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虎钮𬭚于说起

吟啸徐行5417538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从去年参观承德博物馆给我带来了震撼之后,我就对各地的博物馆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恩施之行的最后一天,上午还有半天空余时间,承办方给了我几个选择,我不加思索地选择了恩施博物馆。因为只有在这里,才能对一个地区,一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有一种较为清晰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不大,却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一眼望尽200万年的时光,馆内收藏了8万多件的珍贵文物,串连起鄂西南地区数百万年的悠久历史,展现了一个没有断层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宽敞明亮的前厅,迎面就是一幅顶天立地的大型浮雕壁画,壁画中的土家族儿女们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翩翩起舞,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壁画下更是汇聚了全国各民族的人物形象,一排醒目的字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既是宣传口号,也是人民心声,想想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仍处于战火纷飞,民众颠沛流离的状况,我从心底祈愿我们中华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发展,将我们拥有数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展厅的入口处就是一个巨大的“虎钮𬭚于”复制品,它在馆内诸多文物中的地位也就显而易见了。我不是考古学家,看到这类物品也只能说它是一件青铜器,外形像一个容器,其实是一件军中乐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厅内灯光幽暗,使得打着射灯的展品更加醒目。这里叙述着人类起源的历史,考古发现的“建始直立人遗址”,是处于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早期。之后又发现了距今20万年前的“长阳人遗址”,从而揭开了中国乃至亚洲人类的序幕,开创了人类文明历史的先河。随着一系列的重大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这个地区是远古人类的诞生地与栖息地,称其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一点也不为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厅里有许多出土的远古生物的骨骼化石,但更吸引我注意的是这幅“人类进化树”,它让观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我们现代人漫长的进化过程。建始直立人赫然列在树干的中段位置,而且是脱“猿”成人的第一位。右边的一支在“埃塞俄比亚猿人”处就戛然而止了。左边的一大分支,则成为现在世界上的大猩猩一族,它们就定格于此,永远也成为不了自然界芸芸万物的领袖。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同样的起源,同样的自然条件,为什么它们就成不了人?是它们找到了自己的风水宝地、幸福家园,从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太深奥了,还是不去想它吧。</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土的青铜器里有很大一部分是虎钮𬭚于,但唯有这一件成为了镇馆之宝,就因为它的独特。这是东汉时期的文物,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1977年在恩施州建始县景阳河出土,在它的顶部趴着两只神气活现的“萌”虎。一个钮就够,为什么要两个呢?这个问题也只能由当年的铸造师来解答了。但他肯定不会想到,就是他的一时起意,却铸成了今日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虎钮𬭚于前面,我联想到了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它们一个生于军旅,一个立于殿堂;一个沁透出啸啸肃杀之气,一个洋溢着奢华宫廷之风。巴人的先祖,一定是能征惯战的战斗民族,如今,伊人已去,只留下这些浑身布满铜绿包浆的物件,作为文化的瑰宝得以长久保存。从它们冰冷的躯壳里,迸发出的生命活力,跨越朝代的更迭,飞过时间的原野,向世人展示着,那2000年前的峥嵘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柜里孤伶伶地摆放着一顶铁帽,是的,标牌上就写着“土司铁帽”,不是头盔,不知道当年的主人有否戴着它驰骋疆场。这里从元朝开始,实行了很长时间的土司制度,直到清雍正年间才终止,改为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管理地方事务,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改土归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年权倾一方的土司没了,他们的衙门也没能保存下来。展厅里从唐崖土司城的遗址搬来一座比较完整的牌坊复原了,也算是为那风光无限的土皇帝保留了最后一丝尊严,让今天的人们对数百年前的历史文化有一段延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牌坊略显小气,总高不足七米。是财力所限?还是土司老爷也不敢僭越?整体为仿木的石结构,明间门额两面分别有阴刻楷书“荆南雄镇”与“楚蜀屏翰”八个大字。牌坊前有真人大小的石人石马,马身雕饰着鞍、蹬、缰、辔,旁立执辔武士各一。武士铠甲鲜明,但细看其装备时我却乐了,除了佩剑之外,在他胸前醒目的位置,俨然是一把我们那个年代熟悉的油纸伞。看来这是土家族武士的标配,可能跟当地的气候有关,即使是为土司值岗,也要随时想到防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族民俗篇”则从土家族、苗族的吃、穿、用、行等方面,重点反映恩施州各民族创造的丰富而又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譬如建筑上精美别致的“吊脚楼”、“土家民居复原”;饮食中独特的“油茶汤”、“喝咂酒” 、“吃年肉”; 意趣特别的“女儿会”、“牛王节”;奇特的婚丧习俗“哭嫁”、“跳丧”; 反映生产娱乐习性的“薅草锣鼓”、“摆手舞”;独具匠心的民间工艺织锦“西兰卡普”等,无不充分展示了民族独特的个性与文化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还沉浸在漫长的时光走廊中,被眼前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所陶醉的时候,耳边传来了团友们的催促声,原因是一部分团友修改了回程的车票,他们着急了。虽然恩施市不大,到车站、机场都只有十多分钟车程,但秉承着赶早不赶晚的理念,我们一道踏上了归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恩施到福州没有直达的航班,转机也不是联航,可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是,这趟旅程非常顺利,不光是两个班次的飞机都能准点,行李还能直达,省去了很多麻烦,感谢热情好客的恩施人民馈赠予我们的又一件厚礼。在武汉机场换乘时,专门品尝了一下这里的非遗小吃“热干面”,补上了它成名之后始终未能吃上的遗憾,不论口感如何,只为之那一丝念想。</span></p>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