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记忆725期活动

WHM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i>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第725期活动</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讲座</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永远的国际人道主义之师——明妮·魏特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只眼”—— 透视航空摄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集合时间:2024年12月21日上午九点整</b></p><p class="ql-block"><b>集合地点:四方城1号十朝历史文化陈</b></p><p class="ql-block"><b>活动内容:上午九点三十开始</b></p><p class="ql-block"><b>讲座内容:</b></p><p class="ql-block"><b><i>1.南师大杨素萍院长:永远的国际人道主义之师——明妮·魏特琳;</i></b></p><p class="ql-block"><b><i>2.美籍华人鲁照宁先生:“第三只眼——透视航空摄影”</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舒克老师主持活动</b></p> <p class="ql-block"><b>欢迎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杨素萍院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欢迎美籍华人鲁照宁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欢迎南京人民中学学生代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欢迎<font class="meipian-red">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font>工作人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朝历史文化陈列馆孟馆长讲话</b></p> <p class="ql-block"><b>孟馆长提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全称"?</b></p><p class="ql-block"><b>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杨素萍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素萍,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副院长,兼任金陵女子大学南京校友会秘书长、南京师大吴贻芳研究中心成员,吴贻芳纪念馆、魏特琳纪念室主要负责人。多年收集整理研究魏特琳、吴贻芳先生及金陵女子大学相关史料,为其历史研究专家。本期讲座特邀杨素萍院长讲述1937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魏特琳如何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金女大校园建立难民所,帮助受难民众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美国来的华小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妮·魏特琳 1886年9月27号出生于美国伊利诺州一个叫西科(Secor)的小村镇,家境贫寒。明妮自幼聪颖好学,半工半读念督教传教士会,被派遭到中国合肥,她创办了合肥三青女子中学,因成绩卓越,备受赞扬推崇,为“融入华人群众,为中华群众服务”,她取中文名华群,被当地人亲切称她为″华小姐″。</b></p> <p class="ql-block">魏特琳生活照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金女大的教务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18 年,计划回美休假结婚的魏特琳,接受了金陵女子大学的聘请。婚约解除,终身未嫁。1919 年9 月,33 岁的魏特琳来到南京,受聘金女大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成为校长德本康夫人倚重的左右手。魏特琳积极参与到金女大建设中,甚至亲自计、种植金女大校园的花木。在她和德本康夫人一众金女大员工的努下,金女大师生于1923年顺利迁入位于陶谷随园的新校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魏特琳积极参与到金女大建设中,甚至亲自设计、种植金女大校园的花木。在她和德本康夫人一众金女大员工的努力下,金女大师生于1923年顺利迁入位于陶谷随园的新校园。金女大早期的教师,三排左一为魏特球魏特琳(中左)与学生们在一起魏特琳(左)参加完毕业典礼后在校园习场所。要求毕业从教的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教学法》、《心理学》、教学实习等科目,这一套程序与标准,中国师范院校至今仍在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魏特琳推崇以“睦邻服务”政策践行厚生精神,坚持"服务穷苦四邻”,先后办了“乐群社”、“蓝师家政学校”,培幼学”、组织师生为民众宣传各种科学与家政知识免费义诊、教贫穷孩童念书她自己课余经常访问周围贫民,帮她们解决困难。</b><b>学校周边的孩子们</b></p><p class="ql-block"><b>教女童们棒操,强健身体。</b></p> <p class="ql-block"><b>三、苦难中的活菩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1.坚定的窗守者</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7 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5日,日机开始轰炸南京,16日美国大使馆下令妇女儿童撤离南京,27日,日机开始盲目轰炸平民设施,美大使馆下令所有在宁美侨撤离。否则 后果自负。8月底,金陵女大决定撤离南京。魏特琳坚定地选择留守校园,金女大校长吴贻芳离校前,任命魏特琳、程瑞芳、陈里然组成紧念委员会,准备在校园内腾出8座建筑。在需要的时候作为收容难民的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人们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离开,在我看来这是丢掉一次需要我们服务的绝佳机会。当然,我们应连自己承担留下的风险”。 “我觉得我在金女大18年的经历,以及与邻居14年的交往经验,使我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险之中的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2 .妇孤的庇护者</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7 年11 月17日,魏特琳就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建议设立“安全区”,以收容南京难民。11 月22日,15 位国际友人自发地组织起“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推德国人拉贝为主席,又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分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7年12月13日,中国首都南京沦陷,之后数月时间,在南京及附近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对平民及战俘的抢掠,强奸以及屠杀。遇难人数高达30万,史称“南京大屠杀”。 金女大设立了“妇孺收容所”,惊恐万状的妇女们疯狂涌进校园,最多时达万余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魏特琳利用美国公民身份和美国领事馆保护美国学校的公告,尽可能提供庇护。但安全区并不真正安全,很多屠杀和强奷仍发生于其中。所以,自 1937 年 12月15 日起,学校内每晚派外籍男士轮流值守,而魏特琳本人则日夜巡逻校园,赶走侵入的日本兵。她多次去日本大使馆,对侵略军的强盗行经提出抗议,她又统计难民妇女中失踪了的丈夫、儿孙,一次又一次地与日本大使馆交涉。日本兵深恨华群,曾打她的脸颊泄愤,面对日本兵的刺刀,她不顾个人的安危劳累,坚持保护这些妇强,为难民们的安全和生活操尽了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u>3、难民所的守护神</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人手有限、全城暴行送出、苦难遍地的环境下,魏特琳艰难地维持着难民人数大大超员的难民所的日常运作。