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冬至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今年是21日(农历十一月廿一日),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了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这天,太阳开始从南向北移动,白昼逐渐变长,夜晚则慢慢缩短,标志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的脚步渐近。</p><p class="ql-block"> 冬至之后,春天确实不会太远。‌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冬至后,虽然太阳高度角逐渐升高,但地表散失的热量大于接收的热量,使地表热量积蓄越来越少,导致气温持续下降,进入最寒冷的阶段。我们知道,从冬至到立春,还有四十多天的距离。这段漫长的时间,我们需要耐心地度过每一个寒冷的日子,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冬至,作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不仅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到来,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民俗活动。在古代,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因此有着许多与冬至相关的传统习俗。例如,在这一天,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惯,寓意着团圆和幸福;南方则流行汤圆,象征着家庭的和睦与甜蜜。此外,还有祭祖、祈福等仪式,表达了人们对先祖的怀念以及对来年丰收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变迁,冬至的庆祝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但其核心的精神内涵——团圆、感恩与祈福,始终未变。现代人或许不再举行繁琐的祭祀仪式,但家人围坐一桌,共享一顿丰盛的饺子,便是对这一古老传统的现代诠释。饺子,这看似简单的美食,实则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口都饱含着家的味道和温暖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冬至,这个古老而充满神秘色彩的节日,总是让我想起爷爷那句老话——“冬至当日回”,以及那句“冬至一阳生”。“冬至当日回”指的是太阳运行至最南端后开始北归的自然现象,因此也寓意着生命力的复苏与希望的重生。</p> <p class="ql-block">“冬至一阳生”是阴阳转换的节点。古人认为,阴气至此达到极致后开始衰退,阳气则逐渐上升。古人通过观察自然,总结出“冬至一阳生”的规律,这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观察,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种深刻理解。在古人的眼中,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逃不过阴阳的变化和轮回。冬至这一天,阳光达到南回归线的极点,北半球的日照时间最短,阴气最重。但正是在这看似终结的时刻,阳气却悄然滋生。这是一个奇妙的转折点,正如人生中的低谷往往是转折点一样,隐藏着新的希望和开始。</p> <p class="ql-block">从自然的规律来看,“冬至一阳生”提醒我们,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春天已经在路上。这种自然的韵律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希望。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冬天多么漫长,总会有一抹温暖的阳光等着我们。这是一种生命的韧性,也是一种对未来的信任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总之,冬至是一个值得我们珍视并加以弘扬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属于过去,同样也属于现在乃至未来,连接起了不同年代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与追求。 因此,在冬至这个日子里,我们不仅感受到岁月流转带来的寒意,更要心怀希望,相信每一个结束都是新的开始。冬至已至,春天不会太远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