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在网上看过一些把类似真实当作笑话搏人一笑的桥段,可我,不只笑不出,竟反生些许悲凉。</p><p class="ql-block"> 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手机满屋转转着找手机,急了一头汗,仍然没找到。气急败坏地暗骂自已怎么就混到丢三落四的份儿上,一屁股坐在厅里地板上,依手机电话联系人目录挨个打电话,通报自己手机丢了,以后再有以我名义给你打电话,那就是诈谝,千万别上当。</p><p class="ql-block"> 好一个现实版的骑驴找驴呀!</p><p class="ql-block"> 四位老哥们儿在公园打麻将,一位内急去了卫生间,方便后因忘了自已在干啥,径直回家了。那老哥仨竟然也忘了本不缺手儿的,一位说道 :″ 咱这三缺一的,半天了也没人来,今儿拉倒吧!" 说完,仨老伙计自自然然坦坦然然地收起牌,也都拜拜了。</p><p class="ql-block"> 人不到这样的年纪,听后个顶个地会觉得比天方夜谭还匪夷所思,不只可笑,且笑出大天了。然而,一旦也步入了这个行列,且后来居上地自创了若干如此,甚而更奇葩的笑话,定然也就笑不出了。</p><p class="ql-block"> 笑话人不如人,跟着屁股撵上人。老话儿,真准!</p> <p class="ql-block"> 自认自己尚不痴呆,熟悉的也不乏谬夸我属同龄里的佼佼者;可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迫自己也不得不认老服输喽!</p><p class="ql-block"> 每早一个小时的自编操,即自己美其名曰的 ″ 柔性活动 ",每节都要数数计量的。就那几十个数、几百个数,竟时而出现数数就因一恍忽的断篇儿忘个一干二净的现象。有甚时,重数不多时,又断篇儿,又忘了。</p><p class="ql-block"> 门带了,车关了,锁没锁?才走几步,居然毫无记忆。只有回去看看,才敢放心。</p><p class="ql-block"> 一辈子以预则立不预则废为行事圭臬的人,自退休后因自主时间充分,每年一进腊月门儿,便在精心科学制定了备年倒计时表后,严格依表备年。如此,便也常常因早早感受了年味儿而快乐幸福,且又不乏因备年的从容、周到而沾沾自喜。一年大年三十儿的团圆饭吃过,一家老小品着香茶尝着水果干果甜点闲话家常共享春节之乐时,为了早点儿把年夜饺子包完好洗漱换新衣等看春晚,待我起身去和面时才知,家里的那袋面竟然是全面,别说包饺子专用面,就连别样普通面也丁点儿没有啊!大过年的这个点儿,买是买不着了,只能用全面对付了。还自诩备年周到呢!连包饺子的面都没有。这真叫笑话!</p><p class="ql-block"> ″ 咱这叫忆苦思甜,不忘初心。" 除了我解嘲,还能说啥?如此重大失误,一个月白忙!</p><p class="ql-block"> 别说家庭责任,就是在职时,无论份内份外,凡自己能做该做的事,无不主动积极地努力做早做好,宁可身受苦不让脸受热,是一辈子的遵循。这不,居家生活里,每每午睡准点儿起床,第一件事儿就是先把饭焖上,然后再水案备菜。主动倒是主动了,近年竟几次出现菜上桌了,饭还冷灶凉锅呢!却原来,米淘了,汤添了,锅坐上了,电源也插了,就是没摁启动开关。直让人不知说啥是好。</p><p class="ql-block"> 新买了个装随带必须品的小包儿,兴致极好地把东西从旧包移装新包,且为手机放入哪层哪隔儿更合理更安全格外费了点儿斟酌。然而,就在认为一切打理停当,近二十公里从老屋回到新居归置带回东西时,突然发现手机没了。一路不曾翻包,一路不曾停车下车,绝无半路丢失的可能。记忆里,装入过程,甚至手机装包时的心理活动都记得真切,不存在忘装的可能呀!虽如此这般,但手机确真真地没了。我那手机真真丢不起呀!倒不是多高档多值钱,也不是里边有多少钱,更不怕丢了可以补救的人际信息,让我心疼的是那里存储的退休后近二十年随笔而成的近二百篇文章啊!用了我多少心思,用了我多少心血,用了我多少辛苦,用了我多少工夫,只有自己知道。