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乾隆帝御臨蘭亭冊,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或之後,白玉填金,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青花“国泰民安”云鹤纹葫芦瓶,江西景德镇御窑,明嘉靖(1522~1566),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嘉靖御瓷上的青花色澤呈現藍中泛紫紅的鮮豔色調,開創了明代青花瓷發展的新境界。由於嘉靖帝虔誠的道教信仰,景德鎮御器廠燒製了大量充滿道教色彩、飾以祥瑞紋飾的瓷器。葫蘆瓶因其原本用於盛裝仙丹,以及“福祿”的諧音,在嘉靖年間風靡一時。</p> <p class="ql-block"> 五彩莲池花鸟圖蒜頭瓶,江西景德鎮御窯,明萬曆(1573~1620年),瓷,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黃地素三彩錐拱海水雲龍紋繡墩,江西景德鎮御窯,明嘉靖(1522~1566年),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素三彩瓷是一種至少使用三種釉彩低溫燒製,且不施紅彩的瓷器品種,因不含屬於“輩色”的紅色而得名。明代造園文化盛行,瓷質繡墩不懼風雨,可置於庭院中,故廣受歡迎。此繡墩形似鼓,外壁上下各凸起鼓釘一周,中部則以蓮塘襯托游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彩龍鳳紋筆盒及蓋,江西景德鎮御窯,明萬曆(1573~1620年),瓷,錘棋偉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497, 2024.102)。</p> <p class="ql-block"> 琺花孔雀綠地雕花螭耳瓶,明(1368~1644年),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瓶屬琺花器,又稱“琺華”,原本是創燒於明代的一種中溫釉陶瓷器。其主要装飾釉色以黃、藍、紫、綠、白色等釉色為主。琺花陶瓷以瀝粉技法為特色,即用凸線條來勾勒紋飾輪廓,從而達到立體效果。無論是景德鎮御窯,抑或山西一帶的民窯,均曾大量燒製琺花陶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黃地紫綠彩雲龍紋盤,江西景德鎮御窯,明萬曆(1573~1620年)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五彩亭臺人物五穀豐登圖盤,江西景德鎮御窯,明萬曆(1573~1620年),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琉璃龍吻,明(1368~1644年),陶,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琉璃是一類低溫鉛釉陶器,作為建築材料使用時,一般與皇權和禮制密切相關,如用於裝飾廟宇或皇家建築。此龍吻為置於宮殿屋頂正脊兩端的建築構件,不僅具加固和防水功能,而且也有裝飾作用。其上所施的孔雀綠和琥珀黃琉璃釉光澤度高,遠觀時亦有流光溢彩之效。</p><p class="ql-block">Liuli</p> <p class="ql-block"> 青花纏枝蓮紋梅瓶,江西景德鎮御窯,明萬曆(1573~1620年),瓷,錘棋偉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307)。</p><p class="ql-block"> 梅瓶多作盛酒器之用。嘉靖至萬曆年間(1522~1620年)的上層社會常見有梅瓶隨葬,如萬曆帝的定陵便出土八件青花梅瓶,而廣西桂林的靖江王府陵區內出土的各類釉彩梅瓶更多達三百餘件,其中絕大多數為明晚期製品。</p> <p class="ql-block"> 前为四聯藥瓶,清晚期(約1851~1911年),銀,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后为夔龍花卉紋瓜式蓋罐,<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晚期(約1851~1911年),</span>掐絲珐琅,故宮博物院收藏。此罐中空,打開後可盛物。罐上鎏金的瓜蒂為蓋鈕,表面填滿奇花異草組成的圖案,加上三條夔龍,構成豐盈瑰麗的畫面。</p> <p class="ql-block"> 夔紋扁壺,西周,約公元前1046~1771年),青銅,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夔是傳說中一種似龍的神獸,但僅有一足。此壺有獸首形大套環雙耳,腹部四周以凸起的帶紋構成田字形網格,每一格內均飾夔龍紋。</p> <p class="ql-block"> 兕觥,器盖为商晚期(約公元前1250~1046年),器身为清(1644~1911年),青銅,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兕觥”</span>是一種以動物形狀為基礎而設計的青銅酒器,然而匠人並不只模仿一種動物,而是綜合不同動物的特點,創造出異獸之形。