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湘黔铁路情节

天宫一号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很深的情节,就是1970年参加湘黔铁路建设的经历,要把它用文字记录下来,这是我人生一段非常宝贵的经历,也是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印记。今年终于下决心把它写下来,作为参加修建湘黔铁路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下旬的一天,我们大队在包爷殿(大队小学)召开大会,大队张书记宣讲了三线建设的伟大意义,修建湘黔铁路的要求,“好人好马上三线”,动员基干民兵积极报名修建湘黔铁路,修三线铁路,是毛主席亲自部署的任务,是无比光荣的大事,大家都想上。书记报告一完,我第一个上台表态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加。我们大队组成一个班,我任班长,公社是一个连,连长指导员分别由大队书记担任,公社武装部宋部长担任副连长。出发前,宋部长长还专门教我们怎么打背包,我们是基干民兵,走出去要像解放军一样,军容整齐。</p><p class="ql-block"> 过完国庆节我们就出发了。从湘潭县坐汽车到溆浦,先天每个人都买了法饼当干粮,我买了15个(一两粮票五分钱一个),那时没有带饮用水的习惯和也没有饮用水瓶,坐车一天都不用喝水,光吃几个法饼也可以顶一天,汽车一路不用停车用餐也不用补充水,一路欢声笑语。当晚住在溆浦一中,第二天去辰溪火马冲工地。上世纪70年代初,部队都兴“拉练”,我们是民兵,要向解放军学习,也搞拉练,从溆浦至辰溪火马冲全程120里我们就靠两条腿,早晨4点用餐5点出发,当时沅江溆浦段大江口没有桥,临时在江面上搭起了浮桥,我们背着背包全部从浮桥上通过,还真有部队千军万马上前线的感觉。拉练100多里是很辛苦的事,多是山路,宋部长毕竟是部队下来的,很会做鼓动工作,已经走了100里了,天还下起了小雨,他鼓励大家,只剩下最后5里地了,大家鼓足干劲往前赶,结果又来一个“最后5里”,我记了一下,共走了四个“最后5里”,还好,雨停了,我们在天黑之前赶到了驻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宿营地是当地公社社员专门为我们搭的木头房子,屋顶盖的是树皮,木板当墙,几根木头支起来铺上木板稻草就是我们的床,我们班睡一间房,睡通铺。那个年月的老百姓觉悟真高,上面一个通知,不需要政府一分钱就为这么多三线建设队伍解决了住房问题,要知道,“百万民兵战湘黔”,一下子这么多人上来,光住房一项需要多少钱哦。虽然条件简陋,但我们还是按部队的要求,洗脸毛巾统一挂,虽然每个人毛巾长短不一但挂起来底边要成一条线;支个木板放漱口杯,牙刷柄都朝一个方向;室内搭了两根长木头做搁架,所带的衣物行李都整齐放在架子上,营房最起码做到整洁有序。</p><p class="ql-block"> 我们连100多号人,有炊事班、女子班、木工、铁匠、赤脚医生、文书、理发师(理发师平时也和我们一样上工地)。工地上工具坏了由木工铁工负责修,有的工具还要自己制作,铁匠是师徒俩。小病有赤脚医生看,赤脚医生还要上山采药,女子班有缝纫机,可以为民兵缝补衣服。</p><p class="ql-block"> 国家给予我们上三线建设修铁路的民兵待遇还是不错的。每人每月45斤粮食,不需要自带粮食到工地来,至少我们在生产队分的口粮省下来了。每人每月36元钱,其中15元是食堂生活费,15元拨给生产队买工(因为我们修铁路了没有参加生产队出工,15元买工的钱交给生产队,生产队就给我们记工,这样回到生产队参加年终决算时我们的工分不会少,分配的口粮就不会少,国家考虑还是比较周全的)。剩下6元就是我们的津贴费,向部队看齐,当时部队的津贴费也不高。</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我们就上工地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团是由我们易俗河区组成,团政委是区委书记,我们团1900人,负责修建火马冲车站(辰溪站)。</p><p class="ql-block"> 火马冲车站是一个客货两用的车站,有四条500米长的铁道线,两个月台,一个车站,记得我们团政委在工地开工大会上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团每个人修建的铁路是一个人的脚板长”。按说任务不大,但是要知道,我们修建的火马冲车站是要把一座石山劈开,四条铁道线两个月台加一个车站是多大的工作量。除了石山,旁边就是一个深谷要把它填起来,土方工程也不少。我们是用最原始的方法修铁路,锄头、扒头、撮箕、扁担就是我们的工具。