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一日游掠影~宁镇休闲行3

老耶

<p class="ql-block">镇江是中国江苏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市域面积384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常住人口322.22万人。东南接常州市,西邻南京市,北与扬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是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十”字交汇点 。<span style="font-size:18px;">离别南京栖霞寺后,大巴直开镇江市,到达西津渡东1公里许的酒店已是19点了,正好去西津渡景点转转,既可解决晚餐问题,又可游览一下历史重要渡口~西津渡。虽然几年前曾来过西津渡,但重游一次或许还有新的感悟。这个剧场平时不开放,只有特殊日子才能见真面目</span></p> <p class="ql-block">镇江在西周时期为宜侯封地,春秋属吴,隋时开凿江南河,宋时得名“镇江”,民国时曾是江苏省省会。文化名人有刘裕、萧统、沈括、米芾、宗泽、刘勰、茅以升等。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宜侯夨簋等吴国遗存。《世说新语》《文心雕龙》等传世佳作诞生于此。镇江香醋酿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白蛇传传说》《董永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灯光秀做得不错</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的夜景,比几年前做得更好了,镇的开放面积也更大了。西津渡是国家4A级景区,位于镇江市主城西北部,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西津渡形成于三国时代,唐代具备完备渡口功能,一直是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见证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及镇江城市发展。西津渡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 </p> <p class="ql-block">锅盖面是江苏省镇江市的一道地方特色传统美食,原名镇江伙面,也称镇江小刀面,被誉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锅盖面的起源来自于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张嫂子手忙脚乱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盖到面锅里,煮出的面条却因祸得福可口,得到乾隆夸赞,此后这种做法便流传下来。小镇也接受网上促销新形式,一大碗锅盖面加一大狮子头及蔬菜,仅售8.90元,价廉物美</p> <p class="ql-block">位于镇江市城区西北部云台山麓的西津渡古街,从东至西有四道券门石额,分别刻有“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同登觉路”是西津渡古街东券门石额上的题刻。“觉路”指的是觉悟之路、解脱之路,“同登觉路”寓意着人们一同踏上寻求觉悟、解脱的道路,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和劝人向善、追求精神升华的意味</p> <p class="ql-block">“慈航普渡”是佛教常用语,指佛菩萨以慈悲之心,像航船一样引导众生脱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如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闻声救度众生的苦难,能以种种化身示现,帮助众生摆脱困境。在民间,慈航普渡的信仰广泛流传,人们常常通过供奉观音菩萨或慈航真人,祈求平安、健康和幸福。许多寺庙和道观中都供奉着观音菩萨或慈航真人的塑像,供信徒朝拜</p> <p class="ql-block">“飞阁流丹”,意为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p> <p class="ql-block">待渡亭位于镇江西津渡古街尽头,历史上的建筑已无,现亭为1990年重修。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乾隆皇帝曾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为让皇帝消遣,暗中在水下布网放鱼,供皇帝垂钓,因此待渡亭也被称为钓鱼台。长江经历史变迁,江道已向北改道上千米,才有现在西津渡旅游景点,而待渡亭已在半山腰了</p> <p class="ql-block">张祜为唐代著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他,却因元稹排挤,未能成功,遂至淮南寓居。张祜一生仕途坎坷,他长期漂泊在外,羁旅之愁始终萦绕心头,在客居镇江渡口时,这种愁绪被眼前的夜景所触发,便写下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金陵津渡小山楼,</p><p class="ql-block">一宿行人自可愁。