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石窟巡礼

东哥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周山,建成了云冈石窟最早的五座石窟“昙曜五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其他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历时约150年,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石窟群南侧是一条东西向大道,贯穿连接了整个石窟群,使游览石窟群非常方便和有序。</p> <p class="ql-block">第一、二窟,位于云冈石窟最东端,为一组双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皇兴五年至北魏太和十八年(471—494年)。两窟内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形佛塔,四壁开龛造像,洞窟上开明窗,下开窟门。</p> <p class="ql-block">第一、二窟入口木梯。</p> <p class="ql-block">第一窟,名曰“石鼓洞”,因以石敲地,其声如鼓。</p> <p class="ql-block">第二窟,名曰“寒泉洞”,因其北壁西端常年有细泉流出。</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又名“灵岩寺洞”,是云冈规模最大的洞窟,洞窟外面前方建有巨大平台。</p> <p class="ql-block">第三窟,两门四窗,在高约十米的位置排列着十二个长方形孔洞。</p> <p class="ql-block">窟内空间高大宽阔。</p> <p class="ql-block">洞窟东侧。</p> <p class="ql-block">内见三尊大佛像,中央的倚坐佛像,高约十米,面相圆润,左右两侧胁侍菩萨高六米,雕刻精细入微,显示了严谨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雕刻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三尊造像较之云冈其它造像,都更加丰满圆润,在艺术表现上明显区别于其它造像,其雕凿年代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p> <p class="ql-block">细心的游客都会注意到,为什么几乎所有石像上都布满了小孔洞,使得石像看上去千疮百孔,破败不堪。这是因为,后世工匠总想为石像上彩妆,为此首先要在石像表面糊上一层泥,将石雕变为泥塑。但糊上的泥层很快会从石像上脱落,为了固定泥层,工匠们就在石像表面钻孔,然后在孔中打入木楔子,再用绳网缠绕木楔,然后在上面敷泥,最后为泥塑上彩。但再漂亮的泥塑也经不住时间的风霜,泥塑终究还是会脱落,木楔子也会腐烂,结果就在石像表面留下了这些小孔。这证明了,古往今来对文物的很多保护或美化措施,结果往往造成了对文物的更大破坏。</p> <p class="ql-block">照片左侧是第四窟,又称塔庙窟,窟门上方左右各开一个明窗,三者呈倒“品”字型。窟内<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壁有北魏正光年间(520-525)“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约100余字,是云冈石窟目前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由于</span>此窟原本就没有完全完工,加之风化严重,现已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是与第六窟统一设计、建造的双窟,属于云冈中期洞窟。窟外各有一座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或“石窟摩云”。</p> <p class="ql-block">这种窟檐建筑,既美观又具有为洞窟遮风挡雨的作用,很好地保持了窟内温湿度的相对恒定,使得第五、六窟的保存状态远优于其它无窟檐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前室东西两壁绘有“护法诸天”形象,应是清初重修佛阁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东西最大宽度约22米,南北最大进深约17米,创云冈同类型洞窟的规模之最。主尊坐佛高17.40米,是云冈的第一大佛。</p> <p class="ql-block">这尊云冈最高的佛像,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可谓是既大又美。</p> <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给石像上色,首先需要在表面敷一层泥,然后再给泥塑上色。</p> <p class="ql-block">第五窟的规模和精美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西侧石壁的坐佛。</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胁侍立佛,高度达8米。</p> <p class="ql-block">在石窟拱门的两壁,雕刻有护法力士,并力托呈禅定状的二佛,二佛结跏趺坐于枝叶繁茂的无忧树下,凸显对称、肃穆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拱门上雕塑的无忧树及飞天极为精美。</p> <p class="ql-block">石窟内南侧窟门与明窗之间,排列着上下两排共计十六个佛龛,龛内均置坐佛,齐整有序、威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完成于迁都洛阳之前的太和十八年。