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故里,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雨田

<p class="ql-block">昵称: 雨田</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4099605</p> <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我们仨从南宁飞杭州,再从杭州乘绍兴一号线地铁来到鲁迅故里,圆了一个十年前的梦。</p> <p class="ql-block">  绍兴鲁迅故居,是鲁迅出生和童年、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内(今鲁迅路208号)。整个新台门建于十九世纪初叶,包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等。百草园其实是周家与附近住户共有的菜园,也是鲁迅在文章中经常提到的儿时乐园;三味书屋则是他12岁至17岁时的读书之处。</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祖宅始建于19世纪初,距今己有250年历史,是绍兴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建筑。这是一座典型的书香官宦人家住宅,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台门斗悬挂着鲁迅祖父周福清的“翰林”匾,周福清曾是同治皇帝欣点的翰林,官位显赫。</p> <p class="ql-block">  “德寿堂”是当年周家接待来访宾客及举行婚丧、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如今游客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鲁迅就出生在这样的大户人家里,但随着少年时家道中落,他尝尽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想,如果没有这种种苦难艰辛,也成就不了日后的鲁迅。</p> <p class="ql-block">  鲁迅有一位了不起的母亲!鲁迅母亲名叫鲁瑞,绍兴安桥头村人,她未曾上学,但通过自学获得了阅读能力!正是这样一位慈祥、乐观、开明、坚强和伟大的母亲,影响和培养出了被史学家称为中国现代史上的“周氏三杰”:周树人(即鲁迅)、周作人、周建人。这样的母亲,值得后人敬佩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又看到了许多熟悉的鲁迅作品的木刻插画,那都是赵延年先生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  《藤野先生》、《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哪篇不是亿万中国人中学时代学过的名篇?站在这些插画面前,我脑海不禁又浮现出往昔课堂上我和一届届学生研讨鲁迅作品的画面了。</p> <p class="ql-block">  到鲁迅故里,肯定是要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百草园是周家绍兴老宅的后园,三味书屋是离周家不远的一所私塾。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就写:“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  站在石井栏旁边,熟悉的句子脱口而出:“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p> <p class="ql-block">  在百草园,我遇见好多当地研学的孩子,他们先是集体听老师讲解,之后是分班分组拍合影,然后是孩子们观察研究讨论。征得孩子的同意,我拍下一份四年级的研学单。太羡慕鲁迅故里的孩子了!从小生活在人文气息浓厚的故乡,每周都有半天户外课堂研学时间。这是许多欠发达地区孩子至今无法企及的梦想啊。</p> <p class="ql-block">  从周家出来,两位同行的学生对我说,一直特别崇拜鲁迅先生,希望自己也能像鲁迅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还说等她们的孩子上小学,一定要带孩子来鲁迅故里走走。</p> <p class="ql-block">  参观鲁迅纪念馆,再次感动于鲁迅先生的气节与气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让我们又想起当年一起研读《琐忆》的课堂往事了。</p> <p class="ql-block">  继续向东走,正如鲁迅先生描述的那样:“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  思仁堂是每逢祖宗忌日,红白喜事,贵宾到来的聚会的地方。匾下有联:</p><p class="ql-block">君子处世有忍乃济</p><p class="ql-block">儒者属辞既和且平</p> <p class="ql-block">  慕名在三味书屋门口拍照打卡的人极多,我仅拍得几张室内场景。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所私塾。正中上方悬挂着的"三味书屋"匾额及两边柱子上的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均为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醯( xihai 醋、肉酱)。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来代替向孔子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p> <p class="ql-block">  看三味书屋的游客,没有谁不寻找并议论鲁迅的座位的。据说鲁迅的座位最初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的学生经常出入后园,影响他的学习,就要求塾师把座位移到东北角。鲁迅使用的是一张两抽屉的硬木书桌,桌面右下角有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鲁迅当年亲手刻下的。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于是就刻下了这一个"早"字,用以自勉。</p> <p class="ql-block">  画像中的学者是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在鲁迅的印象中,“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的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是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我看来,鲁迅成为“民族脊梁”,是深受寿老先生影响的。</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里这几个有趣的文创,深得我心。</p> <p class="ql-block">  戏台听戏之际,一群研学的初中生打我身后经过,有人还能跟着哼唱,真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听到他们议论《社戏》里的种种趣事,又让我越发敬佩鲁迅先生的文字功底了。</p> <p class="ql-block">  学生高中毕业十年之后,三人行同游鲁迅故里,参观鲁迅故居,感受先生成长环境;走进三味书屋,寻访文坛巨匠的起点,感受那份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骄傲,真是十分欢愉且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