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随缘赵洁1690782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1951年上小学后,老师没有给我们讲过24节气,每年只从天气冷热变化中感觉到春夏秋冬,从没学习过24节气的知识。1965年在农村下乡“四清”十个月,农民对“立春”“立秋”“冬至”节气很关注,24节气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进入21世纪后,中国政府对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于是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7年5月5日,更是有了“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的消息。人们对24节气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冬至的具体时间是12月21日17:20:20‌‌。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24节气中第22个节气,全国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长至节”、“亚岁”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冬至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中国古代人使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的日期。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北半球的白昼最短,夜晚最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北京上世记五、六十年代,电灯只用五瓦的,夜晚非常黯淡,天又寒冷,家里的老人吃完晚饭早早就躺下休息了,小孩子也不跑出去玩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三候是指冬至节气中的三个物候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生的生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候麋鹿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糜解角‌是指麋鹿在冬至时节感阳气而生角脱落的现象。麋鹿生活在水泽中,属于阴性动物,其角向后生长,因此古人认为麋鹿的角具有阴性特征。当冬至阳气初生时,麋鹿感受到阳气,其角会自然脱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的七十二候中被详细记录。七十二候是我国最早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的历法,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冬至二候“糜角解”是七十二候中的第六十五候,标志着阴气渐退阳气初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冬至这些现象共同预示着自然界的变化和春天的临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的原因主要是民俗文化‌有历史传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在古代是十分重要的节日,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中国就使用‌圭表测量中午时分日影长度的变化,冬至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相传黄帝之时,就把冬至日作为岁首,称作“朔旦”。在尧帝之时,曾令四位大臣之一的和叔居住在北方,观察太阳运行的情况,进而确定冬至的时间。把冬至定为节日始自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盛于唐宋,相沿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汉唐时期,皇帝把冬至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举行祭天祈福、设宴招待群臣;民众也会放假、祭祖、饮宴、拜贺。冬至日,在外的游子都要回家过冬节,是所谓的“年终有所归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不仅是节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四时八节”之一,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体现了这一节气的重要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的主要民间风俗南方北方各有差异,相同的是从冬至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周期,称为“一九”,共九个九天,即“九九八十一天”。数九期间有许多与数九相关的民谚和歌谣,记录冬季的流逝,期待春天的到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祭祖‌:古代在冬至这一天,许多地区的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在家中的祠堂或家中进行祭祖活动,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祭祖仪式庄重,气氛肃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吃汤圆‌:在南方一些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冬至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象征团圆和圆满,寓意家庭和睦、幸福美满。现在北方也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习俗。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冬至日施舍“驱寒娇耳汤”,后来演变成了吃饺子的习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西南地区尤其是四川,冬至有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性温,具有补虚强身温中暖下的功效,适合冬季食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些风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的怀念,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这一天夜晚的时间会达到一年中的极点,白天则是最短,此时天地间的阴气强盛到极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见下图,当阴大到极点,一阳初生,这个时间点恰好就是在冬至。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冬至一阳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年冬至的几个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冬至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每年12月22日是冬至的年份较多,而12月21日和23日冬至的年份较少。今年冬至的时间就是12月21日,具体时间是17时20分20秒。结合往年冬至的具体时间来看,今年是128年来最早的冬至。在1896那一年,冬至的时间是12月21日15时29分25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冬至时间是阳历的12月21日,而当天阴历的时间是十一月二十一日。阳历的21日和阴历的二十一,日期上是相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巧合也并不常见,很多年才出现一次。其实不仅冬至当天日期相同,从初一(1号)到三十(30号)都是“同步”的。只不过阳历12月有31号,而阴历没有三十一,下个月就不同步了。正是出现了同步的情况,本月的日子好记,阳历和阴历日期一致,这也是今年冬至特殊的方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冬至在“月尾”。