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张廷模·第五十七至六十四讲

龍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廷模:中药学第五十七讲化痰药:天南星、禹白附、白芥子、皂荚、旋覆花、白前、桔梗、前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第二味化痰药,天南星。天南星是天南星科的代表植物,和半夏是同类的,是属于同科的。天南星也是用的地下的块茎,但是个头比较大,它一般的直径可能都有三公分的左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南星作为一个化痰药,基本的功效也是燥湿化痰。作为燥湿化痰药,天南星的温燥的性质和毒烈的性质,就是它的毒性,都强于半夏,温燥的性质和毒烈的性质强于半夏,但是它的止咳祛痰的作用并不优于半夏,所以这个半夏被称为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但是天南星相对就要次要一点,就没有被称为治疗湿痰咳嗽的要药,但是它可以和半夏一样的,用于湿痰或者寒痰的咳嗽痰多,而且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它重要性不如半夏,对于湿痰咳嗽和寒痰咳嗽,因为它的毒烈的性质,温燥的性质更强,但是治疗的效果并不更好,所以它临床的价值相对来说就要低一点。但是在教材上常常有一种表述不是很准确,给同学们造成一种误解。在有的书里面,这个天南星用于湿痰、寒痰的顽症,好像顽痰,就是很顽固的很重的就要用天南星。那么这样不是天南星燥湿化痰止咳的作用就应该优于半夏。那么它为什么又会有那样的表述呢?实际上它主要是指的导痰汤那一类的方剂,那么一般的湿痰咳嗽、寒痰咳嗽,用二陈汤,就用半夏配橘皮就够了。如果比较重的,顽固的一点,只用二陈汤,只用半夏橘皮还不够,再还要加一点天南星这样的药,使整个方的燥湿化痰的作用更强一些,那么对于比较顽固的湿痰或者寒痰咳嗽,对导痰汤来讲就更加适合,并不是说的天南星的单味药和半夏相比较更适合这个顽痰证。所以如果见到这样的说法的时候,实际上它是把复方和单味药没有能够很准确地区别,在表述上有一点问题。所以对于这个天南星的燥湿化痰就掌握刚才我们说的一点就行了。它和半夏比较相似,但是温燥毒烈的性质过之,所以常常可以和半夏同用,用于湿痰或者寒痰咳嗽证。另外呢,由于它的消痞这一类的作用呢,实际上还不如半夏,所以对于湿痰引起的痞闷、痞满,往往就没有用天南星,而是用的半夏,所以燥湿化痰不是天南星的优势,天南星的优势和半夏相比,主要在于祛风止痉,就是一般说的祛风痰,应用于肝风夹痰,它既有祛痰,或者说有消痰的作用,又能够息风止痉,所以它常常用于风痰证。中风、破伤风、癫痫这一类,那么就比半夏用得多。它的优势在这个地方。那么这个消肿散结止痛,它与消痰也有关,与攻毒也有关,这个和半夏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作用一般认为它强于半夏,所以用于痈疽肿痛这一类的天南星比半夏用得多。所以学了半夏以后,天南星就作这么一个简单的比较。由于天南星的毒烈的性质超过了半夏,所以内服仍然是要炮制的,炮制当然也是用明矾、生姜这一类,叫做制南星。生的一般是外用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天南星后面有一个附药,胆南星。这个虽然不是一个正药,但是大家应该要有所了解。参考资料的第三,这个胆南星就是用天南星把它磨细了以后,加在这个牛胆汁里面把它拌匀了,放置很长的时间,这样加工周期很长。那么现在的胆南星,就是把这个天南星制了以后,把它加在牛胆汁里面,再稍稍的蒸一下,这样就用不着放置很长的时间,缩短了这个炮制的周期。这些属于炮制学,我们不管,作为医生我们只知道这个胆南星就是天南星加了胆汁,主要是牛的胆汁,牛的胆汁当然是一个苦寒性很强的药,所以这个胆南星它就是一个性味是偏于苦寒,就不是苦温的了。那么它这个止痉就是息风止痉挛,就不是燥湿化痰,就是清热化痰,它主要治疗的是热痰咳嗽,或者肝热引起的惊风,小儿惊风,或者其他的一些痉挛抽搐。所以这两个药的药性寒温完全不一样,所以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如果对于有热象的一些咳嗽痰多,或者肝风内动,一般就是选用胆南星,这个要有一定的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面我们谈了胆南星的加工炮制的情况,那么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知道了这个天南星是一个温燥的药物,胆南星是一个苦寒的药物。所以在临床上用的时候,是湿痰证、寒痰证的时候就用偏于温燥的天南星,如果是在临床上是热痰证,或者因为热引起的肝风内动,比如说小儿惊风,这样的一些热性病,那么一般就用胆南星。虽然我们没有要求胆南星,但是我们知道它和天南星的区别,那么今后处方的时候也是可以经常使用的。这是关于胆南星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说明,我们书上作为附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我们介绍另一味燥湿化痰的药物,禹白附。通过前面的半夏和天南星的介绍,这个禹白附就作一个一般的了解。这个禹白附也是天南星科的植物,药用的部位也是块茎,禹白附比半夏大一些,比天南星块头要小一些,它们的毒性都是相似的,属于同一类的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禹白附的第一个功效也是燥湿化痰,禹白附燥湿化痰的作用最弱,比天南星还弱得多,当然也没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所以从理论上来讲,禹白附是可以用于湿痰咳嗽和寒痰咳嗽的,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1”里面就谈了这方面的应用。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临床医生主要选择半夏来治疗寒痰和湿痰的咳嗽证,有时候可以选用天南星,很少有选禹白附的。那么我们这里的“应用1”之所以这样子来写是便于同学们学这三味相同的药,在他们学习的时候进行比较,便于记忆,也就是说它的燥湿化痰在治疗湿痰、寒痰咳嗽方面,它的实用价值不大,根本不常用。所以这一点在其它的教材里面没有相应的(说明),这个功效没有相应的主治,这也是可以的。那么有,是便于大家记忆,没有,就说明它不重要。这个加以说明,不然见到不同的教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大家就知道这个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禹白附的第二个功效,息风止痉。这个和天南星一样,而且常常配伍在一起,主要是用于治疗风痰引起的口眼斜、破伤风或者癫痫这一类的都可以使用。这个没有什么显著的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呢,它也能够消肿散结,但习惯上这个禹白附多数说它是解毒散结,就是认为它攻毒或者解毒的效果比天南星或者半夏要略强一点,因为它常常治疗毒蛇咬伤,半夏、天南星很少在这方面使用,所以就认为它的攻毒作用明显一些,实际上在这方面区别不大,对于疮痈肿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这三个药,半夏、天南星、禹白附,我们就以半夏为主药,学了半夏以后天南星和禹白附就作为一个对照。天南星和禹白附更加相似,它们的优势都在于祛风止痉,就是在治疗与风痰有关的一些病证上面。另外呢,它外用消肿止痛的作用也比半夏要强一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关于禹白附的药材,在古代的本草文献里面没有禹白附这样一个名称,就叫白附子。那么大家要知道,白附子不是附子,我们前面学过的附子,就是我们温里药当中常用于回阳就逆的。在古代为什么叫白附子呢?它用的也是毛梗科,属于乌头类的那样的一种植物。现在有的把它叫关白附。这个也是像乌头类的药一样的毒性,也常用于散寒止痛的。这样的一种白附子现在几乎没有用了,现在就用另外一种天南星科的植物,把它的名称就不再用白附子,也就用禹白附。所以以前的古方如果用白附子的,现在在处方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改过来,改为禹白附。这个作为一个了解的药。这三个药当中它最为次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我们介绍白芥子。它来源于白芥,是十字花科的一种草本植物,就是一般说的芥菜,它像小白菜一样的。芥菜有的种子的种皮比较白,那么称为白芥子,有的种子(的种皮)是黄的,称为黄芥子,在中药当中主要用种皮偏白的,所以就是我们这里要介绍的白芥子。当然,有的时候黄芥子也是可以入药使用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白芥子作为一个化痰药,它可以祛痰,也可以消痰,这个药作用于肺,那么它就是温肺祛痰的药,这个也是一个温性比较明显的药,所以它作用于肺主要是温肺祛痰,那么它治疗的是寒痰壅肺引起的咳嗽气喘,它重点在于祛痰,可以促进痰浊的咯出。我们在讲莱菔子的时候谈到了三子养亲汤,其中的一子就是白芥子,用于老年人咳喘痰多。那么属于寒痰的就是用这个白芥子来温肺祛痰。痰浊阻滞在肺窍以后,肺络不通,其实这个白芥子温肺祛痰了以后,它也能够宣通肺络,所以白芥子治疗有的寒痰咳嗽,包括有胸痛,这个胸痛就是肺络闭阻,那么通过它的祛痰以后疼痛会缓解,那也是它通络的效应的一个方面。另外,在过去的中药里面,白芥子除了通络以外还有两个字——利气。利气就是它能够通利肺气,通利肺气严格地讲,不是一个独立的功效。它来自于《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对白芥子的记载就有利气豁痰(作用)。利气豁痰这样四个字,其实对这四个字应该理解为豁痰利气,它通过祛除肺窍之痰,有利于肺气的宣畅,所以祛痰和利气是互为因果的,祛痰是因,利气是果,它并没有独立的利气的作用,因为它不是行气药,所以我们在现在这一版的教材里面就没有保留“利气”二字,那么它祛痰以后自然肺气通利,有时候胸闷胸痛这样一些症状它能够得到减轻,这并不影响白芥子温肺祛痰以及它相应的治疗肺寒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这样一些病证的治疗。那么这个是把白芥子作为一个祛痰药,治疗狭义的痰,那么白芥子如果作为一个消痰的药,治疗广义的痰,它主要是消的是经络之痰,消的是经络之痰,那么它主要就是温经消痰。在临床上呢,主要治疗寒痰阻滞经络引起的一些痈疽和关节的一些疼痛或者局部的麻木。比如说今后大家要学阳和汤,那里面的治疗,就是白芥子主要起这样一个作用,这个寒邪凝滞或者寒痰闭阻出现了局部的麻木或者关节冷痛,或者出现了痈疽,那么这样的方里面白芥子就是温经消痰,通过温经消痰它也可以通经络,缓解局部的一些疼痛。所以白芥子就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应用,一个方面是它作为祛痰药,一个方面是作为消痰药,它的温性都比较明显,都是用于寒痰证,寒痰咳嗽和经络的寒痰证,这个白芥子如果作为祛痰药,那么煎煮的时间在汤剂当中不要过长,过长了对它的祛痰的效果是有所影响,这个是需要注意。另外,白芥子治疗这个寒痰闭阻经络而出现的那样一些病证可以局部外用,把它敷在局部,那么可以让它(皮肤)发红,严重的还可以出现水泡,然后达到治疗的效果,所以有的书上把这样的一种方法叫做冷灸。因为我们用针灸用的这个灸条是要有温度的,把它点燃了以后局部有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它有温经散寒(作用)。那么白芥子它不通过这个物理的这种发热能够刺激这个穴位的局部,达到温通经络,消散痰凝的这样一个作用,所以民间常常把这样一种方法叫做冷灸,能够达到和这个灸条同样的治疗效果。但是有的人局部用了以后对他的刺激会造成局部皮肤过敏,那就不太适合,所以我们这个书上也是谈到了它对皮肤的刺激性。这个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就是在外用的时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的一个药,皂荚。这个不要求,但是大家简单地了解这个是豆科的植物。过去主要是用它结的皂荚来洗衣服。这个药作为一个祛痰药它是比较峻猛的,所以有的时候咳嗽痰多非常顽固,把它祛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少量的让他引起比较明显的恶心呕吐,有利于痰的祛除,(所以)说它类似于西药当中的那种恶心性的祛痰药,那么现在呢,由于它是有毒的药,尤其是口服,很少使用,所以现在一般都不用它,我们对这个药就不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就介绍下面的一个药,旋覆花。一种菊科植物,开的是金黄色的花,它的花朵比(野)菊花要稍大一点,很像那种野菊花,但是有明显的一些区别,注意和野菊花的区别。因为旋覆花又叫金沸草,所以相对来说旋覆花有的时候又叫金沸花,有一个古方,叫做金沸草散,实际上用的就是旋覆花,这是需要注意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旋覆花在当代的临床当中主要是作为一个祛痰的药来使用,它基本的功效是祛痰平喘,当然也可以叫祛痰止咳。它的重点在祛除肺窍之痰,有利于缓解或者消除因为痰阻肺窍而引起的咳嗽气喘,当然它也兼有比较微弱的止咳平喘的作用,但是是次要的,所以旋覆花在临床上用呢,是用于痰多的咳嗽气喘,是作为一个祛痰药来使用的。在古书里面首先记载旋覆花就认为它是消痰的,比如在《名医别录》里面就称旋覆花“消胸上痰结,唾如胶漆”。那么首先把它称为消痰药,但是它的主治证就是咳嗽的时候痰比较多,而且比较粘稠,不易于咯出来,实际上是作为一个祛痰药在使用。所以从《名医别录》以后很多中药书上旋覆花的第一个功效写的就是消痰,那么就沿用了《名医别录》的这个功效术语,但是《名医别录》的这个功效术语的主治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是治疗咳嗽痰多的。如果按照我们现在规范了以后的这个功效术语的话,它就应该是一个祛痰的药,所以我们就把它的功效相应地不再用消痰,而用祛痰,它的适应症就是咳嗽痰多,重点在于痰多。因为它是一个微温的药,所以在临床上真正咳嗽气喘痰多,不论寒热,旋覆花都可以使用,外感也可以使用,感冒风寒,咳喘痰多,或者感冒风热,咳喘痰多。没有外感,肺热或者肺寒的痰多其实都可以使用,那么分别配伍相应的药物。这个(是)配伍的原则,那么有外感风寒的配伍发散风寒的药,比如说配伍麻黄这样的一些药。如果有外感风热的,那么它也可以配伍桑叶、菊花或者牛蒡子这样的一些药使用。如果是单纯的肺寒,那么就(配伍)普通温肺的,比如干姜之类的,或者前面的白芥子都可以。肺热配伍黄芩、知母也是能用的。所以它应用是很广泛的一个祛痰的药,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1”里面就举例说明了这方面的一些应用的简单的情况,自己可以看一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旋覆花的第二个功效就是止呕呃,就是降逆呃,降胃气上逆,也是一个止呕呃的药物。因为它是一个化痰的药,或者是一个祛痰的药,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又认为是痰浊引起的恶心、呕吐,或者嗳气,或者呃逆,实际上在临床这只是通过它来进行分析说明。在临床上旋覆花能够治疗的嗳气、呕吐很广泛,不一定都有痰浊,脾胃虚弱的它可以和补脾胃的人参这一类的(配伍),那么有寒的配伍温胃的,有热的,那么配伍清热的药,实际上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止呕呃的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张仲景的旋覆代赭汤,代赭石汤,代赭石也是一个降逆止呕的,里面也有生姜、半夏这一类的药物,所以这一个方治疗呕吐、嗳气的作用相当好,临床医生一般都喜欢配伍使用,根据不同的证型可以适当地化裁。那么要说明的一个问题呢,就是因为张仲景在《伤寒论》上,这个旋覆代赭石汤主治的嗳气,用的这个“噫”字是一个口字旁,一个意见的“意”。那个不读yi,在这个地方读ai,和这个“嗳气”的“嗳”是同音同义的,那么现在规范,规范了以后,就用于嗳气只用这个(嗳),不再用那个(噫)了。但是我们有的书上呢,还是照《伤寒论》用的那个字,原样把它抄下来,在现在来说就不规范了,我们要知道它和现在这个“嗳”字是同音同义的,不能读成yi气,就是ai 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关于这个旋覆花的功用的简单的情况。那么这个旋覆花是很轻的,在煎熬的时候也是浮在药汤的面上,那么加水的时候也不好掌握药的加水量,那么这个水沸腾了以后它很容易也是把它冲出药罐或者沙锅的外面,那么不便于煎煮,所以一般要求旋覆花作为汤剂的时候要包煎,包煎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便于煎煮,有的说是避免刺激咽喉,其实旋覆花并没有绒毛状的(毛刺),并不明显,所以实际上避免绒毛状的一些(毛刺)部分脱落以后刺激咽喉对旋覆花不是主要的,不像前面辛夷那样,或者枇杷叶也是,这个它主要是便于煎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它对全草——金沸草它的作用是基本是一样,但是作用要弱一些,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个附药,这个不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下面,白前。那么用的是白前这种植物,萝科的白前这种植物,用的根,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做白前根,主要强调它的入药的部位,因为整个这个草本植物它都叫白前,这样是为了把它区别出来,但是我们药典没有要“根”字了,就叫白前,所以实际上它名称叫白前,用的呢,作为一个中药,它也是用的下面的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药的功效很简单,我们这书上就是祛痰、止咳,就像旋覆花一样,它是以祛痰为主的,通过祛痰,有利于缓解咳喘,它也是用于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一般的咳喘,它止咳平喘的作用不太明显,所以主要是痰多的,用它作为一个祛痰的药物。它也是一个微温的药,临床上也是不管寒热虚实,有无表证,都可以配伍使用,这种配伍的原则和前面的旋覆花是一样的。那么现在在有的书上呢,白前的功效叫做降气祛痰,实际上应该把它倒过来,祛痰降气,因为这个痰浊闭阻在肺窍里面,那么肺的清肃下降的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所以就出现了肺气上逆。那么这个痰浊祛除了以后,清洁了肺窍,那么肺窍的清肃下降的功能就正常发挥了,所以就表现出了降气的这样一个效果,所以对于白前来说,降气是祛痰的一个效果,实际上降气就是缓解了肺气上逆,表现出来的就是缓解了咳嗽气喘,所以这个白前的功效,祛痰止咳和祛痰降气、祛痰降逆是一回事。但是,把它降气写在前面,这个有因果倒置,不是先降了肺气再来祛痰,而是祛除了痰以后,它恢复了肺的肃降的功能,所以这个有一个因果不同在里面。这是比较次要的一个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一个药,桔梗。从这个桔梗开始就是偏于微寒的了。当然有的书上说它平性,实际上它也是平而偏寒的。桔梗以前的是偏温的,温性是前面的更明显一些,主要用于寒痰、湿痰的,燥性也比较强,那么后面的旋覆花或者白前温性就比较弱,微温的其实在临床上热证也是可以使用的,那么从桔梗开始就是偏于寒凉的了,或者从平性到寒凉的性质,这个比较明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桔梗作为化痰药这一章的药物,它也是没有消痰作用,主要表现在祛肺窍的痰,所以它是一个祛痰作用很强的药,不但是在中药里面它是一个使用历史很悠久的,从《神农本草经》就开始作为一个祛痰药使用,而且在西药当中也常常把桔梗作为一个祛痰药,有明显的祛痰效果,所以这个桔梗的祛痰作用是很肯定的,但是桔梗和半夏一样,它不但能够祛痰,而且有明显的止咳作用,这个也是在过去的中药书上不太明确的一个地方,就是没有重视它的止咳的作用,过分地强调祛痰,而淡化或者忽略了止咳,所以桔梗既是一个祛痰药,又是一个止咳的药。所以它对于咳嗽痰多,是一个非常好的药,很重要的,是治疗咳嗽痰多的一个要药,加上它的药性比较平和,这个祛痰止咳的效果又相当明显,所以在临床上凡是咳嗽痰多的,不管什么证型,偏寒的,偏热的,有外感的,没有外感的,都使用,但是在兼有外感的情况下应用得更多一些,但是没有外感同样都可以使用,比如说在治疗外感风寒兼有咳嗽痰多的,败毒散这些方里面,都可以使用。就是在一些外感风热,比如说银翘散、桑菊饮,结合一些发散风热的药都能够使用。当然,没有表证的它可以配伍温肺或者清肺的药,那么这个也是我们在讲旋覆花的时候介绍了,只不过桔梗的作用更好,应用得更多一些。这是作为一个祛痰止咳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第二个功效呢,桔梗长于利咽喉,可以治疗咽喉肿痛或者失音,那么桔梗(对于)外感引起的肺气郁闭的可以和解表药同用,如果是热毒壅盛的,它可以和清热解毒药用,如果是阴虚火旺,上灼咽喉,虚火上灼咽喉,它也能够和滋阴降火的药配伍在一起,比如说,玄麦甘桔汤那么就可以用于热毒炽盛,或者阴虚火旺都可以。在张仲景的时代这个就是桔梗汤,就和甘草配伍,都是治疗咽喉肿痛的一个基础的方。这也是桔梗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或者它的应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这个桔梗可以排脓,用于肺痈、肠痈,甚至外痈都能用。其实它有一定的解毒的作用,所以也可以说它是解毒排脓的,对于疮痈初起也能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这是关于桔梗,在我们这个书上就是这样子来表述的。但是传统常常就是强调桔梗的辛味,主要作用在肺经,而且它治疗的部位主要在上焦,就认为它能够开宣肺气,把很多的功效都和开宣肺气联系起来,比如说桔梗的祛痰,也是因通过宣肺有利于痰的咯出,那么它治疗的咳嗽痰多往往有胸闷胸痛,也认为是肺气不宣。那么用了桔梗以后,它通过了祛痰以后,那么这个胸闷胸痛的症状缓解了,也认为它不但祛痰,而且是开宣肺气的,所以比较强调这一点。那么我们这里呢,认为开宣肺气不是一个很直接的功效,比较笼统,所以把它淡化了,但是因为过分地强调这个桔梗开宣肺气,甚至作为一个舟楫之剂,引药上行,对桔梗的进一步认识是不利的。桔梗在《神农本草经》当中有三句话记载桔梗的功效,第一句就是“主胸痛如刀刺”,就认为桔梗本身就有一定的止痛的效果,所以它治疗这个咳喘、痰多、胸闷、胸痛,它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包括疮痈肿痛,包括咽喉肿痛,用的是这个功效。另外,桔梗《神农本草经》认为能够主惊恐悸气。茯苓在《神农本草经》当中也是一个主惊恐悸气的药,后来就变成了宁心安神,在治疗一些心神不定的方当中把它作为安神药来使用,但是桔梗就没有把它(的)功效演变为宁心安神。现代的药理研究(结果)它也是有很强的镇静作用的,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从那方面理解,这个带来了一些问题,我后面要讲。那么桔梗的另外一个功效,在《神农本草经》当中就治疗肠鸣幽幽,就是肠鸣腹泻。这个是什么样一个功效呢?现在还不是是很清楚。所以根据《神农本草经》的记载,那么桔梗一个是止痛的作用,第二一个有宁心安神的作用,第三个能够治疗肠鸣腹泻的作用。这三个作用刚好就可以把它用在我们现在用桔梗的三个方。以后大家要学。一个方就是血俯逐瘀汤,里面用桔梗,其实就是用的《神农本草经》用来主胸痛,把它作为止痛的这样一个药,那就是主胸痛。那么第二个呢,主惊恐悸气,就是天王补心丹当中用桔梗和一些宁心安神的药配伍在一起。那么第三个主肠鸣幽幽,治疗肠鸣腹泻,就是参苓白术散里面要用桔梗。但是现在不管哪一个方,那就过分强调桔梗开宣肺气,引药上行。这三各方都是这样子讲,就不利于在这三个方面去进一步去发掘桔梗的潜在的功效,这在很多程度上就约束了,或者固定了我们的思维,这样子来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是说明了这个方当中桔梗的应用,但是很多地方是没有自圆其说的。比如说这个在天王补心丹,说它是载药上行,引药归经,那么这个天王补心丹大概是十四味药,另外的十三味药都是归心经的,本身就是归心经的药,要用一个不是归心经(而)是归肺经的药,把归心经的药引上去,引到心里面去,这个本身就没有自圆其说。比如说我新到一个城市了,我本身道路都不熟悉,我还要去为那个本身就住在那个地方的市民,我要引他到什么地方去观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吧,不是归心经的药把归心经的药引到心经的地方,所以就过分强调了它升浮的,宣散的,开宣肺气的(特点),就造成了这样一个情况。同样的,在参苓白术散里面也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思维,已经固定了的思维(改变),我们把它发展一步,就研究《神农本草经》对桔梗的三句话,对这三个方肯定能够发掘出桔梗更有用的一些功效,比如说它的镇痛作用,镇静作用,或者对胃肠道一些特殊的作用。当然,这个都是我们以后进一步值得关注的,所以我们里面没有强调这个桔梗宣肺或者舟楫之剂这样子的一些说法。前人已经提出批评,比如说《重庆堂随笔》里面就提到了,前人就说,认为桔梗是舟楫之剂最为多此一举,认为这样子会误人。那么我们现在就是说具体方义分析的时候更多地理解一些功效,不要过多地联系它的性味特征,其实这个是宣肺,开宣肺气,它是接近于性能那个层次的作用,不是具体的一种功效。所以我们就是要求大家掌握桔梗就是祛痰、止咳,利咽、排脓,这四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药物,就是淡化了它开宣肺气。如果今后在考试当中出现了桔梗要选开宣肺气,或者宣肺之类的,大家知道前人过去有这么一种说法,也可以把它选择下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再下面的一个药物,前胡。前胡入药的部位是根,它也是一个伞形科的植物,和前面的柴胡是同一类的,伞形科的。