更况敝帚自珍,怎能不痛心疾首于无端顿失呢?如此,唯一能寄希望的,就是那清晰装入的记忆有误,那手机仍在老屋。如此,天再晚、路再远、油再费、人再累,也得返回看看。不然,寝食难安。就此,老两口匆匆折返。急不可耐地奔回后,经老伴拨打震铃,终得找到。怎么会在那个不可能的地方呢?忽而恍然。我曾把手机从包里拿出准备续写几字文章,后因有事停写而随手放那儿了。可气呀!只记住了往里装,却忘了往外拿。老伴半嗔着笑我说:″ 今后就这样了!" ″ 不管怎样,找到就好。" 我笑着回了句。自己清楚,那笑也是苦笑。</p><p class="ql-block"> 如此可笑的事儿,只笑话在家里也就罢了;可有时,竟成了外人的谈资笑料。</p><p class="ql-block"> 新搬家,两次走错楼门。找不到错搬到别家门口的东西竟误以为让谁瞬间偷走了。不待冷静思考,便匆匆报警。待警察赶来查看监控,才确知自己走错了楼门,东西搬到隔壁楼门的同层同号门前了。</p><p class="ql-block"> 人老智昏,惊扰四方。虽警察只有好言安慰而无一句怨言,自己也依然因丢人事小劳人事大而深深自责难已。</p><p class="ql-block"> 这哪是第一回呀!仅在错报警的前一周,也因错走楼门打不开门锁而惊动了物业。同样的笑话仅隔一周发生在同一个人身上,无怪老伴笑说:″ 你快成小区名人了!"</p><p class="ql-block"> 如此名人,不当也罢。</p><p class="ql-block"> 真就痴呆了?不该呀!</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只是个笑话,不管是别人的狂笑大笑坏笑,还是讥笑嘲笑讽笑,抑或自己苦笑讪笑无奈的笑,笑又何妨?怕只怕,因了健忘断篇儿,抑或当下给老年人起的专用新词儿 ″ 高龄时刻 " 而酿祸成灾成难,连哭都无泪了!</p><p class="ql-block"> 锅坐上了,火打着了,人干别的去了。转身的工夫,忘得个一干二净。锅干了,饭糊了,烧漏了,这都事儿小;着火了,烧了自家不说,还殃及四邻无辜。</p><p class="ql-block"> 看孩子,趁孩子睡了赶忙去买点儿菜,买袋盐,买瓶酱油、醋,或其它什么零用紧用。哪敢耽搁,去也匆匆回也匆匆。也就一袋烟的工夫,醒了的孩子竟爬上了窗台。轻者,吓你掉魂。重者,吓你半死,还惊动了四邻乃至消防救援。更甚的,也不乏掉下楼来而成悲剧的。</p><p class="ql-block"> 老人何错?担此天大之过!</p><p class="ql-block"> 老伴年轻时邻里一家老太太带孙子,近晚要给孩子洗洗好哄睡。不想,老太太在把孙子抱坐进浴盆后,竟拎起炉上烧开的一壶水兜头浇下。严重烫伤的孩子治好后,已面目全非。当其时,老太太转过神儿怎样害怕、悔恨、自责不说,单单老头子都气得骂她还活个啥劲儿。</p><p class="ql-block"> 细究如上种种,老人们何错之有何罪之有?要说有,也只能是暗恨暗骂自己的那句″ 老不死 "。</p><p class="ql-block"> 莫笑人老不中用,有道人老即孩童。</p><p class="ql-block"> 细想,哪里只是社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人的一辈子不也如此吗?从生到死,要经历多少波波折折起起落落?生死两头对向而看又何其相似 —— 初生儿到学步前只能躺在床上或摇蓝里与人之将死弥留回推到卧床前,孩子由大人牵手、学步车助力学走路或用儿童车代步与老人拄杖、被人搀扶或轮椅代步,孩子虽会行走却仍趔趔趄趄与老人步履蹒跚老态龙钟。就此可明显确知,孩子出息有多快,老人衰老就多快;孩子成长一天一个样,老人衰老就一天不如一天。</p><p class="ql-block"> 如此两相对比例举,就在于告诉世人,尤其年轻人,请宽待包容老人那些不得已的过失吧!就如你可以理解善待哪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理所当然地犯哪些错误一样,不只不恼不怒不烦不笑,反倒因其天真幼稚而倍感可亲可爱。