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北京师大二附中去陕北农村插队的知青是在1969年1月来到延安地区富县牛武人民公社史家岔大队开始安家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村是陕北少有的林区,村子在川道里,是陕北稀缺的不缺水的村落。我们知青点男生宿舍背后就是全村人吃水的水井,除了这口老井,村里有水的地方就是村子西边的那条河了,河水贴着山脚由北向南潺潺流过,河水不仅清亮,河里还有小鱼。虽说那河水是山里的泉水汇合成的,但从山沟里流出来,完全可以达到饮用标准。村里的乡亲们没有人吃这小河里的水,洗菜都很少用这里的水洗,只有洗衣服时,才能看到村里的婆姨们蹲在河边,她们用棒槌在石头上击打脏衣服发出的“啪啪啪”有节奏的声响,也算是这沉寂山村的另一种乐章。井水用来吃,河水用来洗涤,功效分明,也许,这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吧。用乡亲们的话来说是“河水不犯井水”?原来这话里话外还藏着一个“惊天的秘密”,这河水有“毒”!</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些去延安插队的知青离开北京前合影,左起第二人是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黄土高原)</p> 一件听起来挺恐怖的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乡中有人告诉我们知青,这河水一路上流过来,冲刷了很多山里的的树根、腐叶,故而有毒,喝了这种山里流出来的河水要得一种“怪病”。得了这个病,骨关节变形肌肉萎缩,腿脚不能伸直,走起路来一瘸一拐,严重的一辈子得弓着背、弯着腰、曲着腿站立和行走。冬天室外呼啸的西北风成了老乡讲述“怪病”的背景音乐,听得我们知青背后直发凉……。</p> <p class="ql-block">(在陕北插队时的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里有一个得了“怪病”,两腿弯曲着走路的中年妇女,许多庄稼活干不了,但是不影响生育,在没有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一口气生了五个,四个男娃、一个女娃,村里接生婆的手艺确实了得,产妇虽说腿脚不利索,生娃没麻哒(陕北话:没问题)个个顺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万别把生孩子说成“下人”,与“吓人”同音,生下容易,养活可就难了,喂奶、接屎、把尿都还行,反正都在炕上,窑洞外有的是黄土,碎娃(陕北话:小孩)们就在炕上吃喝拉撒,每天换上新搓来的黄土铺在炕上,第二天再换以上新搓来的黄土,拉撒的问题就解决了,还增加了自留地里的有机肥料。我想古代人创造的成语“一举两得”就是从陕北受苦人(陕北话:农民)火炕上铺开的黄土开始感悟的。</p> <p class="ql-block">(出了窑洞和自家的院子就是山沟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孩子是要长大的,一旦下地能走、能跑,可就麻哒了(陕北话:有问题或麻烦了),吓人的事每天都有,得怪病严重罗圈腿的娘哪里追得上能走能跑的娃,出了窑洞离开自家院子就是山沟,让狼给叼去可咋办?现在回想起五十多年前的情形,依然觉得够吓人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还有几个得了怪病像小脚老太太一样走路的青壮年同样饱受怪病的煎熬,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生活。</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年轻农民)</p> 中央派来医疗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月唱着“太阳最红、***最亲……”唱着唱着还真把北京医疗队唱来了,医疗队的任务是为在延安地区插队的北京知青看病,不是调查当地疑难怪病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医疗队住在县上,下乡巡诊也是去县城附近的几个公社巡诊,我们村离县城70里路,没有像样的公路,不通汽车,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医学专家和穿着白色网球鞋的护士尽管废寝忘食,玩了命地在学习白求恩,如果从县城走到我们村,由于路途行走劳累,也会华丽转身变成“病人”倒在炕上……。北京医疗队最终真的没能来我们村。