前胡祛痰止咳的作用和桔梗是相似的,或者和前面的白前都是相似的,只不过白前、旋覆花是偏温的,它是偏寒的,实际上这个寒性是不明显,也是对于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也是不论寒热虚实都可以选择使用,主要作为一个祛痰药,也是没有消痰的作用,从旋覆花、桔梗、白前到前胡,这四味药,它都是祛痰的,没有消痰,所以一般不用化痰这个术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这个前胡比较特殊的就是第二个功效,它又是一个解表药,在解表药当中它属于发散风热的药。当然,它的发散风热的作用不强,比较弱的,如果这个功效比较强,肯定就把它放在了解表药,它相对于它的祛痰作用,或者止咳作用,比较次。但是在用它的祛痰止咳作用的时候往往考虑到它的解表作用。所以如果说要考试,在这一组药当中,外感风热,咳喘痰多最宜选用的药物,那肯定就是考的这个前胡,把它所有的功效综合起来,作为它的最佳的主治——外感风热,它本身是一个发散风热的药,又能够祛痰止咳,就是外感风热,兼有咳喘痰多,要首选这个药,而且比较适合选用的,最适合选用的,比如说在这个桔梗、旋覆花、白前这一组药当中,那么我们首先要考虑前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前胡和柴胡,有的医生开处方的时候就称为二胡各用多少。这两个药相似性比较小的,它的来源虽然都是伞形科,但是它相似性很小,微微的有一个相同的都有解表的作用,柴胡和前胡都有解表的作用,比如说在败毒散那一类(方中),柴胡、前胡同用,就这么一点相似的。不同的是主要的,因为前胡最主要的功效是祛痰止咳,那么柴胡除了是解表退热以外,疏肝解郁和升阳举陷是很重要的功效,它是偏于升浮的,(前胡)是兼有沉降的,升浮当中兼有沉降,因为它祛痰和解表也是升浮的,那么柴胡的升浮性更强,所以这两个药没有什么更多的可比性,所以一般不需要比较,就是名称有相混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其他的内容我们明天再来介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廷模:中药学第五十八讲化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竹茹、竹沥、竹黄、昆布、海藻</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大家翻在287页,继续介绍化痰的药。后面这些都是属于清热化痰的药,先开始介绍川贝母。川贝母的植物来源它也是多机元的,我们书上收载了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和这个梭砂贝母四个不同的种。那么这些不同的种呢,它商品药材里面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什么炉青贝,或者松贝、青贝这样的一些名称,但是它都用于商业上。但是在处方的时候,一般都称为川贝母。那么川贝母呢,它用的就是这个百合科这几种植物的鳞茎,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外面的一个大的鳞片,里面一个小的鳞片,紧紧的把它包裹在里面,就是所谓的这种怀中抱月,一个典型的性状特征。那么这个贝母呢,个头比较小,有的可能整个这个高度还不到一公分,很小的,上面是尖的,所以有的又把它称为尖贝。在本草学当中,传统从《神农本草经》开始用的贝母,主要就是指的川贝母这几个品种,等同的入药使用。那么这个川贝母呢,是一个清化热痰的药,它对于肺来说,它主要就表现为清肺祛痰,也称为清热祛痰,它主要就用于肺热咳嗽中的热痰的咳嗽。但是川贝母又是一个甘润的(药),药性偏于甘润,所以又有润肺止咳的作用。所以相对来说,它更适合治疗阴虚的肺热燥咳,这是它最佳的主治,对一般的肺热咳嗽痰热壅滞在肺,也是可以用。我们后面讲浙贝母,那相对而言呢,这个就是浙贝母的优势,那川贝母相对浙贝母而言,主要就是它的甘润的性质,它主要用于阴虚的燥咳,虚证,偏于虚的。另外,也能消痰散结,用于瘰疬、瘿瘤或者乳痈这一类,广义的痰,有消痰的作用,它能清热消痰。但是,临床上一般不会用川贝母,因为这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浙贝母也有,浙贝母因为药源比较丰富,价格也比较低廉,而且作用还强一些,所以一般不会考虑使用川贝母。这个川贝母因为它主要产在四川的西部,或者西北部,就相当于现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自治州就是九寨沟,这样的地区为主。另外,比如说甘肃、云南,也是在部分地区。另外,还有西藏、青海的少数地区也有少量的出产,但是主产地在四川,所以统称为川贝母。它一般都是产在海拔比较高的这种高原的草地上,一般都可能在三千多公尺以上,采挖很困难,分布的范围也比较小,而且也是野生的,所以价格比较昂贵,在临床上主要就用它的比较有特殊的地方,就是它的润肺止咳,当然也能够祛痰,所以用于这种阴虚燥咳,痰比较粘稠,不容易咯出的这种情况。这是关于川贝母的简单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我们和浙贝母对照,来加以一定的说明。这个浙贝母呢,因为它主要产在浙江,浙江又以象山地区为主要的集散地,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做象贝,就是浙江的象山。另外,浙贝母的鳞茎比川贝母明显的大得多,一般大的鳞片可以有三四公分,所以有时候又把这个浙贝母叫做大贝,因为它的个头比川贝母明显的大,称为大贝。这个浙贝母和川贝母都能够清热化痰,对肺来说,都能够清肺祛痰,也有明显的止咳作用,这是相同的。川贝母、浙贝母都能够清肺祛痰止咳,都能够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或者热痰咳嗽。但是川贝母呢,偏于甘润,浙贝母偏于苦泻,它的苦寒性质要强一些。所以在相同当中,川贝母就长于润肺止咳,就是刚才讲的;而浙贝母呢,就偏于清泻肺热,就是痰热壅肺,偏于实证的。所以在内伤咳嗽当中,如果出现了阴虚燥咳,以川贝母为主。如果是外感咳嗽,兼有痰热壅滞的,那么应该主要选浙贝母。这是在相同之中有一点不同的地方。另外这两个药都能消痰散结,用于广义的痰,尤其是痰核凝结,形成的瘰疬、瘿瘤,以及疮疡肿痛,因为浙贝母的苦泻的作用比较强,所以消散痰结的力量也优于川贝母。刚才讲这个川贝母很少用,相对川贝母来讲,浙贝母长期是人工栽培,产量比较大,价格比较低。到目前可能浙贝母的价格也就是川贝母的十分之一左右,在用于第二个功效和相应的主治上的时候,当然用这个价廉物美的,肯定是选浙贝母。所以这个川贝母呢,只有这个理论上的意义,但是我们在学的时候,要知道它有这个功效,它是可以用的,只是因为药材的原因,它不常用而已。这样子就把这个川贝母和浙贝母区别开来了,它们关键就是一个甘润和苦泻的问题。这个从性能方面来说,这个是区别这两个药主要的要点。另外,这两个药现在的文献上都属于十八反的内容,都认为不能和乌头配伍在一起使用的。但是最早十八反出现是在《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的时候,用的是川贝母。现在经过多方面的考证,浙贝母是在明代才开始使用,现在浙贝母的出处在目前的教科书上不太一致,我们现在这个书上浙贝母的出处是《本草正》,这是明确的在本草学里面提到了浙贝母这个名称的,最早的是在这个《本草正》,张景岳的。有的教科书上它写的是另外的书,但是另外的书它不是本草书,它比这个《本草正》略早一点。但是我们这个书一开始的时候体例里面就有一个规定,药的出处是以本草专著为准,如果不是本草专著,很多药在其他的著作里面,尤其是在中医学的著作里面,可能还会更早的有记载。比如说我们后面马上在止咳平喘药当中的洋金花,它最早的记载是《本草纲目》,本草专著,在元代的《世医得效方》,那天我讲过,已经开始使用,中间相差也有很长的时间。另外,比如说明代的一个本草书叫做《质问本草》,当时是日本的一些学者到中国来,对本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中国的一些本草学家或者医学家回答问题的一个记录叫做《质问本草》。那么《质问本草》里面呢,那个描述有一种大的贝母使用,其实指的就应该是浙贝母,但是它里面没有明确的提出,那个个头大的贝母就叫浙贝母,但是也不能就以这个《质问本草》为准,所以我们仍然选的是这个《本草正》。这个就是目前通行的中药教材它有不同的版本,所以有的书上它不是《本草正》,我把这个作一个说明,今后大家查阅资料的时候知道这么一回事。另外的那个教科书上它不是本草专著,而且还不是医学著作。这个浙贝母是明代才开始使用,提出十八反的时候没有这个药,但是现在一般都公认了它也属于十八反,所以我们也要要求。但是这个要求有没有道理?那现在讲不清楚,因为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就是川贝母为什么不能和乌头用都还有待于研究,后来才用的浙贝母,不和乌头同用,那就更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它应不应该是十八反的内容?现在都应该提出怀疑。但是因为现在的《药典》、每一版教材的中药教材因为都提到了十八反,所以今后在考试当中也是要求浙贝母是反乌头的。这是关于两种贝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一味药,瓜蒌。它来源于葫芦科的多年生的草本藤本的植物,这个瓜蒌就是它结的成熟的果实,这种植物就叫栝楼。那么这个葫芦科的植物大家非常熟悉,我们蔬菜里面的瓜类,比如说南瓜、丝瓜、冬瓜、苦瓜这一类,这个瓜蒌就象那个丝瓜,很类似的,很长的藤,上面结的果实成熟了以后,整个统称叫瓜蒌。那么瓜蒌呢,它的组成部分通过我们生活常识,是不是应该有三个组成部分?比如说我们吃西瓜、苦瓜、南瓜,我们见得很多了,这个葫芦科的果实,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它的果壳,果皮,就是外表,这是一个部分。另外里面呢,有那种扁圆的种子。还有果壳和种子之间,有果肉,或者果瓤、瓜瓤。比如我们吃西瓜,吃掉的那一部分,红的,或者这种黄的一部分;南瓜,南瓜的种子长在里面那一部分,瓜瓤的,所以应该有这三个部分。整个瓜蒌把它采摘下来,在药材里面就叫做全瓜蒌,它保留了这三个完整的部分:果皮、果瓤和种子。但是里面那种果瓤呢,有的时候不容易保藏,不容易干燥,它含糖分也比较高,所以经常在贮藏的过程当中霉变,影响药材的质量。所以现在的商品药材当中,全瓜蒌不多,很少有。但是在一些古方上,开处方的时候药名里面强调要用全瓜蒌,全瓜蒌就是多了一个果瓤。这个果瓤是不是有特殊的作用呢?现在也不清楚,不是很明确。但一般这个药材就分两个部分来入药,一个是用它的果壳,称为瓜蒌壳,或者有的称为瓜蒌皮。里面的种子呢,称为瓜蒌仁,或者瓜蒌子,比较规范的名称是瓜蒌壳和瓜蒌仁用得更多。这两个部分它都是清热化痰的药,清热化痰的药它也是(能)化痰,包括了祛痰和消痰两层意思。对于肺来说,瓜蒌壳和瓜蒌仁都能够清肺祛痰,都有明显的清泻肺热和祛除肺窍的热痰。所以在临床上,都可以用于肺热咳嗽痰多,常常和同类的药,或者清肺热的药物配伍在一起。比如配伍前面的浙贝母,还有我们前面清热泻火药当中学过的天花粉。天花粉就是瓜蒌长在下面的根,块根,它(是)同类的,都有一点清肺祛痰的作用,它也可以配伍在一起使用。或者知母、芦根,这些都能配伍。这是对于肺,这是相同的。那么不同的呢,就是瓜蒌仁它也有一点偏润的,也有一点甘润的性质。所以说它不但能够用于肺热咳嗽,对于肺燥咳嗽瓜蒌仁也比瓜蒌壳更加适合一些,这种燥热咳嗽,痰比较干燥的,瓜蒌仁可以使用,但是它的甘润的性质不如川贝母,是偏于有这方面的倾向性。就是这两个部分相对而言,在同中有一点细微的区别,这是对于肺来说,用它的祛痰的作用。另外,它也能够消痰,瓜蒌的消痰呢,主要是消的胸中的凝痰,凝结在胸中。这个痰浊凝结在胸中,那就会出现闭阻胸阳,胸阳就不通,很容易就出现心脉闭阻,出现胸痹,胸闷胸痛。所以这个瓜蒌治疗胸痹的疼痛,能够收到宽胸散结的这样一个效果都与它的消痰作用有关。痰浊凝结,阳气闭阻,所以它常常和薤白配伍在一起。那么薤白呢,宣通阳气,调畅气机。这个瓜蒌呢,主要就是消散痰凝。所以痰凝气滞,胸阳闭阻而引起的胸痹,胸闷,胸痛,那么就用瓜蒌、薤白为主的一类方剂来治疗,它们有一个协同的作用。所以这个宽胸是(与)消痰相关的,因为瓜蒌是一个化痰的药,所以来解释它的机理的时候,往往把它化痰作用和宽胸联系在一起,这样解释。实际上现代研究很清楚,就是它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所以对冠心病心绞痛这一类的胸痹有治疗效果。实际上它和真正的痰是不是完全是相关呢?那是前人的一种解释方法,是按照中药的理论。因为它是一个化痰药,认定了它有化痰的作用,那么它就也应该消痰。所以它既是一个祛痰的药,也是一个消痰的药。消痰主要是解释它对胸痹的治疗,它疗效凑效的机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也是可以的。那么对于宽胸散结这个功效呢,认为瓜蒌壳的作用就优于瓜蒌仁,所以用瓜蒌壳的比较多一些。当然瓜蒌仁也有,作用要微弱一些。但是瓜蒌仁呢,因为它是种子类的药材,含有比较多的脂肪油,对于肠的刺激(还是)比较明显的,增强肠的蠕动,所以它也是一个比较常用的一个润肠通便的药,那么用的是瓜蒌仁。学了以后呢,一个重点就是要把瓜蒌壳和瓜蒌仁的异同要作一个简单的比较。相同的呢,瓜蒌壳和瓜蒌仁都能清肺祛痰,都可以用于肺热咳嗽,但是瓜蒌仁微微有一点甘润的性质。如果是燥热咳嗽,那比瓜蒌壳更为适宜一些。另外两个药都能够宽胸散结,它通过消痰的作用,治疗痰浊闭阻胸中,胸阳不通而引起的胸痹疼痛,在这方面瓜蒌壳的作用优于瓜蒌仁。另外,瓜蒌仁能够润肠通便,对于肠燥便秘常常和其他的润肠通便的药配伍在一起使用。另外瓜蒌仁和瓜蒌壳在使用注意当中,都是十八反的,这个需要注意一下。这是关于瓜蒌。贝母,不管浙贝母、川贝母,和瓜蒌都是这一章当中比较重点的,要求掌握的药。</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三个药,与竹类有关的,第一个是竹茹。这个竹茹在民间或者在一些中药书上又叫做竹二青,就是禾本科的乔木或者灌木竹类,南方地区很多,当中(有)很多竹,比如说青杆竹、大头典竹,或者其他的,比如说甘竹、淡竹,很多种竹。轻轻的把它茎的外面翠绿色的这层表皮把它刮掉不用,因为它裸露在空气当中,很多灰尘或者一些虫附着在上面,所以轻轻的把它刮掉,也是为了保证这个药材比较干净。当然刮的不多,微微的一点。然后把里面的仍然是青色的用刀把它刮成很柔的这样很薄很柔软的(纤维),这样把它卷成团状,在中药里面使用,这个就叫做竹茹,所以也叫竹二青,本身要这个青绿的。象这种完全是里面白的了,就不能够作为竹茹用了。所以用的应该是有绿色这个部分,还是比较浅表的,它的茎上,这是竹茹的药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个药的药材,竹沥。竹沥是竹类当中的一些品种,但具体品种我们不要求,比如说淡竹,或者青杆竹。当然青杆竹和淡竹它都可以作竹茹用,这是相同的。那么这样的一些竹呢,把它的茎砍下来以后,在火上去烤,这样去烤,烤的时候尤其它新鲜的时候,比较幼嫩,比较新鲜的时候,那个刀砍断的地方它就有液体从那里流出来。当然这个流是非常缓慢的,有的时候点点滴滴的这样滴出来,所以这个沥就有这种点滴的流出来的意思。它是从竹的杆,或者就是茎里面(把)它的液体收集起来,这是一个液体的药,称为竹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的一个药,竹黄,也称为天竹黄。有的书上的竹是一个竹头下面两横,都是一样,现在一般写这个竹了。另外一个,竹头两横那个呢,过去的书上比较多。天竹黄呢,它也是用这个青皮竹,或者劳竹这一类的竹,收集到的一种产物。那么这种产物呢,这是竹的茎,这个竹的茎它中间有节,当然象竹茹比较清楚一点,这个竹子有节,我们都很清楚。在嫩的时候,有的尤其是在竹笋的阶段,有的昆虫,一种特殊的昆虫就在竹的茎上钻上孔,那钻了孔以后,整个竹的茎的纤维就断掉了。我们在中学里面学生物学学植物的时候,谈茎,除了它(有)一个支撑功能,另外就是一个传导功能,从地下吸收的水分、养分就通过它的茎往上面的叶(传导),供花叶的需要,它有传送、传导这种水分和养分的这样一个功能。那么中间断掉了有一个孔,水分、养分到这个地方它就从这个孔流到了竹的节里面,停留起来,停积在里面,最后慢慢的干了,形成不规则的块状的结块。把竹剖开了以后,从它节间收集到的这个就是竹黄。所以竹黄它虽然是固体,但它最初是来源于液体,所以它和竹沥应该有很多相似。实际上相当于竹沥干了以后形成的一个块状物。那么这个竹茹呢,用的是它的茎,把它刮下来,它里面也有,应该说新鲜的时候也有汁液的。那汁液干了以后,这个汁液的很多成分也保留在了竹茹里面。所以这三个药它们的功效、主治也是非常相似的,只是说它们的作用强度不一样。所以这三个药它都是清热化痰的药,或者叫清化热痰的药,主要都是治疗热痰证。那么这个热痰证呢,我们前面通过贝母、瓜蒌学习,它可以在肺,就是狭义的热痰。也可以在肺以外,广义的热痰。那么这三个药,竹茹、竹沥、天竹黄,它们都表现可以作用在肺,对狭义的热痰它有祛痰作用,它能清肺祛痰,所以都可以治疗肺热咳嗽。这个主治就和前面的瓜蒌和浙贝母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同样的证候。那么用于热痰咳嗽来清肺祛痰的时候,竹茹的作用最为缓和。竹黄呢,更强一些。最强的是竹沥,因为它是新鲜的,是液体,很多成分原汁原味,没有什么损耗。所以这个强度是按照竹茹、竹黄、竹沥这样的顺序,这个清肺祛痰的作用是增强的。由于后面的两种药材比较稀少,比如说要把整个的竹砍下来以后烤,收集的液体,竹沥并不多的,比较难的。那么这个竹黄呢,也不是所有的竹,它与品种有关,而且这个还要嫩的时候有这种昆虫把它钻了孔。孔里面要停积了汁液,最后干了,这个收集起来天然的竹黄也是很难的,所以它的药源并不多。这个肺热咳嗽痰多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般就用原料很丰富,价廉,容易得到的竹茹。所以一般的肺热咳嗽痰多普遍的可以使用竹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竹沥可以使用。竹黄也是可以使用,但是在我们书上这个竹沥谈到了用于肺热,热痰的咳喘,它可以使用,但是这个天竹黄就没有谈它用于热痰的咳喘,同样可以用,主要是从药的资源这个角度出发,不强调它,就用的机会比较少。这是狭义的,作用在肺,作为一个清肺祛痰的药。另外,作为一个广义的化痰药,它们能够消痰,主要能够治心肝二经的热痰证。这三味药都能够治疗心肝二经的热痰证,那么心经的热痰证最轻微的就表现为心烦不眠,重的可能神志失常,比如说出现了癫痫、颠狂,甚至于昏厥,热痰闭阻心窍,出现了昏厥,所以它可轻可重。轻的就是心烦不眠,稍微重一点呢,神志失常,再严重的,完全神志失用,昏厥了,痰热闭阻心窍。在肝,往往就是风痰,肝风夹痰,主要(见于)小儿惊风,中风,或者刚才谈的癫痫,它也有痉挛抽搐,它也属于肝风夹痰。所以痰在肝,主要就是兼有一些抽搐的症状,小儿急惊风,中风,突然昏厥了,喉中痰鸣,或者癫痫,昏仆倒地,也是(有)喉中痰鸣。那么心肝二经的热痰,这三个药都可以使用,但是强度也是从刚才那个顺序由弱递增,最弱的是竹茹。那么这个竹茹呢,对心肝二经的广义的痰有消痰作用,能够清热消痰,由于它的力量太单薄,所以只用于很轻的(证)。很轻的呢,就表现在比如说温胆汤,我们今后要学方剂,十味温胆汤,或者温胆汤,里面有一个主治证,就有热痰扰心的表现,就有那个心烦不眠。其实它也是用于广义的心肝的热痰证,只不过在很轻的时候,它可以配伍。其实它在配伍橘皮、半夏这样的一些药物,也是在增强它的消痰或者说化痰的效果。其他的心肝的热痰证,比如说颠狂、癫痫,或者惊风、中风,都比较急重,竹茹可能就显得力量不够,药不及病,达不到应有的治疗的强度,所以往往就选用竹沥或者天竹黄,作用强一些。所以在竹茹的应用里面,就是在应用一用于热痰咳嗽,后边附带谈了一个心烦不眠,在后面也谈了配伍酸枣仁、茯苓、远志,这个实际上就是十味温胆汤的一个组成。当然一般这个《千金方》的温胆汤(的主治)它也有心烦不眠,十味温胆汤是现代的一个经验方,它治疗心烦不眠,痰热内扰作用更好一些,所以我们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没有单独把它强调出来。而对竹沥和天竹黄呢,重点的就是强调了心肝的热痰证,比如说竹沥的应用二,中风、小儿惊风,天竹黄就完全没有谈这个肺的热痰咳嗽,完全是在心肝的热痰证上,中风、惊风这一类。它分别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比如说以心神不宁为主的,配伍清心安神的药。如果是以肝风内动为主的,那主要配伍息风止痉的。如果说这个痰热闭阻心窍为主的,神昏谵语,或者昏厥,那么配伍清心开窍的,这个根据不同的情况(配伍)。所以对于后面两味药,它更多的是用于心肝的热痰证。心肝的热痰证呢,它有心神不安,有心神失常,也有肝风内动,或者心窍闭阻这样的一些症状。这两个药都比较常用,所以在功效里面,除了它化痰以外,常常有的书上就说它能够清心定惊,有的就是定惊开窍,有的还说它能够豁痰开窍,或者有的说能够滑痰开窍。豁痰、滑痰,只不过强调它的这个祛痰作用,或者说化痰,或者消痰的作用比较强,动词上用了一个特殊的动词。另外,认为它能够定惊,能够开窍,实际上它主治的病证当中因为有心神不宁,或者心窍闭阻,或者肝风内动,它是一个不典型的开窍药,或者不典型的息风止痉药,但它也可以用于心窍闭阻,或者肝风内动的一些病证。在这个地方,我只能把它理解为不典型,有这方面的作用,它和典型的息风止痉药相比,它对于惊风这一类,息风止痉的效果不那么强,不那么明显,但它可以用。那么对于心窍闭阻,心神不宁,它不如开窍药那么强,不如安神药那么明显,所以就用了一个特殊的术语,叫做定惊。这个定惊我们前面曾经提过,不是很规范,所以我们在书上对于竹茹和天竹黄的清心后面就没有保留定惊两个字。但是在一般通行的中药书上都有,这个就是因为这个术语不是很规范,我们把它暂时不保留。如果它确实能够息风止痉,那么它就应该加上止痉的功效。确实能够开窍醒神,它就应该加上开窍的功效。确实能够开窍醒神,它就应该加上开窍的功效。它确实能够宁心安神,它就应该加上安神,就把它叫做清心安神。所以它应该分别叫做清心安神,息风,或者止痉,或者清心开窍。定惊在这里面反而增加了同学们学习和理解上的一些困难,所以为了学习的方便,我们把它简化了。如果说今后见到的书上这两个药能够清心定惊,或者定惊开窍,或者豁痰定惊之类的,那么主要就是指的它们对心肝热痰证的一种清热消痰的作用,主要是指的这个功效。现在还没有发现这两个药能够称得上是息风止痉药,或者宁心安神药,或者开窍药,所以如果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功效,显得比较勉强,所以我们回避了。这是关于与竹有关的这三种药,我们把它对照在一起,它主要的就是清热化痰。一个表现在肺,一个表现在心肝,作用强度不一样,最弱的是竹茹,最强的是竹沥,竹黄是比竹沥稍微次一点,但比竹茹就强得多。此外,竹茹还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就是清胃止呕,能够清泻胃热,又能够降胃气,所以在一些胃热呕吐的方当中竹茹是比较常用的。因为我们学的止呕的药很多是偏温的,比如说生姜、半夏,或者砂仁、白寇、丁香等等,就包括前面学的旋覆花这一类的,一般都偏温的,既能清胃热,又能止呕的药在我们要学的药当中不多。前面学过一个类似的药就是芦根,在清胃热的同时略有止呕的作用。所以就只有这么一味,这里学了一个竹茹,后面还有一个枇杷叶,可能我们要学的既清胃又止呕的就有这三个(药)。这三个呢,止呕的作用都一般,因为它比较特殊,所以常常和其他的那种虽然是温性的止呕药,象生姜、半夏这些也常常同用。用其他的清热药,使整个方剂变为清胃止呕的复方。这是关于这三个竹类的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的两个药,昆布、海藻。这两个药是这一章里面比较次要的,大家作为一般的了解。这两个药都是海产的植物,都可以作为食品,都是药食两用的。这个昆布它的主流品种就是我们现在作食品当中的海带,在一些浅海,近海生长,采收起来,比如说可以经常炖肉,大家都知道这样一种,称为昆布。那么海藻呢,也是一种小的海生植物,要细小一些,晒干了,两个药它的来源是相近的。那么在名称当中,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昆布,前面的昆布。我们书上来源于两个品种,一个来源于海带,另外来源于昆布,都作为昆布使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今后同学们要学习一个方,叫做海藻玉壶汤,在《方剂学》或者《中医内科学》、《外科学》里面都会碰到。海藻玉壶汤里面有三味药,昆布、海藻、海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在海藻玉壶汤里面用的海带,不是我们这个地方(的)昆布这个海带。现在那种海带已经叫做海带草,和我们现在这个作食品的海带不一样,它也是一种海产的植物。因为昆布和海带这个名称古今发生了变化,这个是与我们见到的布发生了变化有关的。过去的人工手工织的布一般这个宽度就是这么二三十公分,二三十公分宽,我们见到的海带,现在作为食品的这个海带最少也有二三十公分宽,如果说让它生长的年龄长,还会宽。我在一个小报上见到了说中国的远洋捕渔队有一次因为蔬菜比较少,就在海上捞了一片海带,一株海带。这个海带呢,那个介绍是很多年了,好象是在百灵海峡附近,有一米多宽,三尺多宽,那个厚度有两个多公分厚那样的。那个海带不但是在古代,就是在现代它都象一个又大又宽的布,这个昆的意思就是有老大的意思,这个昆仲、伯仲,一个意思,昆就是老大,这个昆就是比较宽大的意思。这个食用的海带呢,在古人的眼目当中,它就是好象很宽大的布一样,因为古代的布比较窄,这个海带就(可以完全)称为布。现在的机械织的布越来越宽,现在所谓的宽幅的布,两米宽的都随处可见。那么相对来说,我们一般见到的这个古代称为昆布的最多就是一个带子,它不能够和现在的布相比,所以昆布也就变成了海带。所以古代的昆布和现在的海带是一个东西,都是中药当中的昆布。古方里面用的海带,就是《证类本草》上所说的海带,下面那个作者有一个解释:登州人干之以束物。就是山东地区沿海的一些老百姓,把这个海带拿来作什么呢?晒干了拿来束物,就是拿来拴东西,好象现在那种稻草,或者一些塑料薄膜带,把它作为绳索使用。这种海带草呢,它只有那么两三尺长,不到一米。宽呢,就是一公分左右到两公分,干了以后那变得更窄,就象一个细的绳,所以用来束物,登州人干之以束物。这种海带草呢,现在在商品药材里面基本上没有用了,是古方里面把它作为一个类似于昆布和海藻一样的药物使用。所以这个一定要把它分清楚,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的话,这个海藻玉壶汤这类方当中既有海带,又有昆布。那么现在的海带是作昆布用,怎么解释?就解释不了,因为那里面用的海带是我们现在没有收载的另外一种(叫)海带草的植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关于药材。