</p><p class="ql-block">潮落夜江斜月里,</p><p class="ql-block">两三星火是瓜洲。</p><p class="ql-block">《题金陵渡》创作于张祜漫游江南时期 。当时的江南虽风景秀美,但历经战乱和漕路断绝的影响,已不复往昔的繁华。张祜眼中的瓜洲,不再是曾经的热闹喧嚣,而只是“两三星火”,这种景象也让他心生感慨和凄凉。金陵渡即镇江的西津渡,是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张祜夜宿于此,作为一个羁旅之人,面对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江景,自然会产生种种思绪,从而借景抒情,创作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里展示的是西津渡路面材质的历史变迁,随着历史的发展,路面材料的质量也趋之更好</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铁柱宫位于西津渡古街东南处,镇江的铁柱宫是明崇祯10年由旅居镇江的江西人所建,这里也叫铁柱行宫、江西会馆。这是一座具有道教风格的房子,因有一柱铁柱得名,门口铁柱上有蛟龙盘踞。供奉两晋道教名派“许祖”许逊真人 。铁柱宫屡建屡毁,如今的建筑是本世纪初重建的,它是镇江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承载着当地的宗教文化和历史记忆 。历史上两江(江西与江南)是连在一起的,故江西人与江苏的联系就较多</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普陀岩与观音洞互有联系,普陀岩是观音洞所在的天然岩洞,洞寺一体。唐代时,普陀岩建有普陀寺。如今观音洞建筑为清咸丰九年重建,洞中有佛屋三层,是依山坡而建的“半楼”,一半巧依山体石壁,一半将梁柱嵌进岩壁,宛如“悬空寺” </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观音洞,始建于宋朝,唐代时就有浙江定海人请来普陀山观音供奉在山崖边的石洞中,宋代香火更旺,后历代皆有修葺,清咸丰九年(1859年)重建。观音洞由蒜山的天然岩洞扩凿而成,现观音洞是2008年所建,洞门外有一个三层的铜鼎,洞口上方的石额上刻有“观音洞”三字,洞内供奉着观音菩萨像,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上指,神态安详。观音洞的建成与镇江古时长江宽阔、渡江风险大有关,人们为祈求平安烧香礼佛而建。洞内分为观世音中国的历史与演变、观世音的教化故事及民间传说、观世音与道教民间请神的关系三大主题七个展区。</p><p class="ql-block">因时为夜晚,无法入内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外置有三层的铜鼎,鼎腰身上刻有观音洞字样</p> <p class="ql-block">昭关石塔建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高4.69米,由塔座、塔身等五部分组成。是江南的喇嘛塔式过街塔。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过街石塔(全中国此类塔共有4座,另三座均在北京,现均已毁损)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蕴含着民众遏镇江水之意,有风水塔性质。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灯光设计很配,既壮重又不失古朴</p> <p class="ql-block">救生会是古代江上救护各种船只和渡江人的社会慈善机构。起源于宋代乾道年间,镇江郡守蔡洸命置巨舫五,各植旗一,以“利、涉、大、川、吉”为识,并限定载客人数,兼具官渡与救生性质。明、清、民国时代都有继承,使救生会得以延续。救生会的出现及其活动的开展,拯救了众多渡江者的生命,大大减少了江面上船难事故的人员伤亡,在当时的水上交通中发挥了关键的救生作用。1923年,镇江与扬州士绅成立普济轮渡局,救生会作用逐渐减弱。1950年,京口救生会的救捞职能移交政府水上管理部门 。2023年11月30日,京口救生会在明代旧址复建的避风馆成功复会揭牌</p> <p class="ql-block">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辟为通商口岸。1864年英国开始在云台山建筑领事馆 。领事馆为砖木结构,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由五幢房子组成,最高的为办公大楼,西北一幢是职员宿舍及马房,靠山坡两幢方形楼房为正、副领事住房,东南面两层楼房是宿舍、餐厅及娱乐场所,北面临江处是一幢三层长方形楼房,为工部局巡捕房。图为原英国领事馆北墙遗址公园,时为20世纪初,可见当时镇江在中国的地位已很具重要性,可以与上海十六铺码头一带的繁华相似,随着城市发展,现在又寻找历史发展的来路了,夜幕下的西津渡聚华依旧</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的民国建筑物,类似于上海的里弄房屋,只不过外墙是砖砌。以上反映了西津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其作为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和谐交融之地的特点,也见证了西津渡曾经作为长江渡口的繁忙与辉煌,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对人们精神寄托的承载。