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浙江大学与遵义有何渊源?浙大陈列室因何在社区创立?吾在一个春寒料峭、梅绽枝头的(癸卯岁二月初九)日子,带着疑问、怀揣学习之心慕名走进“淅大西迁何家巷陈列室”。浏览之间,五间展室渐次呈现,只见图文并茂、编排有序、制作精良,给人一种愉悦之感。“浙大西迁”系统研究专家、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陆昌友老师热情陪同并耐心讲解,收获颇丰、感慨良多!谨以小诗作记:</p><p class="ql-block">何因最尊浙大人</p><p class="ql-block">家国为怀赛血亲</p><p class="ql-block">巷陌一室云烟涌</p><p class="ql-block">历数兴教敬可桢</p><p class="ql-block">史海浪得前贤至</p><p class="ql-block">风范长留精气神</p><p class="ql-block">云天傲然隐高古</p><p class="ql-block">录尽世间善美真</p> <p class="ql-block">【笔者(左)与昌友君】</p> <p class="ql-block">何家巷位处原遵义市今红花岗新华桥社区,是当年浙大西迁遵义时的教学大本营。踏行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仿佛都能听到历史的清晰回声。抗战时期,浙大举校西迁遵义办学达7年之久,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人才。在遵义浙大师生中,走出了52位两院院士,其中有24位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竺可桢、苏步青、谈家桢、贝时璋、王淦昌、李政道、张荫麟等名字如星汉灿烂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梅随客至初香透</p><p class="ql-block">巷陌深深浙大情</p><p class="ql-block">问过春秋几回有</p><p class="ql-block">文灿史悠遵义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家巷新华桥社区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小小社区,提供场所并拿出20多万元设立浙大西迁陈列室,实在令人感佩!作为因文化自信而生发文化自觉的陆昌友先生,以古稀之龄对陈列室的建设积极张罗、设计并不辞辛劳、不计得失的义务监管和讲解,怎不叫人由衷赞叹!昌友先生说:小小陈列室只是吉光片羽、雪泥鸿爪,旨在抛砖引玉,让小螺蛳里做出大道场来。</p> <p class="ql-block">人文学者谢尊修老题诗并书,以藏头诗“红花岗上一片金,昌友文心家国情”赞扬设立“浙大西迁何家巷陈列室”的善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岗上红花一片金,</p><p class="ql-block">昌明盛世万家春。</p><p class="ql-block">友于精研唯求是,</p><p class="ql-block">文脉传𠄘在创新。</p><p class="ql-block">心地光明扬赤帜,</p><p class="ql-block">家山辉耀有文军。</p><p class="ql-block">国强民富初心践,</p><p class="ql-block">情注毫端字字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谢尊修老题诗并书〗</p> <p class="ql-block">昌友君热情讲解</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先生】</p> <p class="ql-block">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是浙大人的杰出代表,是中国教育的一面旗帜。他集人格光辉和学识于一身,被浙大人尊为圣人。他与遵义的相遇和相处,已成为一段传世不衰、常说常新的动人佳话。谈家桢院士曾动情地说:“纵观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历史,办大学而成功的校长只有蔡元培和竺可桢两位先生。而较之蔡先生主持北大的和平年代,在抗战时期办学的竺先生要困难得多”。</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出任浙大校长13年,7年在遵义,他倡导确立的“求是”校训在遵义得到了最为彻底的践行。因教学成果丰硕、被两次到遵义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教授誉为“东方的剑桥”。</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指出:“求是”的路径,《中庸》说的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办学条件极其艰苦的困境中,浙大师生以教育图强、立志报国的信念,在遵义人民的无私配合下,硬生生将一所普通大学锻造成为一所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p> <p class="ql-block">早于上世纪80年代,地理学家严德一教授就提出“竺学”即“竺可桢学”这一概念。中国当代著名诗词学家、古文献学家刘操南教授,在其主编的《一代宗师竺可桢》前言中评价说:“竺师治学,重视实验,高瞻远瞩,博览群书,翱翔、驰骋于中国特有的丰瞻的历史文献和近代、当代欧美科学成就之间。