石山要爆破,工具就是钢钎、大锤,炮眼全都是人工一锤一锤打出来的,爆破出来的石头全都要一担一担从山顶挑下去。没有挖掘机、没有装载机、没有运输汽车、没有风镐没有电锤,工具就这么简陋,我们是民兵,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我们就用双手也要劈开石山成大道,完成湘黔铁路建设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们团1900多人土方工地劳动的场面至今回想都很壮观,人海战术一点也不为过。挖土的排成一条线,几十几百把锄头举起来,就像一片森林;挑土的拍成行一队一队迅步如飞你追我赶;打夯的号子一阵一阵此起彼伏,将夯高高的举起沉沉的落下去;巾帼不让须眉,我们团工地上有两支女子打夯队,她们打夯的号子喊得格外清脆,特别吸引眼球。工地上红旗招展,工地广播时时播放出催人奋进的唯有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倍感亲切的革命歌曲,播送工地的好人好事。 还有几次挑灯夜战,灯火通明,歌声嘹亮,人们好像有用不完的力气,人人奋力争先,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有幸成为三线建设工地的民兵,倍感责任重大而光荣。人生能有几回博?一天晚上,我对我们班的战士说明天我们清早到工地去干活,大家都一致响应。第二天大概凌晨4点多,我们悄悄的起床拿起工具往工地走,有人提议要绕开食堂走,以免被做早餐的大师傅发现。到了工地,为了不让人发觉我们凌晨起来干活,特意选了临近我们工作面的旁边一个工作面挖土,大家都感到兴奋,笑语欢声,挖了一个多小时,看到挖了这么多土方,我就叫我们班战士都回去,为了不被人发现,回去都趟在床上。早晨6点多,那时需要“天天读”,指导员来检查时我们正在进行“天天读”仪式,没有露出我们凌晨起床去干活的事情。早餐后,大家来到工地,马上发觉昨天晚上有人来挖土了,工地广播也表扬了这件事情,希望无名英雄报个名字,我们班一个个捂着嘴笑。连着搞了几天,终于被领导发现了,他首先对我们班这种精神进行了表扬,也给我们说要睡好觉保存好体力,不要再凌晨去挖土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除了我是下乡知青,其余都是土生土长的青年农民,他们勤劳朴实渴望读书,我带了一本《革命烈士诗抄》,他们都争着看,有的人还专门买了本子抄下来。我爱唱歌,看到他们也想学,就用毛笔将歌曲抄在大白纸上教他们唱歌(虽然我也仅仅只会唱而已,连简谱知识都很有限),我们一起学唱了《金珠玛米呀咕嘟》,唱到“金珠玛米来修路”,大家更是自豪得不得了。这是一群朴实无华的农村青年,我有幸结识了他们,至今还怀念他们,怀念我们一起度过的那段难忘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进入挖石山的工作面以后,工作更加艰苦了,工作面窄,打钢钎抡大锤的,清碎石挑石头的,都在一起,工作面崎岖不同,到处都是尖锐的石头,路不好走,挑着石头下山,还要担心滑倒,我的鞋接连被石头磨穿了两双。挖石山最辛苦的要数抡铁锤打钢钎的师傅了,力气要大打得要准要沉,打轻了钢钎一点也钻不到石头里去还反弹起来,打偏了又担心打了掌纤人的手和头,一定要“稳准狠”,听声音就知道钢钎进去没进去。我们刚开始用篾撮箕挑石头,石头有棱有角,撮箕很快就挫穿了,篾匠师傅上山割了滕条编成圈,两个圈绑在一起就可以装大石头,这个办法解决了挑石头的工具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还担任了工地广播员,每天上工地比别人多带一件工具——铁皮广播筒,工间休息时,放下扁担就拿起广播筒,临时编稿进行宣传,表扬工地的好人好事,报告工地的进度,那个年代根本感觉不到累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每天午餐和晚餐时是放炮时间,我们连队食堂离石山只有不到两百米的距离 ,有时爆破后的碎石飞到我们食堂用餐的棚顶,我们没有餐桌,蹲在地上吃,菜盆放在地上,6个人围拢来就是一桌,有一次碎石还掉进了菜盆里,把菜打得满地飞。那年头肉是要计划的,一周难得吃一次肉,白菜包菜萝卜红薯南瓜是主菜,食堂师傅动脑筋想尽办法提高生活水平,自己磨豆子做豆腐,豆渣就用来发酵做霉豆渣,大蒜辣椒炒出来简直就是美味佳肴。那个年月,虽然吃肉不多油水不厚,但可以说是吃嘛嘛香,我们定量一个月45斤大米每餐半斤,我还带了粮票到工地补充不足,每天都要加饭,17斤粮票三个月就吃完了,虽然每天体力付出很多,但到晚上一上床就马上呼呼入睡,一觉睡到大天光,三线建设完工回到家里,我妈看到我结结实实腰圆体胖,双眼笑得都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 挖石山平常都是钢钎打出洞以后,把炸药雷管放进去,下班后放炮,那都是小炮,炸裂的石头不多,记得有一次放“昙子炮”,就是先放小炮炸几个洞出来,然后把几个洞掏空联通,安放炸药,那个洞几乎装了一汽车炸药,我们十点钟离开工地,附近的生产队老百姓也离开,包括家里养的猪也赶到几里外去,放出警戒哨。