几千人甚至上万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她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国际救济委员会的帮助下,金女大难民所为营养不良的34个婴儿和240个12 岁以下的孩子分别发放奶粉和鱼肝油。卫生组还有3个注射疫菌的诊所,在1938年春季为16265人种疗,注射伤寒、霍乱预防针者12000人以上。甚至从1938年2月起,建了两间浴室,每天可供168位妇女孩子洗浴。</b></p><p class="ql-block">校园内的重重年、孤儿登女天难民所中的红十字会食堂</p><p class="ql-block">(左一)与红十字企制厂工作人员一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i><u>4、力量和勇气的赋予者</u></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侵略者造成大量的无家可归者和孤儿寡妇,为了让这些难民在未来能独立谋生,规特琳在难民所里组织技能培训、资助贫困妇女生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i><u>5.苦难的见证人</u></i></b></p><p class="ql-block"><b>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魏特琳白天忙碌奔波,夜晚以笔为书,冒着生命危险,留下了50多万字的《魏特琳日记》,从1937年8月12日,到1940年4月14日,记载了日军从轰炸南京、进攻南京到南京大屠杀及进行殖民统治的全过程,成为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每隔20多天,魏特琳就将写好的日记邮寄给金陵女子大学在美国纽约校董会的校友。这些日记又被寄给俄亥俄州辛那提市的《同学》(The Classmate)上发表,1990年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莱利女士,对魏特琳日记原稿进行了整理,并将制成缩微胶圈,供历史档案学者研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四、金陵永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因长期紧张高负荷的工作、对于自己是否能保护好难民的忧虑以及对于未能保护到的人的愧疚,魏特琳的身心出理严重健康问题。1940年5月14日,她不得不返回美国休养治疗,6月8日进入爱荷华城的心理疗养院,被诊为“非己意所能控制的忧部症”。魏特琳的病情不断反复,1941年5月14日,在离开中国整整一年的那一天,她打开位于印第安纳州公寓的煤气开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55岁。在遗书中,她写道:“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家。中国,魏特琳的死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在她葬礼的同一天,金陵女大的师生在成都也举行了悼念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魏特琳在中国工作28年,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理想事业都奉献给中国的美国女性,悄然离去,但她不畏邪恶,勇于奉献、献身教育、服务社会,关怀贫苦的精神和事迹,永远被世人铭记,传诵。</b></p> <p class="ql-block"><b>1937“金女大”校园内的避难所</b></p> <p class="ql-block"><b>1937年在“金女大”避难的部分妇女儿童合影</b></p> <p class="ql-block"><b>1937年金女大避难所收容的孩子</b></p> <p class="ql-block"><b>魏特琳在“金女大”校园内给难民们讲话</b></p> <p class="ql-block"><b>魏特琳让难民所的妇女们学习饲养家禽</b></p> <p class="ql-block"><b>由于墙外有日军,华群为了让孩子们不上街,在缺乏体育器具的情况下举行校内活动,图为简单而紧张的障碍赛。参赛者头上顶一本书,以最快速度,绕过指定目标,跑完指定距离,若书本未掉即为胜利者。背景中图片右一为王耀庭(初一的大王老师)右二为华群手搭凉棚遮避刺眼的眼光,认真观看女孩们的游戏。</b></p> <p class="ql-block"><b>1937年“金女大”校园避难所工作人员为难民准备棉被</b></p> <p class="ql-block"><b>  1938年5月31日,华群与金陵难民营工作人员合影、他们全职或兼职在此工作、中排:罗宪珍《左三)、邬静(左四)、陈斐然(左五)、华群他、程瑞芳(右六),戴籁三夫人(五)、王瑞芝(右四),薛玉玲小姐(三)、杨绍诚牧师,李鸿年《总务处助理主任),后排:吴爱珍小姐)蒋先生、范先生、鲍忠(左六)、福斯特牧师(中)、唐博士(右六)、王耀庭(右五)、周牧师、赵雅男、詹金栋,孙承恩.</b></p> <p class="ql-block"><b>鲁照宁先生提供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b>魏特林女士在美国的陵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28, 128, 128);"> 鲁照宁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鲁照宁,美籍华人、收藏家,出生在南京,初中毕业前随家人移民美国。年幼时听家人说起侵华日军1937年在南京的暴行,于是后来长年坚持在各国收集有关南京历史尤其是南京大屠杀历史资料和证据,然后带回祖国捐赠给家乡的各大小博物馆纪念馆。截至2024年12月,鲁照宁捐赠史料数量超过两千件(套)。这次鲁照宁回国,再次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航空烈士纪念馆、南师大吴怡芳纪念馆、郑和纪念馆、南京金陵中学与人民中学校史馆、镇江赛珍珠纪念馆等捐献了相关史料。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部分道友,陪同鲁照宁先生完成了此一系列捐赠活动。而生活中的鲁照宁,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这次讲座,他将自己多年来完成的航空摄影作品及其拍摄经验,分享给大家……</b></p> <p class="ql-block"><b>鲁照宁先生在南师大捐赠史料</b></p> <p class="ql-block"><b>鲁照宁先生在镇江赛珍珠纪念馆捐赠史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鲁照宁先生分享他的用摄影镜头捕捉的精彩照片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院长向鲁照宁先生捐赠书籍</b></p> <p class="ql-block"><b>鲁照宁先生用抽奖形式为中奖者送上一本精美的《航空杂誌》,杂誌封面由鲁照宁先生拍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位小听众获得奖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兔丝子老师获得一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i>《我敬鲁照宁先生一杯酒》</i></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梦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有金樽谁有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云江上风吹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狂歌痛饮千杯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醉到来年九月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生不过二两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两无奈,1两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都是黄泉预约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何必计较愁与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日冬至敬杯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祝你幸福如东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飘洋过海水长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