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山拾忆---盖营房

郭宗敏

<p class="ql-block">       在 20 世纪 70 年代,珍宝岛战争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使得北部边疆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我是1970年底参军到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大东山部队的。那时最为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听老兵们说,1969年他们刚刚进驻时,在背风的山坡上搭建泥土和荆条盖的窝棚做营房,冬春不防寒防沙,夏秋不挡风挡雨。狂风过后,被子、小包袱刮的满山遍野,后来又建成了半地下的营房,我们到部队时,就是住的这种营房。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给部队的生存和作战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没有坚固的营房,部队的生活和训练将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盖营房成为了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1972年春天,部队开始了艰苦的营房建设工作。我们没有经验,只能自力更生,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采石头、烧砖、烧石灰、垒墙、盖房,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p><p class="ql-block">        采石头是盖房的第一步,大东山的地形大多平坦,要找到合适的石材并非易事。战士们不畏艰难,四处寻找可用于地基的石头,有时需要跋涉数公里甚至更远的距离。我们终于在一个山边,看到有很多青石露出来,是取石料的好地方。开采工作开始了,由于缺乏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战士们只能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开采,其中爆破是常用的手段之一。好在我们有了在坑道打眼放炮的经验,在山上放炮更是不正话下。在进行爆破前,我们需要仔细勘察地形,派人放哨,以确保爆破的安全性。连里准备了大锤、钢钎和炸药,我们三个人一组,一个人扶钢钎,另外两个人一边一个抡大锤砸钢钎,大锤砸一下,钢钎就要转一下,一个洞要很长时间才能达到要求的深度。炸开石头大了,还需要用大锤加工,所以还需要精确计算炸药的用量。采石场四周全是起伏的平地,在爆破时,连个躲避的地方都不好找,有一次,我们趴在一个石头后面,爆破时石块飞溅在周围,差点被击中,造成严重的伤害。就这样,我们用自己的双手,一块一块地开采着石头,为营房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和战友杨拴柱一起开采石头。</p> <p class="ql-block">       在盖营房的过程中,烧砖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为了方便烧砖,连队搬进阵地附近的一个叫押地方的村子。起初,部队对于烧砖烧可谓是一窍不通,什么事都是干中学,学中干。</p><p class="ql-block">       脱土坯的第一道工序是取土和泥,为了增强土坯的韧度和强度,泥里需要掺进杂草。头天晚上要把松的土,用水洇灌透,趁水把洇透的泥土翻一下,一保泥里不加生,二保水分不流失。第二天几个人用铁锨把泥来回翻,有的还用竹棍打泥,把生泥和成“熟”泥,泥和好后,把和好的泥土填入模具,砖模下面先撒一把干土,以便于取放。用刮板将泥刮平压实,取出模子,俗称砖坯,那土杯湿时有20斤左右,干透后也将近10斤重。砖坯做好后要翻坯晾晒,码垛让其通风干透。脱坯的过程,其实就和太原打煤糕一样,我们三人一组,一人脱坯,两人供泥。虽然都很年轻,但一天做下来,回到宿舍时往床上一歪,连饭都不想吃就睡着了!后来团里给连里送来了制砖机,只要将水土倒入搅拌机,那边就出来和砖头大小的长泥条,用钢丝一压,就成了整整齐齐的十几块砖坯,效率和质量比以前提高很多,而且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强度。</p><p class="ql-block">       烧砖首先必须得有砖窑,砖窑其实跟一个大炉子差不多,我们习惯称为“馒头窑”,窑高约5、6米,里面的空间像个蒙古包,但要比蒙古包大好几倍。窑是用砖砌的,炉膛特别大,上面变小有缩口,炉内底下烧煤,上边码砖,烧砖温度要求很高,大约1000多℃,要连续烧一个星期十天左右,才能烧好一炉砖。烧窑是“火中求财”,因此技术高的烧窑师傅很吃香,要好吃好喝招待着。大东山附近农民的房子都是土房子,也没有会烧砖的师傅,好在部队的战士来自四面八方,里面就有见过或会烧砖的,我们班长徐成功还有老兵胡小货、王运田、张学玉等担当起了烧砖的重任。</p><p class="ql-block">       装窑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装的砖坯看来似乎杂乱无章,其实里面有通风道也就是烟火道和水道,要保证窑内所有的砖坯都能加热到必需的温度,还要保证灌水时水能流到所有地方。把砖坯送进窑内,烧窑关键是把握“火口”,温度把握不好,坯子不仅烧不透,还容易烧成琉璃砖。几个老兵研究后,先用干柴把煤点燃,火力不要大,先要把砖坯焙干,一天一夜后加大火力。砖自下而上烧得通红,几天闭窑后就是灌水洇窑,此时窑顶的烟囱已关闭,从窑顶灌水,水从事先留好的通道洇下,形成的热气几里外都能看到。