</p> <p class="ql-block">(当年下到农村的医疗队都叫“626医疗队”)</p> <p class="ql-block">(奔走于乡间的地方病调查人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省上派人来调查怪病,其实是克山病普查,定位我们村的柳拐子病,我们村被定为大骨节柳拐子病的高发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科学院.卫生部.省卫生厅等多部门组成的多支考察“柳拐子病“、“克山病”的考察队和普查队在高发病区进行普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村干部和社员都很高兴,相信上级会拨下救济款。会计天天把生产队的公章揣在怀里,随时准备徒步往返60里山路去公社为村里人领救济款。</p> <p class="ql-block">(大队领导班子中的部分干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柳拐子病,也就是大骨节病,症状是关节粗大,疼痛,肌肉萎缩,手指不能弯曲等。多见于我国西北和东北地区。我们村里人称柳拐子病,卫生主管单位说就是克山病,只是叫法不同。</p> <p class="ql-block">(从X光片可以看到刘拐子病首先损伤的是骨关节的软骨膜)</p> 充满传奇故事的纸箱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到村里的第二年,针对柳拐子病有可能发给患病贫下中农的救济款也没有消息,开春以后队上安排人用架子车从公社拉回来几个大纸箱子,每个箱子都很重,纸箱子还是封着的,乡亲们问我:“这箱箱里都是钱?”没等我开口回复,另外一位老乡说道:“㞗咧,要是有这老多的钱,咱能把西安城买下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开纸箱后,看到每个纸箱子里又有好多个重量相等的纸口袋,口袋上面有三个醒目的阿拉伯数字“681”。原来,我们村被划为大骨节病高发区之后,受到了上级的重视,政府免费发放预防药品给大家,但是这药的成分是什么,有没有必要服用,谁也说不清楚,只听说是用盐卤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亲们一听681是用盐卤做的,于是就炸了窝,不相信这药的说:“盐卤咋能吃呢,电影《白毛女》里,喜儿她大(陕北话:父亲)杨白劳不就是喝了盐卤死的吗?”相信这药的人建议各家各户把这681平分了,还有人建议把681放到水井里,由专人负责,每天向水井里放一些,这样全村人都可以吃到这种药,可以预防大骨节病。这倒是个好主意,让我想到越王勾践在出征前,曾经收到一名长者送来的一坛壮行的陈酒,越王勾践没有自己独饮,而是将这一坛陈年老酒倒入河水中,让将士们狂饮河水,饮罢含有陈年老酒的河水,将士们上阵杀敌英勇无比。我把这个故事讲给乡亲们听,乡亲们半信半疑。大队民兵连长老乔说:“谁也不许胡来,谁要是敢把681放到水井里,他就算是放毒。”“这是毒药啊?”村民有人质疑问道,“是药三分毒,你咋不害哈(陕北话:不知道),咱们这次就是要大战柳拐子!吃不吃681可是对伟大领袖卫生路线的态度问题,要想打败柳拐子就得喝盐卤……”老乔做着解释,可又像当年在部队做战前动员。分配681的事暂时被搁置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电影白毛女)</p> <p class="ql-block">(电影白毛女中的杨白劳)</p> 681的由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过多久,我收到一位小学同学的回信,回复了我向他询问有关681的问题,他的父母都在卫生部工作。他在回信中告诉我,大骨节病以及一种叫“克山病”的心肌病都是多年攻克不了的地方病,多发生在我国东北、西北贫瘠山区,其致病原因与当地土壤、粮食以及水源中缺少微量元素硒有关。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年前,内蒙阿荣旗一个名叫刘绍显的普通农村铁匠,为给自己的妻子治疗克山病而发明的卤碱疗法解决了这一难题,在科研人员的协助下,经过努力,于1966年8月1日研制出了以盐卤为主要原料的药片,卫生部把它命名为“681”,刘绍显还因此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当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赞扬。搞清楚了681的来龙去脉,就算是心中有数了。</p> <p class="ql-block">(刘绍显夫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绍显家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阿荣旗图布新公社。此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紧邻黑龙江省,也属克山病重病区。刘绍显的嫂子、姐姐和第一任妻子先后因克山病而离世。