窟门外两侧竖立着雕花八角柱,八角柱原本由大象和狮子驮承,现已被毁。以八角柱为突出棱角的台座上雕塑有怒目横眉、体格健硕的四大天王塑像。其上方崖壁绘有一对白色红地的五爪龙,精美异常。</p> <p class="ql-block">东西两壁上的十八罗汉形象,每壁九身,手执不同法器,立于云海之间,是清初重建阁楼时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内有中心塔柱,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直抵窟顶,围绕中心塔柱四周一圈有走道贯通,可供游客细细观赏塔柱四面和石窟四壁上的精美石刻。</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分为两层,以下四图为下层四面中的主佛像。</p> <p class="ql-block">第六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细、最为富丽堂皇的洞窟,也是保存状态最好的洞窟之一。据统计该窟现存各类佛像2900余尊,各种装饰图案穿插其中,美不胜收,令人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第七、八窟为一组双窟,是继早期昙曜五窟之后开凿的洞窟。窟外建有上下三层,面阔三间的窟檐,该窟檐是1993年按照原有清代阁楼样式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七窟,后室北壁造像分为上下两层大龛,下层龛内为二佛并坐,上层龛内有五尊像。其中中央三座主像中,中间是交脚弥勒菩萨,两边为倚坐佛像(见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八窟,门拱东侧为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西侧为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见图),两像造型奇特,堪为云岗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上乘艺术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第九到十二窟外面的楼阁。照片右边的是第九、十两窟前方的七间木结构<span style="font-size:18px;">窟檐,为2014年新建,其特点是屋檐下用高立柱支撑、不分层。照片左边的窟檐面阔九间,为保护第十一、十二两窟而建,分为两层,上层檐下有带护栏的围廊,下层中间三间凸出,两侧三间缩后,檐下均有立柱支撑。</span></p> <p class="ql-block">第九、十两窟的形制和造像布局基本相同,是一组双窟。双窟前室前均有两根高大立柱,从而形成三开间空间,这反映了北魏雕刻家在吸收外来建筑艺术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分隔第九窟前室与后室的窟门和明窗,后室中的大佛在其中若隐若现。第九窟的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p> <p class="ql-block">后室中主像为倚坐的释迦摩尼,高9.8米,其东西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高5.3米,三者均经后世补塑施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十窟的前室。前室东西两壁各雕品字形三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span></p> <p class="ql-block">在分隔第十窟前室与后室的窟门和明窗之间,雕刻着一幅以山岳为主,众多人物、动物和植物等组合的画面。其中央是上下群山,山峦起伏,生机盎然;山腰二龙缠绕,龙头外向,形成了下大上小、中间细的须弥山造型;两侧各雕三头四臂和五头六臂的天神形象,手举日月、弓箭,岿然踞坐。这就是著名的云冈须弥山图,讲述的二龙王、帝释天与阿修罗王战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后室北面的北魏雕像早已风化殆尽,现有的坐佛像为后代补塑,从残存的双肩轮廓,头光与身光中的坐佛、飞天、火焰纹等雕刻,以及明清佛座两侧下部突出的双脚脚尖分析推测,这里曾经雕刻一尊不低于9.8米的交脚菩萨大像,东西两壁各为高约6米经后世包泥的思惟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第十一窟内,中央方形塔柱高13米,直抵顶部,属于中心塔柱式洞窟。中心方柱方柱南面下层龛内</p><p class="ql-block">西壁屋形大龛内七尊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同时在第11窟东壁上层有一块北魏太和七年(483年)造像碑,碑中书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是云冈北魏题铭中文字最多,最为完整的碑记。碑文24列341字,记载了北魏京师地区五十四位邑义信士女自愿在武州山石窟敬造佛像九十五躯的史实,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早的北魏造像记。</p> <p class="ql-block">第十二窟,亦称“音乐窟”和“佛籁洞”,意思为佛国之音。前室北壁上层雕天宫伎乐龛,自西向东,伎乐天手持乐器,或吹或弹,一付欢乐神态。此窟前复建有保护性窟檐。</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窟的窟檐,面阔五间,分上下两层,上层檐下有带立柱和护栏的回廊。</p> <p class="ql-block">第十三窟内,本尊交脚弥勒佛,高13.5米。</p> <p class="ql-block">北魏工匠艺术家雕刻弥勒手臂时,唯恐悬空的巨大手臂断裂,匠心独具地在手臂下雕刻了一尊四臂力士予以支撑,堪称是艺术与工程结合的完美范例。