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虹桥</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 10880525</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通常在公历 12 月 21 日至 23 日之间。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冬至在古代被视为大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民间习俗丰富多样,北方多吃饺子,传说可防止冻掉耳朵;南方常食汤圆,寓意团圆美满。此后,各地气候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即“数九寒天”。从冬至起,人们开始“数九”,以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的日期,这一节气也承载着人们对新岁的美好期盼。</p> <p class="ql-block"> 冬至,在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这天,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傲然屹立于岁月的长河之中。“冬至大如年”,这一古老的俗语,道出了冬至在人们心中沉甸甸的分量,它不仅仅是一个节气,更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 回溯历史,冬至的地位举足轻重。早在周朝,冬至便有了“冬节”之称,彼时,它就是新年元旦,是一个极为盛大的节日,举国上下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随着岁月的流转,尽管历法不断变更,冬至作为节日的隆重程度却从未削减。汉朝时,冬至被称为“日至”,官府会举行“贺冬”仪式,放假休息,君不听政,民间则阖家团聚,互赠美食,走亲访友,其热闹非凡的景象恰似过年。到了唐宋时期,冬至更是盛极一时,皇帝会在这天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们则穿上新衣,准备丰盛的饮食,祭祀祖先,庆祝节日。</p> <p class="ql-block"> 冬至的习俗丰富多样,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在华夏大地徐徐展开。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俗语妇孺皆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和面、剁馅、包饺子,欢声笑语中,亲情愈发浓郁。饺子形如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也象征着新旧交替、子时来临。南方则盛行吃汤圆,圆润洁白的汤圆,包裹着甜美的馅料,寓意着团圆美满。在江南水乡,还有冬至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此外,冬至祭祀祖先也是极为重要的传统,人们摆上丰盛的祭品,燃香点烛,缅怀先人,感恩他们的庇佑与福泽,让家族的根脉在仪式中得以延续,让家族的凝聚力在敬意中愈发牢固。</p> <p class="ql-block"> 冬至,也是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节气。“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这寒冷的时节里,诗人杜甫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阳气初生的细微变化,感受到了生命的律动与希望的萌发。冬至,宛如一道分水岭,将寒冷的冬日与生机勃勃的春天紧密相连。它让人们在凛冽的寒风中,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在这漫漫寒夜中,人们围炉夜话,回顾过去一年的得失,展望新的一年的愿景,心中的希望如同那冬至后的阳气,逐渐升腾。</p> <p class="ql-block"> 在物质丰盈、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冬至的意义或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祭祀与美食。它更是一个契机,让奔波忙碌的人们停下脚步,回归家庭,重温亲情的温暖。在冬至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努力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那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或汤圆,不仅仅是美食,更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寄托。 冬至,以其盛大的仪式感和浓郁的文化内涵,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它如同一座不朽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华夏子孙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坚守着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传承着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眷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