此器蓋為商代遺存,器身為清代所仿配製,與原有的蓋渾然一體,毫無違和,體現出清代卓越的製器工藝。</p> <p class="ql-block"> 臥羊式砚滴,漢(公元前206~230年),青玉,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砚滴是將玉羊掏膛加配空腔滴注改造而成。使用時先在玉羊膛內注滿水,再將滴注插好,把含水的滴注提起移至視堂上輕點,適量的水便會滴落在砚上,以供研墨。水可根據需要隨時添加,不僅便捷,且充滿意趣。</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纏絲玻璃撤口瓶,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乾隆(1736~1795年),玻璃,故宮博物院收藏。 </p><p class="ql-block"> 瓶身紅、白、藍三色相間,設計簡約而富動感。此瓶製作程序繁複,瓶身先以白色玻璃吹製,加上紅、藍兩色的玻璃條旋轉成紋,之後以磨刻玉石的方式打磨瓶身:口部和底部則以套玻璃技法,添加碧綠色玻璃作裝飾。此種獨特而高超的吹製玻璃技術,唯有雲集天下最優秀工匠與物料的造辦處才能製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雍正款桃式水丞,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雍正(1723~1735年),銅胎畫珐琅,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水丞是置於書案上盛水作研墨用的貯水器。此丞呈雙桃式,造型、顏色均似成熟的桃實。端部暈染成粉紅色,至根部漸變成青綠色,並與古銅色的樹幹相連。</p> <p class="ql-block"> 雍正款開光花鳥圖渣斗,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雍正(1732~1735年)銅胎畫珐琅,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渣斗置於餐桌上,用於盛載肉骨魚刺等食物渣滓。此件渣斗四面開光,分別繪有花鳥畫圖:器底有“雍正年製”楷書款。雍正六年,清宮提煉琺琅顏料取得巨大成果,能自製多達二十餘種顏色。眾多顏色中雍正帝特別偏好黑色,此器亦有飾以黑色顏料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荷塘圖缸,清宫內務府造辦處,清乾隆(1736~1795年),黃色地套紅色玻璃,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套玻璃是以兩種顏色或以上的玻璃製作而成。工匠在成形的玻璃胎上滿套另一種顏色的玻璃,之後再進行雕琢、打磨等工序。例如此器於黃色玻璃上套上紅色玻璃,再形成一幅夏日荷塘圖景。</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綠色瓶,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乾隆(1736~1795年),玻璃,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清宮玻璃廠一直注重玻璃顏色的調配研究。康熙朝能生產的單色玻璃不過數種,到雍正朝,已能造三十種之多。由於顏色選擇增多,匠人甚至能以玻璃模仿其他材質,</p><p class="ql-block">此豆綠色玻璃瓶,無論質感或顏色,都與打磨過的玉石相似。</p> <p class="ql-block"> 玻璃花瓶。</p> <p class="ql-block"> 紫檀木的笔筒,摆件等。</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花蝶紋執壺,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乾隆(1736~1795年),紫砂、黑漆描金,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描金漆就是在單色漆地上加描金花紋的工藝,其中以黑漆為地最常見。此壺通體黑漆,以描金彩漆繪製花紋。主角菊花的枝葉先用紅綠二色漆繪出,再以淡金塗飾,花身卻改以重金描畫,並加以勾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青金石山子,清(1644~1911年),青金石,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山子是一種以山石為主體的擺件。全器以一整塊深藍色青金石雕琢而成,天然隨形,正面有陰刻御製詩並填金。</p> <p class="ql-block"> 福壽靈鶴紋筆架,清(1644~1911年),瑪瑙,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筆架為古人案頭必備之物,此器雕刻蝙蝠、靈芝、仙鶴、壽桃,寓意吉祥。