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记忆】供销社的回味

泰伯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泰伯</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901691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家乡,心中念着【我们都是60 后】美友圈的“往事记忆”栏目,特意前往曾经就读的学校老校址,意图拍存一些素材。本以为校门口那十多级石阶会依旧在原地,却看到一条宽敞的马路代替了原来的上坡路。早先被踩得光滑的长条石阶,不知去向。学校因搬新址,老房子也早已在很多年以前就被拆除。惆怅之时,目光落在老院子里,惊喜地发现最里面的房子还静静地伫立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近细看,门上“坪上供销社”五个大字虽已斑驳破旧,却仍隐约可辨。门框上有一块红色的牌子,上面有:“危房危险,禁止靠近”的字样。而旁边那间屋子更是倒塌了一半有余,透着无尽的沧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大队的“坪上供销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忆中的供销社,于我而言就像一个魔法宝库,无所不有。洋油、散装酒、酱油和大颗粒盐,还有饼干、水果糖、农具、针头线脑及各类布匹。那时,家中照明用的是洋油灯,点火要用洋火。打洋油时只需拿个玻璃酒瓶,塞块布或木塞在瓶口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供销社工作人员的女儿与我同班,我曾无比羡慕她,能随意享用店内美食。看到她在柜台里面做作业的样子,觉得她浑身都充满了甜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柜台里有几个很大很大的土陶坛子,里面分别装着酒、酱油。有人来买的时候,营业员就用酒海和漏斗操作。经常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的成年男子来打酒。营业员把酒打在一个饭碗里,递给买酒的人。男子就站在柜台外边,也不需要下酒的东西,却也能悠然自得地小口品酒。若碰到好友,便共饮一碗,酒尽人欢。</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七字形柜台,将一间大房子一分为二,仅留的一个通道,是经常锁着的。柜台足有一米二高,颜色乌漆麻黑,小孩子要抬起头才能看到营业员。供销社的大厅里是放着几个长凳的,供来买东西的人休息。大厅外面的天井很宽,是与两户人家共用的,平时一般也有长凳放在那里。供销社是社员爱去的地方,闲暇时大家聚在这里聊天,热闹非凡。</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房子是解放前涟源商会会长康涤原的住处,高大而宽敞。从大门进来,要穿过三道门才能到达最里面的供销社。如今,前面两道大门早就不见了踪影,而最里面的大门看似仍是当年旧物,紧闭着,不知里面是不是还住着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的学校也是康迪原的房子,环中间的方方正正的大屋一圈,周边房子与中间大屋隔着一个比两个篮球场还要大的操场。据说1945年的时候,涟源街上曾有2000多人到这里借住躲避鬼子,可见房子之多之大。而供销社使用的房子是最里面最安全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站在老供销社门前,想找个人来问问,却没看到人影,只能惆怅而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供销社,承载着我儿时的很多美好与怀念。它见证了我啥也不懂的童年,到质朴与纯真的少年(我在供销社这里的学校初中毕业的)。那些邻里间的欢声笑语、孩童时的羡慕憧憬,都被它一一收纳在大气的雕花窗格里。它更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标记着物资相对匮乏却人情浓郁的过往,从这里能探寻到先辈们努力生活、勤劳质朴的身影,能感受到社会发展的坚实步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站在这残垣断壁前,我深深地感受到岁月的无情,当年高大豪华的地主庄园,变成人人离不开的供销社,如今又变成请勿接近的危险之地。时间改变了它的容颜,却无法磨灭我心中这份深深的眷恋。它如同一首悠扬的老歌,在记忆深处低吟浅唱,每每回味,都能让灵魂得到宁静与慰藉,成为我心中一抹永不消散的家乡味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