学贯中西,文理渗透,予以融合和阐发。他的科研,跨越了不少学科,开拓了许多新的领域,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学科的特殊风格和特殊贡献。这一特色,不少教授尊称之为‘竺学’”。</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先生困顿弥坚,在遵义办学的艰难岁月里为中国树起了一面不朽的教育旗帜。我们深谙,唯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才能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涵养源头活水。遵义当有那半亩方塘一鉴开的智慧,用“竺学”活水洗脑濯心,奏响一曲响彻神州大地的教育凯歌。</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夫妇结婚照】</p> <p class="ql-block">福城遵义何其有幸!何其多福!长征学在这里诞生!竺可桢学(竺学)因遵义而丰瞻。文军、武军齐聚于此,一方文武之地名至实归。有八百多年建城史的旧地穆家川,以可桢桥、中正桥相牵毗邻的何家巷形成今日遵义城的核心区,这里深藏历史瑰宝人文奇珍:播州土司那些事,沙滩文韵那阵风,红军长征那次会,浙大西迁那些人与山川形胜、风土人情古今顾盼、交相辉映,充满着迷幻、神奇与诱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见,在遵义核心区斯地,建设如沙滩文化、浙大西迁文化、播州土司文化陈列馆,偕同遵义会议长征文化陈列馆以及竺可桢、苏步青、丰子恺、钱穆、李政道等历史人物雕塑一同呈现世人,定能使旅游观光客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不再只有红色的单调进而激发起对遵义世界双遗产城市、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来深度游的兴趣来。</p> <p class="ql-block">列举一二: 当年执教遵义浙大的一代漫画大师丰子恺先生,在游历遵义沙滩子午山后,留下了珍贵的纪游册,成为一段美妙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一代儒宗、国学大师钱穆先生】</p> <p class="ql-block">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受邀在遵义浙大讲学,叹惜一月时光太过短暂。他深爱郑子尹诗歌及沙滩文化,十分羡慕丰子恺游历子午山,以未能去到沙滩拜谒先贤为一大憾事。他热爱遵义的自然山水,每日必偕从学弟子李埏出游。在《师友杂记》中,这样描述遵义的山水美景:“时方春季,遍山皆花,花已落地成茵,而树上群花仍蔽天日。余与李埏花茵之上,仰望仍在群花之下。如是每移时。余尤爱燕子,幼时读《论语》朱注学而时习之,习,鸟数飞也。每观雏燕飞庭中,以为雏燕之飞即可为吾师。自去北平,燕子少见。遵义近郊一山,一溪绕其下,一桥临其上。环溪多树,群燕飞翔天空可百数,盘旋不去。余尤流连不忍离去”。</p><p class="ql-block">如此师生游之深动描述,足见钱穆先生彼时的愉悦心情。</p><p class="ql-block">李埏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 教育家 ,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学科创建者、博士生导师。师生二人已先后故去,而他们留在遵义大地上的潇洒英姿、雄魂背影永存。</p> <p class="ql-block">最忆是长征,</p><p class="ql-block">浙大未了情。</p><p class="ql-block">文武一方土,</p><p class="ql-block">遗史照汗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遵义这方土地将在“长征学”、“竺学”的不断深入研究中变得越加厚重眩目,百姓意愿和社会热情将联动各方、推动上层共同构筑起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p><p class="ql-block">是愿景,亦必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外: </p> <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中旬,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编导张莉及浙大人士一行来遵,为拍摄两弹元勋王凎昌先生大型纪录片而来。</p> <p class="ql-block">据档案记载,1940年元月,浙大西迁遵义,时任浙大物理系教授的王淦昌一家就住在遵义老城火神庙七号。其《关于中微子探测建议》的著名论文以及在美国刋发的《物理学评论》等文章就是在那里完成的。八十多年过去,火神庙早已灰飞烟灭,庙侧那棵已有一百五十年的皂角树还枝繁叶茂,它见证和伴随了先生度过的艰难岁月。</p> <p class="ql-block">【王凎昌执教遵义浙大时住所旁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19日,由民盟中央、上海市社科院、民盟上海市委、民盟中央与上海社科院合作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第十四届文化论坛“在上海社科院礼堂举行。昌友先生以“浙大西迁遵湄办学期间的民盟先贤”为题,作了近半个小时主题发言。