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熏 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人们不禁叩问:天山筑路精神的源头活水何在?个人浅见:教员思想。我们这一代人,自幼便熟背《老三篇》,进入部队后又深入学习《五卷》。毋庸置疑,教员思想成为了我们克服万难、勇往直前的致胜法宝。</p><p class="ql-block"> 在独库公路的修筑过程中,部队始终将政治思想教育置于基层四项经常性工作的首位。特别是在哈希勒根施工的艰难岁月里,部队坚持突出政治,不断教育全体官兵,明确“为谁吃苦、为谁修路”的根本问题,使他们在思想上自觉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险象环生的现实。每一次施工动员,就如同一次作战动员,工地即是战场,倡导“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给部队添麻烦,前面一个倒下,后面一个跟上”。这种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官兵的心中,确立起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部队广泛而深入地开展了学习《五卷》的活动,并定期评选学习积极分子。在学习活动中,班有周评,排有半月评,连有月评,营有半年评。被评选出的学习积极分子,不仅会在班、排中受到口头表扬,还会在连、营的军人大会上宣扬,其事迹也会在黑板报上宣传,并记录在档案中,作为年终立功受奖的重要依据。11连1排战士李正明回忆道:“那时,每次班间休息,班、排长都会检查我们的学习笔记,查看所读的文章及心得体会,每一项内容都逐一查验。每周的班务会上,大家会将自己的日记本摆出来,从内容到字迹,进行细致的检查评比。”3连1排1班战士柳刚也提到:“当时3连学习《五卷》,每个人都认真做笔记,并且要将笔记本统一交到连部,由团里的派驻干部和指导员共同检查,从中评选出学习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股劲,那股革命热情,那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在高寒地区施工,用教员思想武装官兵的头脑,远学雷锋,近学姚虎成,各营、连、排、班都有先进(或典型)的官兵做榜样,促使全体官兵不分份内份外,积极向上、争先恐后,脏活、累活、苦活争着干,展现出极强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部队积极营造“荣誉至上”的良好氛围,以先进典型为引导,人人争先进,个个有主动性。学习上争当积极分子,施工中争做操作能手。日常生活中,如打扫厕所、帮厨、清扫院坝、挖雪化水等细小工作,大家争着抢着干,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整个军营充满了昂扬的正气,战士们个个生龙活虎、精神焕发。</p><p class="ql-block"> 宁效存干事长期跟踪报道姚虎成的先进事迹,据他讲:姚虎成入伍时是一名文盲,但到28岁牺牲时,中文水平已达到初中文化,在大会上做报告,能正确理解其内容和表达。牺牲前,他曾荣立二等功,当选为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党的“十一大”代表;牺牲后,被追记一等功,1979年2月20日,中央军委授予他“雷锋式好干部”的光荣称号,成为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当时部队虽然突出的是政治,但落脚点却是以人为本,旨在培养更多合格的军人。11连的新兵风钻手谢建民,在隧道掘进初期便迅速成长为排里的主力,每次上班都争着干。第一年里,每次下班洗脸时,他常常流鼻血,但当时他不好意思让战友们知道(几年后,他患上了罕见的疾病,当时支队医院的医生曾前往上海寻求治疗方案,但上海也仅有几例病例)。下班后,他总是忙个不停,不是打扫厕所,就是帮厨,一刻也不闲着。每餐开饭时,他总是第一个抢到盆子去打饭菜,常常只能吃到冷菜冷饭。他说:“有段时间,11连的厕所几乎被我包了,别人想打扫都找不到机会。”1977年下山总结时,他荣立了三等功。1978年7月,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组织上也将他作为干部苗子进行重点培养。1981年12月,他被提升为排长。</p> <p class="ql-block">教员著作是最精典的励志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通俗易懂的励志名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