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善轩健康养生】冬至养生

中医健康调理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1日17时20分20秒,迎来2024年的第二十二个节气——冬至。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传统节日。过了冬至,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会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比如在北极圈以内,冬至这一天会出现极夜现象。冬至一般在公历 12月21 - 23日交节。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 “数九寒天”。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的说法,“三九” 一般出现在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在降水方面,北方地区较为干燥,降雪相对较多;而南方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降雨或者雨夹雪的天气。</p> <p class="ql-block">冬至还具有独特的物候现象</p><p class="ql-block">冬至三候:</p><p class="ql-block">初候,蚯蚓屈曲而结,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强盛,土中的蚯蚓蜷缩着身体;</p><p class="ql-block">二候,麋角得阳气而解,麋与鹿同科但阴阳不同,麋角朝后生为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p><p class="ql-block">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开始暗暗流动.</p> <p class="ql-block">冬至习俗</p><p class="ql-block">北方吃饺子: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一习俗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 “医圣” 张仲景。传说张仲景在冬至这天舍药,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做成 “驱寒娇耳汤” 施舍给百姓吃,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到冬至就模仿做 “娇耳”(饺子)吃。</p><p class="ql-block">南方吃汤圆:南方很多地方冬至吃汤圆。汤圆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象征着团圆、圆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汤圆,寓意着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人们根据冬至的到来,安排农事活动和生活起居。从文化角度看,冬至所蕴含的团圆、祭祀等传统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尊重祖先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冬至养生要点</p><p class="ql-block">冬至要“养”</p><p class="ql-block">冬至要注意养心、养肾,做到静心少虑,保持心态平和。适当早睡、晚起,增加睡眠时间,可在午饭后小憩一会儿,有利于人体阳气潜藏和阴精积蓄,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p><p class="ql-block">饮食养生要点</p><p class="ql-block">温补类: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可搭配白菜、萝卜、荸荠、茭白等性平的蔬菜同煮。</p><p class="ql-block">平补类:莲子、香菇、木耳、莲藕、银耳、百合等,可搭配温性肉类一同食用。</p><p class="ql-block">滋补类:黑芝麻、黑豆、阿胶等,适合体质偏虚的人群,但注意不要过量食用。</p><p class="ql-block">冬至煮些桂圆红枣枸杞茶,适合气血不足、心悸心慌、健忘失眠、皮肤暗黄、手脚冰凉的人群。</p><p class="ql-block">冬至可适当多吃一些温热且富含高蛋白质的食物,</p><p class="ql-block">比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不错的选择,羊肉性温热,在冬季食用能帮助驱寒保暖,当归有补血养血等功效,与生姜搭配,既能让汤品味道更佳,又能增强其养生作用。</p><p class="ql-block">各类蔬菜水果也不能少,像梨、猕猴桃、甘蔗、柚子等水果,以及白菜、萝卜等蔬菜,它们清淡且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p><p class="ql-block">药茶散养生要点:启籽茶,女贞茶,红芪茶等,具有代表的冬至散:乌参粉,天七散,当归补血饮等</p><p class="ql-block">补气益精,活血化瘀,清肝护肾。<span style="font-size:18px;">益气养血、驱寒通络,</span></p><p class="ql-block">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做到营养均衡,助力身体更好地应对寒冬。</p><p class="ql-block">冬季食物,建议多采用炖、煮、蒸、烩等方式。</p><p class="ql-block">如将羊肉与萝卜一起炖煮,通过长时间的炖煮,能让羊肉变得更加软烂,易于消化吸收,萝卜也能充分吸收羊肉汤的鲜味,同时其自身的营养成分也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蒸制一些鱼肉、鸡肉等,能最大程度地保存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避免营养在烹饪过程中大量流失。</p><p class="ql-block">炖、煮、蒸、烩等方式做出来的食物,相较于煎、炸、烤等方式制作的食物,对肠胃的刺激更小,可有效避免因食用生冷食物而造成腹痛、腹泻等问题,更利于健康养生,让我们在冬至时节吃得健康又舒心。</p><p class="ql-block">冬至忌冰冷寒凉食物,像雪糕、冰啤酒等,这类食物易使体内寒气积累,影响阳气生发。</p><p class="ql-block">减少腌制食品的摄入,腌制食品往往盐分较高,过量食用容易诱发高血压,不利于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控制油腻食物的摄取,例如油炸类食品,过多食用易造成油脂在体内堆积,致使血脂升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起居养生要点</p><p class="ql-block">做好保暖防寒保暖防寒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外出时最好佩戴帽子以防寒保暖。背部也需着重保暖,背与内脏相连,若受到寒气袭击,容易引起腰酸背疼、颈椎及腰椎等部位的不适。</p><p class="ql-block">脚部同样要做好保暖,脚离心脏最远,供血相对不足,温度较低,睡前可以泡热水脚后五行贴于足心部,平时要穿上厚袜子、长裤。对于老人、小孩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抵抗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保暖,早晚低温时尽量少出门。</p><p class="ql-block">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 18-24℃,如果室内暖气温度过高,毛孔开泄,出汗多,外出时就更容易着凉。</p><p class="ql-block">保证规律充足睡眠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早睡可以存阳,晚起可以补阳,而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分布在肌肤表层,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早睡能够保养阳气,晚起则有助于养阴气,但也不宜贪睡太久,一般成人正常睡眠保持 6-8 小时为宜。</p><p class="ql-block">保证早餐时间,这有利于提高身体抵抗力。年轻人要避免睡觉过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另外,晚餐要少吃,尽量不吃辛辣刺激、难消化的食物,这样更有助于保证睡眠质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运动养生要点</p><p class="ql-block">适宜运动方式冬至时节,运动养生要遵循 “动中求静” 的原则。</p><p class="ql-block">冬至后的运动不可过多、过激,要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这类运动强度适中,能帮助我们在动中求静,达到安身静体、气定神闲的境界,利于养生保健。</p><p class="ql-block">尤其是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或者中老年人来说,更要避免剧烈运动,选择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防止因运动不当给身体造成额外负担,引发不适症状。运动时间强度平日里运动较多、身体素质较好的人,在冬至前后也应适当减少运动量,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运动时尽量选择在阳光充足的时段进行,比如上午九十点钟,或者下午三四点钟,此时气温相对较高,身体状态也更适宜锻炼。运动强度以身体微微出汗、感觉舒适为宜,不宜追求大汗淋漓的状态,不符合冬季养藏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情志养生要点</p><p class="ql-block">平和愉悦心态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遇到事情时应尽量保持平和心态,让自己的心神安静自如,使内心世界始终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p><p class="ql-block">要格外留意对情志的调节,尽力避免情绪有过大的起伏波动,保持精神上的安静以及心情的愉悦。像过喜、过悲这类极端的情绪,都要加以控制,以防其扰动、耗散体内的阳气,进而引发疾病。晒太阳调情志冬日里,不妨多去晒晒太阳,尤其是可以多晒背部。背部在人体中属阳,晒背能够助力人体阳气的生发,起到温通经脉的作用。同时,晒太阳还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胸襟,改善情绪状态,对预防精神类疾病以及提升心理状态都很有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