</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在“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室与陆昌友先生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11日下午,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副校长黄先海、纪委书记黄翔峰一行,在遵义西迁文化公园瞻仰竺可桢校长铜象、参观“国立浙江大学黔省办学校舍记”碑后,专程前往位于白沙路中段的“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室参观,深度了解一个小小的“螺蛳壳”,何以做出一个“大道场”。杜校长欣然接受赠书,并挥笔写下“传播西迁文化 传承求是精神”的题词。</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18日下午,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温华军一行由民盟贵州省委副主委张栋、遵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曹鸣凤、民盟遵义市委主委张鹏、副主委牟崇兴等陪同,参观“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室,深入了解浙大西迁贵州办学期间民盟先贤的事迹,并在留言簿上写下“荡气回肠,令人景仰”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民盟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主持工作)温华君(中)一行在“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室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初,浙江省书法研究会副主席、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楼可程伉俪造访“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室,以《求是墨韵·浙大先生书画展》、《墨守芳野》两部书画集赠予昌友先生。</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先生与夫人陈汲在遵义留影】</p> <p class="ql-block">浙大工学院院长王国松遵义留影</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4日,“海宁新家园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董事长、电影《浙大西迁》出品人吕金祥,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第八届副主席、《浙大西迁》电影总监制任仲伦一行在遵义参观考察。</p> <p class="ql-block">浙大贵州校友会会长黄德本、遵义校友会会长陈应林、秘书长王景等陪同。</p> <p class="ql-block">先后参观考察了“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浙大西迁主题公园”,可桢桥、水硐街、子弹库,杨柳街与柿花园巷。详细了解浙大遵义办学的那些地、那些人、那些事,感受西迁文化的的丰富内涵,领略求是精神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浙大西迁研究专家陆昌友(右)与任仲伦先生</p> <p class="ql-block">在子弹库(十一中)那棵见证西迁历史的沙棠树下,任仲伦主席满含深情地写下“浙大西迁 薪火永传”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电影《浙大西迁》,定于2027年浙大130周年校庆时推出。</p> <p class="ql-block">20世纪40年代,远在杭州的浙大为避日寇战火,历时两年半,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行程二万六千里,辗转六个省来到遵义办学长达7年之久。无论是在遵义城区的校本部(包括工学院、文学院、师范学院文组),还是在湄潭永兴的分部(包括农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理组),都获得丰硕的教育成果,创造了无数奇迹。而南宋时期,遵义先贤冉琎、冉璞兄弟,在重庆合川钓鱼山上筑城抗击蒙古大军,为南宋国都古称临安的杭州赢得36年的平安岁月。这一古一今,都在诉说着遵义、杭州、浙大怎样的千千情结和不解之缘?!这两地一校,又有着何等悠扬不绝、传世不衰的佳话美谈呢?!</p> <p class="ql-block">“浙大西迁与何家巷”陈列室开门迎客两年多来,声名远播,不胫而走。专家学者、官方民间、远近嘉宾纷至沓来。昌友君更加忙碌也更乐此不疲。<span style="font-size:18px;">迎进来、走出去,</span>“小小螺蛳壳里的大道场”渐入佳境,与外界愈加紧密、热烙,巳然成为遵义名城一道最靓丽的人文风㬌。</p> <p class="ql-block">正是</p><p class="ql-block">螺蛳壳里做道场,</p><p class="ql-block">陋巷德馨文史芳。</p><p class="ql-block">开门迎进八方客,</p><p class="ql-block">敢叫星火成大光。</p> 浙大西迁名片在遵义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