</p> <p class="ql-block">镇江主要旅游景点为三山风景区,包括金山、焦山、北固山。休息一晚后,我们决定就游览镇江三山。第一站先上金山,也即金山寺,亦称江天禅寺,为佛教名寺之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区西北部的金山风景区,是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 </p> <p class="ql-block">金山原先为长江上的一个小岛,后因长江水道改道,以致与陆地相连,进入景区,一条林荫大道引导游客深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廊桥看上去很美,但一看就是现代所建的,时令已过</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距今1600多年,魏晋南朝时开创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即发源地,其水陆法会仪式音乐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可见宗教地位不低,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水陆”之名是说水陆众生受苦最重,空中众生受乐较多,所以普济着重水陆二界的众生,通过法会超度他们,令其解脱痛苦。唐朝时由灵坦禅师重新开山,唐宣宗时改名金山寺,宋真宗时曾名龙游寺,清康熙帝南巡时御赐“江天禅寺”匾额。寺庙结构复杂且有自身特点,重重殿宇依山而建,串通一气,与金山浑然一体,有“金山寺裹山”之说。该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在清朝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金山寺宗教地位极高,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圣地</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山门与众不同,坐东朝西,是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四柱三门 。现山门建于光绪年间,是混凝土浇筑而成,这在一百多年前是相当奢侈了,是从德国进口的。山门正中高悬“江天禅寺”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所命名并题写 。其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 。威武雄壮</p> <p class="ql-block">此为山门外的明代石狮,据说摸后会带来福气</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外墙光影效果不错</p> <p class="ql-block">鼎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礼器和权力象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金山寺作为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门前放置鼎,是对这一古老文化传统的延续和传承。金山寺门前既置有铜鼎,又安放铁鼎,不知何因,可能是年代与财力因素所致。不过铜鼎和铁鼎都承载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仰</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建筑布局打破坐北朝南传统,依山就势,大门朝西。大雄宝殿为1985年重建,为正方形重檐歇山式建筑。寺内藏有苏东坡的玉带、周鼎、金山图和铜鼓,号称“金山四宝” </p> <p class="ql-block">大殿背面”照彻江天”,窝意佛光普照,能照遍天下</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慈寿塔矗立山顶,是金山醒目的标志 </p> <p class="ql-block">镇江金山寺藏经楼,是一座二层楼的硬山式建筑,外观古朴简洁。该藏经楼历史悠久,但在1948年4月6日曾遭遇大火,佛经古卷和庙宇殿堂多被烧毁。匾上“藏经楼”三个字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真迹,具有较高书法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藏经楼前的平台上,看到下面众多同一服装人员,经询问得知,是外来信众来此"取经”,可见金山寺地位较高</p> <p class="ql-block">赵大哥虽因高龄登山困难,但在平地还是认真探究佛学理论</p> <p class="ql-block">“度一切苦厄”出自佛教《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体现了佛教的一种精神追求和菩萨行愿。在寺庙的环境中,“度一切苦厄”的题刻或者理念时刻提醒信徒和参观者,佛教的慈悲和智慧能够帮助众生解脱痛苦和灾难。