这两个药都是治疗广义的痰的,主要治疗瘿瘤,或者瘰疬,对肺窍之痰没有明显的作用,所以我们没有总结这方面的功效。它的基本的功效对于痰来说,就是消痰散结。用得最多的就是治疗瘿病,瘿,我们上次讲了这个瘿,就是项下的瘤,长在颈下面,项下面的瘤,就相当于现在的甲状腺肿大的一类病证,用得比较多的就是单纯性的地方性的甲状腺肿大。因为有的地方食物、食品当中缺碘,碘的摄入量不够,甲状腺它就要让它长得更大,增强它对碘的吸收的能力,这样子就形成了这种大脖子病,这是缺碘引起的。现在一般认为昆布和海藻含有比较高的碘,所以对缺碘引起的单纯性地方性的甲状腺肿大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但是有人作过对照,就是说补充碘是它的机理主要的方面,但不是唯一的,不是全部。因为如果用含碘量很高的,比如说在西医治疗,过去有一种叫卢戈氏液,含碘量明显的比昆布、海藻的含碘量高出很多倍,但是对于单纯性地方性的甲状腺肿大它的治疗效果并不比昆布、海藻这一类的疗效好。那就说明它除了补充碘以外,还有其他的药效学的一些基础,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另外,不是单纯性地方性的甲状腺肿大,比如说有的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这两个药能够抑制甲状腺功能的亢进,这也是可以用的,它不一定完全是通过补充碘来治疗瘿病,所以这个是用之有效的,而且它作为食品也是很安全的。所以它的主要的功效就是在瘿瘤、瘰疬这样一些与痰核凝结有关的,尤其是治疗瘿病,就是甲状腺有关的这一类肿大的一些病证,这是用得最多的。另外,一般的书上,都谈到了这两个药能够利水消肿,但这个利水消肿作用不强,一般用得比较少,所以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功效就行了。这两个药就作这么一个常识性的了解。另外,在使用注意当中,海藻不宜和甘草配伍,属于十八反的内容。这个曾经取消过,后来又把它强调了。所以我们还是按照《药典》现在还是认为属于十八反。但是通过初步的研究,现在没有发现这两个药配伍在一起会怎么样。所以很多古方也在配伍使用,但是我们原则上要要求。另外还有一个药,黄药子。这个黄药子呢,和昆布、海藻一样,主要也在消痰散结,用于瘿瘤、瘰疬、痰核,而且对于瘿瘤的这个消散的作用强于昆布、海藻。但是,这个黄药子有毒,服用了以后,对消化道,比如说马上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这个是普遍的。如果服用的量稍微大一点,时间长一点,那么它对于肝功、肾功的损害也是比较明显。所以它对于瘿瘤虽然效果好一些,但是它的毒副反应这个要充分的注意。虽然这个昆布、海藻作用缓和一些,但是它非常安全,而且是一个保健食品,可以长期的服用。所以这个黄药子(现在)在临床上真正的瘿瘤使用并不是很多。因为瘿瘤本身是个慢性病,要让它消散,服药的时间肯定要很长,肯定很长那它的不良反应或者毒性反应自然就表现出来了。另外,它作为一个清热解毒药,更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因为清热解毒作用强的,对于疮疡疗效好的品种在中药里面为数最多,一般也不会选择这个黄药子。所以对于黄药子呢,也是作为这么一个常识性的了解。黄药子以后的药,都不属于大纲要求的药物,同学们自己看一看。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廷模:中药学第五十九讲止咳平喘药概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马兜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介绍第二十章,止咳平喘药。这一章的含义非常简单,凡是能够减轻或者制止咳嗽的药,称为止咳药;能够减轻或者制止喘息的,称为平喘药,这个(概念)就是没有学医也清楚。稍稍说明一点的,就是这个喘息,有时候也称为气喘,所以能够减轻或者制止喘息的,能够减轻或者制止气喘的,这个喘证在今后《中医内科学》里面要学,这个地方一般不讲哮喘,那么中医的喘息包括了哮喘,但它的内涵更宽一些。因为这是从汉字的字义所决定的,《说文解字》说,什么喘,急息也,就是呼吸急促。所以我们中药里面有的平喘(方药),不完全的是治疗的哮喘,它指这个呼吸的急促的症状,把它缓解下来,使这个呼吸比较安静,它也属于平喘的范畴,所以只是对这个问题作一点说明。第二个问题,功效与主治,那也是很简单,这一类的药呢,第一能够止咳,那么就用于咳嗽,第二能平喘,那就用于喘息,对于这一章的药物,绝大多数两者功效都兼具,既能够止咳,又能平喘,所以很难分清楚它们止咳和平喘的主次,这也是不再往下细分的一个原因,其实止咳和平喘,是两个不同的功效,那么它们主治也是不同的,由于绝大多数药没有办法分止咳平喘的主次,所以我们仍然放在一起作为一章来处理,但是要注意到这并不绝对。不是每一味药,我们下面要学的,都是两种功效同时具有,有的止咳而不能平喘,没有平喘功效,比如说我们后面要学的这个百部,这些药就是这种情况,有的主要在平喘,止咳并不明显。象这个葶苈子这些,可能主要在于平喘,所以要注意不是每一味药,两个功效都一样,都有,有的是没有,这是在基本功效和基本主治。那么这一章药物的兼有功效呢,主要是化痰或者说祛痰,因为这个咳嗽或者气喘,虽然有多种病因可以导致,但是由于痰浊闭阻肺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调,而肺气上逆,是导致咳嗽气喘更直接、更主要的原因,所以治疗咳嗽气喘的时候,首先要祛痰,那么这一类的药物,本身就有祛痰作用,本身就是祛痰药,但是对大多数药来讲,祛痰作用不很强,与止痰平喘相比较,居于次要的位置,如果说它以祛痰为第一功效,那它就应该放在上面第十九章,它就应该是化痰药,所以对于绝大多数,虽然有一定的祛痰或者化痰作用,但相对于止咳平喘来说,它要次要一些,它居第二位的,但是也有部分的药物,为了便于和相似的药物对比,或者按照过去的分类的习惯,可能它的祛痰或者化痰作用,比止咳平喘的作用还要重要一些,但是仍然放在了这个二十章,它是有历史的原因,或者和其它的原因,比如说为了和相似的药物对比,比如说我们后面要介绍的紫菀,就这种情况,它的祛痰作用也优于止咳平喘作用,但没有放在第十九章,所以这两章,十九章、二十章,过去是一章,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所以这也是其中的一些原因。所以这两章学习的时候呢,应当密切地结合起来,互相参照。第三个问题,这一章药物的性能特点,那么这个止咳平喘药的药性,和前面的化痰药的药性是一样的,没有规律性,有的偏温,有的偏寒,有的是比较平和,所以就需要特殊的记忆。因为它的药性关系到临床用药的选择,比如说偏温的,比较适合于寒证,那么偏寒的,适合于热证,这个首先是应该考虑的,所以学习这一章药物,学习药性的时候呢,也是和化痰药一样,比较困难一点,因为它没有规律,就要特殊地加以记忆,这是说药性。第二个方面,药味。前面第一个是药性,这个药味,我们结合前面五味理论,总论当中的,那么它能够反应止咳平喘作用特征的,就是苦味,苦能降泄,苦能泄当中,除了通泄、清泄以外,还有降泄,这个苦能降泄呢,就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够使上逆的肺气,下降,第二个是上逆的胃气,和降。那么止咳平喘药,它主要是使上逆的肺气,能够下降,能够肃降(肺气)。所以这一类的药物,根据五味的理论,一般来说,应该是苦味,体现了苦能降泄的这样一个作用的特征,但事实上在确定具体药物的味的时候,也没有完全作为一种性能来考虑,有时候也考虑到真实滋味,所以这一章的药物,绝大多数都有苦味,但它本身滋味也是苦的,比如杏仁,一般认为它是苦降肺气的,但是它本身就有一定的苦味,所以叫作苦杏仁,其它的很多有苦味的药,在这一章都如此,本身的滋味就有这方面的特征,都是苦的。那么另外有的药,比如说有辛味,比如说象紫苏子、款冬花,那么是因为这一类的药,本身有一定的芳香的气味,也是与这个真实滋味没有完全抛开的,有的比如说桑白皮的甘味,也是因为它没有其它的味,滋味比较纯正,所以总体说来,那么苦是最有代表性的,最主要的,能够反应性能的,在这一章的味,另外的味绝大多数都与真实滋味相关,但比较次要,涉及到药物的品种也比较少,不多,其中就那么三、四味药,所以就是学习的时候注意关于药味(的确定)。第三个性能就是归经,归经就非常有规律,也容易理解,容易记住,因为这个咳和喘都是肺气上逆,那么止咳平喘都使肺气肃降,那么作用的脏腑就是肺,所以这一类的药,都归肺经,这一点是非常统一的,如果从升降浮沉来说,那么它是沉降的,它是上逆的肺气,这个病势趋向是向上的,那么相对应的治疗,止咳平喘它的作用趋向呢就是向下的,所以以沉降为主的,那么有少数的药物有一定的毒性,比如说这个白果、苦杏仁或者洋金花,这些适当地注意有少数的药物有毒,不能过用,这是关于性能特点的五个方面。概述的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这个配伍应用呢,还是一个寒热虚实,因为中医学对这个咳嗽,或者气喘的认识呢,不外乎两大类,一个是外感,一个是内伤,那么外感主要就是风、寒、热。所以这个配伍呢,还是考虑一个寒热虚实,如果说是外感的寒证,那么配伍发散风寒药,外感的风热证,兼有咳嗽气喘,配伍发散风热的药,如果是一般的肺寒咳喘,那么配伍温里药,尤其是温肺的药,那么因为肺热壅滞,这个肺气上逆出现的咳嗽气喘呢,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肺热的药,那这就是寒热的问题。虚主要是内伤,咳嗽或者气喘,那么首先是气虚,那么就要配伍这个补气的药物,补肺气,补脾气,金和土,补土生金,所以主要配伍补气的药。另外这个咳嗽气喘,也可以阴虚,那么这个可以配伍补阴的药,相对来说,配伍补血的可能性小一些,但是总体就是一个虚,可以和不同的补虚药,其中主要是补气,这是虚。另外的实,那么刚才说了一个是风邪,外感有风邪,配伍这个解表的药,那么包括了前面的寒热了,另外如果有燥邪,燥邪犯肺,也可以引起咳嗽,那么可以配伍润燥的药物。另外更多的就是刚才谈到的痰,痰是导致咳嗽气喘最重要的一种继发的邪气,继发的病因,那么一定要配伍祛痰的药。如果说因为痰闭阻肺窍,而引起的咳喘,不去祛痰,只去止咳平喘,这个对证候的治疗是不利的。因为这个时候的咳嗽,往往是一个保护性的反应,是这个机体肺窍,把痰这种邪气,更好地驱除出来,你不去帮助机体因势利导,有效地祛痰,那么你制止了咳嗽动作的发生,那痰更不容易驱除,那可能这个咳喘更难治,所以有痰的,首先要治痰。那么痰和湿又是一体的,表现不同而已,如果湿盛的,除了祛痰,还可以配伍一些除湿的药物,总的一个是寒热虚实配伍,也适合于这一章。另外第五个使用注意,使用注意呢,也可以按照我们原来讲过的,比如说什么因证选药,等等,但是对这一章,意义都不是很大,它都有一定的内容,我们都可以把它简化,所以书上只强调了两条,一个就是外感,出现了咳喘,这个是因为邪气外束,肺失宣降,在这个时候,必须要发散表邪,不能过早地使用收敛性的止咳平喘药,那么这样子不利于祛邪,会闭门留寇。这个也适用于痰多的,同样的道理这个算一个使用注意,就是有表邪比较盛的时候,不能专门地止咳平喘,尤其不能过早地使用收敛性的止咳平喘药,以免闭门留寇。那么第二,这个止咳平喘药当中,有的有毒性,适当地注意用药的安全。所以其它的,我们都可以忽略,把它淡化处理,所以相对比较次要,所以这样看来,这个概述部分的五个问题,重点就是一个问题,就是配伍应用,内容比较丰富一些,涉及到寒热虚实的每一个方面,其它的都比较简单,或者比较容易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简单介绍具体的药物,那么第一味药物呢,苦杏仁。在传统的本草文献里面呢,就叫杏仁,没有这个苦字,凡是没有写苦的,就是指的苦杏仁,因为这个还有一类杏仁,它滋味本身不苦,一般很少作药用,作为食品,我们现在很多这个食品店,有些超市里面,有那种杏仁,作为食品吃的,比如说用杏仁来作饮料,承德的露露集团的,也是用的一些杏仁,也是这个甜杏仁,不苦的,一般作为食品,很少作为药品,所以我们要介绍的就是杏仁,也就是我们书上的苦杏仁。杏这种乔木,那么是我们中医界应该是最熟悉的了,也和我们中医有很多传说的故事,所以我们现在一般就把整个中医药的事业,就叫作杏林,把我们整个中医药的工作(称杏林)。这个是来源于一个传说,三国时候有一个叫董奉的医生,在这个庐山行医,不但医术很高明,而且不收诊断费的,所以很多患者都上门求医,求医以后呢,都在他住的地方种上杏树,时间一久了以后,他行医的地方,杏树成林,所以后来慢慢地把我们整个的中医界都称为杏林。我们既然从事了这个工作,现在有志于学习中医药这门学科,那我们对这个要有所知道,不然有人问为什么把中医叫作杏林,就是这样来的,与董奉这个传说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杏仁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止咳平喘药,有比较明显的止咳和平喘两方面的功效,加上它本身是一个苦味的药,所以它长于苦降肺气,这个联系到五味的理论了,苦能降泄,它长于苦降肺气,所以这个药物对于咳嗽气喘,不管寒热虚实,也不分外感内伤,都可以广泛地使用,关键在于配伍,但是这个药在苦降的同时,前人认为杏仁还略有一点开宣肺气的作用,所以更多的是用在了外感,外感风寒,外感风热,或者外感燥邪。那么外感风寒,我们前面学麻黄,麻黄汤,麻黄常常以杏仁作为臂助,一种相使的配伍关系,那么这个时候,麻黄既能发散风寒,又止咳平喘,那么用杏仁来增强麻黄的止咳平喘的作用,麻黄汤、三拗汤,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个(是)外感风寒。杏苏散其实严格讲也是外感风寒,和紫苏这样的发散风寒的药物配伍使用。那么外感风热,这个银翘散,这个桑菊饮,那么里面和发散风热的薄荷、桑叶、菊花这一类,又能够清肺止咳的,尤其(和)桑叶一起配伍使用。那么外感燥邪,尤其是温燥,桑杏汤,那么配伍桑叶一起使用。所以它更多的是用在外感引起的,当然内伤,不是不可以用,完全可以用,和一些补虚的药(同用),也能够治疗因为这个肺气虚或者肺阴虚,而出现的这个咳嗽气喘,都是能用的。当然杏仁没有祛痰的作用,如果说咳喘有痰,或者痰还比较多,那么一定要配伍相应的祛痰的药物,这样子呢才有利于对痰咳、痰喘的这种治疗效果,这是简单的情况。另外杏仁还有润肠通便的作用,第二个功效。那么这个润肠通便和昨天讲的桃仁有相似的地方,是有效的,可以使用的,但也不是一个理想的,对苦杏仁来讲,因为苦杏仁和桃仁一样,是有小毒的,有小毒,而且这个毒性呢,都是因为里面含苦杏仁甙,水解以后产生氢氰酸,微量的氢氰酸它可以使这个呼吸中枢安静,所以能够减轻咳嗽气喘的这样的症状,但是量过了,就会产生对中枢的抑制,会产生窒息性的死亡,那么作为一个润肠通便的药呢,要做丸散,而且量要相对地比较大,那么这个安全性呢,就比作为汤剂要差一些,所以也是一个不很理想的药物。这个桃仁和杏仁都能够止咳平喘和润肠通便,但是杏仁的止咳平喘作用呢,比桃仁要好一些,所以桃仁的止咳平喘作用呢,一般就不强调它,我们书上都没有,在正文里面,都没有把它列出来,但是有时候这两个药,可以配伍在一起,增强止咳平喘的作用,可以使用的,比如古方的这种双仁散,桃仁、杏仁同时使用,但是桃仁更主要的是活血化瘀,杏仁没有这方面的功效,所以它对瘀血证当中是不用的,所以这是关于杏仁的一个主要的情况。另外桃仁要求去皮煎,那么用燀的方法,我们知道这样子使药材更加纯净,而且燀了以后,也有利于它有效成分苦杏仁甙的保存,它不容易水解,不容易使含量降低,而使这个止咳平喘的作用减弱,所以需要炮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第二个药,紫苏子,可以简称苏子。就是我们解表药已学的紫苏,紫苏它的叶称为紫苏叶。主要发散风寒,又能够行气宽中,那么用它的茎,就是紫苏梗,主要就是行气宽中的药,作用非常平淡、非常缓和,那我们在讲紫苏的时候,尤其(是)紫苏叶,就说它因为兼有一定的止咳平喘和祛痰的作用,所以外感风寒,虽然紫苏它发汗解表的作用不强,一般用于轻证,但是因为它兼有这方面的功效,所以外感风寒,如果有咳嗽气喘痰多的,或者痰咳痰喘,那么可以重点地考虑紫苏,因为在这个解表药当中,尤其是发散风寒药当中,能够祛痰止咳平喘的药,好象只有紫苏,麻黄平喘,它没有祛痰(功效),所以这个咳喘痰多,又有风寒表证的,那这是紫苏的一个个性特征,因为紫苏又能行气宽中,所以有气滞胸闷的也要选择,那么两个特征,其中一个呢,就是这个止咳平喘祛痰三个功效都有。那么紫苏子,在祛痰止咳平喘方面,就明显地强于它的地上部分,所以地上部分就放在了解表药,它的种子,这个成熟的种子,当然应该说它也是地上部分,那样指的地上部分呢,主要(是)它的茎叶。成熟的种子呢,其实它是很细小的,这个放大了,很细小的种子,作为紫苏子,主要作为一个止咳平喘药。对紫苏子来讲,止咳平喘和这个化痰,究竟那一个功效更强,更主要,都差不多,所以紫苏子,其实也可以放在第十九章化痰药,把它的化痰作为第一功效,也是可以的,因为它化痰和止咳平喘比较相当,所以两章它都比较适合它,那么我们放在了这一章,所以我们书上就把化痰放在第二,其实它和止咳平喘相比,并不是显得很次要,所以这个紫苏子在临床上,主治证就是咳喘痰多,三者都有,要么就痰咳、痰喘,一定要有痰,所以充分发挥它的祛痰作用。同时也发挥它的止咳平喘作用,那么最有代表性的,我们前面提到过的,三子养亲汤,三个植物的种子,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那么都是具有明显的祛痰作用,也有一定的止咳平喘作用的,所以辅助治疗这个老年人,其实就相当于现在的老年性的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了,痰变多了的时候,主要使用这个方。另外苏子降气汤,那么也是主要用这个苏子来祛痰止咳平喘,痰一排出了,这个肺气就肃降,所以称为苏子降气,这是苏子的第一组功效。另外苏子也是润肠通便的药,紫苏子含的脂肪油含量很高,比杏仁、桃仁还高,有的质量比较好的,尤其是紫苏子当中有一种白苏子,个头比这个大,颗粒大一些,白的,白苏的种子,那么含脂肪油可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紫苏子,含的脂肪油营养价值也很高,所以它是有滋养性的,所以它作为一个润肠通便的药,由于它含的脂肪油的量比较高,所以润肠通便的效果,相对来说就比桃仁、杏仁这些作用好一些,加上它还是有滋养性,没有不良反应,可以作为一个营养性的食品,所以古人经常把紫苏子单用来治疗肠燥便秘,比如说一个经验方,就叫紫苏子粥,紫苏子捣绒了以后,直接来和大米煮粥,或者用这个紫苏子捣绒了以后,把它在水里面搅匀,把它的渣滤掉了再来煮粥,都有明显的润肠通便的效果,作为一个食疗的方,这个就是一举两得,对于老年人,体虚、肠燥便秘,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药),就不会象桃仁、杏仁,担心它用量大了会不安全,这个非常安全的药,所以这个紫苏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润肠通便的药,所以在使用注意里面,就强调它便溏不能用,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润肠的药,这是关联在一起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的一个药,百部。这个百部的百,是这个数目一百、两百的,百千万的百,常常有同学学了以后呢,因为很多中药它都是以颜色来命名的,比如说前面的白薇、白前、白及,都是用的颜色,所以有的也把这个百部误认为是白色的白,这个不对,为什么?就是百部这种植物,它下面用的入药的部位,这个百部呢,是用的它的块根,这个块根是丛生的,很多,在一株下面呢,有的是几十根,那么前人就是形容这个块根的数目很多,好象数以百计,好象一个部队,一支部队,部有部伍的意思。那主要都是形容它的块根量比较多,其实不一定就上百,形容而已,一种虚指,所以大家知道它不是白色的白,是数量的百,众多的意思,这是关于名称。第二关于功效,百部的功效,基本功效就是止咳,加上它是一个平性的药,它苦降肺气,药性不偏,不偏寒凉,也不偏温热,非常平和,所以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各种咳嗽证,不管寒热虚实,都可以配伍使用。当然寒证的比如说外感风寒,那么配伍发散风寒的药,外感风热,配伍发散风热的药,单纯的肺热,那么配伍清肺的,比如说黄芩、知母。肺寒的,比如说配伍干姜这一类都是能用的,如果是这个虚(证)的,肺阴虚,那么配伍养肺阴的药,我们今后(学的)沙参、麦冬这一类。如果是这个肺气虚的,那么配伍补脾肺之气的(药),这个人参、黄芪这一类都可以使用,所以它广泛用于寒热虚实,过去的书上呢,就说这个百部,治疗咳嗽无问寒热虚实和新久,新咳就是外感,久呢就是内伤,也就是虚实,不分寒热,也不分新久,就是不分虚实。那么过去的一些书上呢,比较强调这个百部,(用治)多种咳嗽当中,明确地还要说,比如说一个百日咳,肺痨咳嗽,其实它也是属于多种咳嗽之例的,那么为什么在强调了多种咳嗽的同时,又要强调这个百日咳或者肺痨咳嗽呢?那么就是在这些方面呢,比如说百日咳是儿科的一种传染病,那个痉挛性的咳嗽,非常痛苦,很长的时间都不能缓减,这个痉挛性这种咳嗽呢,很难治,百部前人在用的时候,在解除这种痉挛性咳嗽的时候,还有一定的效果,那么就告诉这个临床医生,碰到了这种病的时候,可以试用,减轻这个患儿的痛苦,它比其它的止咳平喘药可能效果要明显一些。那么对于这个肺痨咳嗽,古人比较多用,也是觉得比一般的止咳平喘药,对于肺痨的咳嗽,作用明显,那么现在研究,有人认为可能与这个百部,对结核杆菌抑制性还比较强,有的人作过一百多种中药,常用的中药对结核杆菌的抑菌试验,这个百部是名列比较前茅的两、三种药之一,比如说侧柏叶或者冬虫夏草,这个百部这几种都是敏感性比较高的,那么在当时没有抗结核的抗生素这一类(药)的时候,那么这个白及也可以说它有一定的优势,当然到现代,这个优势已经非常不明显,所以我们书上可以强调,可以不强调。所以我们现在这个书就这一句话,多种咳嗽,其实后面也是讲到了这个阴虚的肺痨咳嗽的,只不过没有再谈这个儿童的百日咳,在很长时间的中药教材里面,对于百部在多种咳嗽当中,单独地又强调这两种咳嗽有它一定的意义,但是又不是特效的,临床用了,只是说稍稍适合一些而已。所以这个也不能过分地强调,又不能说完全不强调,所以就是出于这种情况,那么在过去的教材就这样处理,另外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书,中药书到目前为止,百部的功效,都是四个字,止咳的前面有润肺二字,那么为什么现在把润肺二字去掉了?润肺就是对肺燥的一种治疗功效,它能够针对肺燥,一般来讲能够消除肺燥,治疗肺燥的,一般都是补肺阴的药,肺为什么会燥,肺阴不足,不能滋养,而出现了肺燥,所以这个肺燥就要补阴,能够润肺的药,一般应该是补肺阴的药,百部没有补肺阴的这个功效,应该说它没有明显的润肺的功效,作为一个独立的功效,它是不明显的,或者说基本上是没有的,那么前人为什么前面加上了润,前人认为百部的质地非常滋润,非常柔润,百部的这个块根,含糖分很高,软的、柔软的,有的时候夏天在阳光下爆晒,晒得很干、很硬、很脆,然后放到了阴暗的库房里面去,很快它就软了,它的整个药材的性状,比较柔润或者比较滋润,这是它的一个物理特征,是它的药材的性状,把药材的性状和功效混在一起了,药材的性状不能称为一个功效,但是加上润肺二字,是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呢?因为百部作为一个止咳药,在临床上一般都要用蜂蜜炮制,都是用的炙百部,蜜炙百部,那么蜂蜜本身有一点润肺的作用,所以对蜜制百部而言,它完全可以称为润肺止咳,但是对于这个百部生用,这个润肺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蜜制的百部,润肺是因为加了蜂蜜的原因。因为临床要求百部止咳的时候,这个炮制规范上要求要蜜制,所以百部其实也可以写润肺止咳,因为是指的炮制品,这个并不矛盾,所以我们这里说明,同学们如果止咳前面加上润肺二字,和其它的教科书一样,完全可以,这个指的是蜜制百部,这个是成立的,所以这个必须说清楚。百部的第二个功效呢,外用有杀虫的功效,这个杀虫,比如说我们书上讲的蛲虫,蛲虫是一个比较小的肠道寄生虫,一般就是一公分长左右,那么雌虫成熟了以后,晚间在肛门产卵,引起肛门瘙痒,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把百部的煎液,涂在这个肛门上,那么对产卵的蛲虫,有杀灭的作用,可以用,有效的。那么阴道滴虫引起的滴虫性阴道炎,阴道瘙痒,白带过多,那么煎汤熏洗,它也有杀虫的作用,另外比如说这个头虱,百部对这个头虱的杀灭作用非常强,如果说用比较浓的百部的煎液来洗,过去有的比较贫困、比较落后的地方,卫生条件很差,头上长头虱,那么用这个百部的煎汤洗,洗了以后,晚上戴一个帽,第二天起来,不但是成虫,连那个头虱的虫卵,都完全被杀死。效果非常可靠的,尤其可贵的是在对头虱的杀虫非常强的药当中,几乎都是毒药,对人体都是有害的,这个百部对人体没有毒性,没有害处,所以是一个安全性很高的一个外用的杀虫药。所以如果出现了这样的一些情况,用百部来煎汤,作为一个杀虫药,临床的应用价值很大,不但有效,而且很安全,它符合我们用药的要求,我们使用药物,这两个要求都必须同时(具备),一个要有效,二个安全,缺一不可。有效不安全也不行,安全没有效也不行,这个既有效又安全,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外用的杀虫药,这是关于百部(的功用)。所以今后百部注意它基本作用,内服就是一个止咳,在过去有的考试当中,有一个考试题,以下哪一种功效主要是百部的功效,平喘、止咳、祛痰,或者包括了润肺,这样的选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当时也是失误率很高的一个考试题,单选题,就是因为对润肺这一点,和百部的止咳相比,究竟谁是最主要,谁是次要的,这个分不出来,所以很多同学都选润肺,还有很多同学选平喘,这个就不对了,百部本身就不是平喘药,它没有平喘的功效,所以这个一定要高度地重视。</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紫菀,那是一个菊科植物,用它的根和根茎。它的根是须根,是紫色的,比较柔软。这个药物也是很常用的,这个祛痰止咳平喘的药,那么它祛痰止咳平喘,这三方面的功效都有,但是相对而言,祛痰优于止咳平喘,平喘更差一些,所以我们书上把平喘给淡化了,当然这个紫菀的功效,如果你写化痰,或者祛痰止咳平喘同时写出来都是对的,那祛痰更主要。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应该放在第十九章,应该放在化痰药,为什么放在这里呢,为了便于和下面的一味药款冬花相比较,因为在很多方里面,这个款冬花和紫菀呢,是同时用,而且认为是相须配伍的,互相取长补短,所以为了这两个药的比较,把它放在一起来介绍,正如前面的厚朴,放在这个苍术后面,严格来讲厚朴应该是行气药,它是行气消胀的,是屈指可数的,其它的药,行气药消胀方面都不如厚朴,但没有把它放在行气药,主要在平胃散当中两个药在一起,互相增强这个燥湿的功效,同时又能弥补苍术没有行气的(不足),那湿阻中焦往往有气机阻滞,基于这种原因,那么把它放在了芳香化湿药那一章。也不是不可以,它有那个功效,那么这里也是。