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山,位于青岛市南区,海拔98米,面积6.3公顷。这座山以前没有什么名字,非常荒凉,都是石头,所以青岛村人叫它大石头山。这座荒芜的小山起初并没有什么故事,然而,随着历史的巨变却在这座小山上刻下了特殊的记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访信号山的往事。 话说1897年11月1日,山东曹州发生了“巨野教案”后,德皇威廉二世感觉“占领胶州湾的机会来了”。他发电报命令正在寻找停泊基地、尚游荡在海上的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迪特里希:“全部舰队立即开往胶州湾,占领合适的据点和村庄,而且以你认为最好的方式,使用最大可能的力量,坚决地去获取最充分的满足。” 1897年11月10日,迪特里希率领远东舰队三艘大军舰:4300吨的“威廉王妃”号、5200吨的“鸬鹚”号、7650吨的旗舰“皇帝”号和并未参加实际行动的“伊伦娜”号、“阿克纳”号,浩浩荡荡进发至胶州湾。胶澳镇守最高长官、登州镇总兵章高元派人询问,被迪特里希“来登陆训练、休整”的谎言轻松骗过。 迪特里希骗过章高元后,立即布置偷袭青岛的计划,并命令两艘军舰停泊在小青岛南面和西南面,挡住了总兵衙门和青岛山炮台的视线。11月14日早晨7时,“皇帝”号等三艘军舰上的士兵开始从栈桥登陆青岛。同时,各舰兵分9路,从前后海乘小艇登陆,分头占领了军火库、电报局、栈桥、青岛炮台,包围了总兵衙门和4个兵营。 随后,迪特里希向章高元发出通牒:“本司令受德皇陛下的旨意,占领胶州,限三小时内将驻防官兵全部退出女姑口、崂山之外,不准携带火炮,限48小时内退清,过此即作为敌军办理。”章高元在武力威胁下率军退往四方,所有炮台14门野战火炮、兵营、军火库全部落入德军之手。此即,历史上著名的“胶州湾事件”。 清胶澳总兵衙门北面,坐落着一个小村庄叫青岛村,村北有个山头叫大石头山。登上山顶,不仅胶州湾尽收眼底,就是当年周围的山头、村落也一览无余。这个山头没被镇守胶澳的清军重视,迪特里希却一眼就看出了它的军事价值,他设想在这个山上修建用于指引船舶进出港口的”帝国海军信号站”。 迪特里希让翻译用几枚硬币雇了几个中国人,很快就把旗杆和信号器运到了山顶。随后,德军信号官在山顶建立了一个信号台。占领青岛当天,迪特里希曾将一面德意志帝国海军的战旗,插上大石头山的突出悬崖,以示占领成功。一年后,德国胶澳总督府在大石头山建了纪念占领青岛碑石并正式命名为迪特里希山。 而从遗留的历史照片来看,这座“信号台”其实是一座二层的小楼,外墙用石头砌成,造型有些像碉堡。这个信号台发信号不是咱们现在想的那种电子信号,而是通过挂旗帜来指挥。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这里使用了“旗语”作为指挥信号。也因为这个原因,这座山又被老百姓称呼为“挂旗山”或“旗台山”。 1910年,在青岛的英国人F·帕默写道:“山上的信号有这样几种:三角形的顶尖向上表示由北方开来一艘轮船,三角形的顶尖向下表示由南方开来一艘轮船,四角形的旗是表示有一艘帆船,小红旗表示一艘有固定航期的邮轮。而如果升起一个球形标志,则表示有一艘军舰要到达……这些信号下面的旗帜则表示船舶的国籍。” 这些变化莫测的彩旗,不仅成了山上的一大特色,甚至成为当时的青岛一景,吸引了不少人坐在海边观看,真应了那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除了旗台以外,德国人后来还在山上建起了青岛最早的无线电台。故德国胶澳总督将该山命名为"齐格纳山(德语'信号'的意思)"。山头的“帝国海军信号站”建筑,保留到上世纪80年代。 到了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这里被正式定名为“信号山”。不过到后来,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山上老旧的“信号台”早已荒废。再到了1985年,青岛市政府决定开辟信号山等十个山头公园,并在山上广种花草绿树,修建起如今标志性的三个红色蘑菇球。这三个红球建筑象征三把火炬,也是传递信号的意思。 这三个红色蘑菇建筑大小不一,功能也不一样。其中,最高的一号楼是一座旋转观景楼,游客可以进入俯瞰城市美景,最低的三号楼则安装着邮电部门5G通讯设备。而当年的帝国海军信号站,随着建设需要已彻底地掩没于岛城中。自然国地近几年考察搜集了大量的青岛地区古近代遗迹及书面、展览文字资料,设想配以图片整理完善后逐步发表,敬请期待!部分文字和图片采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我来删除,谢谢! 2024.12.18.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