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活动日期】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活动范围】北京市房山区闫村镇/西潞街道/良乡地区/拱辰街道辖区【线路沿线看点、古迹】闫村镇政府、西潞街道办事处、郊劳台、常庄清真寺、乐毅墓(区保)、良乡地区办事处、鲁村关帝阁、良乡烈士陵园(市保)、良乡多宝佛塔(国保)、拱辰街道办事处、房山区人民政府全程步行约12.0公里。【备选景点】*【活动特点】徒步,一天活动【活动强度】无【道路状况】柏油马路【行进方式】公交+徒步【参观预约】X【美食】X【集合地点】肯德基(前门餐厅),地铁2号线前门站出C口【集合时间】7:50【天气预报】星期四房山区阴-8℃~1℃西北风2级【基本装备要求】1口罩、手套、帽子;2身份证、老年卡、残疾证;3水1.5~2升 【携带衣物】冲锋衣、运动鞋、相机、登山杖、医药包等。【午餐】自带小部分食品 【预计费用】免票、餐费40元/人 、住宿费0元/人 、交通费0元/人</p> <p class="ql-block">在闫村铁路道旁边的雷锋塑像。</p> <p class="ql-block">阎村镇,北京市房山区下辖镇,位于东经116°01′06″~116°07′49″,北纬39°40′08″~39°44′49″。地处房山区东部,东与西潞街道、良乡镇连接,南与窦店镇相邻,西与城关镇接壤,北与青龙湖镇相邻。镇域面积48.5平方千米。1956年,阎村镇属良乡县小董村乡、大十三里乡。1958年,属良乡县大紫草坞乡。1960年,属周口店区良乡人民公社大紫草坞管理区。1961年,属房山县紫草坞人民公社。1963年,设大紫草坞乡。1968年,新镇并入大紫草坞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紫草坞乡。1994年,紫草坞乡改闫村镇。2008年, 更名阎村镇。截至2018年末,阎村镇有户籍人口有38074人。 [2]截至2019年10月,阎村镇下辖5个社区和22个行政村, [3]镇政府驻阎村镇紫园路9号。阎村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低缓的岭岗,中部多冲沟、土坎,西部为大石河河滩,多卵石,土层薄,东南部低平,沟谷交错。境内最高点位于公主坟村西,海拔97.2米,最低点位于肖庄村,海拔41.4米。阎村镇镇域内古迹较多,有唐代墓葬群,如1982年大董村发现的唐贞元年间银青光禄大夫、赢州别驾刺史、上柱国、申国公蔡雄墓及墓碑;有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皇帝第五个女儿永安公主葬于该镇公主坟村北;有清道光年间两广总督琦善墓葬于张庄村;有清代黄氏佛保墓地;有唐代以前兴建的娘娘庙遗址及唐槐和400年以上的国槐等。在大董村、南梨园、焦庄等地还出土了新石器时期至春秋战国期间的石器、蛋壳陶及鱼骨盆早期人类文化遗物,曾挖掘出宋金时期将军头盔、铜盆、金代石幢等文物。义和团曾在这一带与八国联军作战,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29军曾在这一带屯军驻扎,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后来该处成为八路军的抗日游击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此地又成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院所在地。永安公主墓坐落在北京西南房山区阎村镇公主坟村,墓依山而建,山名曰“佛仙山”。原有高大的坟冢,为砖石结构,坐北朝南,前有享殿和牌楼,周围种植大片松柏树,墓曾多次被人盗掘毁坏,破坏严重,墓内结构及陪葬物品不明,只出土了墓志、石虎一只以及部分明代方砖。《永安公主墓志》为汉白玉质,由两块组成,接近长方形。墓志盖正面双勾楷书竖刻大字两行“永安公主之墓”六个大字;第二块镌刻墓主生平,碑文小字楷书竖行款式,共11行,满行28字,其中有7字漫漶不清,共224字。两块石碑大小相同,均长0.93米,宽0.62米,厚0.13米。 2013年春,公主坟村委会将本村保护多年的明代永安公主墓志铭石碑,正式移交静安墓园管理处进行保管。静安墓园管理处报请民政局批准,于2014年6月,重新修建了公主亭。元武屯三圣庵创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重修。坐北朝南,面积约200平方米。现存前后两殿:前殿面阔3间10.5米,进深三间9.9米,为侧坐观音殿;后殿为娘娘庙,面阔五间16.4米,进深一间6.3米。庵内存铁钟一口。建筑破坏严重。阎村镇明初为永丰里屯,永乐年间有涿州八户阎姓人家来此定居,遂称阎村。 </p> <p class="ql-block">房山区太平庄村</p> <p class="ql-block">北京门头沟区现有基督徒4000多人,多年来一直没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信徒聚会地点不定,给教会牧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使该地区信徒有一个正规合法的聚会场所,教会依法办教,更好地牧养信徒,并以此来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北京市基督教“两会”于2005年11月购买了原北京瑞兴印刷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的土地使用权及房屋产权,投资金额共计人民币2370万元,在此处建立了北京基督教会门头沟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建的门头沟堂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镇门头沟路38号,占地面积约2660平方米,为一中西合璧式建筑。由教堂、办公和钟楼三个功能区组成,总建筑面积为4151.71平方米。其中:教堂区建筑面积为2110.68平方米,可容纳信徒1390人;办公区建筑面积为1640.94平方米;钟楼建筑面积为93.8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306.25平方米。教堂区和办公区均为三层建筑,教堂主体建筑高度为17.7米;办公区主体建筑高度为13.2米;钟楼建筑高度为27米。整个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彰显了神的荣耀。</p><p class="ql-block">在门头沟区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大力帮助下,经多方努力,2011年8月18日正式举行献堂礼拜暨典礼,结束了门头沟区多年没有固定的基督教活动场所的历史,为促使门头沟区基督教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篇章。“这殿后来的荣耀必大过先前的荣耀……。</p><p class="ql-block">(《哈该书》2:9)</p> <p class="ql-block">西潞街道,北京市房山区下辖街道,位于东经116°05'16"~116°07'48",北纬39°43'04"~39°45'20"之间。地处房山区东部,东与拱辰街道接壤,南、西与阎村镇相连,北与青龙湖镇相接。行政区面积11平方千米。 [1]民国五年(1916年),西潞街道属良乡县第一中区。1949年,属良乡县城厢区。1951年,属良乡县一区。1953年,属良乡县良乡镇。1956年,属良乡县城关镇。1958年,属周口店区良乡镇、良乡人民公社。1960年,属房山县,良乡镇并人良乡人民公社。1966年,设良乡镇。1968年,良乡镇并人良乡人民公社。1979年,恢复良乡镇。1983年,良乡人民公社并入良乡镇。1986年,属房山区。1989年,撤良乡镇设良乡地区办事处。1999年,在良乡地区办事处设良乡镇(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1年,官道镇并入良乡镇。2005年,良乡镇一分为三,西北部划出设西潞街道。截至2011年末,西潞街道有户籍人口64757人。截至2019年10月,西潞街道下辖15个社区和7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长虹西路33号。 </p> <p class="ql-block">郊劳台,又称接将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标POINT(116.13007002 39.71317835),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大南关村东,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俗称接将台,即皇帝迎接出征将士奏凯归来之地。现存汉白玉碑亭有16根石柱,两层,每层8根,亭内有石碑,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所立。郊劳台原为一圆形石台,高五尺,径五丈,四周筑有围墙,东西宽十六丈,南北长达四十八丈,东、西各有大门一座,墙外四周种树三层。现仅存基址与北侧御碑亭一座。