工匠利用瑪瑙本身的不同顏色進行設計,如紅色部分雕蝙蝠,白色則塑丹頂鶴,用意巧妙。</p> <p class="ql-block"> 玉雕摆件。</p> <p class="ql-block"> 香色鍛繡八團鳳吹牡丹紋棉吉服袍,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雍正(1723~1735年),棉、妝花缎、彩色絲線,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袍為清代后妃吉服之一,用於重大吉慶場合。棉地上綴八團圖案,每團皆用鍛繡生動表現鳳吹牡丹紋樣。鳳凰為鳥中之王,牡丹為花中之王,寓意榮華富貴:而衣領與袖邊處則在鍛地上繡五色祥雲,整體構圖豐富而生動。</p> <p class="ql-block"> 仙鹤一对,清。</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四輪長方香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乾隆(1736~1795年),掐絲琺琅,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香薰的花紋集合了多種青銅器常見的紋樣,包括獸面紋、蟠紋、夔紋,打開長方形蓋內可置物。車的四輪可轉動,這類器形在珐琅中甚為罕見。</p> <p class="ql-block"> 鴛鴦式香薰,明晚期(16~17世紀),掐絲珐琅,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明代晚期開始出現動物造型的琺琅器具,此為一例。此器器身以不同的珐琅釉色嵌出鴛鴦色彩斑爛的羽毛,而腳下的荷葉則以深淺不一的綠色點染~兩種效果相得益彰。鴛鴦背部有一銅錢形蓋,上有一孔,在器腹內點燃香料時,孔中就會飄出袅袅香煙。</p> <p class="ql-block"> 四角轉人升降塔鐘,清(1644~19111年),銅鍍金,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鐘在底層後面上弦,弦滿開動後,人物在樂聲中原地轉圈,佛塔會逐層升起。曲終而人物停轉,塔逐平穩降落並恢復原狀。</p> <p class="ql-block"> 荷花紋寶座,明(1368~1644年),紫檀木,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寶座為紫檀木質。除座面之外,寶座滿飾荷花、荷葉紋,椅背上方飾一片木雕荷葉,微微後傾,供枕頭之用。構思巧妙,別有意趣。寶座配有相同風格的紫檀腳踏。寶座為殿堂陳設的中心,設於殿正中,後置屏風,旁置香几。</p> <p class="ql-block"> 花梨木鍍雕人物紋長方罩,明(1368~1644年),黃花梨木,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樹圍是古代庭院中保護花木的用具。此樹圍雕工精美,上層飾纏枝葡萄,寓生生不息之意,中間縷雕的捕魚圖着力最多,刻畫漁夫搖橹、撒網之情景;底層為透雕的幾何紋。黃花梨木極為稀有,為明代至清初最受青睐的木材之一,以黃花梨木作樹圍,傳世僅此一件。</p> <p class="ql-block"> 玉雕摆件。</p> <p class="ql-block"> 雲蝠紋筆屏,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1644~1911年),紫檀、白玉、紅漆、金漆,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筆屏結合了桌上屏風和筆插的功能,是宋代較為流行的文房用品。古人案頭多置有小型屏風,除有裝飾之用,亦可遮風以防墨砚干枯,或擋陽以利閱讀。筆插則為古人洗筆後所用。洗筆後需將筆倒放,使筆頭所蓄之水流出,令筆心乾爽。此筆屏以紫檀木為主,以五隻蝙蝠圍繞中央以白玉雕成的螭虎,前方加上五孔筆插,集裝飾性與功能於一身。</p> <p class="ql-block"> 香架。</p> <p class="ql-block"> 葡萄紋椭圓盤,明永樂(1402~1434年),剔紅漆器,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盤通體紅漆厚重,中央部分的葡萄尤其突出,展現飽滿的質感。盤底髹黑漆,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此款下尚有依稀可辨的“大明永樂年製”針書細款,相信為明早期官辦漆器作坊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葡萄紋椭圓盤,明永樂(1402~1434年),剔紅漆器,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盤通體紅漆厚重,中央部分的葡萄尤其突出,展現飽滿的質感。