紫菀的功效、主治,就这么简单,咳嗽痰多或者咳喘痰多,都可以(用)。那么也是要说明的,在很长的时间,紫菀的这个功效里面也是写了润肺,写上了润肺的,那么这个紫菀的润肺呢,和百部的润肺的来源差不多,也是它的这个根比较柔润,比较滋润。前人呢明确地在本草学里面,有说它为什么润,因为这个紫菀呢,是一个辛、苦、温的(药),辛温的药多数都偏于燥,苦温的很多也燥,苦能燥,它辛、苦,性温而不燥。在明清的本草学里面,明确地说它辛、苦,性温而不燥。但这有一个问题,不燥就不等于就能润肺,这是两码事,当然这个紫菀作为祛痰止咳药,常常也是蜜制的,那么对于蜜制的,它也是可以称润肺,这也是炮制品,对生药它不应该有,所以对紫菀这个药,它的润肺的功效呢,那么保留可以,不保留也有道理,就从什么角度,不保留就强调它本身没有润肺的功效,保留是从临床用来祛痰止咳,要求炮制,而且用蜂蜜来制,从这个角度也有道理,这是关于紫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下面一个款冬花,这个是一个菊科的植物。这个开花的时候我们都见到了,它开的花显得黄,其实(应)是有明显的这种紫色的,这个紫色还很明显,紫色很明显,这个可能是褪色的原因,外面有紫色。那么这个款(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这个可能比较少见,这个款呢就是到达的意思,等到,到达,这个在《西京赋》里面有一个很典型的用这个款(的含义),就是那个作者,那天在旅游,“绕黄山而款牛首”,就是那天这个作者经过了黄山,到了傍晚的时候,它到达了牛首山。绕黄山而款牛首,这个款就是到达的意思,到,等到,到达,这个在汉字里面很少用的,款这个意义,所以一般人都不知道。那么这个是款冬花的这个特征,先开花,到冬天隆冬时节,到了冬天,那么开花,然后花开了以后,春天比较温暖了,那么它才长叶出来,先花后叶,它的很显著的一个生长特征,款冬。这个款冬花,和紫菀呢功效完全一样,止咳平喘化痰,或者止咳平喘祛痰,但是祛痰比较次要,止咳作用最强,款冬花的止咳作用最强,所以我们书上在表述的时候,这个紫菀呢是化痰止咳,或者说祛痰止咳,而款冬花呢,是止咳化痰,把它掉了个个,这个就是主次不一样。那么这两个药配伍在一起,一个长于祛痰,一个长于止咳平喘,那么也就是对于痰咳喘,作用都明显,互补,所以常常相须为用,所以我们把它放在这个地方,一块介绍。对冬花也是在很多书里面,加上了润肺,那么这个润肺呢,也是在明清的本草学里面,也有明确的说法,它是辛而不燥,同样的道理,不燥不等于就润,只是它在同类药当中,在辛香的药物当中它不容易损伤肺阴,不容易伤津,它不等于就具有润肺的作用,所以这三个药的润肺,就生药而言,都是没有的,那么冬花也常常要用蜂蜜制,蜜制冬花,那么对于炮制品,这个润肺也可以,所以一定要能够正确地对待这三个药的润肺的功效是怎么来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一个药马兜铃。这个在前面行气药当中,讲青木香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个马兜铃是它的果实,青木香是下面的根,整个这个藤,可以作天仙藤使用。那么这个马兜铃怎么来的,有的说它的果实呢,象马的铃铛,这个是望文生义,不对的,不是它的果实,象马戴的铃铛,这个马兜铃,是古代这个烽火台上,装燃料的一个兜,把很多燃料就装在这里面,有外敌侵犯的时候,就把它点燃,那个烽火台上装燃料的那个筐,叫作马兜铃。这个马兜铃一个很重要的特征,这是它的果实,这个还是圆柱形,有的更加圆一些,类似于圆球状,很多这一类的果实,它是从尖端成熟了裂开,种子出来便于传播,这个植物,这个地方,果柄在这里,它是果柄这个地方裂开,上面张开,就象一个兜,这是同类很多果实不同的,很典型的一个,它是在果柄的地方裂成几块,这个就象烽火台上那个装燃料的,所以叫马兜铃。这个马兜铃呢,也是止咳平喘和这个祛痰作用都具有的一个药,那么最强的,也是止咳作用,最强的是止咳作用,其余的作用相对比较次要,但是马兜铃呢,用的时候要结合到它的药性,苦寒性比较强的,所以它能够清肺热。所以最适合的是肺热咳嗽,或者肺热咳嗽痰多都能使用,所以和前面的药不一样,要考虑到它的药性,也就是它兼有一个清肺热的功效,所以热证最适合,不管实热或者虚热,虚热有肺热,也可以配伍养阴的药,一样地使用,那么如果说不是热证,在配伍的情况下,其它比较好的止咳效果,也是能用的,但是要注意,这个凡是马兜铃类的药,都含马兜铃酸,虽然这个马兜铃,含马兜铃酸不是很多,但是量稍稍大一点的时候,要引起恶心呕吐。所以这个也不能过量地使用,所以我们书上也谈到了,那么在蜜制了以后,这个不良反应有所减轻。这一节课呢就介绍到这个地方,休息一下再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廷模:中药学第六十讲止咳平喘药:枇杷叶、桑白皮、葶苈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枇杷叶,这就是蔷薇科的这个水果枇杷,用它的叶片来入药,一般采收的叶片,虽然全年都可以采收,但采都是偏老一点的,因为枇杷叶尤其是背面,它有很多那种黄的绒毛状,绒毛,一般来说,要求是要刮去或刷去,用刷子把它刷掉绒毛,避免它煎熬的过程当中脱落,刺激咽喉,所以这种老一点的,相对来说,容易去掉一些,但总的来说,这个毛都很难刮掉,或者很难刷掉,所以很多现在采用,是微微地炒一下,那么炒一下呢,它的绒毛是不耐温的,就容易焦,再加上炒了以后,用蜂蜜来炙,所以它就粘附在一起了,也不容易脱落,所以现在这个枇杷叶,也不要求都要刮去毛,都用炒的方法,或者蜜炙的方法来代替。这个枇杷叶,它的功效和前面的马兜铃其实是比较相似的,能够止咳平喘,又能够化痰,但主要是祛痰了,也有一定的清肺热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比马兜铃要弱一些,尤其是在清肺和止咳方面。它的止咳方面是相似,但是同样是比较适合于肺热的咳喘痰多,同样用于肺热咳喘痰多,在配伍的情况下,那也是寒证或者虚证,甚至于有些肺燥的病证,都可以广泛地使用,所以这个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那么另外呢,这个枇杷叶,也是一个清胃止呕的药,尽管清胃热的作用不强,止呕的作用也不是很强,但是这一类的药本身不多,我刚才讲竹茹的时候谈到了,就那么三个药,所以也是在胃热呕吐的方当中,作为比较常用的一个辅助的药物在使用,所以这些都是很次要的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下面有两味药是这一章里面比较重要的,一个是桑白皮,这个桑白皮呢,它是用的桑树的根剥的皮,所以又叫桑根白皮,如果同学们见过桑树根的时候呢,可能都会发现,这个桑根挖起来的时候,表面是金黄的,那个金黄的那一层呢,是它的栓皮,一般都要刮掉,那么里面就剩下来的内皮都是白的,所以就叫桑白皮,或者叫桑根白皮,它来源于桑树的根,这个药材,(是)切片了以后(的)。这个桑白皮,有时候简称桑皮,不是茎的皮,也不是干的皮,而是根的皮。桑白皮的第一个功效呢,清肺平喘,那么它主要是用于肺热的喘咳,主要是在肺热引起的气喘,它止咳的效果相对比较弱,或者不明显,主要是喘息,安静下来,尤其是在小儿,这个肺热的喘咳比较常见,尤其前人认为这个桑白皮,它是一个甘寒的药,当然主要是真实滋味,它象桑叶一样,也略有一点偏于养阴方面的倾向性,所以对于这个肺热比较盛,而且肺阴初伤,又不是典型的阴虚证,肺阴虚,有那么一点对肺阴灼伤了的情况下,这个是一个最适合的药。儿童稚阳稚阴之体,稍稍肺热比较盛,那么肺阴就会受到一定的损伤,所以这个儿科当中,用这个桑白皮来清肺平喘,用的非常普遍,最有名的那么就是泻白散,泻白散主要的两个药呢,一个是桑白皮,一个是地骨皮,这两个药呢,都能够清泻肺热,而且略有一点养阴或者益阴的倾向性,比如我们讲地骨皮的时候,它不仅仅是一个退虚热,阴虚引起的消渴,阴虚的牙痛,或者一般的阴虚火旺的骨蒸潮热这些呢,与它略有滋阴的倾向性有关,它当然主要是一个退虚热的药,那么两个药配伍在一起,有的医生认为就是肺热壅盛而肺阴初伤,是很好的一个方子,这个泻白散,那么就是以这个桑白皮和地骨皮作为主要的药物,这是它的最主要的一个功效,那么要说明的一点,在很多这个书上呢,写的是泻肺平喘,这个泻肺呢,也是清泻肺热,也是泻热的意思,泻火的意思。所以这个泻热,这个泻火,也可以叫清热,所以我们这里为了准确一点表述,就把这个泻肺平喘,改为了清肺,因为对桑白皮来说,清泻肺热是主要的,当然这个肺热呢,是一个邪气,把它作为一个邪气呢,也可以说是一个泻邪,这也是可以,这是长期的一种习惯,那么改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呢,就是我们在下面讲的下一个药,这个葶苈子。葶苈子,主要功效也是写的泻肺平喘,四个字完全相同。桑白皮和葶苈子都用泻肺平喘,但它们的适应证,有明显的区别,那么这样子,很多同学都会发生疑问,功效相同,为什么这个主治应用,那么明显地要把它分开,而且完全地不一样,其实它们的泻肺平喘的内涵是不一样的,那么讲了以后,在葶苈子讲了以后,就觉得把桑白皮的泻肺平喘改为清肺平喘,是有道理,而且是有必要的,它主要在于清泻肺热,清泻肺火,所以它可以用清肺平喘,也可以用泻肺平喘,这个泻,也是清泻的意思。另外,桑白皮又是一个利水退肿的药,所以我们在前面讲利水渗湿药的时候讲,这个典型的,比较常用的一些利水退肿的药,没有在利水渗湿药的第一节,利水退肿药当中,除了茯苓、猪苓这几味利水渗湿的药,能够利水退肿的,都比较次要,什么冬瓜皮这一类的,那么这个桑白皮,也是一个很重要,很常用的一个利水退肿或者称为利水消肿的药,它主要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当然桑白皮是一个寒性的药,最适合于湿热水肿。那么在临床上,现在不管是这个肾性的、心性的,那么桑白皮用了以后都发现有比较明显的增加尿量,减轻水肿,所以是一个很常用的一个利水退肿的药物,但它主要是用于湿热证,因为本身是一个寒性的药物,这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当然如果有虚,尤其是这个脾肾两虚,尤其要在补脾肾的药当中,少用一点桑白皮,也是可以。这个桑白皮呢,之所以称它为甘、寒的药,本身它没有苦味,而且是安全度很高的,所以在古代的一些书上,就是说在一些饥荒的年间,这个桑白皮,可以作为食品来充饥,其实完全可以吃的,作为食品,没有什么不良的反应,所以是个安全,很安全(的药),所以用量就可以适当地大一点。桑白皮在临床上如果作为这个清肺平喘的药,一般可以用蜂蜜来炙,蜜炙的桑皮,一般利水退肿都是用生的,不炮制的,这个炮制与否,与它的主治证有一定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的一个药,这个葶苈子,是很细小的,这个种子。它主要来源于十字花科的这个独行菜或者这个播娘蒿,两种都可以等同地使用,这个也是放大了,实际上是非常细小的,比水稻里面混杂的那种稗子,还要小,直径一毫米左右,很细小的一种种子。这个葶苈子呢,我们书上把它叫消痰平喘,也可以用泻肺平喘,泻肺平喘这个更通常使用,那么这个泻肺呢,主要的就是泻痰水。那么葶苈子,治疗的这种喘咳,一般是,不但是热证,而且痰水壅盛,病证都比较重,不但是喉中痰鸣,那喉中痰鸣,容易咳出,而且有的还出现了胸腹水饮、面目浮肿,所以它这个痰水比较壅盛。那么主要用葶苈子的泻,是泻实的,这个实邪主要是痰,痰水或者痰浊,壅滞在肺窍里面。所以这个泻肺,是泻肺实,泻肺的痰水,它主要不在清肺热,不在于泻肺热,当然泻肺热是一个方面,对葶苈子是比较次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在过去的中药书上,葶苈子、桑白皮,都叫泻肺平喘,但是它们的内涵不一样,一个偏重于清泻肺热,一个偏重于泻肺实、泻痰水。所以主治证,对葶苈子来说,就是痰水壅盛的实证,这个为主的,那么为了把这两个药的主治证不同(加以区分),所以我们把这个术语区别了一下,当然这个葶苈子可以不改,就叫泻肺平喘,也是可以的,那么这个消痰呢,也是一种新的说法,可以供参考,那么这个利水退肿呢,也是用于湿热的水肿,因为它的苦寒性,比桑白皮更甚,所以也是湿热的水肿,这是按照传统经验的使用。那么近年来,经过药理学的研究,那么发现这个葶苈子,有很好的强心的作用。那么通过强心,对于心衰的水肿,和这种喘息,它都是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那么由于心衰引起的水肿和喘息,大量的不是热证,大量的是虚证,或者虚实夹杂的,甚至于是虚寒证的,那么说通俗一点,这种情况常常出现于肺气肿、肺心病,尤其是肺源性的心脏病,那么开始是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最后进一步地发展,严重了,肺气肿,最后增加了心脏功能的负担,最后造成了心力衰竭,心衰,那么称为肺源性的心脏病,就是一般说的肺心病,那么这个都是慢性病,很多都是属于虚寒证。但是葶苈子呢,对于这样的病证呢,它通过强心,有利于利尿消肿,也有利于缓减痰水壅盛的气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又和它苦寒的药性,是不适宜的,所以往往就配伍一些温补的药,所以近年来在当代临床上,葶苈子经常配伍黄芪、白术,或者附子,这样的一些温补阳气的,温阳的,补气的,那么对于这个肺心病的心衰引起的水肿和咳喘痰多,用了以后,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那么是当代的一种发展,就不完全用它的药性来解释。按理来讲,这个苦寒很甚的药,就应该是用于湿热证,用于实证,用于热证,但这个不是实证,也不是热证,同样可以使用,但一定要配伍,这个需要注意的。另外这个葶苈子,因为它的种仁非常细小,所以在作汤剂的时候,一般也要求包煎,那么包煎了以后,是便于分泌那个煎液,那么服用的时候,避免那个细小的种子悬浮在里面,这个口感很差,不便于服用,这个和前面的一些细小的种子类的药材,比如说这个车前子要包煎,其中一个也是为了便于和煎液分离,当然另外使那个汤液不混浊,因为它含渣子,那是另外的了,葶苈子与这个无关,主要是便于煎煮,便于分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的一个药,白果。白果呢,又叫银杏,那么有时候在药材上,银杏主要指的带有绿色的这个果肉的或者说外果皮的,这个习惯上有的把它称为银杏。白果呢,去掉了这个外面的绿的果皮的,更多的是称白果,当然有的时候不分,多数时候不分,有的人这样子分,但是这样子,常常就出现报道上有些问题,过去有的报道这个白果用来治疗什么,泡了以后治疗什么肺结核的,最后发现它是用的这个绿的果皮,也是比较强的,所以就是名称上的混乱,所以有人主张银杏和白果分开,也是有它的意义的,当然这个还没有得到公认,只是在部分的著作当中,有这么个倾向性。称白果的,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中药的白果,称银杏的,那么就包括了外面的绿的果肉,外果皮在内。这个白果呢,因为它的这个叶片,就象那个鸭掌、鸭蹼,所以这个树,又叫作鸭掌树,我们今后学一个古方,叫作鸭掌散,那里面的鸭掌树子,就是这里的白果,一种别名。另外这个树,它的生命特别长,生长也很缓慢,所以有的书上把它叫作公孙树,好象祖父种的树,要孙子那一辈才能够见到果实,周期很长,很缓慢,所以也是一个小的知识吧。那么这个白果呢,作为一个这一章的药物,首先它有明显的止咳平喘的作用,尤其是止咳作用,相当明显,所以主要把它放在了这一章。但是这个药,有一定的收敛性,所以在一些书上呢,就把它这个功效,称为敛肺止咳,或者敛肺平喘,就说明它(是)有一定收敛性的止咳平喘药。有一定的收敛性的止咳平喘药呢,从这个理论上来讲,就应该用于肺气虚的久咳虚喘,而且是没有痰的,久咳虚喘,那最为对证,那么这样的比较典型的收敛性的止咳平喘药,都放在了今后要讲的收涩药那一章。白果,它有一定的收敛性,在临床上,它又没有完全是用于肺气虚的久咳虚喘,又把它放在了止咳平喘的这一章,关键它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它在敛肺止咳平喘的同时,就它有一定的收敛性,这个收敛性不是很强,它不容易敛邪,更主要的是它又有比较明显的祛痰作用,它在止咳平喘的同时,它能够有效地祛痰。所以这个白果在治疗咳喘证的时候,不仅仅限于虚证,常常用于实证,这个实证呢,痰比较多,甚至还有邪气,它都不容易敛邪,它都可以使用,所以就是它放在这一章的主要的原因。所以这个白果,它的主治就笼统地提了一个咳喘,这个哮喘、咳嗽,就是一般所说的咳喘,没有限定于久咳虚喘,久咳虚喘能不能用?能用,不是久咳虚喘的实证,照样可以用,那么这个有代表性的,我们在学麻黄的时候,说过一个三拗汤,那么三拗汤呢,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用杏仁来增强麻黄止咳平喘的效果,如果说把麻黄,这三拗汤当中的杏仁去掉,把它换为白果,那就是一个有名的古方,就叫鸭掌散。鸭掌散就是麻黄、白果、甘草三味药,它治疗的不是虚证,是实证,而且还有外感,它类似于三拗汤,还有外感风寒,它都可以用,就说明它是收敛性不强,而且它和三拗汤相比,还有一个优点,本身就能够祛痰。三拗汤的药,除了甘草有一点祛痰以外,祛痰不明显,所以往往还要加上祛痰的药物来使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外感风寒的,咳喘痰多的时候,那么这个白果,它有类似于杏仁的止咳平喘作用,还有杏仁没有的明显的祛痰的效果,所以很多人常常喜欢用这个鸭掌散,用它来代替三拗汤使用,那么我们以后要学的定喘汤,那么它也是这个白果和麻黄这些药,用于外有风寒,内有肺热,也是一种实证,也是实证,所以对于白果,就不要过分强调它的涩味,它的收敛性,它有这个倾向性,有这个倾向性,但不重,不典型,所以它基本上还是属于我们常用的止咳平喘药,所以这个是用白果,需要说明的一点,那么它的收敛性,更多的表示在它另外的止带缩尿,用于妇女的白带过多,或者肾虚的遗尿尿频。那么为什么用白果呢,一方面用它来固摄肾气。更主要的前人认为这个白果,本身就有一点养肾气,它不完全是在收,而且有一点补的意思在里面,才治疗肾虚引起的带下,或者说这个遗尿。在道家的这种养生的食疗方里面,很崇尚这个白果,比如说这个白果炖鸡,就是道家,比如说这个四川青城山的道家,那白果炖鸡就是一道有名的道家名菜,那么它把它作为一个滋补食品,就说它能够补肾气。当然这个在中医文献的里面,本草里面有这个意思,但是不够明确,所以它用于治疗这个带下,尿频遗尿,它的止带缩尿不完全是收敛,与收敛有一点关系,也就是说它不是很典型的收涩药,也是不放在收敛药那章的一个原因。它因为它还有一点补养的作用,补养的作用,这个就让大家作为常识性的了解。所以这个白果的整个功用,也是不复杂的。关键呢白果是一个有毒的,有毒药,尤其是在生用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中毒,很不安全。但是白果的这个有毒的成分,能够溶于水,而且不耐高热,所以作为汤剂,那么这个白果是比较安全的,不容易中毒的,尤其是作为食品,刚才我说的白果炖鸡,那鸡都已经炖熟了,炖好了,可以食用了,那白果肯定是长时间地在水里面加热,那么有毒的成分,都溶在水里面,最后破坏掉了,所以食用的时候是很安全的,有的人不但吃,而且吃得很多,那么炖一只鸡,有的时候起码用半斤白果,完全用它里面的种仁,不会中毒的,这是关于白果的情况。那么附药,银杏叶,就它的叶片,现在主要作为一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或者心脑血管,包括脑血管,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类的药物来使用,白果叶呢,在古方里面也用,但是主要不在活血化瘀,主要也是把它作为一个止咳平喘的药,比如徐灵胎的一些著作里面,也提到了这个银杏叶,这是一个当代研究的发展,应该是专门的药了,现在很热门的一个药,有很多这个白果叶的,这个银杏叶的这个制剂,那么我们这里不多讲,它属于另外的一类的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的矮地茶,这个是一种小灌木,它的叶片象茶叶,长得不高,这个头比较矮,好象离地不远,所以称为矮地茶。那么这个药的正名,从宋代就开始收载,《本草图经》,那么它当时叫作紫金牛,我们书上植物的来源,紫金牛科的小灌木植物,紫金牛,为什么紫金牛,这个还不清楚。那么这个矮地茶呢,是因为它叶片象茶叶,这个个头不高,根据这样子的一个特征,所以在江浙地区呢,有的把它叫作平地木,好象就离地不远的一种小灌木,平地而生,长得不高,而且是木本的小灌木。在上海地区,有的把它叫老勿大,好象一直长都长不很高,没有很高,其实都是说它(是)一个矮小的灌木,这样子来命名。那么在民间,常常把它(用于)治疗一些风湿痹证,所以有的就把它叫作矮茶风,认为它能够祛风通痹。所以它有很多的这种别名,那么就由于这个名称不统一,曾经造成用药上的一些麻烦,如果说用矮地茶,很多人不知道,尽管这个是一个宋代就开始的正名,现在不为人们所熟悉,所以现在就反而不用它这个正名了,一般比较熟悉一点的,这个矮地茶。在这个上一个世纪的70年代的早期,当时一些医学杂志上讲平地木,能够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能够缓减这个痰咳喘的症状,当时西南地区的有的人,就马上派人到上海地区去采购,一车皮,火车一车皮的这个平地木,因为当时全国性的所谓中草药的群众性运动,就是要解决这个老慢支,要解决这个痰咳喘。当然发现了一个有一定效果的药,那么互相都来使用,都来研究。那么这个药要从华东地区运到西南地区(后),一看,这就是西南地区的矮茶风,当时这个运费都比当地销售的价格高出了很多倍,这就是名称不统一,造成的一个问题。所以为了逐步地统一,现在一般就(不)用这样的什么老勿大、平地木、矮茶风,就包括紫金牛在内,这个名称一般现在都很少使用,所以尽管这个药,记载的历史还是比较久的,宋代的《本草图经》就有,但是后来呢,那主要是把它用在了一些风湿或者瘀血证方面,但是它的作用并不强,作为一个活血化瘀的药物,所以就慢慢地就被人们淡忘了这个药,后来才发现它更主要的,这个药物是在止咳祛痰,也有一点平喘作用,但是最明显的是止咳祛痰,所以现在在临床上,主要作为一个止咳祛痰药使用,因为在古代,这方面没有用,所以也没有相应的名方来作为它的例证,只是当代的一些应用,很多医生在近年来,都比较喜欢用,有比较可靠的祛痰止咳效果,可以配伍其它的药,所以这个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就不要求大家,只作一个常识性的了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后面还有一味药,洋金花。那么洋金花,它来源于茄科的植物,这个植物呢叫作曼陀罗,这曼陀罗是梵文的译音,这个曼陀罗,有这个草本的,草本的有开白花的,这个称为白花曼陀罗,有开紫色花的,这个称为紫花曼陀罗。那么一般作为中药用的,是草本当中的这个开白花的,所以把它叫白花曼陀罗,称为这个洋金花。木本的曼陀罗,比较高大,这个花更大一些,但是一般不作药用,这个形状完全一样。这个洋金花,止咳平喘作用很强,相当强,但是呢,它减少这个呼吸道的分泌,不利于祛痰,所以服用了以后,有的就口干舌燥的,那么咯痰更难,所以它的主治的证当中,用于咳喘,一定要无痰之证,如果痰多,它不利于祛痰,那么这个痰阻塞在肺窍里面,可能就引起更严重的咳喘,后果就不会好,那就有留邪之险,所以这个(是)需要注意的,它止咳平喘作用虽然比较好,但是它不利于祛痰,而且是一个有毒的药物,有毒的,而且是大毒,这个(幻灯片)上面掉了,性能里面有毒。另外它有很好的止痛作用,它可以通过内服,所以对于肢体,这个跌打损伤、风湿痹证,甚至于脘腹,它类似于那种延胡索,对肢体的疼痛,它有止痛的作用,对内脏,它又有解痉的作用,现代研究,所以全身肢体和脘腹的多种疼痛,都可以使用它。这个药物外用,它又有一定的麻醉止痛的作用,比如我们书上谈到《医宗金鉴》的整骨麻药方,为了使这个脱臼的,比如说复位,或者已经骨折了的,让它恢复,固定位置,那么就手术的时候,很疼痛,那么局部使用,或者口服一点,都可以达到麻醉止痛的效果,所以是一个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止痛的药物,另外它有一定的止痉的作用,用的不多,可以用于颠痫或者小儿慢惊风,总的这个药,在临床上都是要严加管制的,毒性很大的,那么曾经一度地作为一个麻醉的药物使用,动手术的时候,那么这个量就比较大,有的用到十多、二十克,让这个患者昏睡,几小时、十几小时,甚至二、三十小时都可以,用量多,他就昏睡不知人事,然后可以进行手术。古代用曼陀罗这花,就洋金花,那么主要也是这方面的使用,作为一个止痛。当然有的猜测,这个《水浒传》里面的蒙汗药,可能主要的成分呢,就是这个洋金花,因为洋金花在世医得效方里面,已经有比较多的应用,那么离这个《水浒传》宋代的时间不是很长,那可能当时这个药已经在民间使用了。比如说智取生辰纲,那些人才昏睡了那么久,当然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很多人支持这种说法,因为主要的成分,这个蒙汗药,可能是这个洋金花,所以这个药,大家要注意的是它的毒性,有毒的,不能够经常使用的,那么一般作为止咳平喘呢,它的量是很少的,或者作为止痉。普通的疼痛,它用的量也是我们书上这个量,如果手术要作为麻醉药,这个量是不可能的,那么就要加大它的用量,在临床上,才能够达到这个效果,那么这个植物,这个曼陀罗,白花曼陀罗,整个都有类似的功效,平喘止咳,或者止痉止痛,包括它的种子,也包括它的叶或者茎,都有这些(作用),都可以使用,但是其中以花的作用最为明显,所以称为洋金花。整个这个止咳平喘药呢,就讲完了,就这些内容。但是需要说明呢,比如说这个平喘,我们这里虽然有很多有平喘的药物,但是与麻黄比起来,麻黄的止咳平喘作用,尤其是平喘作用,仍然是很强的,这里面有很多药,是赶不上的。所以麻黄,因为它有很好的发汗解表的作用,所以放在了解表药,但是它也是很重要的这个平喘的药物,那么今后在收涩药当中,还有很多,这个敛肺的药,它通过收敛肺气,来缓和这个久咳虚喘,它是主要治疗虚证的,那么我们在这个地方学的呢,主要是治疗实证的,但这个并不绝对,治疗虚证,这里面很多止咳平喘的药,比如说这个杏仁,这个白果,也可以选用,那么我们今后要学的,那个收敛性的止咳平喘药,有的也可以用于实证,比如说我们今后学小青龙汤,就用了五味子,二陈汤里面就有乌梅,本身方里面就有乌梅,原方现在不太重视了,完全可以用,所以这两类的这个止咳平喘药,可以前后把它联系起来,这样子可以加深理解,所以它分是相对的,人为的,就那老话,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廷模:中药学第六十一讲安神药概述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介绍第二十一章,安神药。那什么叫安神药呢,这个教科书上有这样一段话,以宁心安神为主要作用,也可以说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心神不宁之证的药物,那么称为安神药。简单地讲,它主要的功效就是宁心安神,主治的证候,就是心神不宁证。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要注意:这里所说的心神,这神是狭义的神,就是心脏所主的神,就是心神,那么在中医学当中,还有广义的神,那么就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的表现。