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山下乡城市知青关于廿世纪七十年代的回忆中,除了情感倾述外,还保留了很多当年的历史痕迹,这些多属于知青正史中较少涉及的部分。</p><p class="ql-block"> 但是,这些历史痕迹中真正保存下了当年上山下乡城市知青的辛酸苦辣,远比一切情感倾述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他们当年的处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所说的基层知青干部是指大队以上的干部,不包括大队一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知青较少回忆自己上山下乡时的从政经历,可能感觉这些经历在自己的人生中不太重要。因此只收集到六例,不过似乎也有了一定的代表性。</p><p class="ql-block">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曾进入基层干部以上级别的前知青,没有在网上发布有关知青生涯的回忆吧。</p><p class="ql-block"> 本文介绍的六例基层知青干部中,“老眼镜”属于确实为民谋利的知青干部,因此返城时得到老乡的厚待;</p><p class="ql-block"> 90名兵团干部的最后“表演”,幸好完全没有起作用;</p><p class="ql-block"> 李平火确实有能力,只是他的政治资源不足以支持他进一步发展;</p><p class="ql-block"> 高崇辉、固镇县那位上海知青与赵丽霞都属于时代的强者,在适应各种社会状态的方面,确实远超一般城市知青。</p><p class="ql-block"> 上述六例基层知青干部中,五例是男知青。其实当年知青干部中,女知青占比远超男知青,只不过白纬孤陋寡闻,没能收集到更多案例而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公社级知青干部的“仕途”</p><p class="ql-block"> 1、“黑五类”子弟上位记</p><p class="ql-block"> 高崇辉,鹤岗知青,父母都是鹤岗一家医院的医生,文化大革命中被冲击。</p><p class="ql-block"> 高崇辉参加了鹤岗市造反派的武斗,腿上留有参加武斗时被手榴弹炸伤留下的弹片。</p><p class="ql-block"> 在兵团中,高崇辉与王铁石被公认是十连的二支笔。</p><p class="ql-block"> 后来,王铁石被推荐去鹤岗师范学校,毕业后留在鹤岗日报社当了记者。王铁石撰写的关于高崇辉《扎根农村,就是胜利》的报道稿,就是他毕业时在我团写的实习稿。</p><p class="ql-block"> 高崇辉对战友热情,也肯帮助人,整天嘻嘻哈哈的。工作起来总是认认真真的,拿在地里蹲着捋草这项工作,他从蹲下起一直可以做到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数千米的长垄很少看到他直起腰来休息一下,经常看到他工作完下班走路都拉胯。就这样,也很少听到他叫苦或埋怨。</p><p class="ql-block"> 不管每天工作多么累,多么晚,高崇辉都会坚持写日记。</p><p class="ql-block"> 《扎根农村,就是胜利》报道稿中写高崇辉一口气灌一千多个麻袋麦子是事实,他创造的这个奇迹,当时的团长张名功就提出要大家向高崇辉学习,团里广播站就不断地报道高崇辉这种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但是当我看完黑龙江日报《扎根农村,就是胜利》报道稿后,真怀疑是否看错了,因为其中一些是客观事实的报道,可是有许多并不是事实,甚至是编造和扩大事实捏造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廿世纪七十年代曾出现过一大批二十来岁的人民公社级干部、县级干部,蔚为奇观,只是他们中能够继续前进百不存一。愚以为,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的家族积累不足以支持他们缓缓图之。于是绝大多数选择了激进的途径,最后只能落后于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兵团下发开始在全兵团学习高崇辉《扎根农村,就是胜利》的通知,号召知识青年扎根农场.扎根农场。在连队搞的什么高崇辉扎根树,高崇辉纪念馆,高崇辉事迹宣讲团.出版高崇辉日记等等。</p><p class="ql-block"> 高崇辉调到团部做副团长后,在连队动不动就骂人,有时还会打入,作风粗暴,工作方式简单,人人敬畏之,无事避让之。</p><p class="ql-block"> 结果是那个喊着扎根的高崇辉,不但没有扎根农村,连生他养他的那个城市都没有去扎根,而是来到了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评论)高某一个非“红五类”子弟,想上位,途径无非,一是表演“背叛家庭出身秀”,二是“非人地苦干”。 </p><p class="ql-block"> 当上干部后,家族政治资源不足以支持他缓缓图之,也沒教会他“混官场”的技巧,只能急功近利,靠中学造反时那点手段了。</p><p class="ql-block"> ——徐文宗“知青岁月之二十六”https://www.meipian.cn/52c5m1mq</p><p class="ql-block"> 【严隽圻的专栏——美篇(1833478)</p><p class="ql-block"> https://www.meipian.cn/c/1833478】</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返城前最后一次的“丑角”表演</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兵团撤销,兵团现役军人撤离,农场交给了原来的地方干部管理,体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返城的趋势已经形成,走的人都有背景。他们以各种名义去参军、去上学、返城,名正言顺的离开了北大荒。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北大荒的知青已经走了不少。</p><p class="ql-block"> 7月,在一次学习先进人物(陈月玖烈士)的大会上,我团最典型的知青人物(那时他已是团级干部)在得到有关领导的授意后,要参加大会的90名知青代表们发表个扎根边疆的决心书,并要求大家都要签名,以表达扎根边疆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这篇署名的倡议书出笼后,顿时引起了知青们的强烈反感,甚至是唾骂,</p><p class="ql-block"> 我们婚期结束后赶回了北大荒,看到连队的知青已所剩无几,到团部办事时,大街上竟没有几个人,商店、学校、饭馆都不开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那90人的铁派扎根队伍都拔了根跑犊子了。