郊劳台面貌虽已无法窥见,但保存下来的御碑及碑亭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1995年10月20日,郊劳台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献记载,郊劳台为一圆形石台,高五尺,径五丈,四周筑有围墙,墙高七尺,厚有一尺一寸,东西宽十六丈,南北长达四十八丈,东、西各有大门一座,墙外四周种树三层。现仅存基址与北侧御碑亭一座。御碑亭位于郊劳台甬路北,是一座大理石碑亭,双围柱单檐八角形,石质结构,每面宽2.26米,内外两层共设汉白玉柱16根,每层各8根,石柱成八角伫立,内柱与内柱间,外柱与外柱间,相对应的内外柱间各有一根汉白玉石梁相照,亭顶覆黄琉璃瓦屋面,檐下木质挑檐。亭内中央立石碑一通。乾隆御碑坐北朝南,立于御碑亭基北侧靠近北二内柱处,御碑通体由一整块汉白玉雕制,碑檐碑座刻以花纹为饰,碑高2.25米,宽2.26米,厚0.28米。碑阳左端用汉字刊刻着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御制二月二十七日郊劳出征将军兆惠富德及诸将士礼成记事诗,为乾隆御笔。末刊乾隆帝“乾隆宝翰”等两枚玺印。碑阳右端及碑阴用满蒙等几种少数民族文字分别刻着同样的内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二月,乾隆帝偕文武百官、王公大臣从京城出发来郊劳台,为平定准噶尔部贵族叛乱凯旋的将军乌雅·兆惠、瓜尔佳·富德行郊劳礼,并分封两位将军为一等公和一等侯。劳师之前驻跸良乡的黄辛庄行宫,乾隆帝下旨,要在良乡东侧大南关的郊劳台检阅大军。欣喜之余,乾隆帝还题诗一首,勒石一方,立在郊劳台北侧。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帝再次驾临郊劳台,迎接平定两金川凯旋的大将军章佳·阿桂。郊劳台面貌虽已无法窥见,但保存下来的御碑及碑亭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乐毅墓,又名“望诸君墓”,位于北京房山区良乡官道乡富庄村东。墓建于战国时期,乐毅后人曾在墓前建祠立牌坊;历代曾多次重修,立碑建坊。现祠坊已无存,只存圆形高10余米的宝顶封土;另有民国时的石碑一座、四个石供桌及一对石联。乐毅,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官拜燕国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报了齐国伐燕之仇。公元前284年,乐毅率燕、赵、秦、韩、魏五国联军征讨齐国,连克70余城,创造了古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声名大振。后投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唐开元十九年,玄宗设武庙祭祀历代名将十人,乐毅位列其中。乐毅墓前石碑,高3米,宽0.8米,碑首方型雕云纹,为民国四年,良乡知县王承毂所立。碑上刻:“望诸君墓”四个大字,右侧小字为“中华民国□□”。同时立的汉白玉石坊,枋额题“千秋敬仰”现已无存。民国十一年,良乡知县为石坊补联,刻在两根汉白玉石柱上,现立在石碑两旁。上联为:中华民国十二年三月朔偏师下七十城旷世奇勋往跡空嗟昙影幻,下联为:崇祠亘三千载而今遗爱此邦独系枣花深。良乡县知事周志中撰并书。上联赞颂了乐毅驰骋疆场旷世奇勋的战功,下联称赞乐毅将燕地的优质大枣引种到齐国,现在山东省仍有“乐氏枣”2004年5月至2007年11月间,房山区政府对乐毅墓进行了保护修缮。如今,乐毅墓四周已经用护栏围了起来。在宝顶北侧新立的一座石碑“重修乐毅墓碑记”,为房山书法家卢景辉先生题写。附1:历代凭吊乐毅的诗文:清人李莹的《谒乐毅墓》诗云:“良乡驻马谒孤坟,俊骨犹空冀北群。自古燕山称士薮,英风独吊望诸君。”清代诗人顾嗣立诗云:“七十余城反间亡,报书读罢愧燕王。乐间便得封昌国,不及齐生泣数行。”唐代诗人韩愈在《送董邵南序》中,对将去燕地的董邵南说:请“为我吊望诸君墓”。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吊乐毅文》:“许纵自燕来,曰:燕之南有墓焉,其志曰‘乐生之墓’。余闻而哀之。其返也,与之文使吊焉。”宋代涿州人哲学家邵雍写《乐毅吟》感叹道:“昭王一旦死,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强燕自此衰。”宋代诗人刘克庄赞颂乐毅:“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 两个乐毅墓:乐毅死在赵国,葬于燕国,</p><p class="ql-block">在邯郸还有一个乐毅墓。邯郸乐毅墓,俗称将军墓,位于邯郸县城东10公里处代召乡境内大乐堡村北的309国道旁。