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秘境”里的古村南岱(073)

王彦

<p class="ql-block">在群山的温柔环抱之中,藏着一个宛如布袋形状的古村落,它恰似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静卧于岁月长河之中。村落布局精巧绝伦,依山傍水而建,四周被茂密葱郁的山林所环绕,仿若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穿过村庄,潺潺流水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往事,为这宁静祥和的村落注入了灵动与生机。蜿蜒曲折的千年古道由青石铺就而成,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古朴沧桑,它见证了无数行人的足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宛如一条时光隧道,连接古今,行走其间能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岁月的流转。穿村而过的小溪是古村的灵魂所在,鱼儿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弋,偶尔跃出水面激起圈圈涟漪;溪边石头上斑驳的青苔记录着季节更迭与岁月变迁。小溪不仅滋养着这片土地,也成为村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南岱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叶村乡,距离县城约十二公里,海拔四百六十五米,地处形如布袋的山坳之南,因此得名南岱。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叶姓始迁祖远一公从官岭村迁居至此,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万历年间,吴姓始迁祖十七公自景宁迁徙而来,逐渐发展成为村中大姓。南岱村分为上下两个自然村,以吴姓为主,还有金、叶等姓氏。这里古建筑种类繁多,包括民居、宗祠、社庙、香火堂、廊桥、石拱桥、凉亭、堰坝、古道等。其中最精致的当属建于清嘉庆年间的吴氏宗祠,它是松阳宗祠中的杰出代表。村落周围有上千株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竹木交错生长,景色秀丽宜人,恬静舒适。</p> <p class="ql-block">南岱村严格遵循风水布局理念。上水口处有一座建于清代的单孔木梁廊桥,下水口则坐落着“永平古社”,它们如同锁钥一般守护着上下水口,几十棵百年古树紧密围绕着下水口。圆帽形的圭壁山堵住了村落缺口,形成了案山,寓意着“出官出贵”。溪流到达案山前向右逆转,环绕缠绕,象征着“生旺之气”不外泄。圭壁山之外还有一座高耸的大山作为朝山,高低两山形成有序的朝案格局。房屋错落有致地建在溪流北侧,沿着溪流呈狭长分布,从村头至村尾长达千余米,中间宽广,两端尖细,整个村子被设计成一艘典型的船形。村头矗立着一棵两百余年的柳杉,高大笔直,犹如船篙。</p> <p class="ql-block">《南岱吴氏宗谱》记载:“鼻祖十七公喜游山水,偶然来到南岱,见到此地层峦叠嶂,宛若峨眉,山环水绕,便决定在此定居。”虽然我们已无法知晓当年是什么样的机缘让十七公与南岱相遇,但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山与水”的美景是他对南岱村一见倾心的原因。根据宗谱记载,这支吴氏家族于明万历年间从景宁县迁徙至此。他们并非南岱村最早的居民,早在明洪武年间,叶姓始迁祖远一公便举家迁到南岱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南岱村吴氏宗祠建于清嘉庆年间,建筑面积虽仅五百多平方米,但布局精巧,用料讲究,雕刻奢华,描红饰漆,尽显富丽堂皇,彰显出吴氏族人的雄厚经济实力,体现了他们追求完美的创意和独特匠心。宗祠梁架采用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方式,梁架上雕刻精美,寓意深远,汇集了圆雕、透雕、镂雕等多种技法。