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故事:甘肃路

岁月如歌

<p class="ql-block"><b>  “冬至一阳生”,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将逐日增长,阳气回升,是自然界阴阳博弈的一个分水岭。因此,冬至也被视为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而下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阴阳博弈的分水岭是夏至,有道是“夏至一阴长”。</b></p><p class="ql-block"><b> 自从窗外的观象山,打造了一个景点“节气长廊”之后,只有节气的日子,空闲的时间,都会写个美篇记录一下。去年的冬至,美篇的作品是“冬至说饺子”,饺子好吃,但每年都是这样话题,也是食之无味,且毫无新意。</b></p> <p class="ql-block"><b>  一年一冬至,一年一话题。前几天参观了青岛摄影家吴正中“我的城”摄影展,拍了许多的老照片,从中找个话题回忆一下。《老照片里的故事:甘肃路》,我的少年时代、我的母校、以及后来的高中班主任老师,都围绕在这里生活和学习过。话题从哪里开始讲起,下面找两段当年在甘肃路生活过的市民,老照片后的精彩留言作为引子。</b></p> <p class="ql-block"><b>  @yummy mummy:我的姥姥家住在甘肃路21号,门前种着一棵无花果树,是姥爷生前亲手种下的,现在我们的家庭群名字还叫“无花果树下的一家”。姥姥有七个儿女,一个男生,六个女生,我妈在女生排行老四,全家就住在这个小小的屋子里,七个子女都是从这里结婚离开,我从小就在这里玩耍,长大,在上海路小学上的小学,每天中午都回姥姥家吃午饭。初中高中在六中,还是一样,姥姥家是我的根据地。虽然现在大家都搬离这里,姥姥过世以后,没有人在这里住了,这里也印上了征收的字样,但童年的成长记忆永远不会忘记,23号院有我的童年小伙伴,这片老房子,这条马路有我的童年和青春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老解 2014:我今年87岁,1940年至1950年曾住在甘肃路21号,在杨家大楼的对面。当时我经常一起玩的有李天恩、于为曾、于湉成和纪清仁,很遗憾,他们都离世了。李天恩从小就爱好体育活动,跑得快,后来爱好拳击,最后进入国家足球队。甘肃路6号曾出了一个打破女子百米赛跑全国纪录的运动健将于素泉。当年我们家境贫寒,全家六口人,挤在约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住。前几年,有时我带女儿和外孙们一起回忆我的童年经历,可惜没有老邻居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正在整修中的杨家大楼</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肃路21号前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肃路21号后面的过道⬇️</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支路小学西墙外</b></p> <p class="ql-block"><b>  接着前面的往事回忆往下聊,甘肃路21号是回忆者姥姥家住的地方,我的班主任甄老师住在23号,小提琴家吕思清家的门牌号是27号。青岛的门牌号是按单双号分别排列在路两边,可见这三个门牌号几乎是连在一起的,通俗说法就是门挨着门。写美篇之前,慎重起见,提前做了功课,到甘肃路附近查看了一遍。发现我老师家23号的西侧门上方的“市北区甘肃路副食品蔬菜商店”的痕迹依稀可辨。也就是说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和蔬菜都是在这里购买,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凭票供应的食品,必须到指定的商店。邻居是什么?邻居是指家或住处与另一人的家或住处靠近或邻近的人,住在隔壁另外一家的或附近的人,巧借名人效应,吕思清的邻居们是恰如其分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肃路23号前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肃路23号的后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肃路23号西门</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甘肃路27号吕思清家的旧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裕德里里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希尔顿摩庭首店落户青岛,照片左侧第一位是国际著名小提琴家吕思清,照片右侧的第一位是我同学的先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  吕思清的邻居们,虽然没有我什么事,可是也在附近的上海支路小学上了三年半的学,学校西面的院墙外,就是甘肃路21号后面的过道,学校的北墙外是甘肃路23号(门牌号在上海支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甄老师的家。