大乐堡村里还存有乐毅习武的练剑房、磨剑石、磨剑池遗迹。历代帝王、文人倾慕于乐毅将军,唐代韩愈、柳宗元都在墓前留下祭文,乾隆皇帝下江南几次到墓前凭吊,段祺瑞、袁世凯也拜过其墓。</p><p class="ql-block">战国名将乐毅古墓惨遭盗窃2005年3月13日,北京公安局房山分局破获了一起盗挖古墓案件,及时抓获了两名盗墓的犯罪嫌疑人,使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的古墓没有遭到更大的破坏。 </p> <p class="ql-block">常庄清真寺区级普查登记文物,坐标POINT(116.14501816 39.71517269),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办事处常庄村。常庄清真寺始建于元朝末年,清光绪十一年修缮扩建。已有600多年历史。1996年在政府资助下,投资40多万元,整个寺院修葺一新。该寺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常庄清真寺是我区保存最完好的一座清真古寺。寺门,影壁,礼拜殿建在一条轴线上。这座寺的礼拜殿是中国宫殿式的,或者称庭堂样式。礼拜殿进深三间,面阔三间,接近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常庄清真寺的礼拜殿有前檐廊,出檐约有一米。殿的明间宽、次间窄。明间开木门两扇,次间装木窗。门、窗直棂均完好,殿内梁架、檐部斗拱,衔接如初。寺内东北角有古井一口。房山区现有三座清真寺。这三座清真寺是良乡常庄村的常庄清真寺、窦店乡窦店村的窦店清真寺、周口店乡新街村的新街清真寺。 </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东北角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常庄新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良乡镇政府/良乡地区街道办事处,北京市房山区下辖镇,位于东经116°06′43″~116°11′15″,北纬39°38′40″~39°43′19″之间。地处房山区东部,东与长阳镇接壤,南与窦店镇相连,西与阎村镇为邻,北与拱辰街道相接。镇域面积为25.9平方千米。民国五年(1916年),良乡地区属良乡县第二东一区。1956年,属官道乡。1958年,属北京市周口店区。1960年,属房山县。1961年,设官道人民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1986年,属房山区。2000年,官道乡改镇。2001年,官道镇并入良乡镇。 2006年9月,析良乡地区(镇)设立拱辰街道、西潞街道。镇政府由良乡中路39号迁至原官道镇政府办公地址。截至2018年,良乡镇有户籍人口有19202人。 截至2019年10月,良乡镇下辖1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官道西大街1号。</p> <p class="ql-block">鲁村关帝阁,位于良乡镇鲁村东口路北侧,为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关帝阁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坐东朝西,建筑为砖木结构的两层楼阁,高16米。面阔三间。青石门额,上书:“关帝阁,崇祯壬午(1642年)孟夏吉旦立,康熙壬寅年(1662年)重修吉旦立”。下层砖发券门窗,双扇板门。阁内方砖墁地。内部无供侍,明间靠里墙设木梯盘旋而上。上层供关帝、周仓、关平,前出一步廊,沿廊柱设栏杆,隔窗、门窗为新复建。木板地面,脊枋下楷书“大清康熙岁次壬寅仲夏重修”。梁枋施旋子彩画。山墙绘有“战吕布”等人物故事壁画。整体建筑可以看出:上下两层除前立面外,其余三侧均无门窗,且首层的墙体比二层要宽厚很多,这样的二层砖木结构的楼阁,在北京地区还是不多见的。</p> <p class="ql-block"> 良乡烈士陵园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昊天公园,于1970年建成、1997扩建,扩建后为13000平方米,坐西朝东。京原铁路建设牺牲烈士陵园。1956年春,为修建京原铁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4师驻扎房山西南山区。部队官兵在荒山野岭中开山凿石,架桥修路,于1970年1月建成通车。施工中历经艰险,近百名战士先后奉献生命。为缅怀英烈,1970年铁道兵4师修建陵园,隆重祭奠77名烈士和25名病故战士。