砖烧好后还要冷却三至五天,冷却后就变成盖房子用的青砖了。</p><p class="ql-block">       出砖是烧砖最苦的一个差事,一炉砖经过十天左右的锻烧,炉内温度达1000多度,停火放置一个星期,炉内温度仍很高。我们那时要靠人工一块块把砖放进去,又一块块地把砖背出来,出炉时,炉内温度有四五十度。砖的温度也是如此。背砖时,我们下身穿着单裤,上身是工作服棉衣或绒衣隔热。背砖时,在一短板上码上2、30块砖,(类似搓衣板大小)手背过去两手把住板的两端,顺势往后背上一放,然后沿着坡道背出窑外,记得我后背连磨带烫都起了泡。这段时间,“灰头土脸”成了全连每一个干部战士最时髦的“流行妆”,军装也全部变成了“八路灰”,装卸煤、烧砖的战士,往往变成了“黑脸汉”。</p><p class="ql-block">       烧石灰先采石灰石,我们顶着刺骨的寒风,坐了一个多小时汽车,来到部队发现的石灰岩山体,干起了打炮眼、埋炸药、放雷管、接导火索、爆破炸石的老本行。我们在砖窑边建的石灰窑是露天的,先在地上挖几条壕沟,主要是为了通风。石灰窑是圆形的,两三米大小,最底下一层是煤块,煤块上面铺上一层石头,石头上面再铺上一层煤。就这样一层一层摆好,最后用泥糊严实。点着火后,不停地往窑内添柴烧火,引燃煤层。煤是当地煤矿的烟煤,燃烧效果不佳,比起山西的煤差远了。仅靠煤炭难以达到烧煤、烧石灰所需的 800 - 1000 多度高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兵们想到了用木柴助燃的方法。他们四处寻找合适的木柴,确保在烧砖、烧石灰的过程中能够达到所需的高温要求。窑内燃烧四五天以后,窑顶冒出的白烟渐渐减弱,直至消失,此时的石灰石蜕变成生石灰。封窑冷却几天后便可出窑,由于刚出窑的生石灰温度较高,用铁锹之类的工具,把石灰从窑里刨出来,放到一个坑内,第二天挑水往生石灰浇,将生石灰化成熟石灰。生石灰浇上水后冒着热气,像放鞭炮一样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层层白色的烟雾、水汽久久不散。连队的干部告诫大家,不要到石灰坑边,小心掉进坑里出事故。</p><p class="ql-block">         在完成采石头、烧砖、烧石灰等前期工作后,连队开始了艰苦的建房历程。我们连的营房,选址在阵地最近的山坡下,我们根据统一的图纸划好了房间位置,自己动手,按照规划挖地基,把石头堆入用水泥浇筑后,地基就打好了。接着是砌墙体,班长徐成功先拿绳子拉成一条线,然后大家精心挑选比较平的石头面朝外,按照线把石头排到线里,加水泥砂浆固定,就这样砌完一层再互相叠加再往上砌,然后外面、里面勾缝,确保墙的质量和美观。砌砖柱窗框是个技术活,砖柱要笔直有楞有角,窗台要有倾斜度,否则雨水会倒流。开始砌的时候,又吊线又用标尺量,砌窗台倾斜面大了砖会掉下来,小了水会倒流,经过多次反复终于掌握了技巧,速度也加快了。墙砌好后,就是浇注灌顶,这在我们搞过坑道被覆的战士来说,真是小事一桩。我的任务是一名小工,搬石头,和泥、送泥,配合老兵们完成盖房任务。房子框架盖好后,安上加工队送来了木头门窗,用我们烧的白石灰抹好了屋内墙壁,密封程度好,防风防雨,宽敞明亮的房子就盖好了。窑洞是联排的,一门两间,两间房住一个排,房间里建有土炕,排长有个木板床,门洞中间是储物间,放有战士们的小包袱和全部家当。我们1、2、3排是一个联排窑洞,炮排和后勤一个联排窑洞,食堂因为连队吃饭,是用砖盖的大房间。我们在窑洞对面修了个篮球场,篮球场后面是连部。</p> <p class="ql-block">我在新修的篮球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2年的寒冬来临前,营房建成了,连队从此有了一个安稳的家。不再需要忍受恶劣天气下简陋住所带来的不便,也不需要借住在老乡家了。看着那一排排坚固的营房,整齐的窗户透露出明亮的光线,官兵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走进新营房,床铺整整齐齐,被子叠得方方正正,宽敞明亮的房间让人心情舒畅。</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部队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建设营房,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诠释了战士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奉献。激励着我们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不依赖他人,勇于探索,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想不到40年后,流水的兵回来了,一直在我们心里的营房却没有了。这些曾经一起戍守边疆的战友们,聚会在我们亲手建造的营房前,看到的是:砖盖的食堂,砖被附近的农民拆走盖房了,食堂成了一片空地,破烂不堪的石窑洞,门窗和砌墙的砖也都被拿走了,里面杂草丛生。那空空的窑洞,像一双双眼睛,注视着归来的战友,又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向我们诉说着当年火热的生活情景和部队的其它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背后山沟里就是我们曾经生活战斗的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在曾经生活的营房前感慨万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指导员张阿男、连长李源正、副连长张静波、排长曹国厚和老兵们在营房前集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