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节气冬至 林夕草堂学习随笔杂谈第27期 中华黄帝开元4721年甲辰龙年

林夕草堂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甲辰冬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至时节大如年,曾为人间小团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周公土圭测影法,大吉之日岁首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阴伏阳升始转换,人体对应大自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事更新向内求,生命智慧得康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font-size:15px;">【一家之言 姑妄言之 絮絮叨叨 不足为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节气冬至》</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中华黄帝开元纪年4721年十一月廿一(甲辰龙年丙子月己未日),西历公元(耶稣诞辰纪年)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 距中华黄帝开元纪年4722年(2025年)乙巳兔年春节还有38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今天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具有时令标记的意义,也曾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又称“亚岁”、“冬节”等等。</p><p class="ql-block"> 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被视为岁末年初的交汇点,也是阴阳转换的关键时刻。人们认为,冬至这一天,阳气开始逐渐上升,阴气逐渐消退,象征着新的循环和生命的开始。因此,冬至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被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p><p class="ql-block"> 古代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即春节(又称元旦)。周代时正月就是现在的农历十一月。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由于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强行分开的原因,冬至的重要性仍旧仅次于过年,因此人们就有了“冬至大如年”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这一期,就和您一起聊聊《中国传统节日最重要节气冬至》。</p> <p class="ql-block"> 今天11时22分20秒,我们将迎来甲辰龙年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冬至节。</p><p class="ql-block">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陈志岁《载敬堂集》载:“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又谓,冬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p><p class="ql-block"> “长至”,是基于古人对天象变化的观察: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所谓“日南之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此后的白昼,便一天天延长了。</p><p class="ql-block"> “亚岁”,就是仅次于元旦(即今之春节)。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会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p><p class="ql-block"> 以冬至为节日的传统,可以朔源到距今大约2200多年前的周代。当时国家即有于此日祭祀神鬼的活动,以求庇佑国泰民安。到了汉代,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皇帝于这一天举行郊祭,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这个规矩,其后一直沿袭。魏晋以冬至贺仪“亚以岁朝”,并有臣下向天子献鞋袜礼仪,表示迎福践长;唐、宋、元、明、清各朝都以冬至和元旦(今春节)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东京林华录》、《帝京景物略》等均有记载)。特别是在南宋,冬至节日气氛比过年更浓,因而有“肥冬瘦年”之说法。</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由汉及清,从官方礼仪来讲,说冬至是“亚岁”,乃至“大过于年”,绝非虚话。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之传统的承袭,因冬至日总在十一月初一前后。此外,也与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的观念有关,如蔡邕《独断》中的解释:“冬至,阳气生,君道长,故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土圭测影,确定中土】</b></p> <p class="ql-block"> 冬至的起源,始自一次国家层面的都城规划。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测影,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在当时有着重大政治意义的举动,却成了影响后世几千年的节日之一。 </p><p class="ql-block"> 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周公营洛邑,因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将洛邑立为京师。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何尊铭文》中所说的“中国”,就是说洛邑居天下四方的中心。《召诰》中说:“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土中”和“中国”意思相同。文献记载此说的不乏其例,说明周王朝已把洛邑(成周、王城)称为“地中”、“土中”和“天下之中”。鉴于此,周公受武王之命,居九鼎,营洛邑,把洛邑成周作为统治天下四方的政治中心。</p><p class="ql-block"> “土圭测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国的中心)。这种方法的要义是“树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长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长一丈三尺五寸”(即竖起高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观测,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测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验四时”。 用这种方法测到的就是“土中”洛阳、“洛邑”的理论位置。</p><p class="ql-block"> 圭法测影,一年之始。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周公选取的是经土圭法测得,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由周朝到秦朝,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到来。