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消寒图。冬至快乐!

彭世广

<br></br></h3></br><h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开始了我们今天节目的话题。我想大家都知道,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h3></br><h3> <br></br></h3></br><h3>那今天,正好就是二十四节气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冬至。那说到冬至,咱老北京的风俗那可是不少,并且,又好玩又有意思,还有文化,希望您多多关注。</h3></br><h3> <br></br></h3></br><h3>老北京重视冬至,所谓 " 冬至赛过年 ",这一天要吃饺子,还要吃酱蹄子、鹅掌等,因为蹄子和鹅掌象征着春天的脚步开始迈动。羊肉饺子更是不可少,一是羊音同" 阳 ",冬天冷,应补充 " 阳气 ",二是冬天冻耳朵,饺子外形像耳朵,老北京认为,吃它可以提高耳朵的抗冻能力。</h3></br><h3>老北京人在冬至这天,除了吃饺子,还有吃馄饨的风俗,最常见的不管是猪肉大葱的还是羊肉大葱的。再配上冬菜.紫菜.虾米皮.香菜.青韭.菠菜篓儿,酱油.香醋.胡椒粉,点上香油那真是香味儿扑鼻。大冬天儿的您要是来上一碗?让您说该是什么滋味儿吧。</h3></br><h3>这一天,家里主事儿的就更有事儿啦,有祖宗画像的都要挂上,有排位儿的在让列祖列宗站站队,别占错了地儿。上上供品,已视祭奠。</h3></br><h3>    家里有上学的丫头儿,小子的.也有事儿干了,您要是没有点儿坚持的韧劲儿呢?还真不灵。就是要画《九九消寒图》。我估计啊,现而今的年轻人儿恐怕有一些听都没听说过吧?那您知道这九九消寒图的发明人是谁吗?那皇家和民间的九九消寒图又有什么区别呢?</h3></br><h3> <h3>说起来啊,这数九天近三个月,时间是很长的,从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病危以后过冬、“熬冬”有了做好准备的依据;就是对科学家首先是气象学家和农学家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消寒图”中形象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原理。填画“消寒图”并细心玩味,对“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极富哲理的诗句,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吗?</h3></br><h3><strong>九九消寒图 </strong></h3></br><h3>  喜欢找乐儿的北京人数这九九八十一天并不是掰着手指头苦熬苦盼,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纸上描图写字,一张简单的消寒图不经意培养出了北京人特有的舒缓气韵。</h3></br><h3>  人们常说“数九寒天”,可见这隆冬里冒着刺骨寒气的“九”是可以一天一天数出来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h3></br><h3>  喜欢找乐儿的北京人数这九九八十一天并不是掰着手指头苦熬苦盼,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纸上描图写字,每天一笔,把这严寒的冷寂点染得生机盎然。这种给隆冬带来无穷况味的玩意儿就是九九消寒图,有了它,萧索的冬天一转眼就过去了。</h3></br><h3>  消寒图是在北京诞生的,不过发明它的却是个南方人。当年文天祥被俘后押解到元大都,囚禁在现在府学胡同位置的一座监狱里。那时恰逢冬至。他在牢房的墙上画上了个九横九纵棋盘似的方格图,每天早起用笔涂上一格,数着日子希冀着冬去春来。春天来了,可他仍然不能回到魂牵梦绕的南方。拒绝了忽必烈的劝降之后,他在牢房门口种下了一棵枣树,以表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心志。</h3></br><h3>  <br></br></h3></br><h3>  说来也怪,那棵枣树长成后真是歪歪地向南倾斜着长,直到今天依然是枝繁叶茂,苍劲挺拔的树干指向南天。被囚禁了三年之后,文天祥从容就义。而他描绘消寒图的做法却不经意传遍了北京,从明代开始这一习俗就陪伴着京城里各色人等度过了每一个冬天——皇宫大内里描,各大王府里描,富贵人家的宅门儿里描,就连住大杂院的平民百姓也跟着描。</h3></br><h3>  百姓家里的消寒图自然非常简朴。一张草纸上用铜笔帽儿蘸上红颜色方方正正地排满九九八十一个圆圈,然后在每个圈里描上四条细细的弧线,一个圆就变成了八十一枚空心的铜钱。每天用墨涂满一份,过一个“九”涂满一行。八十一天就这么数过去了。“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不但记录着日子,也记载了一冬的物候变化。当然,涂右边的可能性很小,若是真涂上了,什刹海的冰怕是也已上不去人了。</h3></br><h3>  小康人家的消寒图通常是木刻水印的素梅。“冬至之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九朵墨线勾勒的梅花跃然纸上,旁边再配上几行清新的小楷——“淡墨空钩写一枝,消寒日日染胭脂。待看降雪枝头满,便是春风入户时。”</h3></br><h3>  <br></br></h3></br><h3>  屋外寒风阵阵,残雪覆盖了房顶波浪似的青瓦。屋子里温暖舒坦,窗台上晒着的水仙青葱翠绿,玉蕾微张间但见雪白的花瓣、鹅黄的花蕊,淡淡的清香若有若无。主人举起毛笔,蘸上一点胭脂红屏气凝神精心点染那图上的梅花,笔起笔落间从“不出手”的一九第一天描上一片花瓣开始,每天一瓣坚持下来——舒心闲在时每天一瓣,忙忙碌碌时每天一瓣,不能多也不能少;溜冰回来高兴时每天一瓣,大雪封门烦闷时每天一瓣,不能紧也不能慢。一张简单的消寒图不经意培养出了北京人特有的舒缓气韵。待到冬装下身的时候,描绘了九九八十一天,一幅清秀艳丽的水墨腊梅完成了。主人的心里自然也是春风得意,透着那么美。</h3></br><h3>  皇宫大内应该是庄重的地方,连消寒图都透着特别讲究。道光皇帝亲笔书写的“九字文”被制成双钩空心字装裱在楠木框子上,上面工整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个字正好九笔。宫里的帝后们每天描上一笔,提示着自己要像严冬里的垂柳一样定气宁神苦心修炼,珍重德行以等待春风的到来。这块精美的“写九”消寒图至今仍然悬挂在养心殿燕禧堂的槅扇上。至于当初的帝后们究竟是以怎样的心态提起朱笔勾勒这些文字的,也就不得而知了。</h3></br><h3><strong>下列各种九九消寒图,大家可以下载打印哦!</strong></h3></br><h3>  </strong><strong>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strong><strong>点击下方卡片</strong><strong>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strong><strong>和</strong><strong>我们</strong><strong>一起</strong><strong>传播京味文化</strong><h3><strong>▲ </strong><strong>点击上方卡片关注徐徐道来话北京,聊聊北京城的故事</strong></h3></br><strong>新闻资讯 </strong>| 线下活动<strong> </strong>|<strong>  私聊北京</strong><strong> | 转载开白</strong><br></br>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 <strong> 合作 </strong><strong>欢迎把文章分享到朋友圈</strong><strong>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strong><strong>行走大北京,感受古都文化魅力</strong>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1lH5KcG3YwQW_zk936EHr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p class="ql-block">细说冬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