菩萨通过修行般若智慧,看透世间万物的本质(五蕴皆空),进而帮助有情众生脱离轮回之苦、生老病死等诸多苦难,展现出佛教的济世情怀和超脱精神</p> <p class="ql-block">此为安顶上一圆镜类物品,反光性极好,经提醒,该圆镜能反射金山山顶的物体,包括慈寿塔,果不其然</p> <p class="ql-block">听了介绍,众生都在拍摄圆镜</p> <p class="ql-block">上金山顶观看慈寿塔,须穿过一线天,这个环境条件立刻使我想起40年前来金山的情景,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还好登上山顶的台阶不多,现在还能适应</p> <p class="ql-block">镇江慈寿塔位于金山山顶,是金山寺的标志性建筑物,高约36米,砖木结构,七级八面 。该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南朝齐梁时期,原为两座,南北对立,后倒塌,宋、明两代多次重修,现塔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 。其建筑玲珑秀丽挺拔,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p> <p class="ql-block">此为古法海洞内的法海塑像,相传是法海和尚住所</p> <p class="ql-block">站在金山顶上俯瞰后山脚下,长江上似有多道拦水坝,这就是大自然的威力所致</p> <p class="ql-block">“天地同庚”是金山寺的一处著名题词。相传,慈禧太后六十寿辰,两江总督刘坤一为讨好慈禧,在金山寺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有一位和尚叫妙高台,认为慈禧太后奢侈铺张,便提出在山寺旁建一个“天地同庚”的大照壁,寓意慈禧太后的寿辰和天地一样长久,实际是委婉的讽谏。这个照壁上的“天地同庚”四字,字迹苍劲有力,也体现了一种美好的祝愿以及特殊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此为康熙皇帝御笔"江天一览"碑,意为江与天色同一,江天一览碑位于金山寺的最高处,在慈寿塔旁边的平台上,此碑上刻有“江天一览”四个大字,为康熙皇帝亲笔书写,据传康熙书写时,“江天”二字一气呵成,“览”字因笔画多一时遗忘,后经大臣巧妙提醒才写出,所以“览”字显得较小</p> <p class="ql-block">站在金山高处观看下面的寺庙,黄色与绿色的瓦片虽非一色,但也错落有致,非常和谐</p> <p class="ql-block">“灵区仙迹”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常被用于描述一些与神仙、灵异或具有神秘色彩相关的地区及其中的特殊迹象或遗迹 。例如金山寺所在的金山,自古便有许多与神仙相关的传说,增添了其“灵区仙迹”的神秘色彩。如白蛇传中白娘子水漫金山等故事,让金山寺充满了奇幻色彩。希望能获得神灵护佑</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龙井位于镇江金山寺后院 ,也被称作天下第一泉 。据传说,南宋孝宗时,金山寺住持宝印和尚入定后神游龙宫,应龙君夫人请求,在寺中定下“三禁”,并在金山寺西边开凿了此井,取名“龙井” </p> <p class="ql-block">紫金浮玉指金山与焦山</p> <p class="ql-block">“慈心照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理念。在金山寺这样的佛教圣地背景下,“慈心”表达的是一种对众生的慈爱之心,是佛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体现。“照世”意味着以慈悲之光普照世间,寓意着佛菩萨的慈悲如同明灯一样照亮、指引世间众生,启发人们内心的善念,摆脱苦难和烦恼,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和劝善的含义。驴友们纷纷在此打卡</p> <p class="ql-block">用木刻画形式讲述金山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参观历史古迹,但如同行走在”T台"上</p> <p class="ql-block">镇江金山白龙洞位于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在此洞打坐参禅,白蟒避走。此洞与《白蛇传》“水漫金山寺”相关,许仙被法海带上金山后,从白龙洞潜往杭州与白娘子断桥相会。洞内有白娘子和小青的石像,刻有“此洞直通杭州西湖”字样。到底能否通杭州西湖,信否自主决定,他们应该相信通的</p> <p class="ql-block">金山寺御码头位于金山景区内朝阳洞北。其为半月式,两侧有石栏,左右原有钟鼓楼,清咸丰年间被毁 。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游金山时都从此登岸,故而得名“御码头” 。御码头牌坊位于御码头旁,该牌坊为四柱三门式,高大巍峨、气象森严、飞檐翘角 </p> <p class="ql-block">这里矗立着一座《康熙南巡记略》碑,记载着康熙皇帝南巡之事 。这块碑是2010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位于镇江市东北江滨,东看焦山,西望金山,北临长江。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山高58米,长约400米,整体地形呈南北延伸,山岭逶迤,山势险固,悬壁陡峭 。北固山与三国历史紧密相连,是东吴最早都城所在,宫殿建于北固山,山上有铁瓮城城墙残存。这里是刘备招亲、孙刘联姻之地,诸多人文景观如甘露寺等,附近蒜山传为诸葛亮与周瑜筹谋火烧赤壁处 </p> <p class="ql-block">图示为东吴古道,东吴古道位于镇江北固山公园内,由于北固山临近长江地势险要,曾是东吴的政治中心,东吴古道就是沿着城墙修建的一条长长的石阶路 。