盤底髹黑漆,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此款下尚有依稀可辨的“大明永樂年製”針書細款,相信為明早期官辦漆器作坊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后为乾隆款飛龍紋長方盒,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乾隆(1736~1795年),剔紅漆器,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前为“子孫永寶”款纏枝蓮紋萬壽無疆碗,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乾隆(1736~1795年),掐絲珐琅,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器底部有“大清乾隆年製”款和“飛龍宴盒”款。既稱為“宴盒”,可知是為皇帝飲宴而製。宴盒四壁均嵌長方形鍍金銅絲紗罩,上下分別雕雲龍及“乾、坤、如、意”和“福、祿、長、春”八字。盒內底部嵌十個鍍金銅槽,以置小碗。</p> <p class="ql-block"> 枝葉桃式杯,明(1368~1644年),青玉,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杯杯身作半桃形,枝葉圍繞着桃身,既能平衡杯身,又可作杯柄之用。</p> <p class="ql-block"> 乾隆款葵瓣式唾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清乾隆早期(1736~1762年),銅胎畫珐琅,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唾孟屬於衛生潔具,常置於清朝帝后寶座及炕上。此唾孟邊沿鎏金,通體繪牡丹,顯得富豔華麗。此唾孟內設一小盒,可取出方便清洗。</p> <p class="ql-block"> 縷空穿花龍紋椭圓盒,清中期(1736~1850年),紫檀木嵌銀鎮玉,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盒頂嵌鎮雕龍紋玉牌一塊,玉珊周邊以銀絲繞成纏枝蓮紋和萬壽字樣。此器利用紫檀木與白玉的黑白反差,使圖案格外生動。</p> <p class="ql-block"> 该展厅的主题是《耀眼之藏——金屬》。</p><p class="ql-block"> 本單元展陳夢蝶軒主人盧茵茵女士和朱偉基先生捐贈的金器、利張錫齡女士捐贈的青銅器、李佳小姐捐贈的掐絲琺琅如意,以及吳鎮科先生捐贈的火車頭式鐘。捐贈人的收藏展示了中國金屬工藝和美學發展的傑出成就和中外文化交流之成果。</p><p class="ql-block"> 金的來源稀少,是代表性的貴金屬,由於不會氧化,且延展性高,又有容易加工等特性,使得黃金器物成為尊貴的象徵。不但作為尊貴者的飾物,也成為陪葬品。以銅和錫為主要成分的青銅器則是古代貴族的專屬器用,是禮制的代表和實力的象徵。掐絲琺琅是在銅胎上以銅絲構成圖案後,再填入珐琅的色釉燒製打磨而成的工藝,工藝繁複,成品色彩斑爛。西洋鐘錶機巧的裝置和精美的裝飾,使其成為明清宮廷御用器物,兼有計時和陳設的功能。西洋鐘錶來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末,當時耶穌會士利瑪寶向萬曆帝奉呈的禮物就有鐘錶。</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雙鳳戲珠紋冠,遼(907~1125年),紅銅鎏金,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4.98)。</p> <p class="ql-block"> 花卉紋釵,唐(618~907年),金镶綠松石、紅瑪瑙、玻璃、碑碟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197.1-2)。</p> <p class="ql-block"> 覆面,7至9世紀,金镶綠松石、水晶,夢蝶軒捐赠,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125.1-6)。</p> <p class="ql-block"> 鳳銜花枝紋釵,唐(618~907年),銀鎏金,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4.59.1-2)。</p> <p class="ql-block"> 獨角翼馬形牌飾,7至9世紀,金、木、漆、皮革,萝蝶轩捐赠,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157)。</p> <p class="ql-block"> 纏枝忍冬紋鞋,7至9世紀,銀鎏金镶綠松石,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130)。</p> <p class="ql-block"> 異獸紋馬鞍飾,7至9世紀,金,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94.1-2)。</p> <p class="ql-block"> 騎射武士形牌飾,7至9世紀,金、木、漆,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131)。