都可以称为神,那么这个不是指的广义的,是狭义的,就由心所主的那一部分神志,所以这个安神药,也可以叫安心神药,它安定的是心神,那么主治证是心神失宁了以后,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轻微的功能失调的症状,以失眠、心悸为主的一些症状,那么这一类的症状,叫作心神不宁,或者叫心神失宁,但有人把这对症候称为心神失常,这个就不对,那么这个心主神志的功能比较严重(异常),完全不能正常思维,这样子的情况,比如说癫、狂或者癫痫,那么这一类的才能够叫心神失常。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在这个教材里面,在对安神药下定义的时候,那么它是用来治疗心神失常证的,那就不对,所以现在把它纠正过来。再严重那就心神失用,心神失用呢,那么就是昏厥、神昏、谵语,所以是三种心神失常,心主神的功能失调了以后,三种不同的情况,它有轻重的这种区别,所以也是把这个问题说明一下,那么见到有的书上说,这个安神药是治疗心神失常的,那个是不准确的,或者不正确的。前面在谈含义的时候,实际上就谈了它这一类药的基本功效和基本的主治,但是这一类药的基本的功效呢,它有很多种相同或相近似的一些用语,这个功效术语和其它很多章节一样,出现了变化,这个也是要了解的。那么这个安神药的功效,最简单就是安神二字,从头到尾,每一个安神药,包括前面学的比如说茯苓,我们曾经学过,它有安神的作用,这个丹参,也有安神的作用。包括以后的章节,在这个补虚药、收涩药当中,或者开窍药当中,还有一些安神的药物,都可以用这两个字,全部用一样的表述,这是最简单。那么也可以用三个字,安心神,安神,安心神,那么常常四个字,四个字可以叫宁心安神,或者有的叫安定心神,宁心安神。但是在这一类的安神药当中,有的药物呢,兼有一定的滋养性,或者兼有补虚的作用,那么这一类的药物,往往把它叫作养心安神,这类药物称为养心安神药,它对应的功效叫作养心安神。那么这个养心安神呢,是指有一定的滋养性,养心这个功效呢,有的时候它不能作为一个补虚的功效在临床上使用,也就是说没有引起心神不宁的那样的一些虚证,它并不能作为一个补虚药,它只能是有养心或者补虚的这方面的倾向性,不是典型的补虚药,当然有的药物它是典型的补虚药,它兼有安神的功效,那么这一类,也可以把它这个功效叫作养心安神,比如说我们以后学这个人参、麦冬、百合,这样的一些药物,那么都是它是典型的补虚药,它又有安神的作用,也可以称为养心安神,所以它有不同的情况的,这是一种(情况)称为养心安神。另外有的安神药,质地比较重坠,有的是矿物药,有的是这个动物的甲壳或者化石类,它质地很沉重,很重坠,那么前人呢,往往把这一类的药物呢,叫作重镇安神药,把它们的安神的功效呢,和它的质地、它的性状联系起来,那么这个呢,总体来说,它是源于这个法象药理学,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它至少知道这一类的药物,比较重的,那么在临床用药的时候呢,可以比如说用量可以增加一些,或者煎煮的时间可以提前煎煮,需要久煎,它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呢我们现在,不主张、不提倡再过分地强调这类的药物的安神是因为它重镇,因为这个没有必然的一致性,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一种巧合。那么这一类的重镇的安神药呢,除了一般的心神不宁,往往还可以治疗小儿的惊风,或者癫痫、癫狂这一类的病证,常常作为一个辅助的药物,所以这一类的安神药,那么有的除了称为重镇安神、镇心安神,有的也称为镇惊安神,或者定惊安神。尽管说这个定惊,在这个术语上,显得不是很规范,但是呢如果使用这样的功效呢,也是有一个积极的效果,就是可以提示这一类的药,它不是一般的安神药,除了用于心神不宁以外,那么一些心神失常的,包括小儿的惊风、癫狂或者癫痫在里面,它可以作为辅助的药物。那么现代研究呢,那么这一类的药物,它不但有镇静的作用,而且还有比较微弱的抗惊厥的作用,它这个定惊,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因为这个惊厥,现在基本上典型的就是息风止痉了,那么它不典型,所以(用)这种用语,所以在过去的中药学里面,使用也是不太规范,使用也比较混乱,但是它也是有它的特殊性的。那么我们用的这版教科书,基本上就没有再保留这个重镇安神,或者镇心安神、镇惊安神这样的术语,除了这个养心安神药以外,其它的原则上都是用的宁心安神,那么当初想的是便于同学们记忆,本身这个没有很实际的意义,有的讲这个药是重镇安神的,那讲是镇心安神的,而另外的一个同类的药,又是定心安神的,或者另外一个是定惊安神,其实它们都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基于这样一个原因,那么我们把它统一都叫宁心安神。统一为宁心安神呢,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在我们现在已经使用的这个中药教材上,把安神药分为两类,也就是章下面有两节,那么第一节呢,重镇安神药,第二节养心安神药,那么这样一分为二以后,除了前面讲的这个重镇安神,它不能完全解释这个安神药的机理,它只是它的一个物理的一种性状以外,还面临一个问题,有一部分安神药没有归属,两类药它都不是,比如说我们后面要学的远志,或者合欢,合欢皮、合欢花,以及不在这一章里面的,比如以后要碰到的,比如说象石菖蒲,石菖蒲这一类的,它没有任何滋养作用,一点点都没有,当然完全不能称为养心安神,那么它的质地呢,并不重,都是植物药,而且象合欢花还很轻,它也不能称为重镇安神药,但是下面只能两分,所以不得已,把这一类的植物药,远志或者石菖蒲,或者这个合欢这一类的,都把它放在养心安神,那么这个就名不符实,所以那样子的一分为二,分为两节的结果,就造成了这样的一些不良的后果,所以我们在现在这个安神药,本身药味也不多,所以就没有分节。那么就解决了这样一些问题。但是由于长期地使用,已经习以为常,其中的一些矿物药,因为过去学的时候呢,都是重镇安神、镇心安神,突然一下这个书上把它写成宁心安神了,觉得好象有点不太适应,有一点别扭,实际上呢,这个我觉得没有关系,比如说同学们初学,学了以后,那么一开始就把它认为是宁心安神,当然以后就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当然过去学过的,那么可能就觉得好象不太适应,但是至少这一类的药物,它本身就是宁心安神的,所以这一点,是完全成立的,至于需不需要再把重镇的分出来,那还是学术上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那么我们这样子,教材以这种为准,那么同学们这个两种选择都是可以,一个就是都把它叫作宁心安神,这个便于学习,便于理解,便于记忆。另外一种呢就是把其中的一部分药,改为这个比如镇心、镇惊等等之类的不同的功效术语,那么对于突出它们在心神失常的病当中,可以作为辅助药,那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这个利弊怎么样,那么这个有待于进一步地评(价),同行们来评(价)这个,作一个最后的结论。当时这个教材呢,在专家审稿的时候,最后还是认同了现在这种,还是觉得简化了作为一个教材要好一些,都叫作宁心安神,这是关于这个功效的问题。那么这个主治呢,就是心神不宁证,或者心神失宁证。那么这个心神不宁证,或者心神失宁证,是以失眠为主,这个失眠呢,可能主要指的入睡困难,晚上很长时间,一小时、两小时,都不能入睡,有的是入睡还比较容易,但很早就醒来,睡眠的时间不够,或者中途多次地这种苏醒,然后入睡也比较困难,这些都叫作失眠,当然比较轻的,就是心烦,这也是一种心神不宁的常见的症状,心烦、不眠,不眠也就是失眠。另外一个心悸,我们这个心脏呢,在不停地跳动,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我们自己是感觉不到自己的心在跳动的,那么除了比如说剧烈地运动,或者突然地受到了惊吓,偶然地出现了自己觉得心在跳。比如说一百米的短跑,这个要冲刺,那我们没有经常跑的人,马上跑了下来,就觉得自己的心在跳,那么这个是正常的一种生理现象,那么我们有的不注意,比如同学之间作恶作剧,那么在不知的情况下,突然吓一下,有时候也是觉得自己的心在跳,那也应该说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不是因为这种剧烈的运动,或者因为惊吓,自己经常地能够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这种叫心悸,严重的心悸就叫作怔忡,所以这个心悸和怔忡,是相对而言,重的心悸叫怔忡,轻的怔忡就是心悸。有时候常常是出现心悸的同时,觉得提心吊胆,所以有的把它叫惊悸。另外呢就是多梦。一般的人睡眠的过程当中,都会作梦的,但是过多了,每天晚上入睡以后,那就是不停地作梦,有梦,那么这个呢,也是一种心神不宁的一种表现,多梦。另外就是健忘,那比起正常的人,比正常同年龄的人记忆力明显地下降,比过去自己,就是自身对照,那记忆力下降,那也是一种健忘,那也是属于心神不宁这个范畴之类的,所以它主治就是心烦、失眠、心悸、怔忡、多梦、健忘。心神不宁之证,这是它的基本主治,那么此外,就是对于惊风、癫痫、癫狂,可以作为辅助的药,因为这个癫狂和癫痫,它的基本的病因是痰阻心窍,那要用化痰开窍的方法来作为最基本的治疗的原则,那么在使用化痰开窍的药物的同时,可以加一点安神的药物作为辅助,所以那些病证,也是这类药物的主治证之一,但是是次要的。那么惊风呢,一般是要息风止痉,因为涉及生风,或者其它原因导致的肝风内动,那么它可能也会有心神不宁或者心神失常的一些表现,那么也是可以用这一类药作为辅助的药物来治疗的。这是当代《中药学》里面关于这一类药物的功效和主治。那么在古代呢,这个安神可能还有其它的一些现在不常用的一些说法,比如说在《神农本草经》里面,说某一个药主(治)惊恐、悸气,那也是安神的意思。有的药物,能够定魂魄,实际上也是安神的意思。那么根据中医理论,这个心所主的神,象人的正常的思维、正常的睡眠,不但是由心所主。另外与其它的四脏,也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这个肝,肝藏魄的,肺藏魂的,那么肾藏志的,这些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过去它有一些其它的这类的用语,现在一般不用了,但是以后大家看见以后,能够知道这个是相似于我们这里学的安神的这种功效的,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性能特点。安神药在药性方面,没有一致性,也就说没有规律性,有的偏温,有的偏寒,有的偏平,但是绝大多数偏于平性的,即使偏温或者偏寒也是微温、微寒而已。总的它的偏向性不是很大,所以对于这个安神药,它的药性,有意义的不多,就是个别的药,一两味药用的时候,可能考虑到它的药性,比如说有的本身就有清心的作用,那么它是偏寒的,具有清心热的作用,那么临床上治疗这个心神不宁呢,可能对于热邪扰心,或者心神不宁兼有心热证的更为适合。那么这样少数药以外,其它的药,药性往往可能忽略,或者不要过多地关注都可以。总之,它的偏向性不是很强的,不很明显的,这是从这个药性来说。那么第二关于这类药的药味,这类的药味呢,养心安神药,一般有甘味,因为它也是属于甘能补的范畴,所以一般都给它定一个甘味。那么这个养心安神以外的那些安神药物的药味呢,那就是确定的依据就比较多,有的考虑真实滋味,那有的还从另外的一些理论,但是比较特殊的,这里面有很多的药物,实际上来源于五行,与五行的推论有关,比如说根据五行的理论,那个矿物药是属金的,那么金和五味当中相对应的是辛味,所以实际上我们中药里面很多矿物药标辛味它是按照五行的方法,把它推论出来的,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很多这个土类的药(的)甘味,那个甘味也是在五行当中,土和甘是在同一行里边,所以它是五味的另外一个确定的依据。</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现在都不太重视这方面,只是说为了理解有的药物,为什么很多矿物的药,比如这个含氧化铁的,磁石我们作为安神药,以后要学的这个代赭石,是个平肝药,包括前面的活血化瘀里面这个硫化铁(自然铜),很多书里面都是辛味,那么这个辛是怎么来的,其实前面我们学的石膏的辛,最早还是产生于五行的推论,那么后来的人才把它附会了一些意思在里面,什么它能解肌,好象是向外渗透,透散这个阳明的热邪,那是因为原来已经有人给它定了辛,后来给辛又赋予了散这样的一些作用特征,所以后来是不断地来填充它的内容,是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这种思想,所以我们这一章里面,有的药(味)实际上是与五行的推论相关的,这个没有什么实在的意义。那么归经就很简单,它治疗的是心神不宁的病证,所以都能归心经。我们前面讲了这个心所主的神志,所产生这些病证,除了以心为最主要以外,比如说肝,甚至于肾,以及其它的脏腑,有时候也有相关性,所以可能有的药的归肝,或者有的归肾,那么也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但它是很次要,这是关于这个归经的问题。另外作用趋向,升降浮沉,那么都是沉降的,它是不宁静的,不安静的,那么(安神药使之)趋于宁静,所以应该是一个沉降的作用。第四个问题关于配伍应用,原则上也是寒热虚实,尤其是热邪扰心,是引起心神不宁的很重要的原因,那么这个时候就要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心热的药物。如果有寒的,这个心经受寒,也是可以出现这个心神不宁,那么可以配伍这个温性的,一些温里的药物,尤其是温心的,比如说象桂枝这些(药)都是可以配伍的。虚主要指心血虚,心阴虚,当然心阳虚、心气虚都可以引起(心神不宁),但最多的是心失充养,那么是心血(不足)。所以对于这个虚证的心神不宁呢,这几类的补虚药,都可以根据不同的证型配伍使用。实,那么除了前面谈到的(寒热)以外,比如说兼有痰浊,痰浊阻滞,那么就配伍化痰的药,如果是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心神不宁,可以配伍这个平肝潜阳的药,其实它与肝阴虚,肝肾阴虚也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是瘀血阻滞而有心神不宁,那么配伍活血化瘀的药。另外把这一类的药,如果用于心神失常的病证,那么根据癫狂、癫痫、惊风的不同的病因,比如说配伍这个化痰开窍的、息风止痉的这些药物,那么也是属于它配伍内容里面可以考虑的。最后一个问题关于使用注意,这一类的药,我们书上要求就比较简单,那么一般都没有很典型的病证禁忌,或者证候禁忌。这个因证选药这些内容都不是很重要,要说有没有,也可以挂得上,比如说这个虚证的,那么选养心安神的药,但是都很次要,完全可以忽略掉,我们书上仅仅就是说了这一类的药里面有的是矿物药,或者是动物的甲壳之类,那么一般要先煎,作为丸散剂可能要注意保护胃气。个别的药物有毒性,那么注意用量,要避免中毒,这个使用注意就很少,其实这个都不具有普遍性。那么就是重镇安神药,它也是安神药当中的一部分,也不是所有的安神药,都需要久煎、先煎,或者都需要保护胃气。对植物药,那么就没有这样的要求,只是其中的部分以矿物药为主的。至于有毒性的,就是一味药,就是个朱砂,其余的都不典型,因为为了强调这个朱砂的用药安全,所以那怕是没有普遍性,也在使用注意当中,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这个也是对用药安全是有积极意义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我们就介绍具体的安神的药物,这个第一味安神的药,酸枣仁,它是这个鼠李科的小灌木,酸枣里面成熟的种仁,使用的是种仁,外面它有一个果壳是很酸的,所以整个这个酸枣是指的它外面的果肉,果肉非常酸,酸枣仁没有任何酸味,实际跟这个花生仁、核桃仁一样的,味很淡的那么一个滋味的,它本身因为来源于酸枣这个植物。这个植物它和后面要学的大枣没有关系,不同的植物,今后收涩药当中,一个山茱萸,有的把它叫作酸枣皮,那么酸枣皮和酸枣仁,也没有关系,来源于不同的植物,并不是一个就是外面的果皮,一个是里面的种子,没有这样的关系,尽管名称有相混淆的地方,这个需要搞清楚。这个酸枣仁,是中药里面很常用的一个养心安神的药,它有比较强的安神作用,在临床上对于失眠,它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使容易入睡或者改善睡眠的质量,在临床上都能收到这样的效果,那么对于这个心悸、怔忡这一类的,它也是有一定的效果。那么从现代的研究,它可以对抗心律失常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首先有一点是要功能性的,如果是器质性的,出现了这个心悸、怔忡,没有什么安神药能够安得了的,安定不了,比如说这个风湿性心脏病,本身就瓣膜出了问题,经常这种心悸、怔忡,那不是一个安神药能够解决问题的,什么药都解决不了,是手术的问题。所以我们这里说的安神药要治疗的心悸、怔忡,一般都属于功能性的,功能失调以后导致的。所以不管是这个失眠、心悸,或者心烦,它都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所以是很常用的,它又有一定的滋养性,那么认为它对心和肝的阴血,它都有微弱的滋养作用,它能够滋养心阴、心血,也能够滋养肝阴、肝血,但是酸枣仁呢,从来不作为一个补虚药使用,就是不管是心的血虚证、阴虚证,或者肝的血虚证、阴虚证,如果没有心神不宁的症状,临床上古今没有医生把它作为一个普通的补阴或补血的药使用,比如说这个肝阴虚,或者肝血虚,引起了月经失调,或者这个视力降低,视物昏花那一般不会考虑到酸枣仁。所以它这个养心严格来讲,它还是很微弱的,还不能成为一个补虚的功效,只不过它兼有滋养这方面的倾向性,从本质上来讲,它就是一个宁心安神的药,只不过比较适合于虚证,在虚证当中用得比较普遍一些。所以把它称为是一个养心安神的重要的药,之所以重要,重点还是它安神的效果比较好,不在滋养。这是对于酸枣仁的养心安神,应该这样理解,那么在临床上它有没有(要)考虑的特征呢,往往考虑了它的敛汗,之所以现在一直强调它的酸,实际上它的滋味当中完全没有酸,酸是它的果肉,还要强调这个的酸味,一直保留下来。这个甘是与这个养心有关了,这个酸就是它能够有敛汗,有这个酸收的相关的作用,酸收。所以尤其是有一些患者,这个心阴虚或者肝肾阴虚,那么常常有这个盗汗,汗出多,心烦不眠,那么这个时候,用这个酸枣仁,敛汗的作用和养心的安神的作用,就可以同时发挥。所以这个是它的一个特征。如果说今后在考试当中,就说阴虚及阴虚盗汗而心神不宁者,那么最宜使用,那么在这一组药当中,当然我们就要考虑这个酸枣仁这方面的特征。如果说这个盗汗,没有表现出心神不宁,就是汗多这个症状,那么它可以和其它的止汗的药,那么今后收涩药当中会学,比如(与)什么五味子、山茱萸这些配伍在一起,还可以使用。另外在古代本草学里面,对于酸枣仁,它有一些人有些特殊的说法,比如说认为这个酸枣仁,用于安眠要用熟的,就是炮制要炒,如果用生的,就是没有炒的,那是醒睡的,不但不能安眠,好象反而睡眠减少了,那么这个实际上最早是一个误解,说的酸枣仁的醒睡,是它的果肉很酸。比如说现在我们有的时候上课的时候精神状态不佳,想睡觉的时候,突然一个很酸的东西在口腔里面刺激一下,精神一下就来了,这个就提起来了,所以这个就象我们想睡觉的时候喝一点浓茶,或者其它的有的抽一支烟,那么这样刺激一下,实际上不是说的这个(酸枣仁)生的时候一定是能够醒睡,前人实际上是一个误解,后来慢慢地就发现这个说法不准确。现在也有人进一步地作了这个实验的研究,就说这个酸枣仁,不管生的或者炒了以后,那么它的镇静,也就是它的安神的作用基本上是相似的,但有一点,只能微微地炒,微炒有什么好处呢,它的种子的表皮还会裂开,那么便于煎煮。如果炒焦了,而且不是很焦,火候稍稍过一点,那个安神的效果明显地降低,所以这个酸枣仁即使要炒用,也只能微炒,微微地炒,不能过,火候不能过,更没有说一定要炒用这种说法。这个酸枣仁如果说作为散剂,这样吞服,那么安神的效果会更加好一些。所以就包括李时珍在内的所说的酸枣仁,(治)这个胆虚不眠,那么就要用熟的,胆热多眠,他说的是好眠,好眠就是喜欢睡觉,睡眠过多了,那要用生的,其实临床上用了不会收到这样的效果,所以这个供同学们参考的,这是关于酸枣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个(药),柏子仁。那么柏子仁呢,它来源于柏科的乔木的植物侧柏,它和凉血止血药当中的侧柏叶是同一种植物,它带幼枝的那种叶片采收下来,就是凉血止血药侧柏叶,还能够祛痰止咳的,可用于肺热咳嗽痰多,那么它成熟的种仁呢,就是柏子仁,(是)我们在这里学的另一味养心安神的药。那么柏子仁的养心安神的作用呢,和酸枣仁相似,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在养心,所以归经主要在心经。因为酸枣仁本身有酸,酸入肝,所以更多的和肝经联系在一起,所以就认为柏子仁养肝不明显,实际上柏子仁的养心也是一个偏有滋养性的倾向,不能专门作为一个补虚的药,这个心不管是血虚、气虚、阴虚、阳虚,单纯地把柏子仁作为一个补虚药,没有,也是在以心神不宁为主要症状的时候,它这个证型偏虚的时候,把它作为安神药在使用,而不是把它作为补虚药在使用,所以这一点上,其实用不着和酸枣仁进行比较,因为两个药基本作用都是安神,一个是养心,一个是心肝兼养。那么这个也是只有理论上的价值,临床的使用价值并不大,在治疗虚证的失眠当中,这两个药经常是在同一个方当中使用,可以互相增强宁心安神的效果,所以不要求对这两个药在养心安神方面进一步地比较,就知道有这么一个功效就行了。那么有的这个虚证的失眠、健忘、多梦的患者,同时又有肠燥便秘,这个药呢又能润肠通便,那么这个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特征结合起来,这个肠燥便秘兼有心神不宁的,那么首先就可以考虑选用柏子仁。那柏子仁的润肠通便呢,它可以单独使用,柏子仁含的脂肪油,含量也相当高,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六十的脂肪油,所以这个单独地,比如说有的也是用柏子仁煮粥之类地服用,能够收到这个效果,当然经常也是在复方当中使用。那么这个柏子仁,在使用的注意事项当中,我们书上谈到了这个便溏,痰湿多的,痰本身就是湿浊内盛的一种征象,那么这样可能它会加重这个便溏,不利于痰湿的消除,所以一般要慎用,即使要使用的时候,都要少用,过去有的人,就把里面的这个脂肪油,给它榨掉一部分,称为柏子仁霜,现在这种炮制比较少,但是也有临床还有这种使用的,那么就说更加适合这个有便溏的患者,就是避免为了它润肠通便,过分地发挥疗效,加重便溏腹泻的症状,所以用这个柏子仁霜。另外再说一点供大家参考的是:这个柏子仁的外面,还有一个硬的外壳,一个薄薄的硬的外壳,就象我们吃的松子仁,但没有那样硬,这个柏子仁也要小一些。在药材当中,就有这样两种不同的药材,一种就是在产地就去掉了外面的硬壳的,完全是里面的种仁,一种情况是带壳的,这两种药材呢互有优势,互有利弊。这个柏子仁含的脂肪油很高,而且非常容易氧化,如果这个柏子仁保存不善的时候,估计就是一个礼拜左右就开始氧化,表面就变得这样油润润的,油亮亮的,颜色也改变,那个滋味也出现一个很特殊的,使人不愉快的不容易适应的一个滋味,那么就象我们吃的核桃,或者有时候尤其是那种比如说肉类,有的肉类,腊肉,那么过了夏天,那颜色也改变,那个滋味也改变,那就是氧化变质的一个表现。柏子仁的脂肪油,很容易氧化变质,所以在药材采购的时候,卖的是净的种仁的时候,贮藏的时间不要太久,太久了一般都会变质,如果作为润肠通便是很难吃,而且可能也有对人潜在的不良影响,因为氧化变质的东西都会这样,那么这个带壳的,就便于保存,只要那个壳没有破裂,没有裂纹,放一年、二年,如果把它捣开,里面的种子,种仁都是很新鲜的,都不会氧化变质,所以这个带壳的,临时把它捣破,我们用量大一点,比如说用这个净的种仁的时候,比如说用十克,那么带壳的,用上十五克,临时再把它捣碎,这样子可能就更加好一些,但是这个有一个问题,带壳的,比如说你作为食疗,说要用柏子仁煮粥,那带壳的,自己去壳很难去的,比较麻烦,所以使用起来也受到了一些限制,所以这个是在使用柏子仁的时候,供同学们参考的,就是它的氧化变质的问题。因为我们在药房里面见到的使用的柏子仁,纯的这个种仁,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氧化变质了,所以这个贮藏、保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第三个药,远志。这是远志科的一个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用的它的根,用的根,作为远志使用,那么这个远志,它没有滋养作用,它的功效就是一个宁心安神,就是一个安神药,所以一般的心神不宁,都可以广泛地使用,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作相应的配伍,或者有其它的原因,也能配伍使用的,比如说有痰的,有瘀血的,而这个睡眠不好的,都可以,所以它应用是比较广泛。那么从古到今,远志作为一个宁心安神药,比较特殊的地方,一般都在它的归经里面,有一个肾经,这个也是远志名称的来历,这个是它很重要的一个特征,我们刚才在前面讲,比如说人的记忆、睡眠主要是由心所主的神志,心藏神这个功能来完成的,但与其它的脏腑也有关。那么与肾呢,中医基础里面学过,肾藏志,《内经》里面就提到了志伤则喜忘,那么我们这个记忆力降低,减退,出现了健忘,根据这个《内经》的理论,不但与心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肾有关,因为肾是藏志的,志伤则喜忘,就是由于肾所藏的志,这个失调了,比如说肾虚了,或者其它的原因伤了肾,那么肾藏志的功能,就不能正常发挥,则喜忘,喜忘就是多忘的,喜欢的喜,忘记,把事情容易忘掉。志伤则喜亡,这是《内经》的一句话,那么所以远志,就认为它能够作用于肾,能够增强肾主志的这个生理功能,所以它就叫远志。所以在古方,尤其是从孙思邈开始,唐宋以来很多治疗健忘的方,里面常常都选用远志,所以我们这个远志在教材上,用于心神不宁之证,第二行,除了失眠、心悸,往往有健忘者,这个是一般的中药书上都强调的,可能其它的安神药当中没有健忘二字,主治当中,但远志一般(是)都不可少的,健忘二字。比如说孙思邈的孔圣枕中丹,就是远志和石菖蒲配伍在一起,另外再加茯苓、人参,这么四、五味药。以后的什么不忘散、读书丸,它都是治健忘,增强记忆力的,那么和这个孔圣枕中丹的组成大同小异,一般都是远志和石菖蒲配伍在一起,再配一点养心安神的药。那么到现代,治疗健忘也是这样的,比如说中成药当中的枕中健脑液,有一个产品里面也有这个组成,这几种药,那么这个就是远志在安神方面的比较受前人重视的,就是它能够作用在肾,能够强志,也就是能远志,对于改善这个记忆力,治疗健忘证比较常用,所以现在治疗一些早老性的痴呆,早期的在很多治疗方当中,有人也喜欢用远志,而且常常和石菖蒲作为一个固定的组合,认为这两个药配伍在一起,可以互相交通心肾,因为远志主要是作为在肾的,石菖蒲主要作用在心,是心肾相交,那么有利于改善睡眠,也有利于改善智力,增强记忆,这是远志的第一个功效,宁心安神。