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日月如梭,又逢年尾,不禁回想起54年前——1970年12月24日我们穿上绿军装,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25日开赴到山西省洪洞县进行了新兵训练。初进军营,新鲜的生活,紧张的训练,给我们一生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 1970年参军入伍录取通知书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25日,后字313部队从沽源县和张家口市里招的新兵,在张家口南站集中出发。怀安县新兵则从柴沟堡车站乘车。中午,张家口市兵站给我们做了猪肉炖粉条和馒头,大家美美吃了一顿。因为,我提前告诉家里新兵要在南站中午停留吃饭,所以父母兄弟和同学都到南站前来送行。</p><p class="ql-block"> 下午,二点多钟,一列军用闷罐列车从张家口南站发车,拉着我们这些新兵向西北方向急驰而去。</p> 1970年时张家口南站旧景 <p class="ql-block"> 参军入伍时乘坐的闷罐车</p> <p class="ql-block"> 我们新兵乘坐的火车途经柴沟堡、阳高北上,到大同后,折转向南,沿着北同蒲线,一直开到山西省洪洞县站才停下。</p><p class="ql-block"> 火车到洪洞县站,已经是晚上了。我们下了车,队伍集合后,出了县城,大家背着背包,拿着各自的东西,紧紧跟着队伍,摸着黑,深一步浅一步的走在乡间土路上,急行军走了十几里路,到了新兵训练的地方。因为是晚上到的,也看不清周围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亮了,我们集合去吃饭,才看清这个山西晋南小村的面貌。当时是冬季,在坝上早已经是冰天雪地,滴水成冰,但在这里,空气清新,土地湿润,一点都不感觉冷。尤其让我惊异的是这里人们大都住在窑洞里。 </p> <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时住的“地坑院”窑洞</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在山西待的时间长了,才了解了晋南住窑洞的历史。原来山西地处黄土高原,黄土质地坚硬,开挖洞穴不易倒塌,再加木材较少,所以自古以来,窑洞一直是山西不少山区民居的一种重要形式。过去晋剧戏里,群众所熟悉“王宝钏寒窑受苦十八年”的故事,相传就发生在山西南部地区。新兵训练时,我住的就是这种窑洞,对它的优点是有深刻体会的。</p><p class="ql-block"> 山西晋南的窑洞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窑洞不同,它是“地窑”式窑洞,在建筑学上称为:“地坑院”。修建时,农民从黄土平地先挖四方形深坑,然后在坑四周打出窑洞,并在坑旁挖出一条斜坡“窑漫道”做出入口。土窑洞的前脸用砖或石砌成,装有门窗;有时内部也用砖石砌于黄土外表,再抹上泥灰,甚至油漆彩画墙壁,更有一种风格。这种地坑院窑为圆拱形,坚固耐压,冬暖夏凉。 </p><p class="ql-block"> 山西“地坑院”几家人杂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共用一眼水井,合用一处茅厕,同甘共苦,充满温情,构成一个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即古诗歌谣谚中所说“院落地下藏”、“平地起炊烟”、“车从屋顶过”、“声由地下来”的独特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新兵连后,部队给大家发了领章和帽徽,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我们真正成为了一名军人。星期天,战友纷纷到洪洞县照相馆拍照,给亲朋好友寄去穿新军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作者新兵训练时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兵站接兵团到张家口地区接新兵,接兵团长由兵站副参谋长郑喜武担任。部队在张家口地区沽源县、怀安县和市区共接新兵800人。为了组建兵站篮球队和文艺宣传队,在新兵中,有目的地征集了有文体特长的篮球队员、宣传队员及部分医院女兵。</p><p class="ql-block"> 同年,由太原办事处统一组织,兵站到北京市海淀、朝阳区及房山、顺义县接新兵100人,其中女兵居多。</p><p class="ql-block"> 1970年接来的新兵由兵站集中在洪洞县冯张公社部队农场进行训练,共分为四个新兵连,分散在农场周围的秦壁、姚庄两个村里,其中80名女兵在新兵四连编成两个排。</p> <p class="ql-block"> 张家口接兵团长郑喜武副参谋长和警通连干部战士合影</p> <p class="ql-block"> 当年穿戴的红五星红领章军服</p> <p class="ql-block"> 军用挎包</p> <p class="ql-block"> 军用水壶</p> <p class="ql-block"> 当年发的塑料凉鞋</p> <p class="ql-block"> 学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曲</p>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新兵三连驻在洪洞县秦壁村,连长王海东、指导员郑和联、副连长李保松、副指导员赵小根。我分到一排四班,排长符明权,四班十三个人,一名班长,十二名新兵。因为我当兵前在公社武装部工作过,连里就让我担任了副班长。