那个知青的所谓“团首长”也从团里弄了辆大卡车,拉着全部家当,一溜烟的开拔了。</p> <p class="ql-block"> (评论)这九十位“铁杆扎根行为艺术家”,应该与农场领导层达成默契:你们有门路的,表演一下,暂时安抚住场员,我们在放行上不卡,也算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你们离开腾出空位,我们上位时,你们也回报个“你好,我好,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我从下乡第一个月起,到七四年,共见到三拨“铁杆扎根派”,当时当然认为他们是虚伪、冷酷什么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从职场的角度回想,他们才是生活的强者。 </p><p class="ql-block"> 象我这类旧知识分子家族,若文革再延续五~十年,就真的只能务农了。对比他们,真的只是弱者。</p><p class="ql-block"> ——冬青果“【大荒轶事】铁派,铁派,你跑的贼快”</p><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589y8fdk</p><p class="ql-block"> 【冬青果的专栏——美篇(8007945)</p><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c/800794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3、真正为民谋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时,我(天津知青“老眼镜”,“老三届”初二,六八年插队落户吉林)在离公社40多里的一个偏僻的大队,担任“农业学大寨工作队”副队长,正队长是公社主管畜牧业的干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通过现场两把二齿子的疑点,帮助侦破了一起“入户枪尖案”。</p> <p class="ql-block"> 七一年,我成了大队部里的常客,常和老书记彻夜长谈。</p><p class="ql-block"> 老书记的施政规划是:“想办法,多打粮,咱不管上面的事儿,管好自己的村,种好自己的地,过好自己的日子,不给上级作难。”</p><p class="ql-block"> 我为他规划的远大目标是:“人吃饱,猪有食,鸡下蛋,年终每户见百元。国家只管征粮数,不管你开荒数!向荒地要粮是唯一的出路。”</p><p class="ql-block"> 具体办法是:“我们村背靠山,南面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两山之间一马平川,有近200垧面积的大甸子,约3000亩,是一个干枯的沼泽,水洼密布,草根织连,黑泥沃土,凭我们村 800老少,200 多男女劳力,就是干100年也没门儿,出路毛主席早给咱定好了,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们先动起来,挖排水沟先排涝,修路准备走机械,栽树防风能保墒,修水渠以备灌溉。让千亩良田先有个雏形,最后剩下开垦的硬骨头,留给上级,谁看了都让他觉得不开垦是罪人。”</p><p class="ql-block"> 全村劳力用了一年多一点儿,一个“田成方”“路成行”“树成带”“渠成网”的千亩良田规模已具雏形。然后由我执笔,以“全体贫下中农”的名义,给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政委王淮湘,省委第二书记、军区司令何友发写了一封信。主要内容有三: </p><p class="ql-block"> 1,汇报了千亩良田的雏形,恳求派员来看, </p><p class="ql-block"> 2,没有机械,此田必将荒废,只有美帝、苏修高兴,刘少奇林彪的走狗高兴,</p><p class="ql-block"> 3,一旦有了机械,多打粮,毛主席高兴,还能支援世界革命!</p><p class="ql-block"> 后来,全套的农业机械进村,东方红—75、UT—28拖拉机、翻地机、播种机、大铧犁、平地机、镇压器、拖挂车与一台联合收割机。</p><p class="ql-block"> 全套机械化进村后,当年就收获8万多斤小麦,到了秋天每人分了30斤。</p><p class="ql-block"> 旗委领导来抓基本路线,公社干部来检查指导,兄弟大队来学习经验。</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调到公社,七五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年后,我被任命为旗五七大学团委书记。与一位天津知青结婚。(注:老眼镜时年二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七九年回天津前,我下乡的大队经过大队集体讨论同意,并得到上级党委的赞许,拉了一马车苞米换回2500斤吉林省粮票。再通过托关系、找门路,全部兑换成全国粮票; 用黄豆换回 50斤豆油,送给我。再用原木在市里破成2立方木板,全部为我托运到天津。</p><p class="ql-block"> 我带回的二千多斤全国粮票,除了买粮食外,每五斤全国粮票,还可和偷偷进城的农民换一斤鸡蛋。</p><p class="ql-block"> ——【老眼镜_新浪博客</p><p class="ql-block"> https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78102177_3_1.html】</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4、基层女知青干部的仕途</p><p class="ql-block"> 1970年8月,亳县二次积代会。上海知青赵丽霞参加亳县第二次上山下乡积极分子代表达会。</p><p class="ql-block"> 1970年夏,赵丽霞参加亳县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班,创作了独幕梆子戏《补桶》,后由文艺爱好者在县文艺会演中表演。</p><p class="ql-block"> 1972~1973年,赵丽霞担任立德公社立德大队党总支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1973年3月,赵丽霞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阜阳地区首届代表大会;同年4月,赵丽霞参加省第五次团代会;同年11月,赵丽霞参加省首次上山下乡先进集体个人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1974年4月,赵丽霞参加县参加路线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5年,赵丽霞任立德公社党委主持工作的第一副书记。