</p> <p class="ql-block"> 吉祥紋带飾,明(1368~1644年),金,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294.1-17)。</p> <p class="ql-block"> 雙龍戲珠紋標冠,明(1368~1644年),金镶紅寶石,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1)。</p> <p class="ql-block"> 虎形飾片,公元前4至公元1世紀,金,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4.44)。</p> <p class="ql-block"> 動物纹冠,公元前4至公元前3世纪,梦蝶軒捐赠,香港故官文化博物馆 (2022.58)。</p> <p class="ql-block"> 龍紋腰帶鉤,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錯金銀镶綠松石,夢蝶軒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4.74)。</p> <p class="ql-block"> 火車頭式鐘,法國,約1900年,銅、鐵、玻璃、大理石,吴鎮科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471)。</p> <p class="ql-block"> 福山壽海龍紋如意,清康熙,約1662~1700年,掐絲琺琅,李佳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3.1)。</p> <p class="ql-block"> 以畫明志﹣書畫,本單元展陳胡始康先生捐贈其父革命畫家胡藻斌(1897~1942年)的遺作。胡藻斌原習國畫,後赴日學習藝術,是同盟會成員,曾參與北伐,醉心革命事業,後以畫虎聞名於世。不幸在日本估領香港時期被捕,獲釋後英年早逝。家人秉承他的遺願,致力於弘揚他的愛國藝術精神。</p><p class="ql-block"> 胡藻斌繪畫兼具東西方畫法的優長。為了精準繪製老虎,他研究繪虎名作,探索老虎肌理,並深入虎穴,認識生態,發展出獨創的繪虎理論。作品除寫實精巧、用色绚麗外,其繪虎還隱喻中國應自強以除積弱的精神,實為二十世紀早期中國畫家不斷追求技藝和修養的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圈椅成對,明萬曆至崇祯(1573~1644年),黄花梨,嘉木堂捐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353.1-2)。</p> <p class="ql-block"> 平頭案,明萬曆至崇祯(1573~1644年),黃花梨,伍嘉恩捐赠,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 2022.352)。</p> <p class="ql-block"> 黑國強先生 (以父母黑洪祿及張秉雯伉催名義)</p><p class="ql-block"> 著名古董商黑洪禄先生在二十世紀中期從北京移居香港,在尖沙咀經营明清家具及文房器物。黑洪禄先生之子黑國強先生除克紹箕裘外,亦致力於推動香港古董行业和艺术文化事業的發展及年輕化。黑國強先生現任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和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董事局董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入藏委員會成員,亦是藝術品博覽會“典亞藝博”、“水墨藝博”的創辦人。</p><p class="ql-block"> 為慶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成立,黑國強先生以父母黑洪祿及張秉雯伉优名義,特別捐贈明代家具兩件及宋代石羊一對。</p> <p class="ql-block"> 梵音常響——宗教藝術。</p><p class="ql-block"> 本單元展陳攻玉山房主人葉承耀醫生捐贈的《班禪源流》唐卡。葉醫生雖以收藏家具聞名,但其收藏品類多元且專精。</p><p class="ql-block"> 这次捐贈的藏品,是1936年在杭州等地弘法的九世班禪喇嘛,以西藏畫師繪製原圖委託杭州都錦生絲織廠所生產,是講述班禪喇嘛自佛陀弟子須菩提後累世的傳承的組畫,最初由四世班禪的畫師卻英嘉措所描繪。這些歷代班禪絲織畫,不僅法相莊嚴,且色彩續紛,以畫講述佛道傳承的經典事跡,傳遞愛育群生的慈悲思想。</p><p class="ql-block"> “唐卡”是藏族用彩缎織物裝裱而成的掛軸畫,有修行、宣教和民俗等功能,是藏族代表性的宗教藝術品。清朝對於藏傳佛教十分重視,亦成為皇室信仰之一。藏传佛教藝術也因此進入宮廷中,為原有的宮廷藝術注入了新的文化力量。