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艺复兴故乡(三)

zmzg文拙

<p class="ql-block">昵称:文拙 </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5152806</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那么乌菲齐美术馆无疑是文艺复兴艺术的宝库。</p><p class="ql-block"> 上篇讲到我们在乌菲齐美术馆参观波提切利的《春》和《维纳斯诞生》等四幅画作,受到了不小的震撼。而这只是文艺复兴的序曲,波澜壮阔的高潮还在后头。</p><p class="ql-block"> 1510年波提切利在贫病交加中离世。之后,文艺复兴进入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三杰”的全盛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转了好一会儿才找到了达·芬奇展厅。 达•芬奇是个奇才,又是全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绘画、音乐、建筑等很多领域都有显著的成就。他的作品和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因此,他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p><p class="ql-block"> 而达•芬奇一生绘画成品不超过20幅。乌菲齐美术馆收藏了其两幅成品和一幅半成品,还有一幅头像素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是《基督受洗》(1470-1472年),严格说这幅画是达•芬奇和老师韦罗基奥合作的作品,但因为他的参与而著名。画面中的两个中心人物是韦罗基奥所作。左边的那位金色卷发,气质优雅的天使是年轻的达芬-奇所绘。当他老师听到称赞此画只有这个小天使画的好时,折断自己的画笔,从此不再画画。达·芬奇也只好离开老师的工作室,开办了自己的画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收藏在乌菲齐美术馆达芬奇的《圣母领报》(1472-1475年)是一幅木板上的油画,描写的是《新约全书·马太福音》中的故事。这种题材在其以前有很多画家画过,达芬奇采用横幅构图,使视野更开阔,选用对称的形式,画了跪在草坪上传达神旨的天使和正悠闲地在庭院读书的玛利亚两个形象。这里的玛利亚的神态虽然平静,左手往后一缩的动作也显露出她内心的惊讶。此画奠定了他文艺复兴“三杰”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继承并总结了15世纪艺术家的成果。他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和色彩等方面做出了创新。特别是他发明的明暗法,摒弃了传统的轮廓线描绘方式,通过明暗对比让形象跃然纸上,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感和空间感。此外,他还研究了大气与色彩的关系,创造了空气透视法,使远景呈现出淡蓝的空气效果,从而使绘画的透视关系更加准确和完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481年达芬奇创作的《博士来拜》,是标志其艺术风格达到成熟期的作品。该画取材于圣经中耶稣诞生之时,东方三博士前来朝拜的故事。在这幅未竟之作中,画家不再以叙事角度简单罗列有关人物,而以强烈对比的构图和形象表现进行艺术上的创新。这幅画虽未完成,却表明达·芬奇的艺术探讨已大大超越前辈,预示文艺复兴风格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画面上以对比构图形成了圣母、圣婴和三位博士稳定结构:圣母与子在中心,众人环立周围而形成漩涡状;远处是建筑和马队。画上有36人和11头牲畜。背景中的废墟代表着异教的衰败,这是那个时代典型的象征手法。主题明晰又含蓄。此画已基本完成素描底子,但大都还未上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达·芬奇的《女人头像》(素描)约在1478年创作,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女性头像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乌菲齐美术馆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从该素描中已经可以看出达·芬奇把自己的创意与写实结合起来艺术特征,头顶典型的罗马风格的发髻,有着许多卷曲发辫,仿佛一层层波浪形花边,宛若下泄的瀑布或散开的祥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参观了达·芬奇的画作,我们就四处找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米开朗基罗只所以能<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达芬奇和拉斐尔一起,被誉为文艺复兴的三杰,</span>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展示了人类对形体的深刻理解和科学的认知。他的雕塑《大卫》成为了整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象征,而西斯廷教堂的壁画则被誉为“绘画的圣经”。不仅如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才华跨越了雕塑、绘画、建筑和诗歌等多个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终于找到了米开朗琪罗作品。他的木板画《圣家族》(1505-1507年)被认为是16世纪最重要的作品,构图前景是三个雕塑一样的人物——圣女从圣约瑟夫手中接过耶稣,背景裸体人物。他将宗教人物巧妙地进行了世俗化处理,给人以亲切感。这是对宗教画的大胆创新。</p><p class="ql-block"> 在乌菲齐美术馆只看到米开朗基罗这一幅作品,这也是他唯一一幅在画架上完成的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米开朗琪罗的《圣家族》的旁边是拉斐尔的作品。他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追求理想美所达到的巅峰。