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颂故事发生地

云之河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p><p class="ql-block">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剧照</p> <p class="ql-block">50后的人们大概都晓得“龙江颂”。</p><p class="ql-block">它是八个样板戏之外的经典剧目,七十年代人们耳熟能详。</p><p class="ql-block">“龙江颂”的故事发生地就在漳州。</p><p class="ql-block">这次来漳州旅游,专门来到著名的龙江颂景区。</p> <p class="ql-block">龙江风格展示馆</p> <p class="ql-block">龙江颂景区地处漳州市龙海区、龙文区的结合部,核心区域为闻名全国的“龙江风格”发祥地洋西村的原“堵江抗旱”现场,主要景点有龙江精神展示馆、洪树德陶瓷艺术馆、环岛绿道等。</p> <p class="ql-block">龙江精神十六字</p> <p class="ql-block">1963年春,九龙江流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龙海县几十万亩农田急需引水灌溉溶田。为了抢农时保春耕,夺取农业生产大丰收,龙海县委发出了“九龙江有水不算旱”的号召,组织全县人民开展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的战斗。在首堵西溪的战斗中,榜山公社洋西大队发扬“舍小家顾大家”、“丢卒保车”的共产主义精神,淹掉三百多亩即将收成的小麦和甘蔗,支持堵江工程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典型示范带动作用。</p> <p class="ql-block">洋西大队牺牲小我,顾全大局的精神和后来榜山公社“淹千三、救十万”的精神被赞誉为“榜山风格”,它带动了全县的抗旱斗争。在西溪堵江过程中,涌现出了“先保十万,后顾两千,舍卒保车,全盘皆活”的“玉枕风格”;在北溪堵江中,出现了“损失八百算啥,救活六万要紧”的角美公社沙州大队典型事例;在南溪堵江中,出现“200多亩良田被淹是小利,拯救下游三万多亩水田是大利”的东泗公社西岭大队的感人事例。这些先进典型和感人事例最终形成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即“龙江精神”。</p> <p class="ql-block">万人千船堵龙江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竹扁担水桶</p> <p class="ql-block">公社大队干部树立大局观念,坚决支持县委堵江旱的决策,舍己为人,丢卒保车,淹掉即将收获300多亩小麦和甘蔗。</p> <p class="ql-block">为了在大潮来之前实现大坝合拢,挑沙的人们与潮水赛跑。</p> <p class="ql-block">当时会战时社员使用的各种农具,煤油灯水壶垫肩等。</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的“公字闸”,目前仍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当时奋战民工居住的古窑群。</p> <p class="ql-block">景区景色一角</p> <p class="ql-block">龙江精神,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典型体现,永不过时,永放光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