</p><p class="ql-block"> 我们四班长是一位个子不高,1968年参军的河南籍老兵,名叫李正富,为人淳厚质朴,军事动作麻利,一看就是朴实厚道、严肃认真的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住在秦璧村一户老乡家新楦的三间窑洞里。中间是堂屋,东西各一间,西屋大一些,每屋都有一盘炕。我和高建中、张玉清、刘振江、曹国生,五名战友住东屋,另外于荣、孟海、张守权、刘建、徐长清、郭福生和白金,七名战友住在西屋。班长自己在地下铺了些稻草打地铺。我们都很过意不去,纷纷要求班长到炕上睡。班长婉拒了大家,一直坚持睡在地上,让我们非常感动。</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是每一个军人从军必不可少的第一课。更是由一名普通老百姓,转变成为一名合格军人的必然过程。通过训练培养和改造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培养团结紧张的作风,这是部队取得战斗胜利的基础。从而懂得令行禁止,明白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练就军人胆量和革命精神;练就聪明智慧和强键体魄;练就挺拔军姿和军容风纪。让你从此即便是在百姓中,也能尽显与众不同的军人气质。</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起床,整理内务是必修课,也是我们这些粗手大脚小伙子最感头痛的事。被子必须叠成豆腐块儿状,白床单要干净整洁,所有物品摆放都要井然有序,横平竖直。每周连排都要进行内务检查和评比。</p><p class="ql-block"> 我们新兵三连的伙房在村北一座破庙里,用砖临时砌的锅灶,炊事员是从部队调来的老兵。我们新兵每天轮流去帮厨,担水、洗菜,干些杂活。就歺必须排队唱歌,用白瑭瓷盆打上饭菜,一个班战士围一圈儿在外边蹲着吃。如果天气不好,就把饭菜打到驻地屋里吃。 </p><p class="ql-block"> 队列训练,看似简单,但基本动作做规范了也不容易。立正,稍息,报数。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齐步走,正步走,踏步走,立定。站军姿。敬礼等等,都有规范的教程和动作要领。</p> <p class="ql-block"> 内务整理的如此整齐</p> <p class="ql-block"> 新兵进行射击训练</p> <p class="ql-block"> 新兵刚训练中发生的笑话很多。有的新兵,班长发口令让他向左转他向右转。向右转他向左转。向后转和战友撞脸。齐步走顺拐。正步走踢不开腿。立正站不稳。要求站军姿挺胸抬头,他非撅屁股,……等等。</p><p class="ql-block"> 新兵连各班班长和排长,都是抽调出来军事素质过硬的老兵来到新兵连任职。他们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有时一个动作做不到位就需要反复练习。我们天天晚上还要自觉加练。胳膊和腿都很累,全身酸疼。但没有人叫苦和累。 </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新鲜而紧张,我们经历了队列、刺杀、射击、投弹等各种训练,每天下来都腰酸腿痛,非常劳累。但最怕的就是夜里紧急集合。正逢半夜,你睡的正香,突然急促的哨声把你从从梦里惊醒。班长急促的喊:“四班紧急集合!”</p><p class="ql-block"> 部队夜间紧急集合规定不准开灯。只能黑古隆冬凭个人感觉穿衣服,打背包。大家因为没有经历过夜间紧急集合这个科目。所以都很紧张和着急,大家在慌乱中,裤子、袜子、腰带都不知道放在那里。因为睡的是通铺,经常是相邻睡觉的两个人为一件衣服而互相拉扯,都认为那紧急集合时衣服相互穿错,相互拉扯并互不相让,因为分不清衣服是谁的。相互穿错了棉鞋才倒霉,小脚穿大号鞋还凑合,大脚穿小号鞋可就夠呛。时间要求太紧,容不的你和别人去换,只好自已勉强穿上坚持走。大家匆匆跑到院中集合,有的棉衣没系扣,敝着怀跑出来的,有提拉着裤子跑出来的,有穿反了棉裤跑出来的,有的扣子系错位跑出来的,有趿拉着棉鞋跑出来,什么洋相都有。</p><p class="ql-block"> 排队刚站好,气还没喘匀,连长就喊口令:稍息,立正,向左转, 跑步走!跑得全是坑坑洼洼不平的乡间土路,更要命的是,在慌乱中,衣服还没有穿合适,背包也没有打好,只好一溜歪斜的背在身上。</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刚开始时,晚上紧急集合,还要跑十几里地,真是丑态百出,丢盔卸甲,狼狈不堪。但后来搞了几次紧急集合,我们也有了经验,就能从容应对了。</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时,生活艰苦,节奏很快,训练强度很大,但是,战友们苦中有乐,编了许多生动有趣的顺口溜:</p><p class="ql-block"> “看战友,不一般,小伙个个好青年。 </p><p class="ql-block"> 乘敞篷,坐闷罐。保卫祖国是心愿。</p><p class="ql-block"> 当新兵,来训练,喂猪帮厨抢着干。</p><p class="ql-block"> 大锅菜,没肉片,香喷喷的一顿饭。</p><p class="ql-block"> 齐步走,向前看,抬头挺胸走直线。</p><p class="ql-block"> 训练场,勇当先,每次考核准过关。</p><p class="ql-block"> 学雷锋,做好事,饭前唱歌猛使劲儿。</p><p class="ql-block"> 好战友,似弟兄,不分东西南北中。</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说一说,新兵乐事特别多。</p><p class="ql-block"> 大姑娘,眼前过,齐步正步都走错。”</p><p class="ql-block"> 当时,新兵和当地老乡同住在一个“地坑院”里,每天早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清理厕所、打扫院子、帮老乡家担水干活,军民关系处的非常融洽。