爆炸时,我们在几里外的山上都听到脚底下轰轰的响声。</p><p class="ql-block"> 百万民兵战湘黔是当时国内一件大事,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到我们工地来拍电影。我们连抽调了5个人参加电影拍摄,我是其中一个,我们演练的分镜头是百万民兵上三线,演练在公路上举行,反复排练了两天,正式拍摄的那天,电影摄像机架在公路中间,我们背着背包迈着整齐的步伐伴着雄壮的军乐声雄赳赳气昂昂的阔步前进,到了摄像机跟前,八路纵队分成人字形左右各四路纵队,看上去就像我们看过的电影《南征北战》一样,场面宏伟壮观,我们就是不穿军装的解放军。队伍到了驻地,还演了一个《军民鱼水情》的镜头,场面就是当地老百姓欢迎我们来到他们家,给我们送门板送稻草,我们打扫院子送红宝书给老乡,有模有样(真实情况也是如此)。真没想到我这辈子居然还能参加拍电影,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说:“三线建设要抓紧”。“没有路,骑毛驴去;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毛主席都说到这样了,可见三线建设多么重要。有一天晚上,我给湘黔铁路湘潭县指挥部写了一封信,表明我对三线建设的认识和决心,并附上我一个月的津贴六元人民币捐献给湘黔铁路建设,落款“普通一兵”。第二天一大早,我一个人独自赶到湘潭县指挥部,将这封信塞进广播站投稿箱,算是完成了一件大事。上午工地广播马上报导了这件事情,下午刚上工地,县指一位负责人和我们指导员找到了我,我落款是普通一兵,我们县一万多民兵怎么一下子就找到了是我,他们的侦察能力也太强了!我向他们表达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想法,毛主席都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搞三线建设,我也要为湘黔铁路建设做贡献。他们表扬了我,但是还是把捐款退还给了我,我决心把这笔款捐出去,马上寄给我们公社,支援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 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是1971年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那一天,铁路建设到了要用沙子的阶段了,要到沅江滩头河里去捞沙子,步行4公里,连长带着我们来到河边,带头卷起裤管下河,我们都跟着下去了,毕竟是腊月啊,数九寒天,气温只有几度,冰冷刺骨的河水使人不禁打起了鸡皮疙瘩,打赤脚卷起裤管站在冰冷的河水里用撮箕捞沙子有多冷,但是我们坚强勇敢的民兵战士没有一个后退的,捞满了一担沙子挑到岸上又进到水里继续捞沙子,岸上的女民兵拿起广播筒做起了宣传鼓动,我至今记得她的广播词“同志们的脚冻得像红萝卜一样,一个个勇往直前”,这时我们营党委书记来了,看到这种情况,立即叫我们上岸,还批评连长,战士们的生命宝贵,太阳不出来不准下水,不到十点不准下水,还叫人搞来了白酒,下水之前先喝一口酒,中午三点以后必须全部上岸。</p><p class="ql-block"> 过年了,大年三十上午我们继续出工,中午食堂准备了丰盛的午餐,每人三个二两的馒头五两米饭,一人一份半斤蒸肉,还有一些平常难得吃到的好菜,破例每桌发了一瓶酒,一个个吃的眉开眼笑。吃完饭,又给每个人发了半斤白糖,后方还给每个民兵送了一双布鞋,这里的后方就是湘潭县,县里组织农村每家每户为参加湘黔铁路建设的民兵每人做一双布鞋,就好像是淮海战役的支前活动一样,太感人了。大年三十下午放假,过年了,我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大家忙着理发洗澡洗衣服搞卫生,有的到其他连队或火马冲镇去走走,我也到镇上去买了十个法饼,权当是年货,自己犒劳一下自己。</p><p class="ql-block"> 1971年2月6日我入团了,我们连这一批只有两人被批准<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入团宣誓非常有仪式感,团支部选了我们驻地的一个大溶洞,晚上打着马灯在庄严的共青团旗下宣誓,我成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年团员,我们那个年代人生成长三步走,入队——入团——入党,我在湘黔铁路实现了第二个目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