</p><p class="ql-block">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p><p class="ql-block"> 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强行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p><p class="ql-block"> 在汉代,冬至仍然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冬至习俗,民间传说】</b></p> <p class="ql-block">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p><p class="ql-block">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清嘉录》则直言:“冬至大如年”,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国内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p><p class="ql-block">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p><p class="ql-block">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p><p class="ql-block">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p><p class="ql-block">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冬至传说之一</b></p><p class="ql-block">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p><p class="ql-block">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时恰逢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冬至传说之二</b></p><p class="ql-block">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冬至传说之三</b></p><p class="ql-block">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邂逅冬至,浪漫数九】</b></p><p class="ql-block">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岐。”(唐·高骈)六角形的雪花,飘舞着飞入窗户时,我正坐在窗前,看着那青青的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此时正好登上高楼远望,那人世间一切险恶的岔路都被大雪覆盖了。</p> <p class="ql-block"> 《荆楚岁时记》记载:“从冬至日数起,至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冬至后的第一个九天为 “一九”,第一天谓之 “进九”,第二个九天为 “二九”,依此类推,数到九个九天最后的一天,就到了“九尽”春来之时,谓之“出九”。另据《燕京岁时记》中载:“冬至三九则冰坚。”意思是,从三九起就进入数九寒天中最冷的阶段了。《京房易占》说:“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冬至后第三戌,为腊月最冷者。”后来,一般人们都认为三九天是最冷的。</p><p class="ql-block"> 关于“数九”文化,作者曾在2024年1月27日,林夕草堂《随笔杂谈》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冬季数九歌》中,就“数九”习俗的历史久远、文化韵味,以及“数九”文化中的以文化人、以人化文、寓教于乐、振民育德,作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冬至的地位便不亚于新年。在文人墨客心里,冬至又是如何一番模样呢?请您跟我一起,在寒冬里过节之际,也能感受到文化韵味的熏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冬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杜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邯郸冬至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白居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辛酉冬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陆游</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冬至日独游吉祥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苏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冬至感怀》</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梅尧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冬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朱淑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阴伏阳升,万事更新】</b></p> <p class="ql-block">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意为黄钟律管应合冬至历象,和风催动;阴气潜伏,阳气回升,温和之气逐渐回来了。宋代著名女词人朱淑真的一首《冬至》,让人们从寒冷的冬至节气中,看到了一片春意,一片生机勃勃,一片丰收喜悦之景。</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以五天为一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冬至之时,阴气仍强盛,土中的蚯蚓还在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随着阳气渐升,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p><p class="ql-block"> 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行路难三首》唐·顾况)冬至是阴阳二气交替的时节,民间传统和养生专家的建议提示您,此阶段养生的重点是养心,注意戒怒戒躁,保持良好心境;作息方面宜早睡晚起,避寒就温;饮食方面宜温热柔软,忌生冷坚硬;锻炼时要动静结合,以微微出汗为度。</p><p class="ql-block"> 中医学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艾灸神阙穴是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在冬至前后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穴的方法养生。把艾条点着后以肚脐为中心,熏灼肚脐周围就可以了。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艾灸神阙穴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使人第二年都少生病。</p><p class="ql-block"> 把握阳气初生时,重在一雷复兴起。冬至是“一年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气,冬至对于人的身体与新一年开始,具有极其重要的人与自然的对应关系。您要获得健康么?您要改变命运么?您要获得智慧么?您要生命质量么?不要外求,一定要内求!作为重视修身也好,还是养生也好,对于众多的文化爱好者来说,应该把握住这个一阳来复,万事更新的最佳时期,把握住它的善正发展,对应这一个节气,迎接冬至节这一天的到来,一定要完整把握住哟。</p><p class="ql-block"> 这期就先聊到这儿了。下期跟您一起聊聊《中国传统节日唐朝显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中华黄帝开元纪年4721年十一月廿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耶稣诞辰纪年2024年12月21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资料恐有虚传谬误 敬请知情不吝赐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夕草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甲辰龙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logo《圆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国作登字-2022-F-10229905】</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随形印《鼎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随形——《鬲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