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工作后,第一站是河间一中,现第六实验小学所在地。院内教学楼和男女宿舍楼之间有一片空白场地,也是一个简单操场,操场上有一座老式建筑——青砖楼,楼南面摆放着篮球架,砖砌的地面还算平整。早晨、傍晚及体育课,师生们集中打篮球,经常是学生队、老师队、师生队之间比拼,比友谊、比水平、比快乐。经常玩的老师有左光明、寇承志、刘炳祥、史双九、袁青松、李铁角、王广臣、揭红伟、马贵存、董艳芝等,有时还和校篮球队打,经验丰富对决年轻力壮,师生打成一片,你追我抢、你拦我冲、你传我截、你投我冒。老师队讲配合、打团体,传来传去,传出最佳位置,送给投手;学生队讲个人、打突破,突来突去,寻找最佳位置,猛起上栏,在相互友爱的环境中热闹非凡、笑声不断。后又增加了乒乓球,经常和冯宽平、孙君红、金锋、陈之普、宁爱辉等一起打,使足了劲、出透了汗,红光满面、汗流浃背,赢服了对方才肯休息。2005年到新一中后,学校篮球场更多了、标准也更高了,但都普遍玩得少了。在一中这段时间,工作压力不大,家庭没啥负担,打篮球是娱乐,练练劲、出出汗,锻炼锻炼身体,成为了真正爱好。这也是十几年寒窗苦读修成的正果,端上“铁饭碗”,有了稳定工作,组建了家庭,有了孩子,再加上健壮的身体,可以说有了立身之本。除正常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政教处工作,担任班主任,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这是事业的良好开端,在尽职尽责中养成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意识,在锤炼本领中坚守了“工作第一、家庭第二,一切为工作让路”的信念,在干事创业中形成了“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作风,也一直铭记“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始终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时刻牢记“‘全勤严细实恒’六字决”,爱岗敬业、勤奋好学,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很好完成各项工作。这是性格使然,更是锻造自己,打造自己“品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场地也多了起来。开始,上班的路上二街、所住楼的前面、商贸城菜市场院内等等,都有了水泥面篮球场地。2010年后,市区还专门修建了体育场,建有塑胶篮球场,三幅篮球架;新修建的公园,设有几个高标准篮球场,外围有网围着,场地内分区划线,红绿相间,栏板是透明玻璃,球框上挂红白绳网,是那么新、那么亲、那么美。2004年,我就开始在校外打篮球,老体育局院内、三厂院内、政府院内、操场里、公园里等,水泥面的、塑胶面的、木地板的都打过。打球的人,开始不固定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三对三、四对四、五对五等,人多就分三个队,轮流上场,只打到精疲力尽、不想动弹。那时体质就是好,饭量也大,一顿吃三屉小笼包,一屉10个,还要喝两大碗鸡蛋汤,打球一点也不累。经常在一起打球的有:王福来,体育老师,跑站到位,善于组织进攻,三分球准,勾手球是绝活,人还特别壮,一般人防不住他;张旭,在企业上班,打球卖力气,但关键时丢球,总被埋怨,可不在乎;卢建敏,医生,善于远投,三分球准,动作漂亮;卢红伟,大个子,腿长胳膊长,人壮球准,但怕干扰;董长想,号称坦克,底盘沉、冲力大,身稳球准;张伟,原校球队的,个高人帅,远投准,体力好,善于奔跑,等等。因为都有共同的爱好,走到了一起,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友谊,成为了好朋友。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期,组建了中老年篮球队,30人左右,老同志有董进才、耿进柱、老郝、老梁、王敬、高明、王福来、娄全建等,配合意识强,经验丰富,动作熟练,就是体力跟不上,经常跑好位置,等着送球;中年的卢红伟、董长想、于西凤、张宝胜、宁胜勇、沈明、老虎、李伟、郭政、赵纪田、潘哥、奎哥等,球场主力,能跑能打,有配合意识,技术还行,但有失误;个别年轻的小曹、小黄等,配合意识差点,但敢打敢拼,体力好,跑得快。