另外第二个它又是一个化痰的药,化痰开窍,那么注意呢,是远志的化痰开窍,它能消除两个不同脏腑,两个不同孔窍里面的这个痰浊,而治疗两类不同的病证,那么一个化痰开窍呢,是祛除肺窍里面的痰,宣通的肺窍,那么肺窍不宣通呢,痰浊阻滞就是出现咳嗽痰多。所以远志,对于咳嗽痰多的,不管外感或者内伤,可以作为一个一般的祛痰止咳药使用。这个我们前面学过的,祛痰药很多药,比如说桔梗这一类的药,常常可以和远志配伍在一起治疗咳嗽痰多,那么这个时候的化痰,实际上就是祛肺窍之痰,那么是宣通的肺窍,有利于这个肺窍的这个清肃、下降。那么另外一个化痰,就是消除心窍的痰浊,痹阻于心窍的痰浊,那么它开通的是心窍,它主治的证是癫证、狂证和痫证,癫、狂、痫,或者又叫癫痫,那是用于这个精神失常,它可以起辅助性的治疗作用。当然精神失常呢,也有寒热虚实的不同,比如说有心热炽盛的,那么就配伍大量的清心的药,譬如说郁金、栀子、黄连。比如说这个痰热盛的,比如说胆南星、牛黄、郁金等等都能够用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有虚的也能配伍补虚的药物,那么这是远志的功用的基本情况。那么远志在用法的时候,要注意一般作为祛痰药使用的时候,常常用蜂蜜来炮制,蜜制的远志,这个其它用的时候也可以蜜制,因为远志对胃有刺激,对于这个胃粘膜,轻的还可以引起恶心呕吐,严重的引起胃出血,那么现在在一些人作药理实验的时候发现,它对动物,对胃有比较强的毒性,现在还在继续进一步的研究,所以我们书上说有消化性溃疡的,有胃炎的,它往往会使病情加重,它对胃粘膜的刺激性,是相当强的,所以炮制了以后,可以降低这方面的毒副反应。另外在古代要求这个远志去心,因为这个里面,它这个根皮是比较厚的,里面的心是比较细,它这个比较特殊,我们见到的很多草本植物的根,它的根皮是很薄的,里面的木质部分的心是很粗的,远志的木质部分的心,很细,有的就像线状,丝线一样的粗线。外面的根皮很厚,所以过去就要求把里面的木质部分去掉,只用这个根皮,所以有的把它叫作志筒,筒状的,就是没有心的,那么现在研究呢,这个远志里面的心,它占整个药材的比例不是很多,而且有的比较小的远志的根,去心非常麻烦,它不影响远志的功效,也不增加远志的毒副反应,所以现在有很多这个远志,在商品药材里面,是带心使用的,没有严格要求,一定要去心使用,当然去心了以后,它药材质量更好一些,那么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它完全(是)入药的部位,那么称量就非常准确,尽管这个心不是很多,但它总会占掉一部分这个药的重量,所以能够影响这个称量的准确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一个,这个合欢皮,是个豆科植物合欢用它的树皮,作为药来使用,那么这个药,也是一个植物性的安神药,它没有养心的作用,没有滋养的作用,不能称为养心安神药,它不重,也是很轻的,也不能称为重镇安神药,所以可以笼统地就说它是一个宁心安神,那么在过去的文献当中呢,就因为根据古书上有一句话,叫作合欢蠲忿,蠲就是我们那个蠲痹汤的蠲,就是利益的一个益,这边一个四川的蜀,那个蜀,巴蜀的蜀,那个蠲就是驱除的意思。合欢蠲忿,忿就是分字下面一个心字,就是神志失常,精神因素引起的这种忿怒忧思,认为合欢它这个名称就与这样有关,所以有的书上,就认为它是解郁安神,解除这个肝气的郁结。那么现在呢,很多人在临床上观察,也做过动物实验,好象它的疏肝解郁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所以这方面慢慢就淡化了,所以笼统地还是说它是一个宁心安神,它可以普遍地用于一般心神不安的症状,现在当代的临床上,合欢作为一个宁心安神药,用的并不多,也就说明它的效果很一般,作用并不强,当然也可以说它是解郁安神。可以用于因为精神因素引起的暂时的睡眠的障碍或者心烦,那么这个也是古代的文献有记载的,如果考试当中,如果考这样的一个知识点,因为这个忿怒忧思,而有心神不宁的,最宜选用,那么也是可以选这个合欢皮,也是要求选这一点,另外这个药原来就是一个活血化瘀的药,也是因为它活血作用很一般,不强,所以它可以用于疮痈或者跌打损伤,但用的比较少,而且作为辅助。另外这个药的花,称为合欢花,那就没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就不用于后面的那些主治跌打损伤或者痈疽肿痛,只是用来宁心安神。一般认为这个花的宁心安神的作用优于皮,尤其是对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作为一个解郁安神的药,主要是指的这个合欢花。所以这两个药在安神方面是差不多的,花的作用强一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后面有一个植物药,夜交藤,就是何首乌的地上部分,它有一定的滋养性,而且现在很多人都喜欢用,也是一个价廉物美的一个安神药,但是很简单,我们今后重点要学何首乌,所以对于夜交藤我们不要求,这个作为一个参考的药,这节课就介绍到这个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廷模:第六十二讲安神药:朱砂、磁石、龙骨、琥珀</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后面还有四味安神药,在这一章里面。这四味都是矿物药,或者化石类的。第一味就是朱砂,朱砂是一种矿石药,它主要的成分就是硫化汞,汞就是水银,所以是水银的一个化合物,那么最早在文献当中,这个朱砂就只有一个字,它的名称就叫作丹,最早就叫丹,那么丹是一个会意的字,可能古代最早是开挖那种矿井,在井里面取出矿物的最早就是朱砂,所以那个丹字实际上就是井字,中间有一点,就是好象先挖了一个矿井,在里面间去取了一个东西出来,这东西是什么,那就是后来所说的朱砂。后来把井字写得规范了一点,那么就是我们现在写的那个丹字。因为朱砂是红的,这个颜色不明显,应该是比较红的,颜色是深红的,因为这个朱也是红的意思,所以后来就把这个丹砂,也就改为了朱砂。丹和朱都是它的颜色,那么砂呢是它的形状,它是一些不规则的颗粒状,就象砂粒一样,大大小小的,象砂粒,所以称为丹砂或者朱砂,所以这个朱是红的意思。所以现在有的书上把朱加一个石字旁,和砂一样,这个是生造出来的字,没有那个字,现在在有些地方的中药书里面,这个朱字就加上了石字旁,这个不对。另外,这个朱砂一直以湖南地区的,湖南地区盛产,尤其它的湘西,这个沅江流域那一带有很多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产朱砂有名的(地方),而且质量也很好,那么古代呢,那个地区叫作辰州,所以把辰州产的朱砂,是一个优质的朱砂,所以就叫作辰砂。那么辰砂就有辰州朱砂的意思,那个十二时辰当中的辰,辰巳午未,那个辰,早晨的晨不要上面那个日字,称为辰砂。所以在古方里面辰砂就是指的优质朱砂,湖南地区产的,辰州产的。到了上一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也就是六十年前,在重庆、武汉这一带的一些药材经销商,慢慢地就把一种人工合成的硫化汞,把它叫作辰砂,这样子来,辰砂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在古代的辰砂,是指的优质朱砂,那是天然的硫化汞的结晶,不规则的颗粒状。那么从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以后,这个药材里面所谓的辰砂,就是人工合成的硫化汞。那么人工合成的硫化汞,就不是这样的砂粒的这种颗粒状了,是那种肌纤维状的结晶,就象石膏那样,就象那个牛肉,那个牛腿上的肉,割一块下来,那个肌纤维,直的,那种就是人工合成的。那么这个初步研究呢,这个天然的这种硫化汞,也就是朱砂,或者古代的辰砂,那么里面游离的汞是含量比较低的,有的几乎没有游离的汞。另外它硫化汞的含量,也比较低,也就是说它除了硫化汞以外,还含有其它的很多成分,现在发现里面有很多的微量的元素,所以有人认为朱砂在临床上应用,除了硫化汞以外,可能与里面含的一些相关的微量的元素不会没有关系,所以就主张内服的这种朱砂,一定要天然的硫化汞的这个结晶,那么这个人工合成的,就是现在所谓的辰砂,它的硫化汞的含量,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以上,非常纯净,没有其它的微量的元素,而且游离的汞,也比较多,而且服用以后,人体更容易吸收,所以对人体不安全。所以历来就强调人工合成的硫化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辰砂,只能作为外用,不宜作为内服,过去很多人不知道这个情况,那么现在知道这个人工合成的辰砂,和古代的这个辰砂,是两码事,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所以现在有的药材经销商们,就把人工合成的和天然的这种硫化汞混在一起买,不然现在的辰砂买的人就比较少,因为不主张内服。那么这个很容易把它鉴别,这个天然的就是这种颗粒状的,那个就是肌纤维状,那么这个很容易区别了,有的人干脆把它整个都研(成)很细的粉末,让你用视觉器官,用眼不能马上分出来,就是专业人员也很难区分出来,那这种是一种很不应该的事,你是人工合成的,就是人工合成的,是天然的,就是天然的,不能混为一种药材来出售,所以这是目前朱砂或者辰砂,在药材方面的这种市场上的情况,我见到的就是这样的,所以同学们以后这方面要注意。那么这个人工合成的,只能够是外用,那么天然的呢,这个相对来说要安全一些,那么古方,我们在沿用古方的时候,里面写的是辰砂,我们现在一定要把它改为朱砂,如果还是依样画葫芦,还是把它写辰砂,那这个药房配药的时候,可以给你人工合成的硫化汞,那么可能就不能保证药的质量和它的应有的疗效,这是关于药材的情况,简单地说一下。那么这个朱砂,从《神农本草经》开始,药味就是一个甘味,这个是受当时的方士和道家的影响,认为这个朱砂是可以久服的,长期服用,而且是可以养人的,所以把朱砂放在了上品的第一味,在他们的眼目当中,它是补虚的,所以有这个甘补的意思,当然不排除这个意思,当然也可能把它认为是土类的药,用五行来推,现在不能确定当初的这个甘味是怎么来的,在《神农本草经》朱砂定了甘味以后,一直到现在沿用不变,因为变,也没有意思。这个朱砂本身就没有什么滋味,淡而无味的,如果写淡味,那是它的真实滋味,当然也可能甘淡并提,那如果说还有清热的作用,你把它说成是苦味,它本身没有任何苦味,那么其它你说什么味,意义都不大,所以这个朱砂的味,有的说应该改,但是怎么改,不管怎么改,都没有多少用处,所以还是维持《神农本草经》相沿使用了两千多年的甘味,所以关于朱砂的味,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我们知道它没有实在的意义。它与现在的甘能补,甘能缓,甘能和,和它的滋味是甘味可能都没有关系。那么这个朱砂的功效,第一功效,那么我们这个书上说它的清心安神,首先它是一个宁心安神的药,它兼有清心热的作用,应该是两个功效,它(是)兼有清心热作用的安神药,所以除了一般的心神不宁都可以使用以外,最适合心热亢旺而引起的心神不宁,在这种情况下,它两种功效同时发挥作用,所以这是称为清心安神,实际上它能够清心热,又能安神,是两个并列的功效。但是朱砂的这一个功效呢,在过去很长时间,对它的清心不重视,往往是在应用当中,简单地带一句,兼有清心的作用,比较适合于心热亢旺的,那么它的功效呢,有很多种不同的表述,一种就说它镇心安神,镇压的镇,重镇的意思,就说本身朱砂这个硫化汞,质地是很重的,那么就突出了它药材的性状,镇心安神,这个就联系到它是矿物药,有一定的意义。另外有的就说它能够定惊安神,有的说它是定心安神,或者说镇惊安神,定心、定惊、镇惊,有这种不同的修饰语,那么这样的一些修饰语,能够突出朱砂除了一般的心神不宁,对于惊风、癫狂,可以作为辅助的药物,我们说过这个定惊,或者镇惊,就是不典型的息风止痉,有这么一个意思。所以朱砂的第一个功效,那么按照我们这样写可以,就是把它写成宁心安神也未尝不可,那么其它的那种书写的方法,它都有一定的道理,镇心安神,表示它重镇,也有说它就是重镇安神的,那么定惊、镇惊,那么就是它另外的一些心神失常的病证,可以作为辅助,这个对很多重镇安神药来说都可以这样子。那么这个也是根据同学们自己愿意怎么理解,这个以后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这种表述,我想没有必要一定要规定朱砂的安神的功效要写成什么样,它是不同角度,它突出它的不同的特征,那么清心呢,突出它兼有清心热的作用,所以这一点就供大家参考,所以各个书上见到的可能不完全一样,那么这个现代研究呢,朱砂,也是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且能够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所以它用于在一些安神的方当中治疗心悸、失眠,古方里面应用不是没有道理,它确实应该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呢,由于它是一个有毒的药,含汞这种重金属,所以现在用的人越来越少,古方里面用得比较普遍,现在一般就是在中成药里边,可能含有朱砂的一些成药,可以还有使用,医生在临床上开汤剂的时候,另外在安神药当中,加一味朱砂的可能越来越少。究竟作为一个安神药,用朱砂的利弊,该用多大的量,那么这些都是现在没有很好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大家应该知道,前人用它是有一定疗效的,但是它确实是一个毒药,历史上也产生过很多危害,到底作为这个安神药使用,到底保留好还是不保留好,这个要充分地比较了它的利弊得失以后,才能完全确定,但是现在普遍的是认为最好不用,因为这个不是一个很特殊的作用,完全可以用其它的药物,更安全的药物来代替,可能这个是个主流。另外朱砂清热解毒。它也是一个清热解毒药,朱砂这个清热解毒药,既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那么在古代,两种给药途径都有,比如说在治疗温热病的一些方里面,因为温热病,热毒炽盛,也用朱砂来内服,发挥它的清热解毒的效果,在目前的临床,把朱砂通过口服的途径,作为清热解毒药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少,或者几乎没有了,主要是把它作为外用,局部给药,让它发挥它的清热解毒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成药当中,比如我们书上谈到的治疗咽喉肿痛或者口舌生疮的冰硼散,那么冰硼散呢,一个就是今后开窍药当中要学的冰片,一个就是最后一章要学的硼砂,里面就有少量的朱砂和芒硝,或者说玄明粉,就这四味药组成,它虽然是通过口腔来给药,来治疗口舌生疮或者咽喉肿痛,实际上主要是让它发挥局部作用,不是让它一下吞下去,吸收了以后,发挥全身的相当于内服药的清热解毒的作用,实际上是把它散布在舌头上,或者过去咽喉肿痛的时候,是用个细的管,装一点药把它吹(入),让它附着在红肿的咽喉的局部,实际上是一个相当于外用,相当于一个局部给药,不是通过口服把它吞服下去,所以目前的朱砂的清热解毒呢,主要是外用,局部地使用,这是关于朱砂的功用。那么朱砂它是一个非水溶性的,不能溶于水,所以在作为内服的时候,不能作汤剂,所以我上次讲茯苓的时候,那个朱砂拌茯苓,所谓的朱茯苓,或者朱茯神,以后还要学麦冬,也有安神的作用,有的人还用来拌麦冬,朱麦冬这些都没有意义,都是不合理的炮制方法,现在都不应当提倡,所以它不能作汤剂,那么一般是作丸散剂。作丸散剂,每次的量,一般就在0.5克以下,不能够过量。那么这个过量了,即可能急性中毒,长期地服用,还可能慢性中毒。急性中毒主要是对神经系统的毒害,它本身就能够和机体的很多组织细胞的蛋白质上面的巯基结合,它使身体的很多酶都失掉活性,然后很多生理功能都不能正常地发挥。那么这个慢性的中毒呢,比如说出现了口里面有金属的气味,口腔糜烂,牙龈糜烂,或者出现这个肾功能的一些损害,比如说尿血,尿当中有蛋白这样的一些损害的症状,所以都是需要注意的,不安全。所以我们在使用注意当中,就充分在强调了内服不能大量,也不能持续,避免它积蓄中毒。另外一般的矿物药,都要用火煅,火煅了以后变得比较酥脆,有的还能增强作用,有的还能使药材更加纯净,但是朱砂不能火煅,因为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那么在高热的情况下,它就变成二氧化硫和汞,汞就是水银,那二氧化硫就跑掉了,那么剩下来就是汞,所以毒性就增大,所以一定不能用火来煅,这个也是我们在用法当中,十分强调的。</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一味,磁石。那么磁石呢,是一个铁矿石,四氧化三铁,这种磁铁矿,那么这个磁铁矿,它吸铁的性质很明显的这种,一般就叫作灵磁石,灵活的灵,一般临床上都喜欢用,这个吸铁性很强的所谓的灵磁石。那么我们书上对这个磁石,写的宁心安神,过去常常是这个镇心安神或者重镇安神,那么本身这个四氧化三铁,质量是很重的,能够反应出它的性状的特征,也是可以的,当然也有写这个定惊安神或者这个镇惊安神的,那么也是它除了一般的心神不宁,那么这个癫狂或者癫痫,也可以作为一个辅助的药,这一点都和朱砂是一样的。和朱砂不同的(是),朱砂它有明显的清心火的作用,所以兼有心热的心神不宁比磁石更适合一些,那么磁石虽然也是一个寒性的药,但它清心热的作用不明显,这一点它不如朱砂,主要考虑它兼有平肝潜阳的功效,它又是一个平肝阳的药,那么这个肝阳上亢,往往引起这个心神不安,就是中医学里面所谓的阳浮而神动。所谓的阳浮呢,就是肝阳上亢,肝阳上亢的同时引起了心神不安,所以就是所谓的神动,就是心失安宁,所以对于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心神不宁,或者兼有的心神不宁,那么这个磁石,既作为安神药,又作为潜阳药,它比较适合这种证情,所以在有些考试就考这个知识点,肝阳上亢而兼有心神不宁者较宜使用,或者阳浮而神动者较宜使用的,在这一类的矿物或者这个化石类的安神药当中,那么更多的是指的磁石,那么后面我们要学的一个(药)龙骨,也有平肝潜阳和安神两个方面,为什么主要不是考的龙骨呢,因为这个肝阳上亢,本身就有肝肾阴虚在里面,这个磁铁石略有一点滋养肝阴的这个功效,所以它对肝阳上亢应该说比龙骨更能够顾本,它兼顾这个病的肝肾阴虚这个本,所以更好一些,所以一般强调这个药,治疗这个阳浮神动就更重要一些。这个药第二个功效,单独作为一个平肝潜阳的药,那么治疗的是肝阳上亢,肝阳上亢主要是眩晕头痛,我们下一章就专门介绍平肝潜阳药,到时候大家就更清楚,肝阳上亢,它是由肝肾阴虚引起的,不能制约阳气,所以一般都要配伍补阴的药,所以磁石治疗肝阳上亢,除了同类的平肝潜阳药以外,更多的是配伍滋养肝肾的一些补阴的药物,会增强疗效的。有肝热的,还可以配伍清肝火的药物。比较特殊的功效,(是)这个聪耳明目,聪耳,就是改善耳的听力,明目就是改善视力。那么中医的理论是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如果肝肾亏虚,那么这个听力和视力都会降低,这是肝肾亏损的一个临床表现,那么磁石有一点滋养肝肾、滋阴的作用,但是很不明显,只是一种倾向,那么它配伍一些典型的滋养肝肾的药物,所以能够改善这方面的一些症状,所以象这个耳聋左慈丸,过去的磁朱丸这一类,一个是改善听力的,一个是改善视力的,前人认为是有一定的效果,现在也可以配伍,但是配伍的这些方(中),更多的都是很典型的滋补肝肾的药,应该说那些药物起的作用比磁石可能更重要一些,当然这个作为磁石的一个功效,也是可以的,它作为一种辅助的药物,可以在这些聪耳明目的方当中可以使用,这个教材的应用三,主要谈的这样一个问题,但是这里有一个错字,应用三,本品略能益阳,应该是益阴,益肝肾之阴,而不是益阳,所以它是用于肝肾阴虚,有这种症状的,作为一个辅助的药。过去很强调这个磁朱丸,就是磁石和朱砂配伍,来改善视力,比如说治疗视力降低,视物昏花,甚至于白内障,出现了视力的障碍,现在在临床上长期用了过后,不但不安全,而且症状改善不明显,所以现在很少用磁朱丸来治疗白内障这一类引起的视力降低,就这两个矿物药,应该说它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现在就不是那么很重视这个方了。另外在过去的教材上,磁石除了这三个功效以外,还有第四个功效,那么叫作纳气平喘,治疗肾不纳气,久咳虚喘,出气多,进气少,这种纳气不能归根,那么这个磁铁石,它比较适合于肾阴虚,用它略有一点滋肾阴的作用,我们前面讲过沉香,也能够纳气平喘,主要是用于肾阳虚或者肾气虚,因为它是偏于温的,我们后面还会有这一类的药,主要是用于肾阳虚的,这个磁石用于肾阴虚比较特殊,但是这个作用不明显,所以我们书上没有把它作为一个正式的功效,而在三百一十二页的,这个参考资料三当中,传统认为本品有纳气平喘之效,需与补肾纳气的药配伍治疗肾虚的喘促,但现今临床少用,根据临床的应用的实践,我们把它淡化,所以大家知道它过去有这样的一个功效,也是比较特殊的,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功效,也是与它有一定滋肾阴的作用密切相关的,所以它通过滋肾阴,那么可以改善这个听力、视力和这个纳气归根,增强这方面的功效。这个磁石非常坚硬,临床上配方很难把它敲碎,那么一般就是要火煅,火煅了以后再来醋淬,醋淬了以后,它变得疏松,很多裂纹就崩解了,然后里面的氧化铁有一部分就变成了醋酸铁,醋酸铁的水溶性比氧化铁要好一些,所以也可以增强作用。一方面是增效,另一方面是便于配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第三个药龙骨,龙骨是古代很多大型的脊椎动物的化石,它不一定都是恐龙的了,当然恐龙的化石,也可以作为龙骨使用,包括其它的大型的脊椎动物。那么这个药物宁心安神,也可以和其它的,比如说前面的朱砂和磁石一样,也可以写成重镇安神或者镇心安神、定惊安神,都是一样,它同样可以用于多种心神不宁,那么对于不同的证型,作不同的配伍,另外对于心神失常的这些病,它也是可以作为辅助的药,所以也可以写定惊安神或者镇惊安神,也有这种说法,突出它这一方面,所以它和前面的两个药,在这方面应该说是大同小异,而且经常在一起配伍使用,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地方。它也能够平肝潜阳,但是刚才讲了这一点前人认为它和磁石比较,它显得不那么重要。如果在多选题里面,这个肝阳上亢而有心神不宁,既能平肝,又能潜阳,当然既包括了磁石,又包括了龙骨。如果是单选题里面,要选一个最适合肝阳上亢而引起的心神不宁,一般认为磁石比龙骨更为重要,所以应该选磁石。作为平肝潜阳,那么这个也是和磁石一样,用于肝阳上亢,也可以配伍同类的药,配伍这个补肝肾滋阴的药,这个也是下面一章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另外一个功效,收敛固涩。对于这个龙骨的收敛固涩,只掌握这四个字,不行,不够,因为收敛固涩是一个比较高层次的,比较笼统的一个功效术语,下面包括很多具体的收敛固涩的作用,比如说敛肺、敛汗、止泻,这个固精、缩尿、止带、止泻等等,它包括了很多,我们后面收敛固涩药那一章要讲,那么这个龙骨的功效收敛固涩,是不是具体的那些功效都有呢,不是,它只是有其中的一部分,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它的收敛固涩。一个是敛汗就是用于肌表不固的,自汗、盗汗。它可以减少虚汗,它有止汗的作用,或者固表止汗,又叫作敛汗。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固涩肾气,那么用于肾气不固的,比如说这个遗精、遗尿、尿频或者妇女的白带过多,这些与肾气不固都可以说有一定的关系的,它主要就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也可以说它主要就是敛汗和固精缩尿。所以它和相应的药配伍,如果用于止汗,如果是自汗的,一般是气虚者居多,那么配伍补气的,比如黄芪、白术,本身它也能止汗,黄芪、白术。如果是阴虚的,那配伍滋阴降火的一些药,我们以后要学的。如果说用于肾气不固的,那么配伍补肾气的,又能够固肾气的,那么在今后在补肾阳的药里面,比如说桑螵蛸、补骨脂、益智仁、菟丝子这一类的药,常常都可以和龙骨配伍在一起,所以这个作为一个题,同学们要注意的,就是收敛固涩,它究竟能收什么,能固什么,能敛什么,表现在哪一些方面,如果不这样的话,有时候就要犯错误。大致四年前,一个全国性的考试,一个单选题,那个例题就是这个问题,收敛固涩和具体的功效,没有明确地划分,出的例题就是一个错误的题,那个题它要在四味药里面选一个能够固精缩尿的药,题干是能固精缩尿的药是,那被选的药,就有龙骨,有我们后面学的牡蛎,有什么山茱萸,好象当时(选的)五味子,它要求的是选五味子。因为另外的三个药龙骨、牡蛎、这个山茱萸,按照五版教材,它功效里面都是收敛固涩,只有这四个字,那么按照这样字面上来讲,只有这五味子功效里面才具体化到了固精缩尿,但实际上,在里面的备选答案的每一味药都能固精缩尿,所以实际上它成了一个多选题了,在单选题里面没有唯一的答案,就成了一个错误的题,那个就是命题的人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完全按照我们教科书,书上说收敛固涩,就收敛固涩,他不知道这个收敛固涩对于龙骨来说,它包括了固精缩尿,而且还包括了敛汗,所以这是学习收敛固涩药,必须重视的,(要)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所以这是关于龙骨的主要的功效。另外在此外,那么龙骨外用,它可以敛疮、生肌。这个龙骨主要的成分还是碳酸钙,凡是中药里面的一些矿物药,或者动物的背壳,主要含碳酸钙的,研细了以后或煅了以后,都可以敛疮生肌,比如我们下一章要学的牡蛎或者石决明、珍珠母、珍珠或者以后的乌贼骨等等,这一个它应该是一个共性,这一类的药物都可以(用)。另外这个书上呢,有一个附药,这个附药龙齿,是这个大的脊椎动物的牙齿,那么认为牙齿作为药用,其它方面和龙骨都是一样的,只(是)它的安神的作用更强,所以在有的安神的方当中,医生不写龙骨而写龙齿就这个意思,更长于安神。那么要告诉大家的就是龙骨这个药物,大家今后最好少用,在处方上,因为它没有很特殊的疗效,完全可以用其它的药物来代替,而这个龙骨是古生物的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用掉一点就少一点,过去尤其是在有些地方,不重视这个的保护,好象包括当地发现了恐龙的化石,那么都不报告,马上把它敲碎,敲碎了作为中药的龙骨,因为有地方收购,它还可以卖一部分的钱,他不知道那是一个埋在地下很宝贵的不可再生的一种资源。我们国家这个甲骨文的发现,就是一百年的历史,这个就是在上一个世纪的初,就一百年前,一个姓王的先生,他对文物很感兴趣,有一次在药店里面去开药,他的处方上就有龙骨,当时他看到了龙骨上怎么有那个刀刻过的花纹,当时就叫不要把龙骨捣碎了,叫药店里面(人),他拿回去研究,就这样子就揭开了我们古代甲骨文的历史。