下面这幅是他的自画像,瘦瘦的脸庞,有着温婉而卷曲的头发,眉清目秀 、清新脱俗,好一个俊美帅哥。</p><p class="ql-block"> 画圣母像是拉斐尔的长项,他以温暖圆融、优雅宁静、亦神亦人的圣母子形象,集百家之长后来居上,攀上了“文艺复兴三杰”的光辉顶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的《金丝雀圣母》在金字塔形的构图中,倚在圣母怀中的小耶稣和小约翰,抚弄停在圣母膝上金丝雀的动作,自然且贴切地传达出对幼小孩童的呵护情意;圣母左手拿着祈祷书,视线一时从树上移开,转向两个孩童。在这里最引人注意的是,圣子的脚踩在圣母脚上,这种身体的接触充满了亲情。这一个不平常的动作,具有表现人情与天伦乐趣的特殊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翅雀圣母》是因圣子手握了一只金翅雀而得此名。此画是拉斐尔1506年为洛伦佐婚礼所绘制的作品。这幅画是他力图摆脱以往圣母画像的固有构思模式,寻找新的表现方式的开端。在他笔下的圣母既不是以往那种清苦的形象,也不同于后来威尼斯画派那些放荡不羁的圣母,她是宁静和贤淑的女子形象,就像人间的母亲一样,洋溢着温情的人性。 所以 他的作品被誉为“人文主义的顶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学习借鉴了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技巧,形成了自己新的风格。拉斐尔的《多尼夫妇的肖像》画里人物的姿势明显与达·芬奇《蒙娜丽莎》的人物构图相似。</p><p class="ql-block"> 1507年他到了罗马,与米开朗基罗同为教皇画壁画。据说,他半夜潜入米开朗基罗的工地偷师,被其宏伟的作品惊得目瞪口呆,但没过多久,在拉斐尔的笔下,也出现了类似风格的人体和肌肉,气得米开朗基罗跳脚大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拉斐尔的《圣约翰》(1517-1518年)。施洗约翰被描绘成一个半赤裸的年轻人,在一片棕色的岩石上。他绷紧的上半身,他举起的右臂指向他上方的小十字架,他的左臂低垂,手里拿着宣布耶稣来临的卷轴。这幅画是在罗马为红衣主教蓬佩奥·科隆纳绘制的,于16世纪中叶收藏在佛罗伦萨。</p><p class="ql-block"> 很可惜,拉斐尔在37岁就英年早逝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面这幅画是拉斐尔1512年抵达罗马时绘制的。被认为是拉斐尔的遗孀福纳琳娜的肖像。但从她头上的花环(可能是桂冠)来看,又有人怀疑这上画的不是拉斐尔夫人,而是一位不知名的诗人的肖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着我们进入了文艺复兴晚期的展厅。在以前介绍威尼斯画派的文章里,我介绍过提香的一些作品。而他的代表作《乌尔比诺的维纳斯》(1538年),在这里才有幸看到。</p><p class="ql-block"> 他把维纳斯描绘成追求资产阶级生活享乐的上层妇女形象。画中把这个女神置身于普通贵族的室内,华丽的床榻,女主人脚边的小狗以及远处正在翻弄衣箱的两个女仆和窗台上的盆花,所有这些都是他的独创,在绘画史上绝对是一次挑战与突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香的另一幅作品 《花神》,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花神本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芙劳拉。而画中的花神是位手持花束的威尼斯美人,据说是画家当时热恋的情人,画家只是借神话之名,表达自己对情人的爱慕之情。整个形象给人以庄重、典雅之感。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雄浑、华贵之美。</p><p class="ql-block"> 《花神》是提香38岁时的画作,就在这一年,他获得了威尼斯共和国首席画家的地位,被称为西方油画之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提香的作品旁边,我们看到了他的同学,威尼斯画派另一位著名画家乔尔乔内的《加塔梅拉塔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画中两个角色被认为是出生在纳尔尼的著名雇佣兵领袖加特塔姆拉塔和他的儿子安东尼奥。与列奥纳多·达芬奇一样,乔尔乔内留下的画作却非常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来到卡拉瓦乔的房间。他在艺术史上被称为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同时是巴洛克时期第一位艺术家。他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决斗过、杀过人、越过狱。他的画中带点儿暴力和血腥,给人一种恐怖感。 </p><p class="ql-block"> 《美杜莎》(1597年)是卡拉瓦乔最负盛名的作品。美杜莎来源于希腊神话,头上满是毒蛇。这幅画是在一块盾牌上画的,据说是卡拉瓦乔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高兴地着到了卡拉瓦乔著名的《酒神巴克科斯》。画里的石榴裂开了口,桃子快熟透了,葡萄从盘子里掉了出来,十分逼真。画中的酒神是一个胖胖的男孩,头上戴者用树叶编成的帽子,身穿一件像是浴衣的长袍,向前举着酒杯,似乎没有拿稳,酒好像要从杯里洒落出来。这种形象完全不像是神话中的人物,单看脸部,很像中国唐朝的美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卡拉瓦乔这幅《以撒的献祭》(1603年),描绘的是《圣经旧约》的故事,上帝命令亚伯拉罕摩利亚地的山上献祭自己的儿子以撒,正当亚伯拉罕将要落刀的一刻,天使出现阻止,并用一头羊代替以撒成为祭品。这幅画非常写实,但看起来有点儿血腥,很难唤起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走进乌菲齐这座艺术殿堂,琳琅满目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最让人高兴的是,在此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以及卡拉瓦乔的卓越作品,感受到文艺复兴艺术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