的经济窘境,毛主席:统筹解决_</a></b></h1><h1><br></h1> <h1><b>1972年由王海荣转给毛主席的李庆霖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毛主席阅后回信,并在人民日报上发文。1973年4月29日晚,周恩来主持会议,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等参加。周恩来在宣读李庆霖的来信和毛主席的复信时说:“一定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项工作做好,不能再让毛主席操心。”</b></h1><h1><b><br></b></h1><h1><b>我得到李庆霖写这封信的消息是在生产大队的有线广播上转播新闻联播中听到的,知青得信后纷纷转告,都在讨论这个消息。而此后知青工作和知青在农村的政治待遇明显有所改善,这个也是亲身体会。</b></h1><div><b><br></b></div> <h1><b>......,......。</b></h1><div><b><br></b></div> <h1><b>知青生活馆展示的知青冤案。</b></h1><div><b><br></b></div> <h1><b>李天德上书案:李天德,四川荣县人,1956年考入重庆大学,由于爱讲真话,先被打成右派。后被打成反革命。1975年,他化名李天笑写了(献国策——致中共中央、人大常委会),并赴北京呈上,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判20年徒刑,1979年无罪释放。</b><div><br></div></h1> <h1><b>陈卓然与2.12反革命案。陈卓然、女,南京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江苏洪泽县人和公社插队知青。1970年2月12日,在南京主要街道与其好友共5人,张贴“查金华烈士永垂不朽”和“我们要真正的马列主义”等标语。被逮捕</b><b style="color: inherit;">以反革命罪分别判处死刑、有期徒刑,迫害致死。这是一起重大的政治冤案,牵连数人。直到1981年5月才彻底平反。</b></h1><div><b><br></b></div> <h1><b>南京知青:仁毅。创作知青都熟悉的知青歌曲《南京知青之歌》,于1970年2月,以创作反动歌曲破坏知青上山下乡,干扰、破坏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和战略部署的罪名被捕。同年5月被判死刑,后改为有期徒刑10年,1979年平反。</b></h1><div><b><br></b></div> <h1><b>殷鹏举《知青恋歌》案。殷鹏举,江苏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因创作《知青恋歌》喝酒后戏言,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其女友在批斗中愤而自杀,一同喝酒的人分别被判处10年、7年、3年有期徒刑。</b></h1><div><b><br></b></div> <h1><b>“共产主义自修大学”案,涉案人员13人全为老三届,最大的26岁,最小的21岁,其中三位知青,分别被判3人死刑,立即执行。4人15~3年有期徒刑,6人拘押和单位隔离,1名22岁的女青年被逼含恨自杀。1976年8月该案撤销原判,予以平反。</b></h1><div><b><br></b></div> <h1><b>我们是所知道的电影《第二次握手》。这本剧作小说的作者,张扬。1975年,四人帮以其撰写反动小说。鼓吹叛徒哲学和天才论,再次将其逮捕,1979年1月平反出狱。</b></h1><div><b><br></b></div> <h1><b>遇罗克与《出身论》。遇罗克,1942年生。1959、1960年两次高考成绩优秀,因父母是“右派”,不得录取。1961年下在北京大兴县红星公社旧宫大队菜园小队插队。1966年7月,遇罗克写作《出身论》驳斥当时甚嚣尘上的"血统论"。1968年1月1日,遇罗克被捕,1970年3月5日被杀害。1979年11月21日,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告遇罗克无罪。</b></h1><div><b><br></b></div> <h1><b>上图:知青冤案——恩亚立、邢卓、王文尧案,三人笔名“王亚卓”致书黄帅指出其言行错误,遭迫害,直至1977年十二月才被平反。</b></h1><div><br></div> <h1><b>青春陨落:据国务院知青办《全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统计资料》。1960年-1976年,在全国发生迫害上山下乡知青等案件5.1万余起。从1974年到1979年,知青死亡人数达25690人,非正常死亡占60%多。</b></h1><h1><br></h1><h1><b>所谓受迫害,举凡下乡知青人身受到严重伤害,如受到殴打、批斗,女知青受到猥亵、奸污,乃至酿成的命案均包括在内。</b></h1><div><b><br></b></div> <h1><br></h1> <h1><b>1973年知青工作会议结束后,内蒙古兵团对奸污女青年的人进行大规模揭发、打击。被人们称为“打毛驴”运动。原兵团司令员和5师、2师的师长都因“作风问题”受到组织处分,情节较轻的人,一般给予开除党籍,撤销公职的处分,并遣返回家。(详情见图片中的文字)</b></h1><div><b><br></b></div> <h1><b>知青事件——1976年“扎根派”与“怀疑派”的辩论。</b></h1><div><b><br></b></div> <h1><b>知青中间出了大批的优秀作家,具有较高声誉的有梁晓声、叶辛,刘海,邓贤、张抗抗、王安忆等等。他们创作的知青文学作品《今夜有暴风雪》,《雪城》、《蹉跎岁月》、《青春无主》、《中国知青梦》等等。在知青群体内、文艺界、影视界,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b></h1><div><b><br></b></div> <h1><b>1979年牵涉到城镇千家万户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经过了十几年的运作,终于落下帷幕,大部分知青以各种方式陆续回城,而有一些知青却再也没有回来!</b></h1><div><b><br></b></div> <h1><b>知青是一部生活史,知青是一部青春史,知青是一部创业史,知青是一部辉煌史。</b></h1><div><b><br></b></div> <h1><b>我在留言簿上留言:自己是知青,走进展馆,感叹万千,青春不复还,留下的都是回忆。</b></h1><div><b><br></b></div> <h1><b>展馆出口的墙上,樊建川先生写着:无论是无悔,还是蹉跎,总归是我们的青春。</b></h1><div><b><br></b></div> <h1><b>感谢建川博物馆聚落,感谢樊建川先生的伟大,感谢建川先生对知青历史的真实回顾!感谢建川先生为知青和后人留下这些宝贵的历史记录!</b></h1><div><b><br></b></div> <h1><b>(感谢网络上的信息资料)</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