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相亭佛塔在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公园万佛楼西侧的妙相亭内。佛塔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佛塔置于妙相亭内,此亭雕梁画栋,装潢富丽,结构巧妙,靠48根圆柱支撑。塔为石结构,下为须弥座,八角形,座上为佛塔,高6.88米,平面为十六面,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的“十六应真像赞”。佛塔上的16尊罗汉像石刻为石刻艺术中的珍品。 妙相亭佛塔的基座是十六角形的须弥座,下枋上雕有海浪和假山石,上枋上雕有缠枝西番莲, 束腰中有二龙戏珠和云文图案。塔身的每面各线雕一位罗汉像,每位罗汉的上方镌刻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御制贯休画十六应真像赞》。塔身上有塔檐,檐下雕有腾龙,眼角各雕一狮子头。塔檐顶上有一层须弥座,上面雕有双龙戏珠和宝相花等图案。须弥座上方又有一层檐,外形象一顶唐僧的毗卢帽。塔檐顶上的塔刹是一座小型的覆钵式塔。 石塔上的十六罗汉像是五代时禅月大师贯休所画,真迹原藏于杭州孤山的圣因寺内。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在第二次南巡时看到了这十六幅罗汉像,他根据梵经改正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赞文。后来杭州孤山圣因寺住持僧明水募资,将五代时贯休和尚画的十六罗汉相临摹成石刻,乾隆诏令建塔,把十六罗汉像镶 妙相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亭的底平面呈“亚”字形,由 48根直径50多厘米的红漆圆柱支撑。上部为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宝顶,结构精美秀丽。佛塔位于妙相亭的中心,全部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塔高6.88米,塔座为石雕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双龙戏珠”等图饰。塔身的16个面上,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题像赞》。塔身的转角处为石雕圆柱,塔身上部有一层圆形石雕塔檐。塔刹由攒尖宝珠组成。妙相亭及其佛塔的建筑结构非常精美,因亭内16尊罗汉像仪态古朴、庄严,故被称为“妙相亭”。<div><br></div><div>这种塔亭一体的建筑形式,在我国乃至国外都是绝无仅有的。虽然历经200多年的风霜雨雪,但由于有亭子的遮护,所以这些画像中的多数仍然清晰可辨。贯休的这组《十六应真像》,笔法曲折圆润,遒劲紧密,犹如铁线描就。所刻画出的诸罗汉均毛发浓密,高鼻深目,带有早期罗汉梵相特点。他们的神态,各具人世间喜、怒、哀、乐等多种表情:有眉长拖地,慈眉善目者;有高鼻巨口,喜笑颜开者;有宽额火眼,金刚怒目者;也有闭目养神,神态安详者。再以经书、念珠、香炉、手杖、草鞋、柯木、石凳衬托其间,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人物的气质神韵,生动地再现了僧侣苦苦修行的坚毅、虔诚的性格特征,营造出隐士遁迹山林修身养性的高远意境,寄托了画家渴望宁静生活的强烈愿望,给人以深刻而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人稍感遗憾的是,雕刻其上的《乾隆御题像赞》却字迹模糊,无法一一辨识了。<br></div> 据传,乾隆皇帝回京后,仍对《十六应真像》念念不忘。他下诏专门建妙相塔,用以珍藏贯休的《十六应真像》及他的另两轴作品《七佛像》和《灵鹫就法像》。乾隆帝指定如意馆的玉作,把“十六罗汉图”临绘后,镌刻在塔形石幢上。后又下诏盖了妙相亭,以保护佛塔。 妙相亭由48根圆形立柱支撑,为八角重檐攒尖顶。亭中有八角形须弥座,上为十六面石结构佛塔。塔身镌刻有五代后蜀名憎贯休所画的十六位应真(罗汉)像,仪态古朴庄严,因此得名妙相亭。<br><br> 此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是阐福寺内万佛楼的附属建筑。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的侵蚀,塔上的罗汉像和乾隆的御笔完好如初。 北京北海公园的隐秘瑰宝:妙相亭<br>在北京市西城区的北海公园,有一处鲜为人知的宝藏——妙相亭。这座佛塔位于万佛楼西侧的妙相亭内,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妙相亭不仅雕梁画栋,装饰华丽,结构精巧,而且由48根圆柱支撑,显得格外壮观。<br><br>佛塔本身是石结构,高6.88米,平面为十六面,塔座为石雕须弥座,须弥座束腰部分雕有“双龙戏珠”等精美图案。塔身摹刻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名僧贯休所画的《十六应真像》和《清乾隆御题像赞》。塔身上的16尊罗汉像石刻,更是石刻艺术中的瑰宝,仪态古朴、庄严。<br><br>妙相亭的建筑结构非常精美,上部为八角形重檐攒尖顶,灰筒瓦,绿剪边,绿琉璃宝顶,结构精美秀丽。佛塔位于妙相亭的中心,全部由汉白玉石雕筑而成。妙相亭及其佛塔的建筑风格独特,因此被称为“妙相亭”。<br><br>妙相亭不仅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建筑,更是一处充满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如果你有机会来到北京北海公园,一定不要错过这个隐藏在喧嚣中的宁静之地 文字资料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