每年冬至的时间不固定(指的是农历时间),由于存在闰月的原因,每年冬至的农历时间变化较大。因此,民间又把冬至分为“月头”、“月中”、“月尾”,并且处于不同的时间,也有对应的农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冬至当天的农历时间,在初一到初十之间,则被称为“月头”;在十一到二十之间,则被称为“月中”;在二十之后的时间,则被称为“月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冬至当天的农历时间是十一月二十一,处于“月尾”的范围,因此,今年冬至在“月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在头不用愁,冬在尾冻死鬼”,估计今年数九天比较寒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至当天的农历时间,民间把数九分为“公九”和“母九”,并且也对应了不同的农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冬至当天农历日期是双数,那么当年数九为“母九”;如果冬至当天农历日期是单数,那么当年数九为“公九”。今年冬至农历时间是十一月二十一日,二十一为单数,因此,今年冬至是“公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公九冻死牛,母九暖烘烘”。按照农谚的说法,如果是“公九”的年份,或预示着当年冬天比较寒冷,“冻死牛”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用来形容严寒程度。今年冬至则属于“公九”,这样来看,今年冬天可能也会更加寒冷一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不仅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体现,也浓缩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循环发展的生态智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生的基本遵循,彰显了中国人认知宇宙和自然的独特性,对于当今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2月24日冬至节气)</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wzoffjl?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1690782&s_uid=34095901&share_depth=3&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 target="_blank">《吃苹果》</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7l5jpcn?share_depth=2&s_uid=34095901&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1690782" target="_blank">《北京怀柔圣泉山和圣泉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lnzwyfi?share_depth=2&s_uid=34095901&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1690782" target="_blank">《天宁寺塔》</a></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附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时八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髀算经》,该书提到“凡为八节二十四气”,其中“八节”包括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些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农业生产的需要‌12。三国时期,赵爽对这些节气进行了详细解释,指出“二至”指夏至和冬至,“二分”指春分和秋分,“四立”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些节气分别代表了寒暑之极、阴阳之和以及生长收藏的开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时八节不仅在农业生产和天文观测中具有重要意义,还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这些节气不仅是节庆时令的代称,同时也是民众信仰、愿望和情感的聚焦时刻。例如,春节、清明、立夏、端午、中秋等节日,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与家庭团聚、喜庆活动等密切相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四时八节也经常被提及。冬至这一节气历来被众多文人墨客所吟咏,若说最出名的一首古诗,当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诗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当时正宦游在外,逢冬至节,因思念家乡亲人而作此诗。在邯郸驿站里过冬至夜,作者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自己为伴。想到家中亲人今日也会相聚到深夜,也应该会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全诗语言质朴无华,却饱含浓郁的思乡之情,令人动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物与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几千年来,古人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此安排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农民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一类的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七十二候介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存于世的“七十二候”根据黄河流域的动物、植物以及其它自然现象变化的征候等编写而成,用来说明节气变化,作为黄河流域农事活动的依据。它以五天为一候,一年365天(平年)为72候,为与24节气对应,规定三候为一节(气),一年共有72候。72候的“候”应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大类,前者如“水始涸”、“东风解冻”、“虹始见”、“地始冻”等;后者有动物和植物,如“鸿雁来”、“虎始交”、“萍始生”、“苦菜秀”、“桃始华”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十二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该版“七十二候”对农事活动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完整记载见于汉代改易增附的著作《逸周书·时训解》。虽然其中有些物候描述不那么准确,其中还有不科学成分,如鹰化为鸠、雀入水为蛤以及处暑前的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等,但对于了解古代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是古代我国北方中原地区人们长期农业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感性认识的总结,也是黄河流域农期天文学、气象学、节候学等方面的一项文明成果。</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raise/short-content/6yn867l?share_to=copy_link&user_id=1690782&uuid=4d98d57e5b7ea69a58369d1f330b0aa3&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1690782&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c048476160a9f3fd4d48d129cbd5e563" target="_blank">《怀杰老师》</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