城墙据考证距今已有450年的历史,为明朝守城将领们为抗击倭寇修筑,又是戚继光抗倭寇的明代城墙古迹</p> <p class="ql-block">甘露寺铁塔位于北固山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始建于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最初为石塔,名曰“卫公塔”,由唐宰相李德裕为唐穆宗积德冥福所建。唐乾符年间石塔被毁,宋熙宁年间在原址重建铁塔,元丰元年(1078 年)落成 。原塔九级,明代因海啸倾塌,仅存须弥座和两级塔身,后重修为七级 。塔系铸造好后安装而成,现铁塔残高约8米,仅存四级,塔身是各代古塔组合体,塔基为唐代石塔遗存,一、二层为宋代所铸,三、四层为明代之物 。铁塔塔身平面为八角形,八面四门,塔基和塔身均有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及飞天像等,塔面铸有“国界安宁,法轮常转”字样 。1960 年修复铁塔时发现地宫,出土石函、金棺、银椁等,内有李德裕两次供奉、宋代再次重瘗的舍利772 粒 。当时能有如此铸铁技术水平,实属高水平了,实因时间所限,北固山历史故事多多</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江山”最初由南朝梁武帝萧衍题写。但原迹已遗失,现在我们看到的石刻是清朝康熙年间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琚书写样本重新书写之作 </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上的枫叶红了</p> <p class="ql-block">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因建寺时甘露适降得名。后历经唐李德裕增拓、宋迁建等,与三国刘备招亲的故事紧密相连,是寺冠山的代表。甘露寺雄踞北固山后峰顶上,寺宇若青龙蜿蜒。有大雄宝殿等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该寺的多景楼可览长江壮丽景色,祭江亭相传孙尚香曾在此遥祭刘备,铁塔是我国仅存六座铁塔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上的北固楼,又称北固亭 ,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清末几乎完全坍塌毁坏,2009年复建,2013年元旦对外开放 。复建的北固楼为仿宋十字脊,明二暗三重檐阁楼,高19.9米,建筑面积420多平方米,几乎全实木打造,榫卯结构,梁柱壮硕,用材为东南亚进口之柚木。楼名为毛泽东手迹,但毛泽东并未到过镇江,只是据历史作了二首诗,诗中有北固楼字样,后人截取三字作楼名而已</p> <p class="ql-block">北固山下山步道,秋季的落叶增添了美感</p> <p class="ql-block">从甘露寺后望,能看到焦山</p> <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北回楼前一亭子中的一石碑两面,均刻有文章</p> <p class="ql-block">焦山景区东吴路的敞开式大门</p> <p class="ql-block">隔江相望焦山</p> <p class="ql-block">上焦山必须乘坐摆渡船(图中船)或自费乘快艇,因焦山是在岛上</p> <p class="ql-block">我们团队去的那天是礼拜天,故游客较多,这是摆渡船到码头时游客蜂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焦山位于镇江市东吴路,隶属于镇江三山景区,盖因纪念东汉隐士焦光而命名。焦山岛位于镇江市区东北隅长江中,与象山隔江相望,是长江中下游唯一的江心岩石岛屿。焦山于东汉时期建普济庵,唐朝至明朝增建了寺庙道场,清朝康熙改名定慧寺、乾隆建行宫</p> <p class="ql-block">这是新建的山门,较之旧山门,高大雄伟,不可同日而语</p> <p class="ql-block">新山门即石牌楼系由金山寺方丈慈舟大和尚独自出资兴建,后人立碑纪念,真正的高风亮节。惜乎匆忙间受光照影响,未拍全石碑,水平有限</p> <p class="ql-block">定慧寺照壁上前后均有文字</p> <p class="ql-block">焦山定慧寺位于江苏镇江市焦山南麓,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该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原名普济寺,宋朝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朝康熙南巡时改为定慧寺。建筑风格基本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大雄宝殿屋顶雕龙描凤,图案精美,不用钉子,全部用小方木块拼合而成。明代全盛时期,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 。定慧寺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古刹</p> <p class="ql-block">此为《大唐润州仁静观魏法师碑》,是江苏境内为数不多、保存较好的初唐碑刻之一,立碑时间为唐仪凤二年(677年)十一月十五日。碑通高242cm、宽87cm,由唐中书右史兼崇文馆学士安定胡楚宾撰文、清河张德言书、东海徐秀昉镌、石匠满通凿造。碑文2500余字,记载了魏法师的生平及功德。魏法师名降,字道崇,其先任城樊人。早年跟随其师云游四方,贞观九年师徒被召入京师,受到唐太宗召见。