</p> <p class="ql-block"> 班禪源流之三世班禪羅桑丹珠,(1505-1566年) ,約1936年,織錦,攻玉山房主人葉承耀捐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2022.469)。</p> <p class="ql-block"> 玟貴妃春貴人行樂圖,清咸豐(1851~1861年),紙本設色貼落,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圖描繪咸豐帝(1851~1861年在位)的嬸妃們娛樂的場景。清代后妃們在御園和離宮別苑內居住、賞花、觀景,夏季常在西苑南海的瀛台釣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八寶正字如意雲紋地面方磚,清乾隆(1736~1795年),青花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養心殿三希堂北間的地板全部更换為此種白底藍紋磁磚。宮廷畫家王幼學其後在三希堂北間的通景畫中繪入磁磚,創造了結合真實建築與虛擬空間的整體設計。</p><p class="ql-block"> 銘文城磚,明嘉靖(1522~1566年),陶,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金磚,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陶,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交龍紐“制诰之寶”,約清崇德(1636~1643年),玉、象牙牌,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至高無上的皇權象徵寶璽是體現天子至高無上權力的政治象徵,歷代宮廷中皆有專職官員負責典守印璽,並據皇帝的旨意用印。這組方形寶璽以玉石雕刻,紐的形狀為象徵帝王的龍;印押則是皇帝隨身的印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明黃色雲龍紋男單朝袍,清康熙(1662~1722年),妝花纱,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禁城中的家具,寶座大多單獨陳設於正殿明間·後置屏風,兩旁設香筒、仙鶴等,襯托帝王的尊貴與殿堂的莊嚴.此大型屏風寶座以原生於印度的紫檀木製成,是一種生長緩慢的硬木,數量稀少,到清中期時,木料幾乎都被朝廷收購,成為皇室專利。</p><p class="ql-block"> 屏風,清中期(18世纪),掐丝珐琅、紫檀木,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乾隆款仙鶴香爐,清乾隆(1736~1705年),掐丝珐琅,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雲能纹寶座,清中期(18世纪),紫檀木,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踏空蟠龍纹香筒,<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中期(18世纪),掐丝珐琅、故宫博物院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脚踏,清(1644~1911),红木,故宫博物院收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康熙帝朝服像(复制),清(1644~1911)。</p> <p class="ql-block"> 雲龍紋特磬——黃鐘律(附架座),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特磬:碧玉描金;架座:木胎、金漆,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特磬與縛鐘是儒家禮儀使用的樂器。清代皇帝為鞏固統治,推崇儒學,措施之一便是鑄造特磬和镈鐘。此磬音律為“黃鐘”,是十二律中第一律,用於農曆十一月舉行的儀式。樂章完結前,會敲擊特磬一次,以示收結。</p><p class="ql-block"> 此處播放的中和韶樂《元平之章》,為皇帝在重要節慶御太和殿升寶座時所奏之樂。</p> <p class="ql-block"> 甬紐橋口缚鐘﹣﹣南呂律(附架座),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縛鐘:銅鍍金;架座:木胎、金漆,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縛鐘是一種敲擊樂器,用於國家祭祀和典禮。清代鏈鐘以十二件為一套,每座鐘的音律不同,對應一年的十二個月。此鐘音律為“南呂”,是十二音律中的第十律,農曆八月舉行的禮儀全用此律。</p><p class="ql-block"> 此處播放的中和韶樂《元平之章》,為皇帝在重要節慶御太和殿升寶座時所奏之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甪端薰爐,清(1644~1911年),爐:玉;座:銅鍍金,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紫禁城內許多器物均以瑞獸為靈感。