</p> <p class="ql-block">第十四窟,平面为长方形,分为前后两室,两者之间用四根立柱分隔,其中一柱四面布满小佛像,其余三根经后世修复,原貌已不可见。此窟虽小,但形制独特,雕刻内容珍贵。</p> <p class="ql-block">第十五窟,四壁齐耸,千佛排列,直达窟顶,俗称万佛洞。洞窟的设计直白而简洁,平顶竖立方空间,四壁上部略收,窟顶平面小于地面面积。窟壁俱作上下两部分画幅设计,约以4米的高度为界线,下部雕刻浅龛图案,上部几乎一体为千佛壁。</p> <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即第十六到第二十窟,五窟由东向西排列,是云岗石窟群中开凿最早的五座洞窟,由北魏名僧昙曜主持开凿,奠定了云岗石窟的整体格局。这五座洞窟形制基本相同,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主要造像为三世佛,佛像高大,顶天立地,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整体风格浑厚质朴,为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第十六窟,位于昙曜五窟东端,洞窟平面呈马蹄形,穹窿顶,主像为释迦摩尼立佛,高13.5米,波纹状发髻,深目高鼻,面容清秀,身材修长。佛像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胸前结带下垂,属北魏太和年间推行汉化的服制。</p> <p class="ql-block">第十七窟,与第十六窟同属一组洞窟,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大像,菩萨高15.6米,头戴宝冠,发缕垂肩,胸配龙形项链及珠宝璎珞,臂戴钏,上身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第十七窟不仅是云冈石窟中第一座交脚弥勒菩萨大像窟,也是中华佛教诞生最早的弥勒巨像。弥勒信仰的传播不仅仅用来宣扬过去、现在、未来世界的佛统相继,同时也符合皇权永固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中央立佛像高15.5米,气宇轩昂。</p> <p class="ql-block">第十八窟,设计严谨,造像组合完整,北壁中央立佛像高15.5米,臂膀宽阔、身躯雄壮,身披千佛袈裟,气宇轩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西壁的胁侍佛像相对而立,端庄肃穆,与主尊共同构成了三世佛格局。其中东侧胁侍佛头顶华盖,面庞浑圆,体魄伟岸。主佛与胁侍佛之间,雕有胁侍菩萨和十大弟子像。</span></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左边的五眼洞窟是第十九窟,其右边的上下两眼洞窟是第十八窟,再右边的上下两眼洞窟是第十七窟,最右边是第十六窟(洞前有维修围挡)。</p> <p class="ql-block">第十九窟,主佛像结跏趺坐,耳轮齐肩,下颌崩毁,右手举胸前施无畏印,左手掌心向上握法衣于膝上,以表达佛法的无畏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窟外东西耳洞中,各雕刻一尊倚坐佛像,这种分窟安置三世佛的布局设计,是北朝石窟形制的一个新创举。图为东耳洞,上下两眼。</p> <p class="ql-block">西耳洞原本也是上下两眼,后因中间的横石条崩塌(断口很清楚),现在成了单眼,这样反倒是其中的佛像看得很清楚。此佛像,耳廓宽大垂肩,体魄挺拔劲健,十分感人。</p> <p class="ql-block">第二十窟,昙曜五窟中的佼佼者,位于五窟的西端,由于石窟前立壁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被称为“露天大佛”。据考古推证,前立壁崩塌的年代约在北魏,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二十窟大佛高约13.7米,神情庄严、慈祥、泰然,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双手腹间叠加,端坐于石台座之上,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雕刻工艺精湛。手部与双腿风化严重,但整体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大佛两侧原本各有立佛、立菩萨,呈三世佛、五尊像布局,现在仅有东壁一佛独立。此立佛高约9.5米,圆脸大耳,深目高鼻,立于莲台之上。其衣纹雕刻与造像特征,极具西域艺术神韵。</p> <p class="ql-block">在第二十窟露天大佛西侧,是西部洞窟群,都是在魏孝文帝太和19年(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所建,其时云冈皇家工程宣告结束,西部山崖成为民间造像的乐土。从第二十一窟开始,云冈西部石窟群向西延伸约240米,分布着近百个大大小小的洞窟,主要洞窟25座。这一窟群虽然数量较大,但多数洞窟规模狭小,它们布局和形制多样,明显不同于云冈早中期整齐划一的皇家石窟。</p>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九窟,为云冈晚期规模最大的洞窟,窟门顶部呈拱形,窟门上方三眼明窗。</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央置五级方塔,高6米,每层四面開龛,各龛间有方柱,柱上雕枋,各层均出密檐瓦垄,檐下施一斗三升与人字形拱,方形塔基,该塔柱建筑构件雕刻准确,保存完整,是研究中国早期佛塔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窟内四壁雕刻千佛,窟顶雕刻已模糊不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