既然说的是老照片里的故事,与甘肃路相邻的上海支路顺便捎带一笔。这是一条十字形状的、贯穿东西南北的路,在青岛的城市版图上是不是唯一,还有待考证,屈指可数是毋庸置疑的。十字路口的中央,是附近海拔最高的地方,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叫它小北山,后来上了初中,九中教地理的老师介绍青岛地理知识时说,青岛是一个丘陵地貌特征的城市,城区内所谓的山其实就是高地起伏的丘陵,坊间的说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老百姓认定它是山就是山,没有人去较真。多少年后,再次站在这里的时候,才知道这条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如同贯穿东西南北的上海支路一样,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给全占了。住在南面上海路的居民叫小北山、依此类推,住在北面宁波路广东路的叫小南山、住在西面甘肃路陵县路的叫小东山、住在东面武定路的叫小西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站在上海支路中央十字路口拍摄的视频</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穿新鞋走老路·回到从前的母校</b></p> <p class="ql-block"><b>  吕思清的邻居们的范围再扩展一些,历史周期再拉长一点,以十字形状的上海支路为中心,周边的上海路、武定路、宁波路、甘肃路合围形成的“田”字形的区域内。有很多对青岛的发展历史做过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三位。一是解放前的青岛首富,地产大亨刘子山,他在这里建造的别墅群,是青岛最早成片开发建造的建筑群落,也是目前青岛除八大关外,唯一一处大体量、成片区的别墅群。二是卧虎藏龙的作者王度庐,下面有详细的介绍。三是书法家王垿,虽然他的故居前门地址门牌号是陵县路25号,后门出去正对着甘肃路,离吕思清的家不足百米的距离。</b></p> <p class="ql-block"><b>  刘子山别墅群位于市北区上海路-武定路历史文化街区,南至上海路,北至宁波路,东至武定路,西至上海支路,共19栋别墅,建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作为青岛最早成片开发建造的建筑群落,刘子山别墅群历经百年风云变幻留存至今,成为除八大关建筑群外,唯一一处大体量、成片区的别墅群。</b></p> <p class="ql-block"><b>  《卧虎藏龙》的作者王度庐在青岛度过了12年,并在此期间创作了多部武侠小说。王度庐,原名葆祥,1909年生于北京一个贫困的旗人家庭。为了谋生,他曾在河南、陕西、甘肃等地辗转。1937年春,王度庐夫妇前往青岛投奔亲戚,寄居于市北区宁波路4号。这一住就是12年。在青岛期间,他开始了传奇的创作生涯,完成了包括《卧虎藏龙》。在内的30多部小说,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鹤铁五部”系列。</b></p><p class="ql-block"><b> 王度庐在青岛的生活条件较为艰苦,他居住的地方是刘子山别墅群的一部分,修缮前是一栋两层楼的普通民居,后来被改建为多户人家共同居住。尽管生活环境简陋,但这段时光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经典作品都是在青岛完成的。王度庐的创作生涯不仅在青岛达到了巅峰,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武侠小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陵县路25号王垿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王垿故居:书法家晚年的隐居地,王垿故居位于陵县路25号,这座小院是晚清遗老、内阁学士王垿的旧居。王垿晚年定居于此,自称“寄庐”,这里是他的终老之地。王垿与青岛有着深厚的渊源,虽然他不谈政治,但他在青岛的书法造诣颇高,为青岛的知名景点和商号题写了许多牌匾,如崂山的“明霞洞”、春和楼、聚福楼、顺兴楼等。据说,他在京城时就有“有匾皆书垿,无腔不学谭”的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故事,属于我们这个年龄段人的故事,已经渐行渐远,变得模糊起来。每次看到能够勾起我往事回忆的老照片,都会兴奋一阵子,陡然间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人的老是身体机能的下降,精神世界里却是大相径庭,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人老心不老,大概如此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