憾之憾,叹之叹,都懂得老人也如小孩儿,可又几人得有以对小孩儿般的爱心耐心对待老人呢?憾之憾,叹之叹,多见的却是厌老烦老,轻老蔑老,嘲老笑老,视老人为迂腐呆傻,把老人当成拖累牵绊,甚而暗恨何不早死。儿女们互相推诿拒不赡养的,儿女家轮流寄养早一天也不让登门生生冻死的,宁可花钱送养老院一推了之眼不见心不烦的,理所当然理直气壮让老人当免费保姆且以″她老了不得我养"为由毫不感恩的,等等、等等,何一而足。天理沦丧,孝道尽泯,让人瞠目结舌,令人发指切齿。尽管谁都知道,自己早晚也有那一天。</p> <p class="ql-block"> 老人的晚境之窘,似已成了当下老人的共性心病。虽也不乏豁达乐观者,但细听那些听去无所谓的豪言壮语,总可听出点儿无可奈何花落去长歌当哭的味儿来。</p><p class="ql-block"> 亲见一位八十多岁老哥,独住一家档次不低养老院设施用品齐全八十多平宽敞明亮的房间,悠哉闲哉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看去十分安逸惬意的养老生活。老人的晚年幸福,令人羡慕;儿女的不吝花钱,让人啧舌。可就是这样一位幸运到百里难挑一的老哥,竟十分主动热情地把我这只为调研而经他门口一走一过的陌生老弟生生让进了房间,足知老伙计孤寂落寞到何等程度。在听到我并非安慰而是实话实说的对其养老条件之优的盛赞时,连连摇头摆手忙不迭地矢口否定我的赞美 —— " 好什么好!房间再大,也是个鸽子笼,一天天转来转去就这么大个地方。想出去走走,没家人陪着不让啊!怕担责。饭菜虽应时应晌任务似地一天三顿,可在家是想吃啥做啥,在这是人家做啥你吃啥。大锅菜,炖是炖,炒也是炖,就连炒蒜薹都带汤的。</p><p class="ql-block"> 听到老哥的极度不满,并因闲扯得知他是公安系统退休养老金不扉时顺口问了句 :" 那你怎么不在家养老呢?这一个月八千多的费用,僱个保姆也用不了呀!" ″ 人老了,就不遭人待见了!这人家多领静。" </p><p class="ql-block"> 这话题不能再唠了,老哥的满腹无奈,早已溢于言表。告别老哥后,那高大挺拔的身躯,那当年一身警服的英武,那到今天仍不迟钝的清醒里的无奈,竟让我五味杂陈挥之不去 —— 再刚强的人,也不得不屈服于老。</p><p class="ql-block"> 又一日,看到一则消息。家附近的地铁站里,工作人员注意到一不太老的老人已在那里徘徊了近两个钟头。经问才知,老人因不知自己该何去何从又不知打听才在那里转个没完的。那已近乎痴呆的所谓老人,才六十二岁。太早了点儿吧!</p><p class="ql-block"> 类似真实在经历多了后,自然迫你不能不去思考人人都得面对的老境该如何应对。</p><p class="ql-block"> 含适老养老在内的任何事情莫不如此 —— 主动应对,胜似被动接受。</p><p class="ql-block"> 老之将至,谁也不能拒绝。推迟延缓衰老,并非一无办法。依达尔文 ″ 用进废退 " 的生物进化理论,尽可能地高效使用自已的肌体机理,便是最有效的不二之法。其中,预防老人痴呆除少不了健康肌体的支撑外,有效高效使用大脑,应为重中之重。</p><p class="ql-block"> 一位重患老年痴呆的作曲家,虽然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认识了,但却能清晰准确地记住自己谱写的曲子。由此可知,在什么地方用脑多而专,什么地方的遗忘率就低,甚而无。</p><p class="ql-block"> 一如一些老科学家,九十多岁了还作为首席带领团队搞科研攻关,宝刀不老。一如一些老画家,期颐已过还可精神矍铄地进行艺术创作,活力四射。一些老作家,虽已眼花手拙却依然深耕不辍,笔力不减。小时堡子里有位老三铁匠,年愈九十了还在炉前叮叮当当掌钳,用他的话说,″ 一天不轮锤浑身难受"。还有不少身边的老人,但得自已还能动,绝不倚赖儿女,更不烦劳社会。</p><p class="ql-block"> 想来,如上之老,没有几人是因不得已为生计而动吧?