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岗村,当年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10日我们自驾从南京返回的路上,偶然的机会,来到了安徽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实地考察四十多年前小岗农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率先实行大包干的经历和目前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11月15日,由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执行委员会第122次会议上公布<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岗村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span>小岗村成为继西递村之后,安徽省第二个获得该项殊荣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 大路边矗立石碑上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p> <p class="ql-block"> 下了高速沿着省级公路到这里,从这座牌楼开始,沿着一条名为"改革大道"的宽阔柏油路通向小岗村。</p> <p class="ql-block"> 当地政府出资建立了村口的“大牌坊”,上书“凤阳县小岗村”,是曾经撰写《乡土中国》的著名学者费孝通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同志视察了这里。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此次视察旨在深入了解农村改革发展现状,并听取相关意见。</p> <p class="ql-block"> 大包干纪念馆,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题写的馆名。</p><p class="ql-block"> 大包干指的是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农民可以在承包的土地上自由耕种,不再由生产队计工分,粮食在完成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外,其余由农户自己支配。因为它责任最明确、利益最直接、方法最简便,所以最受农民欢迎。但在当时提出这种方式还是有极大风险的。</p> <p class="ql-block"> 1978年12月一个寒夜,小岗18户农民冒着巨大风险,在村民严玉华家秘密签订了"生死契约"并盖章或按下了手印,另外两户因外出讨饭不在现场,由他人代按手印。连夜将生产队的土地、牲口、农具等按人头分到各家各户,彻底打破大锅饭,搞起了大包干。 由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此时,这群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的村民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拉开了一场改变中国亿万农民命运的大幕。</p><p class="ql-block"> 契约原件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已被收藏在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是小岗实行大包干的第一年,在遭遇罕见大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大丰收。实现了"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小岗人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p> <p class="ql-block"> 农业大包干最终得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1980年,中央政策出台。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尊重农民意愿,贯彻落实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伟大壮举。</p> <p class="ql-block">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大包干推动了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引发了中国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刻变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题词:当年贴着身家姓命干的事,变成中国农村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2015年12月,安徽省委编委批准依托中共凤阳县委党校成立安徽小岗干部学院。2020年4月,省委编委批准安徽小岗干部学院为正处级建制,成为滁州市委直属事业单位。</p> <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岗村的发展也遇到不少瓶颈,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家里的地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了私企。留在村里的人也被自己一亩二分地束缚住了手脚,迈不开步子。这不仅是小岗村的烦恼,也是绝大部分农村共同的困境。这个时候又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沈浩。</p> <p class="ql-block"> 原安徽省财政厅副处长沈浩,于2004年受命赴小岗村任第一书记。三年任期结束后,小岗村民由于深深留恋他,便用传统的按红手印的方式,把他留了下来。然而,在沈浩的第二任期中,他因过度劳累而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沈浩同志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 沈浩通过对小岗村的深入了解,提出了“再走合作社之路”的大胆想法。为了启发小岗村的人们,沈浩带领全村干部参观了大寨、红旗渠、华西村、南街村等地。从2004年4月开始,沈浩经过了三年零三百三十四天,他才成功地说服了小岗村大部分村民,让他们重新集中土地。</p> <p class="ql-block"> 村民开始跳出单一种植结构,跳出一家一户的古老生产方式,走向规模经营,尤其是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红色旅游业。</p> <p class="ql-block"> 兴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蘑菇、葡萄等产销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一项项新举措在沈浩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然而不幸的是,他因积劳成疾,于2009年突发心脏病,在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了。</p> <p class="ql-block"> 此后,村民们借着建立农业示范区、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的契机,开启了新一轮改革。</p><p class="ql-block"> 2017年,小岗村集体收入达到820万元,增长比例高达2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0多元。2018年初,时隔40年之后,小岗村再一次迎来了集体分红。从集体到单干,再从单干到集体,这40多年的沧海桑田让每一个小岗人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时光弹指过,顶着明星光环的小岗村辉煌过,也落寞过,而今又迎来了新生。这令人眼花缭乱的40多年,也是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40年。</p> <p class="ql-block"> “当年”景区,又称小岗村旧址,是20世纪70年代典型的农家居所。这里完整保留了小岗村在改革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环境,前排为土坯茅草房,展现了“大包干”诞生时的场景;后排砖瓦房则是“大包干”推广后,富裕起来的农民盖起来的新房。游客在这里可以完整了解小岗村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来到景区时说:"把历史与现实放在一起做个比较,用事实反映了变化,景区这样做很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