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东北部,距离雷山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2Km,距离贵阳186Km,居住1468户,6000余人,苗族占人口99.5%。</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五次大徙的聚居地,距今己有2000多年,为中国独有,世界独存的苗族聚居地,是世界最大苗寨。</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千户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依山而建,山间古道连绵成片,气势恢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背靠青山,脚踏玉带,一水环流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苗族,农耕,民俗,银饰,服饰,饮食,歌舞及其遗风在这里世代相传,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是保留苗族原生态和文化最完整地方。</p> <p class="ql-block">苗族的建筑风格为半山建造的吊脚楼,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式五榀四间结构,㡳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笫二层用于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是用于乘凉,观景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点,第三层用于存放谷物生活用品等。</p> <p class="ql-block">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炎黄时期。苗族的先祖蚩尤战败后,九黎部被迫进行迁徙,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但是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围剿,于是三苗人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这就是第一批来到千户苗寨的三苗人。</p> <p class="ql-block">到了秦汉时期,这里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形成一个聚落群,至今己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江有千年以上历史,西江苗族和苗族先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巜林荫记》中,记录的西江苗族子连父名的世系谱,从蚩尤到1732年共有284代,说明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时期,雷山属牂牁国与且兰国之边地,战国时属大夜郎国,秦时属象郡且兰具边境,西汉时处且兰,毋剑两县之间,东汉时属毋剑县,三国属蜀国牂牁郡辖之边地。</p> <p class="ql-block">魏晋时期属牂牁郡宾化县境,唐朝时属于罗恭县,五代至宋朝属夔州路绍庆府羁縻州,元初属″管外苗族地区",元朝中期属湖广省播州宣慰司,明属管外苗族地区。</p> <p class="ql-block">秦汉到元,明,清初,朝廷对这一地区统治极弱,西江镇常被称″蛮荒之地",″生苗",″生界"等,雍正七年(1729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开辟苗疆,设立了″新疆六厅",置丹江厅,下辖丹江卫和凯里卫,西江隶属于丹江卫。</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年(1738年)丹江卫设置了分土司,包括黄芧岭司,鸡讲司,乌叠司,鸡讲司位子现在西江南附近了的营上村,自此西江被纳入中原政权的治理范围。清政府还对苗族人民实行编户定籍,用苗名的谐音来定汉姓,西江境内苗族的一些姓氏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听导游讲:传说600多年前居住在榕江,小丹江一带的苗族先民打猎,到了雷公山腹地的西江地区,他们的猎狗带回的浮漂提示此地适宜种植水稻,于是他们在此定居,之后其他的苗族也陆陆续续来到这个地方,逐渐形成千户苗寨。</p> <p class="ql-block">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现主要居住的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西江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族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p> <p class="ql-block">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是传统的苗语,它没有文字,用汉语谐音,也是重要的苗族之一。</p><p class="ql-block">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装饰精美,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岀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悬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下垂㡳常雕绣球和金瓜等各种装饰。</p> <p class="ql-block">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造型各异,顺山而建,又连绵成片,气势恢宏,历史悠久不用一钉全是铆接,全凭工匠的心灵手巧建造而成,这种建筑不仅适应山区的地形特点,还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当夕阳西下时,我放下行包,沿着吊脚楼之间的古道逐节而下,到河边农家吃饭,金色的阳光洒🈵整个苗寨,将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辉煌,我登上山顶的观景台,整个苗寨美景尽收眼底,宛如一幅幅精美的立体画卷。</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山峦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雄伟壮丽,与近处的苗寨形成了鲜明对比,此时此刻无论是摄影师们还是游客都忍不住纷纷按下快门,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来了白水河两岸,这里的商家灯火阑珊,🈵街的客人是人来人往,小吃到处有,流光溢彩金壁辉煌,西江苗寨呈现岀另一番景象,将苗寨装气得更加如梦如幻,山寨犹如星星耀眼,给人独特的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鼓藏堂是山坡最高的一座吊脚楼,但并不是最大,走进鼓藏堂,房屋的中央支架上安放着一面祭祀的大鼓,一边还有两图腾(牛头),在苗寨鼓是整个寨子的灵魂,千户苗寨都要听令于大鼓召唤。</p> <p class="ql-block">西江千户苗寨共有7坐风雨桥,连接白水河两岸,它不仅是苗寨人避风遮雨和歇脚的地方,还是年轻人搞对象谈情说爱的地方,是老百姓重要迎宾场所。</p> <p class="ql-block">一号风雨桥″哿嗡僦",也叫龙潭桥。二号风雨桥″嘎铥僦",又名″螃蟹桥。三号风雨桥“僦哟妃",也叫情人桥。四号风雨桥″僦岽乧",是学子桥。五,六无名。七号风雨桥″僦餸嗡",叫回龙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长桌宴的风俗,也了解一下,但是苗族的高山流水那叫个爽。苗族姑娘唱着山歌手端酒杯敬洒时,客人不能用手接,接了就是高山流水了,喝得客人心🈵依足,没有酒量千万不要碰酒杯的,否则那一饮而尽,尽情豪放喝酒了。</p> <p class="ql-block">导游对我们讲,苗族人是事事用歌,处处有歌,他们的喜庆活动,以歌相祝,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活动以歌为传言,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就连小伙子迎娶新娘,还要祓挡在门外与新娘的家人对唱拦路歌。</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旁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店铺,琳琅满目,摆🈵整条街上,各种小吃现场制作,亲身体验一下,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流水,与远处梯田构成一幅美丽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从观景台下行沿着古代石头路下行参观苗寨村落,白水河将沿着山坡叠建的吊脚楼与商业街隔开。在与游人来往中身着苗家服饰的阿哥阿妹热情奔放,老者和蔼可亲,构成一幅中华民族和谐向上的大家庭景象。</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占地3.1平方千米,古城有八大会馆,四洞,八祠等名胜古迹近200多处,主要历史名胜青龙洞,中元禅院,万寿宫,古城中的寺庙,庵堂等,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镇远古城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府城,南岸为旧卫城。两城他皆为明代所建,现在尚有部分城墙和城门,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p> <p class="ql-block">府衙码头镇远在历史曾经是滇黔地区的交通要塞,其古码头在明清时达到20余个。</p> <p class="ql-block">镇远县城的炎帝宫,又写着″火神庙",正殿有炎帝,左边的太上老君,右边是财神爷,偏殿里供奉的是一尊观音菩萨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万寿宫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位于青龙洞古建筑群里。它主要由山门枋,戏楼,厢楼,客堂,许真君殿与文公等,单体组成,是一组从北往南延伸的高冈火墙,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被誉为"南方悬空寺",是中国独特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古建筑之一,它不仅展现了古代建筑的天人气🈴一理念,还充分融入了周围的山水,树木花草,地形地势,形成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学表达。</p> <p class="ql-block">该古建筑群包括青龙🐉洞,紫阳书院,中禅院,万寿宫,祝㊗️圣桥,和香炉岩六个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这些建筑融合🈴了儒,道,佛,会馆,桥梁及绎道建筑文化。</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的建筑风格独特,集多种工艺一体,如″吊",″借",″附",“嵌",″筑"在一段悬崖上建造出了中元洞同,紫阳洞,青龙🐉了同,万寿宫等多座阁楼洞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p> <p class="ql-block">再见黔东南!</p><p class="ql-block">再见西江千户苗寨!</p><p class="ql-block">再见镇远古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