老而不苶,老而不呆,老而不钝,老而不傻,尽在一动之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知道,一辈子都不曾有多大作为的人,到了这把年纪,再怎么动也不会有什么建树了,所以压根儿不曾奢望。唯求多保留几年清醒,少闹点笑话,努力不遗人笑柄,足矣!</p><p class="ql-block"> 就此,乐与诸多同龄分享探讨关乎适老缓老的亲历与体会。</p><p class="ql-block"> 勤于家务者,老得慢。</p><p class="ql-block"> 家务,是个绝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务必凭耐心责任心久久为功的事儿。家务,是个可粗可细,可多可少,可急可缓,弹性极大的事儿。家务,是个可男可女,可老可少,可你可她,分工不那么严格的事儿。家务,是个不干也可推,干了也未必看得见的事儿。就此,家务便也成了最长久、最无负担、最无压力,又可尽展才气能力,尽昭爱心耐心,尽享家居快乐的健脑健身平台,且无争无抢无妒无恼。</p><p class="ql-block"> 勤于动手者,老得慢。</p><p class="ql-block"> 十指连心,不单单指疼痛传导,更指因了经络相通的外内互促。手动即心动,练手即练心。写写画画、吹打弹拉、手工剪纸、手舞足蹈、五禽太极,哪怕这些来不了,拳打脚踢、舞枪弄棒也行。退一万步,任何可以腾出手的时候,抓挠几下总该行吧!倘若,连手机上写几个字发条信息都懒得了,连吃虾剥个皮儿都懒得了,连手搓几件薄衣裤都懒得了,连扫扫地擦擦灰都懒得了 …… 这也懒那也懒,你不老谁老,你不呆谁呆?</p><p class="ql-block"> 勤于动脑者,老得慢。</p><p class="ql-block"> 大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作为生命机能调节主官,不要说失灵,即使稍显迟钝,都会让人的生命活动大不灵光。如果说哀莫大于心死,那么,呆莫大于脑残。这里所说的残,并非先天缺陷,而是后天经久少用、懒用,乃至不用功能渐次消减而致的自残式 ″ 脑坏死 "。大脑不似膝关节要省着用,也不似眼睛要精心着用。人的诸多部件儿中,最不怕勤用、多用的,就是大脑。</p><p class="ql-block"> 作为赋闲之人,如何用脑?甩八冲记牌,还是搓麻数张?非也!窃以为,脑越动心越静者,为好、为上、为要。</p><p class="ql-block"> 即使你不屑于阅读、鉴赏、吟诗、作赋、撰文、命对之类的清雅孤高,你可以对弈、射谜、数独、拼图,乃至掰掰魔方、解解九连环、琢磨点儿小魔术嘛!</p><p class="ql-block"> 经多年实践、尝试、筛选、扬弃,窃以为,定时定量强制背诵精典古诗文为上乘之法。它可以集打发时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愉悦身心、陶冶情性、强化记忆,场所不拘、四季皆宜、时间由之等诸好于一法。</p><p class="ql-block"> 腹有诗书气自华,防老杜痴中又渐进了修为,何乐而不试?</p><p class="ql-block"> 设若什么都引不起你的兴趣,甚而连个微信交流、微信付款、网上博览都拒绝的话,那速老速呆不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吗?</p><p class="ql-block"> 知道,千法万法都无法阻挡人之老去,只不过是积极主动地想方设法在渐次老去中少出点儿洋相,少闹点儿笑话,让自己老得自得,老得快乐,老得有尊严。仅此而已,岂求他哉!</p><p class="ql-block">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p><p class="ql-block"> 看看人家刘禹锡何等胸怀格局,有这等乐观豁达,老有何怕,笑又何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