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今天12月21日17点20分我们正式迎来冬至节气。</p><p>《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这里的“至”指的可不是冬天到了,而是“极、最”的意思,也是指冬至这一天,天地之间的阴气达到最高点,天地万物在冬季所积蓄、收藏的能量也在冬至这天到达极致。</p><p>见下图,当阴大到极点,一阳初生,这个时间点恰好就是在冬至。(冬至一阳生)</p> <p>说简单一点,在冬至的15天里,阴气仍非常强盛,阳气依旧十分微弱,这种状态好比在一片漆黑的房间里,只有一根刚擦亮的微弱烛光在散发热能(阳气)人与天地相应,进入冬至后,阳气一根小苗苗刚刚生出来还很弱,地面上仍被严寒笼罩着,所以中医一直认为这个时候宜藏不宜泄……</p> <p>所以冬至除了要做好保暖以外,也要好好养生。</p><p>1.养精藏精</p><p>很多人看到藏精,就想到养肾补肾,这其实只做对了一半,另外一半必须要做的事,就是要补脾养脾。</p><p>因为我们的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肾精,后天之精呢,是脾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脾精运化四方,肾精收藏精华,各司其职,同补效果更好。</p><p>在冬天,因为人体的阳气回收在体内,所以相应的,我们的脾胃消化能力会比别的季节更好一点,所以这时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滋补的食物。</p><p>比如补肾的猪肉、鸡肉、羊肉等肉食、补肾精的黑芝麻、核桃等坚果;当然日常也可以多吃点小米,糯米等温养脾胃的五谷,总而言之要清补、温补,要根据自己脾胃的运化能力来吃,不然吃多了反而生痰湿。尽量少吃生冷寒凉、麻辣刺激的食物。</p> <p>2.温阳养阳</p><p>温阳养阳第一个要做好保暖工作,要把衣服穿厚穿够,像特别容易遭受寒邪入侵的脚踝、脖子,一定老老实实裹好,不然体内本就少的阳气也会随之流失。</p><p>第二就是不要过度操劳,让自己的身心好好休息一下,也别做大运动量的运动,因为在本该收藏的季节,你疯狂出汗,其实就是在损耗自己的阳气。</p><p>第三就是睡前多泡泡脚,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高质量的睡眠。《黄帝内经》说冬天睡觉,要“早卧晚起”,早早的上床,睡够睡足再起床,心安理得当个懒人,才能更好的养阳。</p> <p>《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p><p>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老天一年给你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与人为善顺应天道得以善终,坚定这一点信念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