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河古镇到明显陵

山水禅意

<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本来只是想去登临天柱山,顺便看看周边景区,没曾想这一“顺便”,便到了百公里之外位于肥西县的三河古镇。</p><p class="ql-block"> 三河古镇古名鹊渚,三条小河将其环绕,自古水运交通发达,自明朝时期设镇以来已有数百年历史。与众多江南小镇一样,三河古镇的主体建筑风格沿袭了徽派建筑特征,小河绕城而过,游客或流连于老街小巷寻访历史的遗迹,或靠在乌篷船的栏杆上,在梦里水乡中体验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三河古镇虽然不大,令人惊叹的是短短几十年间,便有一武一文两个重量级人物在此曾经生活过:一个是抗日名将孙立人将军,其出生后在三河古镇八扇巷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现八扇巷保留有将军故居。孙立人将军毕业于清华,后投笔从戎,一生杀日寇无数,特别是两次入缅作战,取得数次大胜,打通中印公路,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惜的是随国民党退败台湾后,孙因兵变案被革职软禁达30余年,最终于1990年病逝于台湾,享年90岁。</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重量级人物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1937年抗战爆发后,少年时期的杨振宁在三河中学读书,随母亲寄居于三河古镇的古南街。如今在其故居里,详细记录了杨振宁博士从求学到获得诺贝尔奖再到回归故里的历程:杨振宁教授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于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诺贝尔奖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2003年回国定居投身于中国的科教事业,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当然,真正让三河古镇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却是发生在这里的一场血腥的大战,即三河镇之战。1858年11月,太平军主将英王陈玉成联合忠王李秀成约10万之众,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的方式分割包围浙江布政使李续宾部湘军精锐6000余人,并予以全歼,取得了自“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大一场胜利。曾国藩闻讯,据说“哀恸慎膺,减食数日”。不过,这也只能算是“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一支强心剂而已,其走向灭亡已成定数。仅仅4年后,1862年6月,陈玉成被暗中降清部将诱捕被杀,1864年8月,天京被湘军攻陷,李秀成被俘后为曾国藩所杀,至此,太平天国运动灭亡。</p> <p class="ql-block">  太平天国运动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但终究受困于农民思想的局限性,最终难逃一败。在此前 ,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定性为是一场寻求真理、探索独立、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但在实质上,天平天国运动难以承受如此高的褒奖。在运动初期取得短暂的胜利后,其领导人的农民本性便暴露无遗,没有先进的纲领宗旨作指引,所谓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所起作用十分有限,稍有成功便封王封地,各自攫取利益,打到哪里就裹挟哪里的百姓加入军队作战,极大地破坏当地传统经济的模式,让名义上的纲领空想大于现实;洪秀全嘴上高呼“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但定都天京后却再造皇权,私欲膨胀,大搞选美营造宫殿,生活极端腐朽,只不过是清廷的一个汉化翻版;东王杨秀清甚至是可以装神弄鬼、假借天父附体来让天王洪秀全跪在身前俯首听命,用神权来把皇权玩弄于鼓掌;在文化上太平天国尊崇西方教义,破坏中国传统文化,所到之处打砸祠堂庙宇,毁灭书籍,硬生生把自己放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面上。诸如此类等等,其领导层脱离群众基础、追求极端的享乐、贪污腐化和勾心斗角让其建立的政权如风中无根之楼阁一样摇摇欲坠,失败早已注定。对于这样的一场运动,最终沦为了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与所谓的追求真理毫无关系。