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行说美国/从流浪之人说起

襄阳野老

<h3>在西雅图水边的流浪者</h3> <p class="ql-block">在加州一个公园里的流浪者</p> <p class="ql-block">  这次在美国旅游,有件事让我很吃惊。一个名列世界的强国,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竟有那么多流浪者,让我十分不解。在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内华达、华盛顿、波士顿,纽约这几座城市里,我们均见到了这个特别群体。真不可思议,一面是高楼如林,霓虹闪烁,车流如水,光鲜靓丽的行人,一面是蓬头垢面,手扶推车,牵着小狗的流浪者,两种画面摆在一起,很不和谐。但在美国人眼里却很自然,没有任何异样目光,已经司空见惯,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p> <p class="ql-block">马路边上的流浪者</p> <p class="ql-block">商店前面的流浪者</p> <p class="ql-block">  这些流浪者人有男有女,男的居多,中老年人居多。他们中间有单人行动,也有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每个人都有一辆推车或一个大包,里面装着毛毯、衣服及吃饭的工具。这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及流动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这些人活动的地点也不太相同,有的坐在街头等待别人同情,有的躺在公园里等人施舍,有的站在垃圾桶边寻找食物,也有的坐在码头的长椅上打瞌睡,还有的在饮食店门口溜达。他们一般都不太向行人开口乞讨,大都是保持沉默,只是用期待的目光注视行人。没有见到挨家挨户乞讨的现象。他们吃饭是靠慈善机会供给,也有路人施舍。但路宿街头,无家可归,毕竟是苦日子,一到冬天,就有冻死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咖啡馆里的流浪者</p> <p class="ql-block">星光大道的流浪者</p> <p class="ql-block">  这些流浪群体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原因是什么呢?是国家制度的弊端,是社会竞争激烈,是家庭关系冷漠,是身心智障,是天灾人祸,是屋舍被强拆,还是逃避家庭暴力,是身体有病,还是人性懒惰,还是习惯流浪生活?国家不是有救济金吗?这一切我都不得而知。我只感到这些流浪者与这个强大民主的国家不相称,或者说不应该有这种现象。也许我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过于理想化了。但有一点我知道,美国有93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不到4亿。这么多的土地养活这些人是绰绰有余的,为何不去耕种谋生?</p> <p class="ql-block">游走的游浪者</p> <p class="ql-block">夫妻流浪者</p> <p class="ql-block">  在美国旅游,我们晚上出去的较多,对流浪者人晚上的行踪也见得较多。我没想到人们对流浪者的态度是那样宽容,没有嫌弃之举。有的流浪者在餐馆门前徘徊,老板并不驱赶。有的在咖啡馆里打瞌睡,老板也不做声。有的在西餐厅里闲坐,老板还给他开水与面包。有一天晚上我们在华盛顿大街上走,竟见华丽的大厦之前搭着三个小帐篷,又在马路边,众目暌暌之下,很扎眼。这可是美国的首都啊,国会大厦就在前边不远。竟让流浪者在这里过夜,难道就不怕影响首都形象吗?我真没想到。原来美国的法律有规定,对无家可归的人,只要他不违法犯罪,是不能驱赶他的。</p> <h3>卖《路感》报纸的流浪者</h3> <p class="ql-block">虽然流浪但不忧愁</p> <p class="ql-block">定时排队领取食物</p> <p class="ql-block">  在美国,我看到了流浪者,有点奇怪。但更让我奇怪的是,听说还有专为流浪者办的报纸。这样的报纸在华盛顿,名叫《路感》创刋于2003年,每两周出一次报,现发行量1、6万份。专门表述流浪之人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帮助。撰稿者一半是流浪者,余下的是记者与其他人。办报经费靠卖报收入与社会帮助。办报的目的是为了引起社会对流浪者的关心。按他们的话讲“能力越强,责任越大”。</p> <h3>自由女神下的轮渡!</h3> <h3>正在等待渡船的人</h3> <h3>等渡的白人与黑人</h3> <h3>等渡的白人黑人华人</h3>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在纽约轮渡去看自由女神时抓拍的一组照片。女神、轮渡、各种待渡的与休闲的人,构成一副耐人寻味的画面与令人思考的故事。人的服饰与肢体语言,表明了幸福指数与生活态度。对流浪者是一种反照与注解。</p><p class="ql-block"> 人的命运,取决于个人所处的时代、国家、制度和个人文化水平及学习能力,生活态度,进取精神。 效率与公平是一对很大的矛盾,要处理得体,需要善政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是现实的,也是残酷的。美国是一个崇尚智慧与能力的国家。纽约的轮船普渡众生,但是,所渡的是不同的人生。“如果你爱她,送她去美国;如果你恨她,送她去美国”。</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