(注:赵时年二十四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姚镇“赵丽霞参加的各类活动照片(1970~1977)”</p><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1qfj3x2m?from=singlemessage&share_from=self&share_user_mpuuid=daabdf351a320dc94c5d119e730a4e17&user_id=36801486&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utm_source=singlemessage&uuid=b70814a73a3c3c88591bc2f26820119d&v=4.7.1</p><p class="ql-block"> 【姚镇的专栏——美篇(5883314)</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https://www.meipian.cn/c/5883314】</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县级知青干部的“仕途”</p><p class="ql-block"> 1、合格的政客</p><p class="ql-block"> 李平火,家庭出身正统工人,六八届高中生,是中学原两派红卫兵组织之一的头头。本派夺权失败。</p><p class="ql-block"> 六八年毛主席关于上山下乡的号召下发,他带头响应号召报名下乡插队落户(注:六八届高中生要到1969年下半年才分配)。</p><p class="ql-block"> 报完名后,李平火知青组派出沈华东,先期自费赶到拟插队落户的公社去联系、考察。</p><p class="ql-block"> 六九年一月下乡后,沈华东还常常背着自带的照相机,到处拍照,然后由他们知青组里的“笔杆子”撰写文章,四处投稿。</p><p class="ql-block"> 下乡后,李平火就理着短发,穿土布衣服,满口的本地方言,当年他就入党,并先后被提拔为大队副书记、公社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2年10月的《文汇报》与1973年8月的《解放日报》,分别载文介绍了李平火知青组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1973年秋,上海的几位摄影师到阜南县来,拍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录片的素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纪录片《广阔天地大有作为》(http://www.56.com/u72/v_MTM5MDI3OTE3.html)中,第28分钟30秒后有李平火本人的镜头。</p> <p class="ql-block"> 从1970年起,李平火知青组的另六个知青,先后都上调到各级工厂去了。</p><p class="ql-block"> 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板桥水库垮坝,洪水推进到安徽西部。</p><p class="ql-block"> 全县26个公社(镇)有19个公社(镇)受灾,其中全淹的12个公社。李平火等因为在各大队指挥救人,被洪水围困在一段河堤上。随身携带的干粮吃完后,吃了几天水上飘来的生南瓜。</p><p class="ql-block"> 洪水过后,李平火因为在抗洪期间的突出表现,被提升为县委副书记,并得到当时的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中央委员马天水等的接见。(李时年二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当上县委副书记后,李平火运用职权,将自己的女友从黑龙江农垦兵团调到阜南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李平火落选县委委员与副书记。进入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984届“农干专科”学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评论) 毋庸讳言,李平火知青组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团队:沈华东提前下乡“探路”与“公关”;知青组优先选择离公社近的生产队,便于与公社领导的交往;沈华东自带照相机到处拍照,并且多处投稿为李平火鼓吹!否则上海的《文汇报》、《解放日报》与《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录片摄制组会突然想到、并连续宣传李平火?</p><p class="ql-block"> 李平火这位知青骨干,是合格的“政治动物”:下乡后立即甩掉“上海人”的外衣(这是其他上海知青极力保持的);除了自己的知青组以外,几乎没有为其他上海知青校友“谋福利”,还干过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p><p class="ql-block"> 因此,同一中学下乡的白纬妹妹,已经完全记不起李平火这个人了。</p><p class="ql-block"> ——白纬“上海知青‘骨干’(一)心比天高的知青骨干”</p><p class="ql-block"> https://www.meipian.cn/4yyxrt40</p><p class="ql-block"> 【白纬的专栏——美篇(65713193)</p><p class="ql-block"> https://www.meipian.cn/c/65713193】</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誓言“扎根农村六十年”</p><p class="ql-block"> 我们公社一位上海知青曾是固镇县委委员,他喊出了“扎根农村六十年”的口号,上海当时的市委书记王一平来慰问他。</p><p class="ql-block"> 他还在上海的某些场合讲自己的经历,鼓动了二三十个男女青年到我们那里插队落户。</p><p class="ql-block"> 四人帮被打倒后,他也被认定为四人帮爪牙,一撸到底。</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病退回沪,他也回了上海,很快就开了公司,后又去了美国。现在在美国有了自己的一个农场。</p><p class="ql-block"> 这种人,还是很有能力的,什么时代,好像总是比较突出,强于一般人。</p><p class="ql-block"> ——郑孜平“笔~老知青杂忆”https://www.meipian.cn/53vp93f5</p><p class="ql-block"> 【郑孜平的专栏——美篇(165447572)</p><p class="ql-block"> https://www.meipian.cn/c/16544757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