</p> <p class="ql-block"> 新兵在进行队列训练</p> 现仍保存的秦壁村旧民居(2020年) <p> 我们新兵训练所在地山西省洪洞县历史悠久,最著名的就是和明朝大移民有关。</p><p> 明朝初期,因多年战乱,许多地方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所以,官府就组织山西人移民到全国各地,因为洪洞县移民最多,官府在洪洞县广济寺“设局驻员”,成立移民管理机构。广济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古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凡被迁的山西人,都集中到大槐树下,登记造册,编队迁移。</p><p> 因此,大槐树下就成了当年移民集聚之地。移民在告别故乡时,频频折槐为记,临行时便把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记在心里,世代相传,形成了后来在广泛流传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p>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古迹 <p class="ql-block"> 晋南的春天来的早,二月柳树已经吐出嫩叶,田边的小草也绿了。紧张、劳累、新鲜的新兵训练的日子,虽然每天过得很慢,但回头来看,也很快,在不知不觉中,近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了。新兵训练结束后,新兵分配到兵站机关、所属各仓库和181医院等单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新兵训练结束,即将分别的时候,我们和排长、班长到洪洞县照相馆拍照留念。大家都很留恋这段短暂而又不平凡的经历,它将在我们军旅生涯中留下深刻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新兵三连四班与排长符明权班长李正富合影</p> <p class="ql-block"> 新兵三连二班战友合影</p> 沽源县小河子公社新兵赵秀根、高凤友、白玉江和作者与符明权排长合影<br> <p class="ql-block"> 1975年从部队回地方后,我经常想起那火热的新兵生活,回忆在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但一直没有机会故地重游。</p><p class="ql-block"> 31年后,2006年11月我参加河北省政协赴山西学习考察团来到洪洞县,看到当年的大槐树遗址现在已经建成了占地百亩的“古槐公园”,成为寻根祭祖园。洪洞县每年清明节都要在这里举办隆重的“寻根祭祖节”。有来至海内外上万人在刻有“古大槐树处”字的石碑前,祭奠移民先祖。我们当年新兵训练的乡村变化非常大,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洪洞县秦壁村新貌 </p><p class="ql-block"> (2020年高建中战友摄影)</p> <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洪洞县冯张村姚庄 </p><p class="ql-block"> (2020年高建中战友摄影)</p> <p class="ql-block"> 洪洞县大槐树遗址 </p><p class="ql-block"> (2006年摄影)</p> <p class="ql-block"> 睹物思人,我不禁想起在这里进行的新兵训练生活和共同摸爬滚打的战友。触景生情,有感而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千里之外赴洪洞,</p><p class="ql-block"> 大槐树下寻祖根。 </p><p class="ql-block"> 六百年前迁徙地,</p><p class="ql-block"> 犹闻离别悲切声。</p><p class="ql-block"> 昔日年少赴军营,</p><p class="ql-block"> 汾河流水伴我行。</p><p class="ql-block"> 回望当年军训处,</p><p class="ql-block"> 时过境迁已无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我们这些充满青春活力的新兵,现在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岁月无情,世事无常。当年我们新兵四班十二名新兵中,已有徐长清和刘建先后去世。</p><p class="ql-block"> 五十四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那段难以忘记的新兵训练生活,仍记忆犹新,存满激情,仿佛就在昨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当年的新兵,现在不觉已逾古稀之年。但是54年前入伍的此情此景总是萦绕心头。因为当过兵,人生的史册是就多了一份神圣。忘不了那张神彩飞扬的入伍通知书,从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骄傲和光荣。最耀眼,最通透,最热烈的,是我们像明星一般的“三点红”。</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永远记得激情澎湃的军旅芳华岁月,怀念战友坚如磐石的深厚情谊!</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0日)</p> <div>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