宗祠内满目皆雕,每一处雕刻都有其寓意,梁、枋、牛腿、门窗、雀替上雕刻着神仙、神兽、花卉、吉祥图案,如梅花和喜鹊组成“喜上眉梢”,鹿、喜鹊、松树、如意构成“福禄寿喜”,猴子、马组合成“马上封侯”,和合二仙象征“家和万事兴”,经书与宝剑寓意“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最令人惊艳的是横梁上的“八骏图”,两组骏马或站、或躺、或回眸、或休憩、或嘶鸣、或跳跃、或打滚、或挠痒,栩栩如生,极富生活情趣,仿佛随时会应主人一声长哨呼啸而去。</p> <p class="ql-block">南岱村最具代表性的民居之一便是23-2宅院。受地形限制,该宅院坐东朝西,门楣上刻有“长庚映瑞”石匾额,寓意长庚星的祥光照耀门前,这是非常吉祥美好的祝愿。中国人讲究曲折之美,里外大门通常错开以避免风水上的对冲,然而此处里外大门却正对且处于同一中轴线上,这一设计令人不解。里门门楣上的石匾额刻着“树德务滋”,祖先将这四个大字高高刻在门楣之上,映照后人心田,教化后人以德为先。这是一座三开间居室,厅堂宽敞明亮,正中间悬挂着一块写有“经术湛深”的金匾,字体出自一位笔力深厚的名家之手,左侧落款为“赐进士榜眼及第礼部左侍郎提督浙江全省学政加三级记录十二次乐平汪守和”,右侧落款为“岁进士吴兆桂立,嘉庆二十四年岁在乙卯,十有二月,吉旦”。一位饱读诗书的榜眼用“经术湛深”来盛赞秀才吴兆桂,这本身就十分令人意外。这位经学造诣颇深的主人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如今我们已无从得知,只能从他的后裔那里听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传说。在寂静的院落中,仿佛还能听见一位书生平缓的朗读声,那些音律在四书五经上跳跃,穿越历史传递至今,令我们对他们充满好奇。</p> <p class="ql-block">南岱村的溪水顺着门前石阶潺潺流淌而下,家家户户门前可观流水,户户屋下清泉流淌,水赋予了村落灵动的气息。村民们开门见水,一道道埠头延伸至溪中,使得洗涤变得极为便捷。桥梁相连,矴埠相接,堰坝重重,呈现出罕见的高山水乡风貌,构成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迷人风情。</p> <p class="ql-block">南岱村的六旬桥是一座由方石垒砌、石板铺面并设有上下台阶的单孔石拱古桥。此桥既无碑刻也无额题。据楼国强老师介绍:经过多次走访村民后才得知它叫“六旬桥”。按照常理推测,这座桥是一位六十岁的老者出资建造的,但这位造桥人的身份信息无人知晓。后来,在一次偶然的走访中,村里一位七十三岁的大爷讲述了六旬桥的来历。大爷说他十几岁时听母亲讲起此事,只知道那位造桥人的小(诨)名叫“鸣鸣”,至于大名则不知晓。聊起这段历史时,健谈的大爷似乎遇到了知音,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六旬桥建造的过程以及建成时的感人故事。南岱村是松阳东坞源通往龙泉古道的必经之地。潘鸣鸣六十岁前就计划在南岱村独资建造一座供行人方便的石桥。他请来了富有建桥经验的玉岩石匠,实地考察地形并选定桥址。石匠师傅告诉潘鸣鸣,石桥需要三年才能建成。潘鸣鸣应允后,石匠开始备料、择时动工。三年后,也就是潘鸣鸣六十岁那一年,石桥终于竣工。潘鸣鸣亲临现场,看到桥背正中间那块压桥石落下后,爽快地一次性付清了工料钱,随即转身离去。众人极力挽留他,请他为桥取名并走一走,但潘鸣鸣谢绝了,他说自己修桥不图名利,所以不会给桥取名。他还表示造桥是为了他人行方便,不是为自己走的,自己到桥上走没有意义。后来有人被潘鸣鸣的事迹所感动,便为这座石拱桥取名为“六旬桥”,以此纪念。</p> <p class="ql-block">南岱村的青石板路、青砖门墙、红石板、红石门框与黑瓦白粉墙相互搭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色彩。马头墙上覆盖着黑色瓦片,黑色象征庄重,代表着官帽的颜色,寓意子孙后代能够飞黄腾达;白色粉墙与青砖砌成的门楼巧妙结合,寓意“清清白白”做人,体现了南岱人对道德的坚守。青色石板铺设在主路上,门槛用青石打造,寓意“青云直上”;大户人家门口铺设鲜艳的红石板,厚重的石板如同大地的骨骼般稳重沉实。红色石板铺在大门进出口处,“红”与“宏”谐音,“途”与“图”谐音,脚踩红途寓意“大展宏图”。有的石库门采用红色花岗岩打造,头顶红门寓意“鸿运当头”。红色门框和红色三合土代表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红色是中国人的吉祥色,南岱祖辈将其最大化地运用到建筑装饰中,充分展示了南岱人独特的匠心和缜密的心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