1997年陵园扩建,占地达13000平方米。陵园坐西朝东,松柏成荫,气氛肃穆,真实记录了建国之初北京铁路建设的艰辛历程。县级烈士纪念设施 ,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3月,被北京市文物局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p> <p class="ql-block">良乡多宝佛塔,俗称良乡塔,又叫昊天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原良乡地区)东关村附近的燎石岗上(昊天公园内),佛塔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良乡多宝佛塔,坐北朝南,塔身为平面八角形,高约36米,五级空心楼阁式。每层楼阁的南面及东、北、西三面均开有一座拱券式门洞,其他四面均雕着具有辽代风格的直棱假窗。塔身里面设有砖砌的楼梯,可以盘旋而上,直到塔顶。塔刹下面为一层须弥座,须弥座上置有八个砖砌的大型莲花瓣,莲花瓣正中为两层圆形叠涩式刹身,上置宝珠。2013年,良乡多宝佛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乡多宝佛塔最早始建于隋朝,与塔同时建造的还有一座法相寺。唐代时该塔曾被翻修。后来寺庙被毁,但塔保存了下来。现存塔为辽咸雍四年(1068年)复建。良乡多宝佛塔塔前原有一尊高3米有余的铁接引佛,后来无存。塔建成后,在历代均多有修缮。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时,良乡多宝佛塔塔曾遭八国联军破坏,其中塔身各面拱门中原有的佛像全部被捣毁。“文化大革命”时期塑像严重损毁,现无存。1984年和1997年,北京市文物局先后投资1620万元,对良乡多宝佛塔及周围环境进行修缮和整治,重新粉刷了古塔,塔身加上了彩灯、地灯,建造了昊天湖和望良亭、涌泉亭、鸣钟亭、望良西亭,修建了幽静别致的枫树林、情侣林,开辟了林间小路,重新恢复了盗骨洞、孟良焦赞墓、铁佛堂。 [1]1997年,原良乡地区办事处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建设昊天公园。建设工程包括对昊天塔重新修建了登塔台阶,对塔洞加上了栏杆,对塔壁进行了重新粉刷,在塔身加上了彩灯和地灯,对主塔加上护栏;对周围进行绿化美化、修建围墙、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等。良乡多宝佛塔为五级楼阁式,仿木结构的空心砖塔,塔高36米,平面八角。塔基为八角仰莲座式,有凸凹线角和纹饰。这种佛像底座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台基。上承托塔身。塔身5层,每层的高度不同,底层高而广,塔基周长48米,直径为6.3米,向上逐层缩小,收分明显。束腰雕刻花卉、兽头等图案,图案全部由单个纹饰组成,上下两层,每面8个,共有64个。图案线条清晰。其正东、西、南、北四面有券门,其余四面为方形实心直棂窗。塔身外每层之间有一尺高的塔檐,檐下有隐作斗拱,斗拱用砖雕砌,塔内有梯阶盘旋而上。塔内四面有佛龛佛像,已遭破坏。塔刹是全塔的最高点,是佛塔顶部的装饰,即相轮,是由几块巨大的砖雕仰莲莲瓣和顶部的宝珠组成。良乡多宝佛塔坐北朝南,每层楼阁的南面及东、北、西三面均开有一座拱券式门洞,其他四面均雕着具有辽代风格的直棱假窗。塔身里面设有砖砌的楼梯,可以盘旋而上,直到塔顶。 </p> <p class="ql-block">昊天塔简介:</p><p class="ql-block">良乡昊天塔又称良乡多宝佛塔,始建于辽代,距今有1000多年,是北京现存唯一楼阁式空心砖塔、形制平面呈八角形,通高36.00米,是一座完全仿木结构的砖塔。</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当年良乡是宋辽交战中的前沿阵地,北有卢沟桥,南靠小清河,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此塔建造是为了瞭望军情之用。</p><p class="ql-block">传说中又有孟良盗骨之说,老令公杨继业碰死李陵碑的尸骨就存放在第三层,孟良盗骨不成,又伤焦赞、摔碎火葫芦自刎而死,大火把此地土质烧红,至今,此地的土呈红色。</p> <p class="ql-block">拱辰街道,北京市房山区下辖街道,位于东经116°06′32″~116°11′35″,北纬39°43′18″~39°46′08″。地处房山区东部,东与长阳镇相邻,南与良乡地区(镇)接壤,西南与阎村镇相连,西与西潞街道为邻,北与青龙湖镇、丰台区王佐乡相接,是房山区政府所在地,全区的政治、文化、商贸中心。行政区面积28平方千米。 