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凤凰台上忆吹箫</p><p class="ql-block"> 秋到黄叶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香山脚下, 卧佛寺旁, 赫然嶙峋石头。 </p><p class="ql-block">看古树参天, 小径清秋。</p><p class="ql-block">不扣豪门阔府,傲俗世、冷眼昂首。</p><p class="ql-block">饮风霜、黄叶村中, 梦著红楼! </p><p class="ql-block">幽幽。</p><p class="ql-block">小院无人,对百年古井,潸然回首。 </p><p class="ql-block">念斯人当年, 汲水润喉。 </p><p class="ql-block">陋室绳床瓦灶,终不忘、壮志当酬。</p><p class="ql-block">无稽岩,痴情血泪,谁解君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据一些红学家考证,曹雪芹家被抄之后,作为钦犯子弟,曹雪芹回到京城后生活非常凄苦,告贷无门。 曹雪芹的好友敦诚深知曹雪芹绝不会低三下四乞怜于名门大家,就写诗劝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盃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遥山千叠白云径,清磬一声黄叶村”。 </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曹雪芹接受了敦敏、敦诚兄弟“不如著书黄叶村”的劝告,于乾隆六七年(1742—1743)间毅然决然地离开城内,举家迁往北京西郊,开始创作《红楼梦》。 </p><p class="ql-block"> 西郊一词,泛指北京城西部郊区或西部群山。《日下旧闻考》记载“西山乃京西诸山之总名”。引《西迁注》说:“西山内接太行,外属诸边,磅礴数千里,林麓苍黝,溪涧镂错,其中物产甚饶,古称神皋奥区也。” </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西郊也好,西山也好,范围颇为宽泛。曹雪芹出城后十几年,究竟住在西郊的哪一村、哪一庄?在西山的哪条坳、哪道岗------ </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件事引来了诸多专家的考证: 有人说:“曹雪芹穷居著书,死于六郎庄之小关帝庙,死时甚困。”这个传说不禁使人联想到,曹寅当年修建西花园时,曾在六郎庄修葺真武庙,还建了园户住房三十间〔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一月十四日《内务府奏曹寅家人呈报修建西花工程用银折》〕。曹雪芹迁家于此地是否与此事有关呢?可备查考。 有人说:“曹雪芹穷居著书的地点,可能在北京西郊健锐营。”或谓曹雪芹住在颐和园后过红山口去温泉的路上,附近名叫“镶黄旗营”,死后葬于此地。也有人谓,曹雪芹故居即在南辛庄之杏石口,其地在阅武楼及宝胜寺之南。 还有人说,曹雪芹住香山卧佛寺南峒峪村附近,后来因房屋倒塌,迁到了白家疃。</p><p class="ql-block"> 三十余年前有人说,曹雪芹的“悼红轩”就是正白旗村38号(北京植物园内“曹雪芹纪念馆”所在地)。 尽管这些传说,时间不一,真真假假,但其共同之处是都与西山附近的黄叶村有关。也就是今天香山脚下的“黄叶村”。 </p><p class="ql-block"> 这个黄叶村与敦氏兄弟及张宜泉诗中所描绘的曹雪芹居处的自然环境十分相似。 曹雪芹在北京西郊“黄叶村”的生活,敦氏兄弟、张宜泉三人的诗文已可以证明。因为他们是曹雪芹生前最为知己的朋友,对他的生活景况、交游、创作活动,自然比别人知道得更为清楚。另一方面,从这些诗文记载看,曹雪芹隐居著书的生活是非常清贫的,衣食住行都成问题。“举家食粥酒常赊”、“卖画钱来付酒家”、“一病无医竟负君”,真是字字血泪!</p><p class="ql-block"> 因此,黄叶村当为曹雪芹最后成就《红楼梦》之处,既符合曹公朋友们诗中的描写,也符合大家怀念曹公的心愿:终于为曹雪芹找到了一个“家”——“黄叶村纪念馆”,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凭吊这位千古奇才的处所。 </p><p class="ql-block"> 曹雪芹纪念馆是一组低矮院墙环绕的长方形院落,前后两排共18间房舍,仿清代建筑。前排展室陈列有清代旗人的生活环境、曹雪芹在西山生活创作环境的模型、200年来有关曹雪芹身世的重大发现及有关文章、书籍,其中包括发现题壁诗的摽狗缧鶖。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