这帮人天天打,大部分是四对四、五对五,节奏慢、跑动少,动作小、冲撞少,相互体谅、相互保护,但也为“犯规不犯规”争吵。大家打球不为输赢,只图乐呵,开开心心出身汗,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先后在三厂院里、三部院里(现书苑居小区)打,赵大队、王大队3、4点钟起来给大家做热水,每天从5点打到6点半,雷打不动。后在体育场篮球场,依然是那帮人、那个点、那么一股子劲,不亦乐乎。我喜欢防守,个子高胳膊长,块头大体力壮,跑位、抢栏板意识强,有股子韧劲,还不爱投球,及时传给投手。经常防王福来、高明等,寸步不离、贴身防守,满头大汗、气喘吁吁,防得他们一点脾气也没有。高明与我住一个小区,天天一起去打球,交流多、交心多,谈人生、谈志向、谈事业,指点迷津,鼓励前行。在这段时间的日子里,正是艰苦创业关键期,坚持每天1小时篮球运动,保证了充足精力,能专心致志、苦练内功,特别是在提高文字工作水平上下真功夫、苦功夫。为此,还坚持写了10年的日记,每天写500字,苦苦探索、独自感悟,寻找文字工作规律;去省人事厅追随名师,寻求面对面、手把手点拨,悟道解惑,迅速提升;培树精品意识,在大量实践中锤炼“精准、精细、精练”功夫,2009年在沧州日报发表50篇“豆腐块”。“千锤成利器,百炼成纯钢。”经过艰苦卓绝、锲而不舍的努力,磨炼出高位思考、谋划大局的“全心”,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信心”,虚怀若谷、勤奋好学的“虚心”,深钻细研、领悟真谛的“潜心”,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匠心”,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专心”,团结友爱、和睦共处的“爱心”,注重规矩、牢守底线的“敬心”,谨慎小心、注意细节的“慎心”,持之以恒、永不退缩的“恒心”,形成了“文笔流畅细腻,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感人”的特点,基本做到了“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你放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通过打篮球,认识了很多人,也了解了一些人。有的人球场上积极跑动、主动付出,那他是认真负责、使命感强的人;有的人站稳位置、守牢阵地,那他是绝对忠诚、认真履职的人;有的人善打配合、讲究策略,那他是头脑清楚、心里明白的人;有的人善于组织、合理进攻,那他是善于协调、凝心聚力的人;有的人主动出击、会打会拼,那他是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人;有的人敢冲敢撞、不怕受伤,那他是敢打敢拼、啃硬骨头的人;有的人主动配合、分球给人,那他是积极奉献、默默无闻的人……欣赏着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汲取着成长营养,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保证了一路前行的动力。2013年因运动扭伤腰,不得不停止篮球,极为不舍,极为痛苦。后改为跑步,每天慢跑5公里,直至2017年疯狂跑、大量跑。现在,已经不打篮球了,只是偶尔投投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一生与篮球,从不懂不知到喜欢参与,从疯狂打球到真正爱好,从天天痴迷到悄然退出,身体也从体壮如牛、不知疲倦到天天打球、持之以恒,又从打养结合、断断续续到量力而行、适可而止,最后从基本不打、偶尔观看到彻底放弃、偃旗息鼓,经历了兴奋、激动、高兴、喜悦、伤痛、忧愁、遗憾、失落、无助等,由20多的小伙子逐渐成为了50多的中年人。身体体质虽自然衰退,但打篮球所锻造出的整体把握、统筹协调的驾驭,敢打敢拼、敢于胜利的气势,遇事不慌、积极乐观的心态,迎难而上、持之以恒的坚韧,一直贯穿于头脑里、植入到骨子里、流通在血液里,让人心依然年轻、笑依然灿烂、美依然不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快乐篮球(上)(下)文字内容均为原创,大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