民国五年(1916年),拱辰街道属良乡县第一中区。1949年,属良乡县城厢区。1951年,属良乡县一区。1953年,属良乡县良乡镇。1956年,属良乡县城关镇。1958年,属周口店区良乡镇、良乡人民公社。1960年,属房山县,良乡镇并入良乡人民公社。1966年,设良乡镇。1968年,良乡镇并入良乡人民公社。1979年,恢复良乡镇。1983年,良乡人民公社并入良乡镇。1986年,属房山区。1989年,撤良乡镇设良乡地区办事处。1999年,在良乡地区办事处设良乡镇(两块牌子,一套人马)。2001年,官道镇并入良乡镇。2005年,良乡镇一分为三,东北部划出设拱辰街道。截至2011年末,拱辰街道有户籍人口75705人。 截至2019年10月,拱辰街道下辖29个社区和18个行政村,办事处驻良乡中路39号。因良乡古城北门曾称“拱辰”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当走到房山区政府附近夜幕降临。</p> <p class="ql-block">房山区政府,北京市市辖区,位于北京市西南,北邻门头沟区,东北与丰台区毗连,东隔永定河与大兴区相望,南部和西部分别与河北省涿州市和涞水县接壤。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2022年,房山区常住人口131.1万人,户籍人口85.2万人。 今房山区境内西部山麓的周口店镇,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田园洞人”在此居住。境内南部的琉璃河镇董家林遗址,是燕国最早的都城,乃西周燕侯召公奭始封之地,在山戎入侵后遭到废弃,后来迁都于蓟城。1987年,燕山区、房山县合并为房山区。截至2022年10月,房山区下辖8个街道、3个地区、11个镇、6个乡, 59个行政村、210个社区 ,区人民政府驻拱辰街道政通路1号。今房山区境内西部山麓的周口店镇,有旧石器时代遗址,“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田园洞人”在此居住。琉璃河遗址房山区境内南部的琉璃河遗址,是燕国最早的都城,乃西周燕侯召公奭始封之地,在山戎入侵后遭到废弃,后来迁都于蓟城。秦始,设广阳郡良乡县(治所在今窦店镇西安庄村)。西汉初,今房山区地置良乡县、广阳县、西乡三县(国),武帝时,置利乡侯国。王莽称帝时,良乡改名“广阳”,西乡更名“移风”。东汉光武帝,良乡复旧称,并析地复置广阳县。西乡(国)东汉曾一度省并,献帝时复设。利乡(国)为刘婴封国,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至元狩三年(前120年),因刘婴获罪,免国。三国至南北朝,魏、晋,及十六国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今房山地区良乡县、广阳县并置。北朝北魏、东魏,仍设两县。北齐,良乡、广阳二县省,并入蓟县。北齐武平年间,复置良乡县。房山在北京位置隋、唐、五代至辽,历代相同建置。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析良乡县置万宁县(治所在今城关街道),明昌二年(1191年)更名奉先县,属中都路涿州。元朝,良乡县属燕京路大兴府,后改属中都路大兴府、大都路总管府。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奉先县改称房山县,属大都路涿州。明朝,良乡县直属顺天府,房山县属顺天府涿州。清朝,良乡县、房山县均属顺天府。民国时,良乡县、房山县属京兆地方,1928年,划归河北省。1949年后,良乡县、房山县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58年,房山县、良乡县合并为周口店区,划入北京市。1960年,周口店区更名房山县。1981年,房山县境内析置燕山区。1987年,燕山区、房山县合并,建北京市房山区。房山区水系分为大清河水系和永定河水系,二级河流有永定河、拒马河,三级河流有小清河、大石河,四级河流有丁家洼河、城关东沙河、挟括河、哑叭河、刺猬河、霍牛河和周口店河。其中,大石河发源于境内霞云岭乡堂上村,永定河、小清河、拒马河均发源于境外,为过境河。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的秋天,唐岱随着友人游历了京郊西山、房山等处,返回京城后的第二年(公元1711年),他将游历所见山水以写实(纪实性绘画)的笔法,把房山当地的山川、溪流等自然状貌以及古寺、古塔、茅屋、村落等人工景观,描绘成了长卷。又从中精选佳景,各绘一图,创作了十三开的《大房选胜图》山水画册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