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深藏武南山区的山下鲍村,纯粹是被网文所吸引,心有所动而成行。虽然此地离永康也不算太远,但一群人要奔波近2小时,若扑了个空,连最起码的赞赏都没有,那就白来一趟了。</p> <p class="ql-block">山下鲍村位于金华市武义县西南部大溪口乡,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四周群山环抱,古朴依旧,寂静安祥。它最先有几户鲍姓人居住,故称山下鲍,始建于清代雍正年间(1723至1735)。</p> <p class="ql-block">山下鲍依金溪两岸狭长的谷地而建,村落依山就势,四周群山高耸,林木葱茏,植被茂盛,尤其是那哗哗的流淌的小溪,最容易让人沉醉其中。有山有水,是一个山村能够打动人、吸引力的卖点。</p> <p>老人在轻松聊天,聊家长里短,聊山外的见识。年轻人大多到外面闯荡去了,留下的这些老人,仍然与古屋、古桥、山溪朝夕相处,小村由此保留了生气,让外人看到,几百年来丰盈的人脉在延续,也成为山村的一道风景。</p> <p>密匝匝的老房沿溪分布,可以想见,在农耕时代这里人丁兴旺,山民安居乐业。</p> <p>桥的历史渊源流长,也没数过这里究竟有多少座桥。就地取材,巧妙堆砌,凌空而架,这大约就是桥的形态。这座金溪桥建于民国年间,是游客取景留影的佳处。</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应该是四五十年前的产物,桥栏厚实,外型像过去农村水车的车桶,山里人对农业的眷恋可见一斑。</p> <p>这水是清洌见底的,真想在这岸边煮茶品茗,约茶友一聚,边品边聊,山风徐来,暑气顿消,真乃飘飘欲仙也。</p> <p>周边已是满眼青翠,但桥上还是要有绿意。</p> <p>白鸭栖息,亦是风景。</p> <p class="ql-block">山环水绕,开门见桥,推窗见山,枕水而居,这在城里人眼里恍若世外桃源,人间仙境。</p> <p>茅房的档板已经缺失,出门就出恭似乎与现代人居环境有些距离,但在寸土寸金的山村,亦是神一样的存在,此时“有味”胜“无味”。</p> <p>大半泥墙小半楼,楼下生活楼上搁物,建筑的巧妙与实用,显示了山民的智慧。</p> <p>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婺派建筑风格处处可见。</p> <p>高低错落的小房子,也是山里人的辅房,或堆柴薪、草木灰,或放生产工具,真是屋尽其用,人尽其劳。</p> <p>墙边竖起一排柴桠,隐隐飘出人间的烟火气,别有一番风情。</p> <p>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仍在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老明堂悄无声息,昔日孩儿的嬉闹声早已远去,唯有精工细作的窗棂,仍彰显古建筑匠师们的才艺。</p> <p>最深邃的目光也穿不透历史的深处,有多少山民就有多少故事,而在今天,挖掘这些故事是保护古村落的题中应有之义。</p> <p>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没有好身子,甭做山里人。长长的台阶,折射昔日生活的艰辛。</p> <p>山下鲍原有几户鲍姓居住,故称山下鲍。据山下鲍《双溪涂氏宗谱》记载,清雍正年间,涂氏先祖涂国文从福建长汀来双溪水下农村,与山下鲍梁姓女子相识并入赘为婿,先居水下弄村,后转迁居山下鲍村,以种靛青等为业,繁衍成族。</p> <p>这是靛青池遗址。</p> <p class="ql-block">80多年前的1934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考察武义延福寺时,来过山下鲍村。梁思成在后来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中,编发了一张浙赣山区民居代表的图片,文字注明为“浙江宣平武义山中民居”。经多方验证比对,这幅图正是大溪口乡山下鲍村。这也说明了这里江南民居颇有特色。</p> <p>山下鲍堪称浙南山区古民居博物馆,各种形态的古建筑众多,保存着清代至民国的成幢精美古建筑30多座,而单间的土坯房则更多,其古建筑保存之完整,在浙南山区并不多见。</p> <p>有这么多的土坯房,何不开出民宿呢?有好山好水,有冬暖夏凉的房子,入住其间,沏一杯土茶,上山坡摘菜,进伙房添薪,体验到农家的乐趣,到时你想走都挪不开脚步。</p> <p class="ql-block">一番浏览下来,赞赏自然是不少的。对于这山那宅,啧啧称奇。尤其是这里的溪水,发端于高山峻岭的草木之中,然后汇滴成流,穿村而过,那哗哗的响声和清澈见底的水体,直接撩拔着你的感官,激起你掬水而饮的欲望。我想,这宁静而古朴的山村,不就是一首无声而有韵律的诗歌吗?</p> <p>后记:</p><p> 林徽因曾说,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了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山下鲍村早已被列入浙江省首批传统文化村落名录,这里的一切都是古朴和原生态的,游客不多,更没有商业味。倘因一段匆忙的旅程爱上一个地方,似乎不太现实,但也不能说不可能。不管怎样,一二个小时的停留,是看不清道不明这处浙南古村落存在的真谛的。因为得山水之势,借古建之光,山下鲍可以遗世独立,村民可以从容地生活。然而,对于这样并不多见的山区古村,适当的开发还是需要的,倘若能在保护和开发之间找到平衡,岂不是一桩好事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