他的第二任妻子王淑珍在1958年也患上急型克山病,被在病区蹲点的医务人员抢救过来后,逐渐转为慢型克山病,此后间断地接受葡萄糖、维生素C、樟脑液、正痛片等药物的治疗,一直未能彻底治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7年11月,王淑珍的慢型克山病变严重了,肚子大得像口锅,躺着得垫两三个枕头还喘不过气。刘绍显担心妻子过不了冬天这一关,在没钱没药又不懂医的情况下,抱着减轻妻子病痛的想法,他根据克山病的典型症状如咳嗽、气短、心跳、胖肿等症到处打听对症治疗的偏方、秘方。刘绍显尝试过用大枣、红糖加山楂熬水治咳嗽,紫皮蒜加红糖熬煮治气短,甚至还尝试过找乌龟血、鹿心血、鹿胎膏给王淑珍吃,说是能够补气血,可惜这些方法都未奏效。后来听人说卤水、烧酒加红糖可以治疗浮肿,刘绍显就用茶缸熬煮了一点卤水,加上酒和红糖,端给王淑珍喝。可王淑珍喝完一小会儿,就觉得“肚子烧的不得了,脸通红、气都使不上来”。折腾了一番,病还是没好,刘绍显知道这个方法又失败了。但他不甘心,隔了两天又对妻子说有人告诉他单用卤水可以治浮肿,于是他又开始单独用卤水熬成“卤干”(又称卤碱)再兑水给妻子喝,正是这一次尝试,让他发现妻子的克山病症状有所减轻。此后,王淑珍连续喝了3个月的卤碱,自觉身体好了很多,甚至可以下地干活了。此事在当地逐渐传开,公社的人们都知道刘铁匠用“土方法”治好了妻子的痨型克山病。于是盐卤制作的681成为治疗克山病、柳拐子病的唯一特效药。</p> 发放68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大队部放了一段时间的681,终于给每户发了两大包,如果每家都按量把它加到饮用水里,两包药也够用好几年的。我们知青同样也领到了两包药,但没有一个人相信这东西。那年月,医药卫生战线活学活用ZX思想创造过很多“奇迹”,像什么鸡血疗法治百病、卞萝卜加胡椒治疗癫痫,针灸治聋哑,让聋哑人能喊出**万岁,报纸上宣传这叫“千年铁树开花”。相比之下,这681就不算是最丰硕的成果了。因此,在征得其他几个知青的同意后,这两包药被放在了厨房水缸旁边的地上,估计就是缺心眼的老鼠也不会偷吃。</p> <p class="ql-block">(村中部分年轻贫下中农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产队把这681发到每家每户之后,有人说头晕,有人拉肚子,有人说恶心……,上工的人开始减少了,乡亲们的这些症状究竟和这681有没有关系,谁也说不清楚。很快,村里再没有人每天按时、按量把681放到自家的水缸里了。后来听到有人说这681可以代替盐卤点豆腐,于是我们知青灶房里的那两袋没有开封的681,也被乡亲们要走做豆腐用了。</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之后,本文作者回到陕北和乡亲们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柳拐子病和克山病最终出现的症状是对心脏的伤害,也许就是一个病的不同叫法。可能是由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软骨发育不全、遗传性低磷血症、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如果有人敢谈“饮食营养”那就是典型的资产阶级医学观,不挨批才怪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在陕北的柳拐子病高发区生活了五年半之后终于回到北京, 一直在关注柳拐子病、克山病的病因研究,时至今日,病因尚不清楚,有关的病因学说多达10余种,根据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实验分析,多数学说已被淘汰,克山病病因研究集中在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和生物病因两大方面。</p> 无法确定病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物地球化学病因研究认为,病区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发病有关,环境中化学物质通过水土-食物链作用于人体,因此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中毒学说(包括钡、水中腐殖酸、亚硝酸盐等),二为饮食中化学物质(硒、镁、钼)缺乏或失衡学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物病因研究认为单纯低硒等因素不能完全解释克山病的流行规律,有些特点却符合生物因子感染特征,如从克山病心肌组织中可分离到多株病毒,其中有柯萨奇B组病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也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在高发区口服亚硒酸钠(Na2SeO3)片对预防本病有效。