后蒙度出家,配居润州仁静观。上元三年(677年),魏法师卒于仁静观,享年82岁。此碑结字疏朗,方整有致,用笔沉着厚重,已是成熟的唐楷,又有六朝遗韵,兼有虞世南的内含刚柔,褚遂良的清灵隽秀而无婉媚之气。清代金石家叶昌炽称之为“初唐妙品” 。1961年,该碑由丹徒华阳观迁移至焦山碑林。2023年7月,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地位很高,但未达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保护措施却超过,如栖霞寺的明征君碑</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虽不知是何碑,但从保护措拖看,应该是文物价值很高的</p> <p class="ql-block">此为乾隆皇帝所作的《游焦山歌》御碑,碑的两面系两篇文章</p> <p class="ql-block">焦山碑林,旧称宝墨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有《瘗鹤铭》等重要石刻,焦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众多古迹和碑刻对研究中国古代书法、历史和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始建于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的宝墨亭,明代扩建为宝墨轩,1960年镇江市政府征集四乡刻石,建立焦山碑林 。焦山碑林设置于具有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古建筑中,廊廊相连,庭院深深。碑林的摩崖石刻,环集焦山西侧峭壁,存有六朝以来刻石百余方,如“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址即于此,还有唐刻《金刚经偈句》宋刻《米芾摩崖题名》《陆游踏雪观瘗鹤铭》等。碑林陈列有各个时期的碑刻近500方,包括唐《魏法师碑》、宋《禹迹图》石刻、黄庭坚《蓄狸说》、清乾隆御碑等。是江南第一大碑林,仅次于西安碑林,有众多历史名人的墨宝,涵盖各种书法字体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是研究书法艺术和地方历史的重要宝库</p> <p class="ql-block">《瘗鹤铭》原刻在江苏镇江焦山西麓崖石上,宋时被雷击崩落长江,石碎为五,现残石陈列在宝墨轩碑廊大院的碑亭中。此碑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作者现无法确定。其内容是一位隐士为一只死去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原文12行,每行23字或25字不等。该碑历史坎坷,北宋末年坠入江中,清康熙五十二年由陈鹏年募工移置山上 。1997年、2008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联合考古队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考古打捞,先后又发现了约7个字。《瘗鹤铭》对后世影响极大,为隋唐以来楷书典范之一,历代书法家如黄庭坚等均受其启发。</p> <p class="ql-block">定慧寺原山门谓不波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后因经常被长江水所淹, 新建了高大的山门,但此老山门还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保护古木不遗余力,用水泥柱子撑起倒下的古树</p> <p class="ql-block">定慧寺内的风景确实美好</p> <p class="ql-block">古树参天</p> <p class="ql-block">焦山古炮台位于焦山风景区内,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1842年7月21日,英军发动扬子江战役,焦山炮台守军虽英勇抵抗,但终因技不如人、寡不敌众,最终失守 。它是我国抗英反帝斗争的重要遗迹,牢记国耻,励精图治</p> <p class="ql-block">八座炮台成马蹄形排列,炮口面对大江 。炮台为暗堡式,由八个炮堡和一个大弹药库组成,堡身以条石为基,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异常坚固。焦山扼守长江咽喉,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p> <p class="ql-block">临别焦山景区时,陈老师觉得此次宁镇行,枫红杏黄未拍足,遂再补一张,确实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江一日游,匆匆结束了,感慨良多。历史上镇江的地位是重要的,但事过境迁,地利条件会随世事变迁而变更。历史上镇江靠长江兴起,现在也因长江而落后,现在长江航运已没镇江什么事了,就是因为长江航道改了,也改变了靠航道吃饭的群体了……</p> <p class="ql-block">制作本拙作时,借用了驴友的图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不再一一列明,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驴友及美友的关注与点赞,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