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 日 冬 至

怡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昵 称:怡 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美篇号:5655709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图 片:网络 致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是一个早到的冬至,就在今日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将迎来一年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冬至早到注定今年冬至不一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神同步:今年冬至阳历时间的“日”和阴历日期的“日”同样为21。阳历时间是12月21日,当天的阴历日期是十一月二十一日。两者是相同的,这种恰好并不常见。更为奇妙的是,今年12月份,从12月1日到12月30日,其当天的阴历日期中的“日”,都是和阳历同步的。比如12月1日是农历的十一月初一,一直到12月30日是农历的十一月三十。</span></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百年来最早的冬至:今年冬至,是近128年来最早的冬至。每一个节气到来,并不是说从当天的0点就开始计算的,它是根据太阳运行至黄经度数的具体时间来确定的。比如今年冬至,太阳到达黄经90°的那一刻为17时20分20秒,也就是说今年冬至节气的具体时间为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冬至在月尾,预示冬天寒冷:今年冬至当天的农历时间是十一月二十一,二十一在末尾10天,因此,今年冬至在“月尾”。老话说“冬在尾,冻死鬼”,今年冬天或许比较寒冷,“冻死鬼”当然是比喻夸张,用来形容冬天非常寒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第22个节气,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的来历:冬至出现于周代,古时称“南日”“日南”“至日”等。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唐朝也是如此,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时期,冬至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资料记载:“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因此古代民间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祭祀祖先是我国许多节日里常有的习俗活动,冬至也是其中之一。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祖先的灵魂对于家族的意义,不可马虎,不可怠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三候是中国古代对冬至节气期间自然现象变化的一种观察和总结: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三候的现象描述,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也反映了节气变化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是一个节气,也是一抹风景。自冬至开始,就进入“交九”(数九寒冬)时期,民间又称“进九”。人们便以“数九”度日,每九天算一个“九”,从“一九”到“九九”,共八十一天。这八十一天结束后,便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民间《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到了九尽,“耕牛遍地走”,又是另一番景观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前后的农事活动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不仅仅是重要节气之一,其中谚语,民间传说,天文现象,历史,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之说,关联着医圣张仲景的善举。“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民俗的力量,不在号召,而在于约定俗成规矩的遵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传说,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故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28, 128, 128);">今年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年的冬至恰逢一个甲子轮回,这种时间节点的重合相对比较难得,所以有了“60 年一遇”,天文现象的巧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一个特殊的天文现象,据天文学家研究,冬至时太阳几乎会在北纬23.5度的最低位置“悬挂”过长,这种现象在六十年前的冬至才发生过一次。这意味着白天会是全年最短的一天,而夜晚则是最长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谚语:“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暖,春节冷”“冬至冷,春节暖”。民间古谚语比比皆是,谚语包含了先辈的智慧,蕴含了先辈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念风起,一念冬至,冬至已到,岁末将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愿人人冬至有汤圆,有饺子,有家人和朋友作伴,幸福无所不至,生活时来运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