通常每10天口服1次,成人每次4mg。应坚持长年服药,但在非发病季节,可停药3个月。提高病区人民生活水平,才是重要的预防对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亚硒酸钠,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Na2SeO3。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中硒和硒化合物却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把我也给闹糊涂了。</p> 历史上村中没有柳拐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村里就听乡亲们说,清朝末年陕北回乱以前,我们村叫“寺家岔”,村中有个大庙,回乱时连同村子一起被烧了,村子没了,寺庙也没了,一片荒凉景象,没有人再把“寺家岔”的村名挂在嘴边,久而久之渐渐被南来北往的人叫成了“史家岔”,躲避战乱的村民回来后,只能藏在附近的山沟里偷偷开荒种粮食,一直到1941年开展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八路军120师359旅719团一营开进史家岔,在月牙树周围垦荒屯田搞生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八路军开展大生产的日子,南泥湾区域的定义和今天不一样。今天的南泥湾就是九龙泉周围的一片地方,当时的南泥湾包括了我们史家岔,史家岔村是南泥湾的最南端。我查遍了很多资料,也没有查到当年住在我们村开荒的八路军官兵有人患柳拐子病的原始记录,其实这是连想都不用想的事,八路军战士要是得了柳拐子病,胡宗南进攻延安时,就不可能迅速转移,我们在村里接受再教育时,村里还保留着八路军修的篮球场,我们知青经常在球场上打篮球,也没有人得柳拐子病,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娃更没有柳拐子病的病例出现。我个人认为营养是个最重要的问题,吃饱了,吃好了,心情舒畅、休息好,不仅远离柳拐子病,其它病也不会近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3年4月1日起,中国正式取消了粮票和油票,结束了从1955年,国家开始实施粮食定量供应的政策。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完成各项议程后,在人民大会堂闭幕,此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从此农民不再交公粮了,农村人口生活有了明显好转。此后在再也没听说过村里有人得柳拐子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11月13日新经济学家发表陈长玉 熊卫民撰文调查报告中提到:“卤水有毒人尽皆知。在流传极广的《白毛女》中,杨白劳就是喝卤水而死。可一个连小学都未毕业的铁匠所尝试的偏方卤碱,却被作为医治“不治之症”克山病的良方,进而被升格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鉴于没有正面效果和推广力度逐渐下降,这场卤碱疗法推广运动最终不了了之。可“毒药”何以被当成灵丹加以推广?其中的原因和逻辑值得深入探讨……</p> <p class="ql-block">(电影白毛女的宣传广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1969年初起,卤碱疗法被以政治运动的方式逐步推广到全国十多个有克山病病区的省、自治区。在推广过程中,卤碱的适应症也变得越来越广,逐渐升级为包治百病、无病健身的“神药”。直到1970年后,由于卤碱对克山病和其他疾病实际并无明显疗效而毒副作用显著,而政府又在忙着推行“一打三反”、“清查五一六”等新的政治运动,卤碱疗法推广运动才无声无息地结束。”</p> <p class="ql-block">(离开农村半个世纪后村里的部分知青聚会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5年8月19日,农历7月15(中元节),一位共产党员,绰号“刘铁锤”的681研发老人刘绍先驾鹤西行了。</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年了解到一些上山下乡知青关节部位出现问题,也不全是有在柳拐子病高发区长期生活的经历,现在每日坚持服用盐酸氨基葡萄糖进行针对治疗,有人病情严重,还更换了金属的膝关节和髋关节,与柳拐子病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尚无定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