那么这以前,因为龙骨的使用,可能这个甲骨文破坏掉了,不能恢复,我们现在见不到了,肯定会有相当的部分,所以处于这个角度,我个人的一个倡议,那么它很多功效,它都可以用其它的药物来代替的,比如说这个宁心安神、重镇安神的药本身很多,平肝的、潜阳的药,现在的动物的贝壳类,那就更多了,那么这个收敛固涩,这个能够敛汗,能够固精缩尿的,那么同类的比如说牡蛎,我们马上要讲,以后还要学更多的药,所以这个药不是不可以代替,不是一定要用的,所以大家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有利于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有利于这方面的研究,最好少用。</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一个药,琥珀,琥珀。这个也是一个化石,只不过它是一些树上的树脂,比如说这个枫树,现在枫叶快红了,那么这个枫树,也会分泌树脂,另外松树、柏树,那树干上的一些树脂,那么古代埋在了地下,最后形成了煤层,在煤层里面,现在经常能够挖掘出来这个琥珀,它是一个树脂变成的这种化石。那么这个药物作为一个安神药,这里也是宁心安神,也可以和前面的三种药一样,重镇安神、镇心安神、镇惊安神,那么理由完全一模一样,如果要说这个琥珀在安神方面稍微有一个特征的话,可以考虑到它的第二个功效,活血化瘀,那么瘀血阻滞,心脉瘀阻,也常常会有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健忘、心悸,那么这个时候既需要宁心安神,也需要活血化瘀,来疏通这个心脉,改善心脉的瘀阻,那么琥珀有这方面的作用,还可以综合起来考虑,那么比其它三个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它更有优势一点,可以作为它的一个个性特点来考虑。这个琥珀,单独作为一个活血化瘀药,过去主要是用于妇科,或者腹部的一些瘀血证,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或者化瘀止痛的效果,近年来把它用于冠心病,很多冠心病的患者,不但瘀血痹阻心窍出现了胸痹疼痛,胸痹、胸闷、胸痛,而且也有心烦不安,那么既用它来活血化瘀,又用它来宁心安神,所以在一些治疗胸痹的,也就是冠心病的方当中,也可以使用,这个也是两个功效的一种综合考虑。另外这个琥珀,在过去的中药里面,还有一个功效,就是利尿通淋,在我们参考资料的第三,那么这个琥珀,利尿作用不明显,一般服用了以后,它尿量并不增多,就是对尿道的那个刺激症状,灼热、疼痛,有一定的改善,但是这个作用不强,而且琥珀,这个药源不多,比较好的琥珀,都作了工艺品,都比较贵,作为中药用的,一般是加工了以后剩下的一些碎屑,或者一些质量不好的这种琥珀,本身资源不多,这个价格也并不低,而且作为利尿通淋的药,作用也不是特别地好,所以我们也是(说)它有这个作用,我们肯定它,但是我们不再重视它了,所以我们把它放在了参考的第一位,它也是存在这个功效,这个需要注意。那么这个琥珀,是一个化石,它也是不溶于水的,所以它不能作汤剂,所以在作汤剂当中,一定要把它研成散剂,用水来冲服。过去有的人造假的琥珀,就是用皮蛋的蛋清部分,反复地煮、反复地晒,那么类似于琥珀的形状,但是它水一煮的时候,就变软了,那有的另外的比如说用松香或者其它的树脂,也会发软,那么也会溶在水里面一部分,那么鉴别这个琥珀的真伪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水来高温地长时间地煮,它一点也不变软,也不发粘,那种就是真的,也就说明它不溶于水的,所以一定要作为散剂来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一章,这个宁心安神的药,就这么多,实际上我们在要学的药物里面,要求要学的里面,宁心安神的药不少,尤其是养心安神的药,那么我们前面说过了比如说茯苓,丹参,后面还要学一个石菖蒲,那么和远志经常配伍在一起,它不是养心安神,但是植物类的,另外重镇安神的,比如说还有珍珠母这一类的,当然我们不学珍珠,珍珠也是,珍珠母比较典型,有重镇安神的作用,那么养心安神在以后要学的药当中(是)很多的,比如说这个人参、大枣、龙眼肉、麦冬、百合、莲子、五味子这样的一些药,都是属于养心安神类的,可能应用的机会,比我们这个地方学的很多安神药,还要多一些,所以实际上,这个安神药的种类有好几十种,那么我们学了以后,也是应该把前后联系起来,尤其是养心安神药以后还会很多,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廷模:第六十三讲平肝潜阳药概述  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开始介绍第二十二章,平肝潜阳药。这个第二十二章和下面的二十三章,这个息风止痉药,是这一次教材里面首次把它独立成章的两个章,在历版教材当中,这个平肝潜阳药和这个息风止痉药,统称为平肝息风药,这一次把它一分为二,之所以在很长的时间以来,这两类药物都合在一起,那么最早的这个理论依据呢,当时就是《内经》里面有一句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那就是指的肢体摇摆、动摇,那么对《内经》的这句经文的理解,那么就认为凡是出现了肢体摇摆、动摇,也就是现在痉挛抽搐以及眩晕,都应该属于肝风的范畴,所以就把这两类的药,就合在了一起,那么对《内经》的那一句原文,当然还可以有其它的理解,比如说风掉,那么就是引起痉挛抽搐。肝风以及眩晕这两种病证,那么它的病位都在肝,那不一定是眩晕也是属于肝风,也可以这样理解。那么如果就是说眩晕,当时认为是肝风,那么随着临床实践的这种深入,已经在很久以前,就认识到眩晕主要就是肝阳上亢,而主要不是肝风内动。所以在目前的中医学当中,从基础到临床都是能够清楚地区分,它们的病位虽然相同,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是明显区别的,比如说现在《中医学诊断》里面,那么肝的辨证当中,这个肝风内动和肝阳上亢是并列的两个独立的证候。在临床的诊断当中当然涉及到很多病种,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这种证候,那么结合现代的药理学的研究,这个平肝潜阳,那么治疗肝阳上亢,主要就是发挥的镇静、镇痛,或者包括一部分药物降血压的这样的一些药理的作用,是基础的。而息风止痉呢,它主要是抗惊厥,所以说从这个理论到临床以及现代的研究,这个肝阳上亢和肝风内动,是完全不同的证候,所以分得开,而且应该分开。但是在这版教材以前,那么就坚持另外一个观点,就是这两类药物,都与肝旺有关,它的主治证都是针对肝旺的,那么都需要平肝,实际上这两类肝旺,有明显区别。刚才我们简单地讲了,那么后面还会通过对功效、主治,这两章的功效、主治这个学习,大家就会更清楚。由于过去这两章,放在一块,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导致了平肝息风这个功效术语使用当中的不规范,所以在中医药文献当中,有的时候指的平肝息风,就是平肝潜阳加息风止痉,所以是两个功效把它合在一起的一种简称,其中的平肝,指的是平肝潜阳;息风指的是息风止痉,正如这两章合在一起以后在中药学里面的章名,那么就是这个含义。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药物,有的药物称它有平肝息风的功效,而实际上指的是它能够平肝阳,并没有包括息风止痉,比如说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曾经出现过,比如说把菊花的平肝的功效,称为平肝息风,我们前面学过了解表药,(菊花)它没有息风止痉。但是(又)把有一些只有息风止痉,又没有平肝潜阳的药物,有时候也称为平肝息风,所以这个使用的时候不规范,那么给同学们的学习、理解和以后对有些药物的临床准确地选择使用,都造成了一定的麻烦,所以基于这样的情况,那么把这两类的药分开,已经是非常成熟,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我们在现在就把过去的平肝息风这一章的药,分为平肝潜阳和息风止痉这样两类的药物,其实过去的教材也是先不分节的,两类药完全混在一起,然后慢慢地分为平肝潜阳和息风止痉两节,那么也是为我们把它独立成章,其实已经打下了基础,所以这个也不是一个创新,就是更加把它明确一点。下面我们就按照一分为二以后的,所以这第二十二章,平肝潜阳(药)。那么什么叫平肝潜阳药?就是以平肝阳,就是平肝潜阳也可以,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肝阳上亢证的药物,那么称为平肝潜阳药。那么在解释它的概念的时候,经常没有说以平肝潜阳为主要功效,更多的说是平抑潜阳,或者平肝抑阳,或者平降肝阳,有的时候(说)能潜降肝阳,实际上是一个意思,为什么有不同的表述,那我们通过下面这一类药物的功效的术语的变化,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这类的药物的含义,可以说就是以平肝潜阳为主要功效,也可以简单说以平肝为主要功效,那么这样就少一些麻烦。关于这类药物的基本功效,最简单就是两个字,平肝,或者说三个字就是平肝阳,那么作为四个字,就有平抑肝阳,平肝抑阳、平降肝阳或者平肝潜阳这样不同的说法。这个有一个不成文的这种规定,也没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位权威,来明确地告知,但是事实上,在这一类药物的功效术语运用的时候,往往联系了它们药材的来源,主要是质地的轻重。对于平肝药当中的植物药,一般就回避这个潜字,说它是具有平肝的作用,平肝阳的作用,平抑肝阳的作用,或者平肝抑阳的作用,或者平降肝阳的作用,就回避这个潜(字),这个潜就来源于重镇潜阳。好象使用这个潜阳二字的药材,它质地是要重坠的,正如我们前面讲重镇安神药的情况是一样的,那么主要指的是一些海产贝壳,它的甲壳,我们后面学的比如说石决明、珍珠母、牡蛎,或者还有其它,比如说紫贝齿等等,过去还有什么玳瑁,指的都是甲壳类的,另外或者矿物药,或者动物的一些骨、角,比较重的骨骼或者角,所以采用这个平肝潜阳,来源于重镇潜阳,这个是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实际上它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都是对肝阳上亢这个证候的一种治疗功效,那么把这个平肝潜阳的药物,把它区分开来,正如前面安神药当中的重镇安神药一样,有利于认识这些药物,它们的药材是比较沉重的,主要是贝壳类或者动物类的药,那么一般可能需要久煎,在汤剂当中可以先煎,或者另外比如说在制剂上、炮制上可能有些特殊的要求,那么对临床医生,也可以有很多启示,能够联想起很多事情,它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但是这个意义呢,又不能过分地把它拔高,就是好象其区分就一定那么严格。所以在我们同行里边,中医药界,现在有一部分人,就觉得平肝潜阳和平抑肝阳不应该这么截然地区分,可以混用,本身就是同一种功效,那么这样子把它统一了以后,可以减少同学学习的麻烦,(为)记忆的时候提供方便,因为它本身这个区别没有本质性的的差异。但是有一部分同行非常介意,在二十年前,五版教材开始使用了以后,首次对一味植物药,在功效里面,使用了平肝潜阳这个术语,就是我们下一章要学的天麻,当时这个教材使用不久,那么很多人就写信或者通过其它方式,或者见面质问主编。这个天麻是植物药,怎么也能够潜阳,实际上如果要按质地来讲的话,可能天麻在植物药当中,比天麻重的药不是很多,天麻本身也很重,但是当时在写的时候,这个肯定不是因为天麻重,才写这个平肝潜阳,而是这一章的这个编委,可能认为这个区别不应该那么明显,所以使用了这个术语,当然最后知道了这章作者的背景以后,当然有的还讲了一些不好听的话,就是说明有一部分人,对于这个平抑肝阳和平肝潜阳这个重与不重,是比较介意。那么我把这两种观点,我都介绍给同学们,如果说你觉得记住了平肝潜阳,它比较特殊的药材,对你有帮助,那么也可以按照这个观点来记忆和使用,如果你觉得不管怎么说,这个平肝潜阳、平抑肝阳、平降肝阳、平肝抑阳和平肝潜阳之间,没有本质差别。整个(这类)药从头到尾你都认为是平肝潜阳,凡是有平肝作用的药,就包括我们前面学过的菊花,或者现在认为桑叶,你都要认为(能)平肝潜阳,那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所以这两种观点,就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我们这个教科书,到目前还是一种折衷的办法,一般还是比较重坠的药,使用了平肝潜阳这个术语,那么很多植物药,质地不重的,实际上到现在为止,还是采用的一个回避的这种态度,比如前面学的桑叶、菊花就没有讲平肝潜阳,就说平肝或者平肝阳,那么就是我们下一章要学的天麻,也把它改为了平抑肝阳,也没有再沿用五版教材的那个平肝潜阳,也是避免在同行当中引起不是原则问题而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所以这个就是这个术语使用的现状,这是关于这类药的功效。它的主治就是肝阳上亢证。那么肝阳上亢证,主要的症状就是眩晕、头痛,有的可能还有面部烘热、烦躁、失眠这样的一些症状。那么这个肝阳上亢怎么导致的呢?在《中医学基础》和《诊断学》里面,大家已经初步地学过,那主要是肝肾阴虚,不能有效地制约阳气,那么这个肝阳呢,亢逆于上,在肝阳上亢的同时,那么这个气血也并走于上,气血也上逆,也上冲,所以出现了眩晕头痛,阳热上扰出现了烦躁,就是讲安神药讲的阳浮而神动。烦躁不安、失眠或者易怒这样一些症状,当然由于它的本质是虚的,其实阳亢这个标是实的,它本虚标实,所以很多肝阳上亢的患者,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这样一些阴亏于下的一些比较典型的症状,这个就结合《诊断学》,大家来记。我们书上呢,在功效与主治的第一段,也是讲得比较清楚的,这个临床表现,但是最重要的是眩晕头痛,有的还有比如说面部发热,这个烦躁多怒,睡眠不安,或者出现其它的一些热象。另外还有一部分,这个下虚的,就是肝肾阴虚的一些症状,可以以这个《中医诊断学》为准,自己记忆起来是并不难的,这是这一类的药物的主要的功效。兼有功效呢,我们就不要求,当然它有一些(功效),比如有的兼能清肝明目,或者有的能够宁心安神,但是都不很普遍,都是其中一部分药,学了以后,如果你觉得哪一些比较重要,你也可以认为是这一章药物的兼有功效,那么在参加考试当中回答这一章功效、主治的时候,也可以加上兼有功效和它相应的(主治),比如说有的能够清肝明目,可以治疗肝热目疾;有的能够宁心安神,可以用于心神不安之类的。除了我们这一章介绍了几味平肝潜阳的药以外,那么我们前面(学的)比如说安神药当中的龙骨、这个磁石,也是比较典型的平肝潜阳药,那么一个是化石类的,一个是矿物类的,也是比较重坠的,那么前面的桑叶、菊花,就是普通的植物的,这个就称为平肝阳。在下一章,息风止痉药当中,还有几味药,它同时也是平肝药,比如说这个羚羊角、钩藤、天麻,那么过去把这两类药物,放在一起,另一个比较次要的原因,就是有的药象羚羊角、钩藤、天麻,它既是潜阳的药,又是止痉的药,很难分出它的主次,所以也是这两章药物迟迟不能一分为二的原因之一,但比较次要一点,这是关于平肝潜阳药的功效、主治。第三,性能特点,平肝潜阳药的性能特点。那么在药性方面,一般的平肝潜阳药,药性都比较平和,但是微微偏寒的,略偏于寒,或者笼统地说它偏于寒凉,那我们前面学的桑叶、菊花,磁石,那么都是这种情况。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肝阳上亢,它表现出来的标象,就是虚阳上亢的一些症状,它都是一些偏于有热的,比如说这个面部烘热,心烦,有的舌红,舌质红或者舌苔比较黄,它都是以寒热为纲来辨证,略偏热的。另外在下的虚,是阴虚,阴虚生内热。所以肝阳上亢本质上来讲,不管标或者本,它都是偏热的倾向,所以这一类的药物一般而言,它的药性是偏于寒凉的,这是药性。那么药味。这一类的药物的作用,就是使亢逆于上的阳气能够潜降,所以要和五味的理论相联系的话,唯一能够联系上的一点,那么就是一个苦能够降泄,它也可能是一个气逆于上,加上这一类的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清热作用,它偏于寒凉。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它应该是苦味的,应该是苦泄或者苦降的,但实际上呢,真正比较强调这一类的药苦味的,主要(是)对一些植物药,比如说前面的桑叶、菊花,也有苦味,它能清泄,能够降泄,那么在我们这一章里面的,比如说什么刺蒺藜,或者不要求的什么罗布麻,或者我们下一章要介绍的钩藤,这样的一些药,强调了它的苦味。本身这些药,滋味也有一点苦,对于更多的平肝潜阳药,它属于动物的贝壳类,而且来源于海洋,所以往往联系到它的真实滋味,比如说多数是咸味的,比如这个石决明、珍珠母,或者这个牡蛎,以及我们没有收载的一些贝壳类的,这个平肝潜阳药(多有)咸味。那么另外有的矿物药呢,那就是不统一,同类的,比如说都是属于铁的化合物,前面的磁石,那么有的书上是辛,我们这个书上是咸,那么这个代赭石,又是苦,同样都是铁的化合物,所以这个规律性就不强,那么前人的依据,这个标准不够统一,所以对于这一章药物的药味,实际上大家就作为一个常识性的了解,就用不(着)作为一个重点,因为它本身和五味的基本理论,没有很明显的这种相关性,所以比较多的还是强调的真实的滋味,只有个别药物作为性能来对待的,比如说我们后面要讲的代赭石,它的苦味,完全是作为一种性能定它的味,这个在这类的药当中不是很多。所以关于这个平肝潜阳药的药味,就不重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么第三,归经,这个归经就很有规律,这个也容易理解记忆,那么肝阳上亢它属于肝的功能失调以后的一种证候,所以它这一类的药物的作用部位,就是在肝,所以都归肝经,那么有的兼归心经,比如说它有的是兼有安神作用之类的,等等这样的原因,这是归经问题。关于这个作用趋向,那么它使亢逆于上的阳气,能够潜降,所以它是一个沉降的。这一类的药物,一般从狭义的毒性来讲,都是没有毒的,所以这个就用不着专门来记忆,那么这个是关于性能特点。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这一章的药的配伍应用,那么和我们前面说的按照寒热虚实,就不太实用了,因为它一般来说,和寒这些就没有关系,所以这一类的药物的配伍,就很简单,最重要的一个配伍,就是根据它的病因、病机,它是阴亏于下,肝肾阴虚不能制约阳气,所以这个平肝潜阳药,它潜降阳气主要是治标的,一定要配伍治本的,那就是补阴药,或者滋补肝肾之阴,才能治病求本,那么这个疗效才比较好,而且才比较持续,此外有两点很次要的,这种配伍,因为这个肝肾阴虚,有的可能是因为肝热过甚,热邪耗伤了这个肝阴,但是耗伤了肝阴之后,这个肝热还没有完全地消除,所以它兼有肝热,那么对于肝阳上亢,兼有肝热的患者,在临床上比例也不小,所以这种情况,可以配伍清热药,尤其是清肝热的药,对于肝阳上亢,兼有肝热者。因为肝阳上亢而扰动了心神,导致了烦躁易怒、失眠这样的一些患者,那么就配伍宁心安神的药。所以整个这个配伍,就是一个主要的,就是配伍补阴的药,次要的,(配)清肝的药、安神的药,如果说这个肝阳过亢了,这个肝风欲动,那么也可以配一点息风止痉的药,所以总体来讲,它的配伍内容,都比较少,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补阴。这个使用注意呢,一般这一类的药,没有很明确的证候禁忌,没有很明确的或者很典型的,所以它的内容也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书上就是针对它的药材,这个动物的贝壳,比较多,所以要求一般作汤剂要先煎,如果作为丸散剂,要注意炮制,而且要注意保护胃气。所以总体来说,这一章的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和前面我们学过的章节比,它的内容都比较少,比较单一一些。所以整个这个平肝潜阳药,它这个概述就显得比较简单,也不那么重要。这是关于概述,就是这一章药物的一些共性的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我就简单说一下这一章的一些具体药物。那么第一味药物,石决明。石决明是一个海产的贝壳类,它来源于海产的几种鲍鱼,我们书上说的这个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白鲍,这样的一些鲍鱼类的,鲍鱼类当然是有名的这种海鲜,它生于深海。它本身只是一边有贝壳,就是这个单侧有的,这个贝壳边上有一些小孔。所以有的很多是九个孔,这是它一个特征,所以有的说九孔石决明,是比较优质的。那么要注意从它的名称,很容易误解它是一个矿物药,实际上它是动物药,石是说的它的质地,它好象矿石一样,现在它确实很象矿石,因为它绝大多数的成分就是碳酸钙,那么是个石灰岩,就是碳酸钙这一类的矿石,所以它的质地象矿石一样,决明是它的功效,最早把它(用于)治疗眼科病,能够改善视力,所以称为石决明。那么知道它是这个鲍鱼类的这个贝壳,是动物药,不是矿物药。那么这个石决明,和前面的决明子,决明子是草本植物,所以有的书上呢,把这个决明子也叫草决明。所以有的开处方,二决明,那么指的是草决明和石决明,但是草决明呢,存在同名异物。在古代本草文献上,把我们没有介绍的青葙子,就是野鸡冠花它的种子,也叫作草决明,它也是清肝明目的,它也是来源于草本植物,在本草学里面,存在同名异物,但是在当代的书写习惯当中,一般称的草决明就是决明子。所以在这个功效方面,石决明和决明子有相似的地方,这个关于名称说明的一点。那么说明的第二点,这个石决明这种动物,在古代不叫鲍鱼,或者说它的读音可能是[bao]鱼,但是写法不一样,它是一个鱼字旁,加个复习功课的复字,现在我们一般读的是[fu],但是据张太炎先生考证,古代没有轻唇音,它应该读[bao],不应该读[fu]。比如说我们现在一个肉旁,一个孚字。就是说膀胱又叫[bao],如果按照半边的话,现在可以读[fu],这个是古音和现代读音的一个变化,当然这个是专门考证、研究这个汉字音韵方面的一些专家(的结论),我们不管。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鲍鱼是后来才叫鲍鱼的,古代的鲍鱼就是醃鱼,普通的鱼把它加上盐,把它醃制起来,所以它有很浓的臭味,所以我们经常有这么一个成语,入鲍鱼之室,久而不觉其臭;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那么鲍鱼就是一种很臭的鱼,就是醃鱼。那么这个就涉及到我们《内经》当中,出现了鲍鱼的名称,那个鲍鱼就是醃鱼,不能和我们这个石决明这种动物划等号,完全不一样,把它区别开来,因为过去很多同学学了中药,石决明是来源于多种鲍鱼的贝壳,今后再去学《内经》,那么里面出现了这个鲍鱼汁,就以为用的是石决明这种动物,不是,就是普通的醃鱼,这是关于名称,这个作为一些简单的常识。那么这个石决明的第一个功效,平肝潜阳,当然主治的就是肝阳上亢,那么肝阳上亢的临床表现,在概述当中我们一并地介绍了就不再重复,同学们自己去表述,比如说用于肝阳上亢怎么怎么怎么,比如眩晕头痛,还有什么什么,这些都可以。那么这个配伍呢,一个是同类的平肝的药来共同增加平抑肝阳的效果,同类的一个同用增效,或者相须、相使。另外呢就要配伍补阴的药,针对肝阳上亢的主要的病因、病机,治病求本,我们书上谈到了配伍生地黄,生地黄具有补阴的作用,肝、肾之阴都能补,白芍也略有一点养阴、敛阴,今后要学(在)补血药当中,但是更多的比如说这个龟甲、鳖甲,或者其它的补阴的药,比如说这个女贞子,这些都是可以使用的。总之它配伍最多的,就是一个是同类药,第二个是滋补肝肾之阴的药物。那么石决明本身也略有一点滋阴的(作用),这个在古代的本草文献里面,一直有这样的论述,比如说《名医别录》,就是最早收载石决明的,就说久服益精,就是长期地使用,它有一点滋养阴精的作用,它有这样一点倾向,不是典型的补阴药,但是它对于补阴有好处。所以本身这个药也有那么一点标本兼治的意思,它主要是在潜阳,那么滋阴是很次要,所以仍然需要(配伍)典型的滋阴的药物,那么才能够滋阴潜阳,表现出这样的复方的作用。那么第二个功效,就是这个名称的来由,清肝明目,那么它主治的是肝热目疾,目赤肿痛。可以内服,在古方里面,也常常把它研很细的粉末外用,局部点眼,作为眼药外用,也有一定的清肝明目的效果,因为这个石决明,它不仅仅是一个清肝,而治疗肝热目疾的这样一个药物,它和前面的桑叶、菊花,有相似之处,就是我刚才讲的略有养阴的这种倾向性,所以对于肝肾阴虚的视物昏花,视力降低,石决明在古今的治疗眼科(病)的方当中,使用都比较普遍,所以我们书上在应用二,前面充分说明了它清肝明目,既能清肝热,又能明目,所以治疗的是肝热目疾,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这类配伍的是夏枯草这一些药物。同时如果是肝肾阴虚,或者肝血虚,那么配伍其它的滋补肝肾的,比如说枸杞子、熟地、菟丝子这一类(药),它也能用,为什么后面也能用呢,它略有一点滋阴的(作用),这个是它主要的原因。这个石决明,因为它是一个类似于矿物一样的,主要含碳酸钙的,所以一般要打碎先煎。那么有的甚至要把它煅了以后来使用,这个(药)煅了以后,它肯定能够收敛,敛疮生肌,比如象我们前面学龙骨谈到的,这个主要含碳酸钙的药物,那么都有这方面的作用,那么石决明也有。就是用来清肝明目和这个平肝潜阳,有的主张煅了以后用,有的主张生用,尤其象张锡纯这些医家,就很强调要用生的。但是有的人研究,煅了以后,它和其它的一些贝壳类的药,比如说牡蛎这一类很相似,那么里面含的微量元素,在水里面的溶解性明显地增加了,认为煅用可能还会提高疗效,不仅仅是一个敛疮生肌的问题,所以在临床上,作为内服的时候,煎汤使用,究竟用生的或者煅的,其实两种观点都有,这个可以在临床上同学们自己用的时候,可以作进一步的观察,但是目前用生的要更多一些,但生的一定要打碎,打得比较碎,但这个打碎是很难,比较麻烦,那么药房里面一定在这方面注意,如果这个颗粒太大了,那么这个可能效果就不会好,因为比如说二三十克石决明,没有多少,一点点,那象石头一样地重。</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第二个药,珍珠母,那么这个珍珠母呢,就是来源于几种产珍珠的这个贝壳,因为这个珍珠这种贝类的动物,它受到了刺激以后,它要自我保护,然后它就分泌珍珠,就形成珍珠,圆球状的,那么收了珍珠以后,剩下来的这个贝壳,里面尤其是这个珍珠层,亮亮的,有那种金属光泽的,那么和珍珠的化学成分是大同小异的,所以用的珍珠母,主要就是这些产珍珠的几种贝壳的珍珠层,外面完全是这个碳酸钙的,一般是把它去掉,用里面这个更接近珍珠的化学成分,所以这个质量比较好一些。关于珍珠母的这个名称,古今不一样,古代说的珍珠母,主要是没有作过首饰,没有配带过的珍珠,比如说今后大家翻这个《本事方》,宋代的《本事方》,里面就有一个珍珠母丸,那么里面的珍珠母,这个作者自己就有一个小的注解,就是未经钻缀者,没有钻孔,缀就是一个丝字旁,四个又字,那个点缀那个缀,没有钻缀,没有钻孔,没有作为这个首饰,没有配带在身上的,那种比较纯净,比较干净,比较清洁的,那种把它叫作珍珠母。和我们现在这个贝壳的珍珠层是两个药,这个要加以区别,不能把《本事方》里面的珍珠母,这一类的古方,认为是现在这个,就是用的是珍珠,但是珍珠和珍珠母的功效、主治大同小异,只不过珍珠的作用好一些,但价格非常贵,有的高出很多,这个珍珠母是非常廉价的,价格很低廉。