瑞獸為虛構之神話動物,多象徵權力,亦具吉祥意味。此瑞獸名為用(音:陸)端。據《宋書·符瑞志》記載,甪端可日行萬里,通曉各國語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甪端</span>香爐座形式置於寶座兩旁,寓意政通人和,外交順利。</p> <p class="ql-block"> 寶塔,清乾隆(1736~1795年),金、半寶石、珍珠,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將先皇雍正帝(1723~1735年在位)的潛邸雍王府改建成全國最具規模之藏傳佛教中心,並潛心修佛,是歷代帝王中鑽研藏傳佛教最深者。此類金塔通常供奉在佛堂之中,供日常修佛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螭紋玉璧砚屏,清乾隆(1736~1795年),璧:玉;插屏:紅木,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足鬲式爐,景德鎮御窯廠,清雍正(1723~1735年),青釉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御製詩花卉紋膽式瓶,景德鎮御窯廠清乾隆元年至十七年(1736~1752年),窯變釉描金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貫耳尊,明(1368~1644年),仿官釉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泳物 </p><p class="ql-block"> 乾隆帝畢生創作了超過四萬首詩文,當中不乏該物之作。許多詩作或刻或寫於器物上,不論是古物或清宮製物,在各種材質的器物上都可看見乾隆帝泳物的蹤跡。</p> <p class="ql-block"> 獸面紋甗(yan)(<周饕餮甗二>) ,商(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年),青銅,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蝉紋鼎(<周蝟紋鼎三>) ,商(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100年),青銅,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青銅器是清宮的重要收藏。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1736~1795年在位)下旨編纂《西清古艦》。這部書共四十卷,收錄金屬器1,529件,大部分為青銅,並附《錢錄》十六卷,按器物類型分類編纂,對每件器物進行斷代、定名、測量、繪圖、基寫和考訂等。此後四十年又陸續編纂了《寧壽艦古》、《西清續鑼·甲編》和《西清續艦·乙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过枝桃蝠纹盘,景德镇御窑厂,清乾隆(1736~1795),釉上珐琅彩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清代製瓷一大成就在於釉色和裝飾的創新。雍正十三年(1735年),已可燒造出五十七種釉色,無論是單色釉或彩繪紋飾,皆奪目非凡。花紋從器外延伸至內壁的過枝紋畫法始見於康熙(1662~1722年)後期,其怖局別具巧思,令人歎絕。</p> <p class="ql-block"> 花卉魚紋瓶,景德鎮御窯廠,清乾隆(1736~1795年),釉上琺琅彩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燈籠尊,景德鎮御窯廠,清乾隆(1736~1795年),胭脂红釉瓷,故宫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 雪灰色水仙紋花盆底夾鞋,清光緒(1875~1908年),刺繡、缎;鞋底:木芯、棉,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清代后妃用鞋,與今天的高跟鞋一樣,加高的鞋底可使穿者看起來身形高姚。由於鞋子底部厚而面積小,穿鞋者走路必須緩慢穩當,顯出當時女性的婀娜多姿、端莊秀美。</p> <p class="ql-block"> 無量壽佛,清乾隆(1736~1795年),銅鎏金、紫檀木,故宮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藏傳佛教受到清代朝廷的扶植與尊重,而無量壽佛因其壽命無限,被視為長壽的象徵,是最重要的崇拜對象之一。清宮每年都會製作無量壽佛像,用於慶壽活動。此處展示的佛龜應為內務府造辦處特意打造,模仿了清宮中放於寶座之後的大座屏風,主尊神像則似人間帝王一般端坐在屏風之前。</p> <p class="ql-block"> 现代艺术展厅,通过光、影展示艺术家的创作灵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