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临涣镇,坐落于安徽省濉溪县城西南约37公里处,静卧于浍河北岸,占地仅3平方公里,却承载着近2万常住人口的烟火气。它位于包河与浍河交汇之处,自古便是重要的水运枢纽。</p> <p class="ql-block"> 临涣,古称铚,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临涣便是他们攻下的第一座城池;春秋战国时,伍子胥在此驻军;三国时,曹操在此屯兵;清末,太平天国与捻军亦曾在此驻扎。解放战争期间,中原野战军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三位将领在临涣文昌阁设立指挥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p> <p class="ql-block"> 千年的历史积淀,赋予了临涣丰富的文化底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茶”文化。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临涣便已有茶摊形式的茶馆。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临涣古城内的茶馆逐渐兴起。至宋元时期,茶馆已遍布古镇,成为当地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临涣茶馆达到鼎盛,多达数十家,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临涣人酷爱饮茶,茶楼、茶馆林立,然而本地并不产茶。他们所饮用的棒棒茶皆来自两百里外的六安,而六安本地却鲜有人饮用棒棒茶。令人称奇的是,棒棒茶经临涣之水冲泡后,入口微甜,回味无穷。一旦将茶叶带出临涣,用其他地方的水冲泡,便再也无法品尝到这般独特的风味。</p> <p class="ql-block"> 俗语云:“茶好不如水好。”在茶与水的完美融合中,水的作用往往超越了茶本身。在雨水、井水、江水、湖水、泉水中,茶对泉水情有独钟。临涣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其茶馆声名远播的关键。相传临涣有四大古泉: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龙须泉。史料记载,回龙泉“千年不绝,源源流长,堆杯不流,沸不溢锅”。据清代《宿州志》记载,早在宋代,临涣的回龙泉水便常被商人作为珍贵礼品,送往汴梁等重要城市。</p> <p class="ql-block"> 昔日,临涣茶馆烧水所用的“茶炉子”,当地人称之为“老虎灶”,其构造独特。炉口即“虎口”,用于添加谷壳或木材等燃料;炉口后方的两眼深锅即“虎眼”,用于烧水;再后方的大锅即“虎灶”,用于保温;高高的烟道即“虎尾”,用于排烟。</p> <p class="ql-block"> 老茶馆的茶价低廉,只需花费少许银两,便可悠然泡在茶馆中。据老辈人回忆,一壶茶在明代只需一个字钱,在清代只需一个铜子,在民国只需两个铜子,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只需五分钱,在六十年代只需一角钱,在七十年代只需一角伍分钱,在八十年代只需两角钱,在九十年代只需三角钱,如今只需一元钱。茶客支付一次费用后,续茶则无需再次付费。</p> <p class="ql-block"> 临涣茶馆的茶客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但多为上了年纪的老人,六七十岁者居多。茶客们聚在一起,畅谈农事、生计、奇闻轶事,话题层出不穷。有的人谈笑风生,谈天说地,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这里,仿佛成为了民间的时事论坛。</p> <p class="ql-block"> 在临涣及周边地区,流行着“淮北大鼓”、“评书”、“琴书”等地方曲艺。茶客们一边品茗,一边聆听熟悉的曲调,倍感惬意。</p> <p class="ql-block"> 这些艺人大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凭借对民俗文化艺术的热爱,无偿为茶客和游客表演。正是他们的执着与坚守,使得一些民俗曲艺得以延续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 老茶馆内还珍藏着上个世纪乃至更早时期的茶具及其他生活用品,不仅彰显了临涣茶馆的悠久历史,更为后人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那些“文革时期”的物品,更让人怀念伟大的领袖,怀念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伟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