</p> <p class="ql-block">  对于天平天国运动,国学大师钱穆认为:“天平天国引进西方文化打倒中国文化,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1862年,太平天国灭亡前两年,卡尔·马克思就已经对太平天国运动表现得非常失望了,他在《中国纪事》中毫不客气的写道:“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口号和任务,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评论一针见血。</p> <p class="ql-block">  从三河古镇回来不久,受同事之邀游明显陵。明显陵为中南地区唯一的明代帝王规格的陵墓,为明嘉靖皇帝父母的合葬陵寝。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本为分封在湖北的藩王,之所以以帝制规格的陵寝,就不得不提到明朝中叶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大礼议事件。</p><p class="ql-block"> 1521年,明正德皇帝朱厚照驾崩,由于无子继位,按照“兄终弟及”的祖训,由其叔父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继位,年号“嘉靖”。嘉靖登基后,想以生父朱祐杬为“考”,并定号“皇考兴献帝”,此举招致首辅杨廷和及其子杨慎的强烈反对,认为嘉靖皇帝属过继而来,应尊堂兄朱厚照之父明孝宗为父,且嘉靖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藩王不能称之为“帝”。争执期间,杨廷和以致仕相威胁,岂料被嘉靖顺水推舟罢官遣回故里。1524年7月,嘉靖皇帝准备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杨慎遂纠集两百余官员在皇宫左顺门哭号,跪请嘉靖皇帝改变旨意。对面如此赤裸裸的胁迫,嘉靖皇帝大怒,将两百余官员下狱、停职,并命锦衣卫当廷杖毙16人,杨慎被杖责后罢官发配云南,由此才让反对的官员闭嘴,嘉靖皇帝终于达到尊称其父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其母为皇太后的目的,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之争以嘉靖皇帝的大获全胜而告终。</p> <p class="ql-block">  嘉靖皇帝在赢得“大礼议”之争后,按帝陵规格升格改建原其父陵寝兴献王墓,明显陵也由此而来。显陵最南端为双重陵门,内有神道连接陵宫区,神道两旁为石像生,陵宫区内大殿、瑶台、明楼、茔城一应俱全,九曲御河和琉璃影壁显出帝王气势,明楼内有嘉靖皇帝亲手书写“恭睿献帝之陵”的石碑,无不彰显出嘉靖皇帝在这场政治斗争中的胜利,更体现出明朝时期最高的科学技术与营造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陵墓虽修得气派,但架不住人为的暴力破坏。仅仅相隔百年,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浩浩荡荡开进了钟祥,这同样也是一支在历史上评价颇高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为断明朝龙脉,抢夺地宫宝藏,遂命士兵挖掘显陵地宫。谁知在挖掘地宫之时,天空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将几名士兵劈死,下属劝李自成停止挖掘,李自成不信,令士兵继续挖,哪知又一道闪电下来,又有几名士兵被当场劈死,这才让李自成觉得害怕,于是下令停挖,并放火烧毁显陵地面建筑。在显陵地面残存的建筑上,至今多处留有当年火烧痕迹,人类的文明在野蛮的暴力破坏面前毫无抵抗能力。无独有偶,在攻入北京城后,李自成纵容士兵烧杀抢掠,对部将刘宗敏无法进行约束,任由其骄奢淫逸、杀人敛财,最后逼得吴三桂降清打开山海关大门。在被清兵和吴三桂击败后,李自成又匆忙逃入北京登基,在做了一天的皇帝梦后准备带着劫掠的财物继续逃亡。逃亡前李自成命几千名士兵在故宫内各殿堆满引火物,在那个风高夜黑的晚上将故宫付之一炬,这也是故宫数百年历史上唯一一次人为的大规模纵火。</p> <p class="ql-block">  李自成专业造反十余年,虽有“均田免粮”的主张,但如流寇般的作战方式却使得这些措施基本上无法实现。进入北京城后生活腐败、实行无差别的抢掠、敲诈、屠杀,手段残忍,甚至是逼迫本有归顺之心的吴三桂反目,农民的格局注定让他无法成就更大的事业。当显陵、故宫的火光映红钟祥和北京的天空的时候,宫墙、椽木上被大火焚烧后碳化的痕迹就已经成为李自成永远抹之不去的污点。</p> <p class="ql-block">  纵观明清两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风格命运、失败的原因何其相似:其领导层在获得初步成功后沉迷于皇权,追求糜烂享乐的生活,不顾民心而丧失民众基础,用穷凶极恶的破坏来对抗统治阶层,用毁掉文明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愤懑,农民意识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更当不起诸多的美化,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他们都只不过是“停滞社会的产物”,并不比别人更高尚,仅此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