这个珍珠母在平肝潜阳和清肝明目方面,和石决明可以说完全相同,而且常常在一起使用,所以它也可以用于肝阳上亢,那么也是配伍这个补阴的药,或者同类的药物,另外也用于肝热目疾,或者这个肝肾阴虚的视力降低,这个没有明显的差异,当然有的说石决明本身以决明来命名,可能清肝明目的作用会优于珍珠母,当然这个是从理论上讲是这样的,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对比,当然可以有这样一种说法,可以供参考,它长于清肝明目,有此一说。但是珍珠母在我们书上多了一个功效,宁心安神,石决明没有。准确地讲,应该说在宁心安神,或者说重镇安神,镇心安神都可以,它是比较重的药,石决明不能说完全没有,作用比较弱,可以不肯定它,相对来讲,珍珠母的这个宁心安神,或者重镇安神的作用就比较明显一些,所以在这个《中国医学大辞典》里面,就明确地说石决明和珍珠母的区别,那么这个珍珠母,兼入心肝两经,就说它同时能够入心肝两经,兼入心肝两经,与石决明之但入肝经者不同,石决明是只归肝经,珍珠母是归心肝两经,故凡涉于神志病者,故凡涉于,就是涉及到了,故凡涉于神志病者,非此不可,那么就是说凡是有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或者出现了心神失常这个惊风癫狂,这两味药相比,就应该用珍珠母。它是在两个药之间相比,非此不可,不是在所有中药里面,所以这两个药的最大的区别,那么就是珍珠母兼有宁心安神的作用。珍珠在这方面的作用就更好一些了,那么珍珠比如说清肝明目,一般就不能作汤剂,那个价格就太高了,一般就是在眼药里面,少量的研得很细的粉末,这样来使用。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廷模:中药学第六十四讲平肝潜阳药:牡蛎、代赭石、刺蒺藜、罗布麻、紫贝齿; 息风止痉药概述  息风止痉药:羚羊角</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介绍牡蛎。牡蛎也是一个海产贝壳类的。以它的这个贝壳入药,个头比较大,比石决明、珍珠母这个贝壳大出很多,那么这个药作为一个平肝潜阳药,那么在用于肝阳上亢的情况,和石决明、珍珠母或者我们前面学过的龙骨,都大同小异,也是没有什么个性特征,反正就比较常用,一个也是同类配伍,另外一个是(配)补阴的药,而且常常和牡蛎或者石决明这些同时使用,所以这个问题比较简单。那么第二个功效收敛固涩,牡蛎的收敛固涩和昨天讲的龙骨完全一样,它主要在敛汗,另外就是肾气不固的尿频、遗尿、遗精和治妇女的白带过多等等,作为一个收敛固涩的药使用,当然也是要配伍补虚的药,而且常常也是和龙骨配伍在一起,人们在处方的时候往往龙、牡并提。另外一个功效软坚散结,龙骨没有,牡蛎有,这是这两个药的主要区别,前面两个功效都一样,同时配伍使用。那么牡蛎的软坚散结,其实我们在总论当中曾经提到过了,这个软坚散结主治的证候,主要就是腹内的一些癥瘕积块和体表的一些结块,那么这样的一些癥瘕积块或者体表的结块,一个是瘀,第二是痰,所以能够使这些癥瘕积块或者痰核消散的主要是活血化瘀药,它能够活血消癥、活血散结,或者化痰药当中的消痰药,能够消痰散结,消痰软坚散结,这是主要的,只有一部分药它可以主治腹内的癥瘕积聚和体表的瘰疬、瘿瘤。但它本身又不是活血化瘀药,同时也不是化痰药,那么这样的药呢,一般就认为它具有软坚散结的功效,那么牡蛎就属于这种情况,它可以治疗痰核、瘿瘤、瘰疬甚至于腹内的一些癥瘕,也是常常使用牡蛎,但是它没有活血作用,也没有消痰作用,所以直接就说它软坚,所以往往和它的咸味联系起来,咸能软,主要是指的这样的少部分药物。那么在临床应用的时候,那就要分别配伍消痰散结的药,或者活血消癥的药。如像我们书上这样的一些主治,那么更多的比如说配伍的是消痰散结的(药),比如说今后这个消瘰丸,那么配伍的是贝母,主要是浙贝母,如果是腹内的瘕块,它可以配伍象三棱、莪术、丹参这一类的,尤其是三棱、莪术这样的消癥的药物,也是可以使用,这个牡蛎和龙骨,经常是一个固定的药对,那牡蛎有软坚散结的功效,龙骨没有,龙骨宁心安神,牡蛎有没有?牡蛎也有一定的宁心安神作用,或者镇心安神的作用,但是相对龙骨来讲,可能弱一些,所以现在我们在有的教科书上对于牡蛎,就加上了一个镇心安神,这个就和龙骨一样了,但是使用不如龙骨那么普遍,这个也是一个事实,所以我们这个书上,还是按照长期以来这样的表述,这个牡蛎没有给它增加宁心安神或者镇心安神,因为它这个作用确实不明显,而且临床上也不怎么常用。另外在牡蛎的此外,牡蛎煅了以后,可以制酸止痛,其实前面已经讲过,这一类的主要是(含)碳酸钙的动物的贝壳,煅烧了以后,很容易研成粉末,这样的粉末如果作为局部的外用,都可以收湿敛疮生肌。那么前面的石决明、珍珠母,尤其是珍珠母,那么我们就谈到了,它能够煅用了以后,局部外用,收湿敛疮,石决明没有谈到,它也有这个作用。这个牡蛎,同样也是煅了以后用,它本身是碳酸钙,那么煅烧了以后,主要就变成了氧化钙,氧化钙就可以研很细的这种粉末,它的吸水的作用,吸湿性,就是敛湿生肌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一些,所以都是能用的,那么如果是对消化性溃疡,这个胃溃疡、胃酸多、胃痛,这样的药,服用了以后,它相当于局部的敛疮生肌,有利于溃疡面的保护,促进它的愈合。另外这个碳酸钙煅烧了以后就成了氧化钙,我们在中学的课程当中已经学过了,这个氧化钙是一个弱碱性的氧化物,那么它可以中和胃酸,减少胃酸,所以使溃疡病这个泛酸的症状减轻,胃酸减少了,那么对于溃疡的刺激,也会减轻,疼痛也会缓减,所以它不一定是直接的止痛,当然它保护了溃疡面,又减少了刺激,所以容易愈合,疼痛也会缓减。牡蛎强调它在消化性溃疡当中,作为一个制酸止痛的药,它的机理,就相当于局部外用,收湿敛疮,促进溃疡的愈合。另一个方面,这个弱碱性的氧化物,能够中和胃酸,减少胃酸对溃疡的刺激,其实所有的海产动物的贝壳,内服对于消化性溃疡的胃酸过多、胃痛,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都可以使用,包括石决明、珍珠母。只是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个是牡蛎,后面我们要学的这个乌贼骨,就是海螵蛸,另外一个海蛤粉,其余的虽然我们没有提到,同样可以使用,这个是一个共同性,不管我们书上有没有,比如说牡蛎,你说它煅后研粉,那么用于这个湿疹、湿疮,能够收湿敛疮,一点都不错,那么比如说珍珠母,你加上了胃酸多,用了,临床上还真的有效,还很难说这个强弱怎么样,所以关于这个牡蛎的的情况就这样一点,牡蛎就需要和龙骨对比,前面两个功效都是相同的,都相须为用,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一个软坚散结,一个宁心安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代赭石。这是一个矿物药,代是它的产地,最优质的这种药材,古人认为它主要产在现在山西的雁门关,古代这个地方称为代州,或者代郡,所以代是指的产地。赭是一种颜色,比如我们在中学里面学这个水彩画,那么水彩画里面有一种颜色,就叫赭石色,就是赭这种颜色,一种黑红、黑红的颜色。石是它的药材的自然属性,分类里面。所以这三个字,分别代表三方面的意思,这是一个矿物药,主要是含赤铁矿,以三氧化二铁为主的这个赤铁矿的一种矿物药。这个代赭石,也是一个平肝潜阳的药,也可以用于肝阳上亢,那么也是配伍应用的情况,和前面的药没有什么两样,(配)同类或者补阴(药),有肝热的,配伍清肝热的药,这个(方面)就了解功效,其它问题都解决了。另外就是它能够降逆气,这个比较特殊,那么降逆气,主要是胃气上逆,它可以用于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嗳气,甚至于呃逆都可以使用。那么最有名的,就是配伍旋复花,旋复代赭石汤,这个张仲景的方,今后是要学的,那么这个方讲旋复花的时候提到了,(方)里面还有其它的,比如说生姜、半夏这一类止呕的药,所以整个这个方,这个和胃止呕或者降逆止呕的作用很强,所以临床非常常用,现在用于一些神经性的呕吐,都收到了比较好的临床疗效,这个可以和旋复花结合起来(学),它能够降胃气,能够降逆止呕,用于呕吐、嗳气、呃逆。另外能够降肺气,可以用于肺气上逆的喘息,而且常常是用于虚喘,肺肾两虚,也表现出了肾不纳气,或者肺虚呼吸无力,不能很好地主气。认为这个代赭石能够降肺气,首先倡导的就是张锡纯,所以张锡纯以后,尤其他本人,很喜欢使用,认为有效,那么之后,有一部分医家,根据他的经验,在临床上使用。相对而言,代赭石降胃气的作用,应用的历史悠久,使用很普遍,因为有旋复代赭石汤,从汉代就开始使用,而用它来降肺气,治疗这个虚喘,始于民国初年的张锡纯,几十年的时间,这个也可能是一家之言。所以现在临床上有很多人用,当然在复方,要判断它单味药,这个降肺平喘的效果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也把它作为一个功效,相对来说,应用的历史短一点,现在也不那么普遍,但是可能是存在这个功效,所以我们把它加以肯定,在复方当中,完全可以使用,因为张锡纯在这方面应用,积累了不少的经验,这是比较特殊的,对于代赭石。然后就是凉血止血,有一定的作用,不是很强,关键是这个药它的苦寒、沉降的性质比较明显,所以对于血热妄行,表现在上部的出血证,它不仅仅是一个凉血止血,而且能够清降,使这个气不上逆,那么出血上逆之势也会得到一定的控制,所以还是在很多出血证当中使用。那么在古方当中,常常对于这个慢性的,比如说崩漏失血,里面也用代赭石,那不一定是凉血止血,可能与止血有一定的关系,因为长期的这种阴血耗伤,可能有阴虚阳亢,还包括了这个代赭石的平肝潜阳在里面,比如说我们过去教材上(所举)震灵丹,震灵丹里面用代赭石,不一定是用来凉血止血的,它是一个虚寒证,不需要凉血,可能止血和其它药物(有)相辅相成的这样一个关系,更主要的本身就有虚阳上亢、眩晕头痛,所以它是多方面的功效在使用。这个代赭石的苦,它本身没有任何滋味,这个三氧化二铁,完全是表现了它苦能清泄、苦能降泄,作为性能的一个特征,这个从《神农本草经》就开始,所以一直沿用到现在。这个代赭石,因为是一个矿物药,所以一般要打碎先煎,而且要求要炮制,那么炮制主要是火煅,火煅了以后,可以再来醋淬,因为代赭石里面含的最有害的杂质就是氧化砷,就是砒霜,主要就是氧化砷,含的砒霜,那么煅了以后,这个氧化砷很容易升华,所以这个药材就比较纯净,我们这个书上,使用注意里面,因含微量的砷,准确地讲应该是含微量的氧化砷,就是砒霜。因为在自然界当中的元素砷这种单质,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它都是以化合物的状态存在,硫化砷、氧化砷,没有单质的砷,现在在自然界当中,所以不是微量的砷,是砷的氧化物。而且这个火煅醋淬了以后,比较疏松,也便于配方,便于制剂,同样增强疗效,而且更加安全,里面的氧化砷含量可以明显地降低,这是关于代赭石的情况。</b></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一个刺蒺藜,这是一个植物药,一个草本植物,那么它结的果实,是有很多象刺一样的尖状突起,所以根据这个特征,把它叫作刺蒺藜。这个药物功效比较多,作用都比较平缓,所以我们作一个一般的了解,那么大家记住了功效就行了,但是对这个功效,要加以一些说明。那么这个药物的第一个功效,就是平肝或者平肝阳,因为它是植物药比较轻,就回避了这个平肝潜阳,所以就和前面的几味药的第一功效的术语有所不同,但它主治的仍然是阳亢上亢,那么它配伍的原则,也是一样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疏肝,它又是一个疏肝解郁,或者疏肝理气的药,那么可以用于肝气郁结,比如说胁肋胀满疼痛,烦躁、忧郁或者其它的与肝气郁滞有关的,都可以使用,由于这个药,比较缓和,所以相对来说和香附、佛手、青皮这些药物相比较,这个药在疏肝的药当中,应用得不普遍,它有这个功效,用的很少。那么要注意的是祛风明目和止痒这六个字,对刺蒺藜来讲,它实际上是一种疏风热,尽管我们书上是一个平性,写的是一个平性,但是在古代的文献上是明确地说它是一个疏风热的药,所以它通过疏风热,它可以明目,包括了清肝火,有的书上说它还能清肝火,实际上它是一个清肝明目,或者疏风热明目,它可以治疗肝热目疾或者风热上攻引起的目赤或者见风流泪,这个眼角发痒这样的一些症状。另外它通过疏风热的作用,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祛风止痒,治疗一些瘙痒性的皮肤病,同时它还能够祛风热、利咽喉,所以在治疗一些外感病,引起了这个咽喉痒痛的时候,它常常和蝉蜕、牛蒡子这些药一起使用,通过祛风热它还有一定的止痛作用,比如说用于风热上攻的头痛、头昏。所以这个药,这个祛风明目,实际上是疏风热,它可以达到明目的效果,可以达到止痒的效果,可以利咽喉,甚至止头痛,所以在这方面,这个药物应用还是比较广的,尤其是近年来,这个刺蒺藜,它的全草,也包括刺蒺藜,它的入药的果实部分,把它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尤其是把里面的总皂甙把它提取出来,就是一个国家的一个新药,一味药。但是这个在古代就有记载,在古代有一个叫方龙谭家传方,里面就是单味一味药,刺蒺藜治疗胸痹,其实这个在上千年以前,就作为一个治胸痹有效的,尤其是单味药使用,这个功效就比较确定了,不是复方,很容易判断,那么后来因为认定它是一个平肝疏风的药,所以就忽略了它对胸痹的治疗,那么现在发现是作用还比较明显的一个药物,这个作一个常识性的补充,我们在三百一十九页的应用二当中说到了,那么这个参考资料三,就说过去把它叫作白蒺藜这种名称,或者简称蒺藜。这要说明一下,现在的《药典》就是简称蒺藜,没有要刺字了,所以我们这个正名里面,甚至可以把这个刺字圈掉,跟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药典》保持一致,它就叫蒺藜。</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下面这个罗布麻不要求,因为这个药虽然明代《救荒本草》就收载,但是一直作为草药使用,那么作为一个中药,也是近二三十年的时间,这二三十年,主要是通过药理学的研究,发现它有降血压的效果,现在主要在治疗高血压的一些方剂当中使用,而且主要是在成药当中,比如说罗布麻片,或者复方罗布麻片这一类的。作为一个生药,作为汤剂煎服,应用很少。当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平肝清热的药物,那么主要是考虑有高血压的时候再使用,所以实际上按照现在的药理研究在使用这个药,不是按照传统的理论,那么大家知道这个药,那么今后使用有这个药,或者以这个药为主的成药,那么知道怎么一回事就对了,所以这个药不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三百二十页的紫贝齿。它也是贝壳类的,那么和这个珍珠母大同小异,因为在现代的临床很少用,也是在一些中成药当中,现在还有使用,单味地煎汤,在处方里面更多的是用珍珠母,其实它的功效和珍珠母完全一样,所以这个药也不要求,也是知道名称就够了,这是关于第二十二章,这个平肝潜阳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第二十三章,息风止痉药。什么叫息风止痉药?就是以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为主要作用,或者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肝风内动证的药物,称为息风止痉药。那么这一类的药物,或者就是以息风止痉为主要功效,那么书上是把息风止痉这四个字把它分解,这个息风是平息的肝风,止痉呢就是制止的痉挛抽搐,主要是肌肉、躯体的痉挛。四肢主要是抽搐,那么根据这个取类比象,那么在中医学当中,就认为风胜则动,凡是动摇的都是有风。那么比如说我们在教室里面怎么知道有没有风,主要就看树在没在动,只要在动,那么就是有风的,所以根据这样一些自然现象,那么肢体的一些抽搐、动摇,就我刚才说的诸风掉眩的掉,这个动摇不定,都是属于肝风的,但这个肝风是内生的,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病理现象,所以叫作内风。那么外风一般称为祛风,它的治疗功效,内风一般称为息风,所以这一类的药,主要就是息风的,通过了平息肝风,收到了制止痉挛抽搐的效果,所以叫作息风止痉。那么息风止痉的这个息字,我们这个书上没有火字旁,可能我们见到的其它的中药的教科书上,就是近年来的教科书有火字旁。那么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首先编中药教材,一直到第六版,到这个八六年,六版教材,在中药学里面这个息字都是没有火字旁的,那么现在也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人为地加上了,应该说加上火字旁,是不对的。因为从字义上来讲,火字旁的熄,专门指火焰熄灭,比如说这个消防队,让火灾的火焰熄灭了,那么肯定要用火字旁的,如果在文学作品当中,风浪平息了,一定是没有火字旁的息。那么我们这一类的药,它是息的是风,不是火,而且息的这个风是肝风、是内风,这个内风不一定都是热证,有的还是虚寒证,所以更不应该有火字旁,但这个好象是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势了,可能还很难把它纠正过来,同学们知道在这个中药术语当中的息风止痉,从清代开始使用这个术语,一直就没有火字旁的,这是关于含义和一些有关的一些说明。那么这一类的药物的功效,就叫息风止痉,可以简称止痉,或者简称息肝风。那么过去不规范地使用的时候,有的叫平肝息风,这个我们在讲平肝潜阳药的时候,已经说过了,这个平肝息风,它可能有三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平肝潜阳加息风止痉,一种情况仅仅指的是平肝潜阳,另外一种情况仅仅指的是息风止痉。所以我们就提倡专门的(说)息风止痉,或者单纯的平肝潜阳,都不要称为平肝息风。平肝息风,就作为是平肝潜阳和息风止痉的一个合并以后的一种简化了的功效术语,它是两种不同的功效合并在一起,这样子规范使用,这是关于这一类药物的基本功效。那么它的主治就是肝风内动,肝风内动的临床表现,那么就是肢体的痉挛抽搐为主的。但是这个临床上能够引起肢体痉挛抽搐,导致肝风内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的病证也是不一样的,那么最常见的,就(是)所谓的肝热生风,或者热极生风,因为高热,尤其是一些儿童,容易发高烧,三十八度多、三十九度多,就开始出现了这种痉挛抽搐,那么这个叫热极生风,或者叫肝热生风,这个主要出现在小儿的急惊风。温热病,热盛也可以生风,或者有的中风,或者癫痫,也可能属于这种情况,肝经热盛。那么另外阴虚风动,肝阴耗伤不能润养这个经脉,或者肝的经脉,可以出现这个虚风内动。那么这种痉挛抽搐比较轻微,这个在温热病后期,热邪耗伤了真阴,经常能够见到。另外在儿童长期的吐泻,脾胃虚弱,那么就会造成慢惊风,就(是)前人说的土虚不能荣木。长期的脾胃虚弱,脾土亏虚,吐泻不止,那么好象很贫瘠的土地,上面长的树就很细,很细的树很容易就不能禁风,那么稍微有一个风吹,就容易摇摆不定。那么根据这样的自然现象,把它叫作土虚不能荣木。这是慢惊风、慢脾风,很多是属于一个虚寒证,另外比如说破伤风,这个风毒,从破损的伤口进入人体,那么首先它感受的是外风,然后引发了内风,然后出现了这个破伤风,整个肌体的这种痉挛、抽搐都很重,所以对于破伤风来说,既需要祛外风,又需要息内风,它是外风引动的内风,所以常常能够见到肝风内动就这样的一些情况。小儿的急惊风、温热病的热盛动风、中风、癫痫,那么这些可能很多都属于热极生风的,另外小儿的慢惊风这个属于虚寒证的,另外破伤风,外风引动内风,所以在这样的一些病证当中,都可以常常能够见到的。虽然它的病因不一样,病种不一样,但是就肝风内动这一点来说,它都是共有的,都是相同的,都需要息风止痉的药物来缓减痉挛抽搐的症状,那么关键在对于不同的原因,不同的病证,那么在配伍来体现这个不同的治法,这是关于这一类药的功效主治。第三点性能特点,息风止痉药的性能特点。那么息风止痉药的药性,有一定的规律性,只能说是一定的,那么也就是说多数息风止痉的药,或者说作用比较强的息风止痉的药,一般是寒性的,比如说我们今后要学的羚羊(角)、牛黄,或者钩藤、地龙,包括前面的比如说蚕蜕这样的药,都是作用比较强,比较典型的偏于寒性的。当然也有平性的,比如说我们要学的天麻、这个白僵蚕这样的一些药物。也有偏于温性的,那么我们前面学的防风、蕲蛇,包括洋金花,我们后面的蜈蚣,这样一些药,都是偏温的。所以这个药(性),这类的药的药性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不是很明显,实际上它是偏寒的、偏温的、平性的都有,但是重要的,是偏寒性的,因为临床上的肝热生风最常见,最多,那么这一类的药,所以就最重要,这是性能的第一方面。第二个药味。那么这一类的药,怎么确定它的味,按照前面的五味的理论,过去没有直接的联系,那么后来慢慢地发现这一类的药当中,有相当的一部分药物,有甘味,比如说这个钩藤或者天麻这样的一些药有甘味,那么就把甘能缓,这个甘能缓也包括了缓和筋脉的挛急,就是缓和痉挛、抽搐,人为地把它连在一起,所以这个有一定的意义,与甘能缓,定为甘味。但实际上更多的药仍然是考虑它的真实滋味,比如说一些动物的药,羚羊角或者地龙,那个咸味,实际上是真实滋味。那么有的药它是从另外的功效,比如说这个全蝎、蜈蚣,它以辛味为主,实际上它能通络,有辛散的作用特点,本身它又有刺激(味),有这个刺激味。所以这一类的药物,也是它的药味,没有典型的规律性,所以也不重要。大家作一般性的这种常识性的了解。归经,这个很有规律,和前面的平肝潜阳药一样,那么主要是归肝经的。那么如果说作用趋向,它是从这个摇摆不定,让这个肢体安静下来,也是一个沉降的,这是性能特点。第四个问题,配伍应用。原则上适合寒热虚实。那么另外一种记忆的方法,就是针对刚才我们讲的引起肝风内动的一些原因,实际上那些原因就是个寒热虚实。那么一种情况,肝热生风,或者说热极生风,那么就要配伍清热的药,尤其是清肝热的药,不管哪一种病,也不管你温热病、小儿的惊风或者中风癫痫,都属于这种情况,配伍最多的,那么根据热极生风。如果是肝阳化风,有的肝阳过亢,亢而无制,发展到了严重的阶段,引发了肝风,这个就相当于现在的有的患者,这个高血压,而且血压很高,最后导致了中风,那么在中医学上,常常称为肝阳化风,这个时候可以配伍平肝阳的药,或者平肝潜阳的。另外阴虚风动,主要在温热病的后期,那么这个就要配伍滋阴的药。另外这个慢惊风,它往往是脾胃虚寒,那么就要温养脾胃,补气的,温阳的,主要作用在脾经的一些药,比如说这个人参、白术,这都是比较常用的;寒象重的,有的还可以配伍附子之类的这个温补脾胃的阳气。那么破伤风,外风引动内风,在息风的同时要祛外风,所以在一些治疗破伤风的方当中,常常选用防风,或者甚至要配伍羌活、白芷这一类(的药),或者我们前面学过的白附子,或者天南星这一类祛风的药物。所以这一类的药的配伍应用,原则上适合寒热虚实,但更主要的是根据不同的肝风内动的病证作相应的配伍,这样子才好记忆一些。这个使用注意,那么也是把它简化一下,也就是说这个肝热生风的,对于温燥的息风止痉药,要慎用。那么反过来说,虚寒性的肝风内动,对于这个寒性比较强的息风止痉药,也不宜使用,就是注意它的药性,那么其余的,我们书上什么孕妇要忌(用),或者这些都是不很重要的内容,如果说真正是孕妇出现了严重的这种肝风内动,我看也不应该忌,可能那个时候挽救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使用注意相对内容也比较少,就注意它的药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就是介绍具体的息风止痉的药。第一味羚羊角。那么它来源于赛加羚羊,这个主要是产在了国内是新疆、甘肃、青海,包括西藏一些地区也有,另外比如说现在的俄罗斯有关的那些国家都有,用这种野生动物的角,羚羊的角。这个也是一个要保护的野生动物。所以这个羚羊角在中药里面,一直也是一个比较名贵的药材,价格也是比较高的。那么这个药作为一个息风止痉的药,它的止痉的作用比较强,在我们要学的药当中,它的止痉作用都是比较好的,可能仅次于蜈蚣、全蝎,应该说,比其它的很多药,都更为明显。但是它又是一个典型的清热药,所以在临床上羚羊角主要用于肝热生风,所以尤其是在温热病、小儿急惊风、中风,这个肝热内盛的最为适合。另外对于温热病,它又是一个清热解毒药,它清肝息风的同时,还有解毒作用,清解热毒,所以尤为重要。另外它又是一个平肝潜阳的药,那么对于肝阳化风,这个阳气亢逆无制,出现的有些早期的一些肝风内动征象的时候,也是很适合的,所以它主要适合于热证,肝热盛,或者热毒盛,或者阳气过亢,这样的肝风内动证。那么反过来讲,因为它的寒性比较强,虚寒性的肝风内动,尽管它的息风止痉作用比较好,比如小儿慢惊风这一类也不宜使用,这是在息风止痉方面,那么根据不同的情况作相应的配伍。在温热病当中,那么根据卫气营血的不同阶段,配伍相应的药物或清热解毒药。那么这个肝阳化风,可能更多的是配伍平肝药,羚羊钩藤汤,配伍钩藤,它同类的,也是能够平肝的,还可以配伍比如说我们以后要学的天麻这一类的。那么小儿的惊风,配伍一般的清肝热的药,比如说配伍菊花、蝉蜕这一类,这个书上也举了一些例子,当然可能不一定完全相同,这个配伍的原则大概这样,选的药物,可能不完全一样。另外这个药,也是一个平肝潜阳的药,那么用于肝阳上亢,尤其是肝阳上亢,兼有肝热比较盛的,因为它的清肝的作用也很好,但实际上现在羚羊角,作为普通的肝阳上亢,用的不多,不多的原因,那大家都应该知道,就是一个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资源有限,而且价格比较高昂。一般肝阳上亢是个慢性病,用量也要比较大,服药的时间也比较长,从经济上都不能承受,更何况是还有其它的原因。另外这个清肝明目,在古方里面,这个眼科里面,尤其是在唐宋时期,大量的治疗肝热目疾的方,就用羚羊角来命名,什么羚羊角汤、羚羊角散、羚羊角丸,很多,可能当时的羚羊角是比较普遍。现在一般的肝热目疾,能够清肝明目的药,我们前面学了那么多了,羚羊角虽然有效,一般的当代的眼科学当中,不会考虑使用,原因和这个平肝潜阳是一样的,那么它的清热解毒,古人也是用来治疗热毒疮痈的,但是热毒疮痈,现在一般情况下用羚羊角,也是个大材小用,那么主要是在温热病当中,把羚羊角的息风止痉、清肝热或者清热解毒综合起来考虑,这个热毒比较炽盛,肝热内盛出现了痉挛抽搐,甚至于神昏澹语那样的一些情况才考虑,如果是其它的单独出现,单独的肝阳上亢,单独的肝热目疾,或者单独的一般的疮痈肿痛,不会考虑到羚羊角。所以这个药,尽管它是很重要,要求掌握,就记住它的功效,用得多的是它的息风止痉,息风止痉是把它很多功效都考虑起来,综合使用,在温热病当中,或者其它比较急重的一些肝热化风或者肝阳化风的时候,这是目前的使用情况。因为它比较名贵,一般就不要作汤剂,作汤剂量就要大,那经济上就更受不了,药材更不能允许,所以一般把它磨成很细的粉来吞服,作为散剂在使用。那么我们书上有一个代用品,山羊角,这个山羊角也是一个野生的,现在也是数量不多,也是需要保护的一种野生动物,所以用这个山羊角来代替这个羚羊角,我们指的这个山羊角是野生的这种青羊,也是不现实的,本身资源都很匮乏,所以现在有的人主张家养的山羊,到底能不能代,可能有的还要进一步地研究,估计有的方面,现在比如说治疗肝阳头痛的、肝热目疾的,有的就用普通家养的山羊角,加大用量来使用,但是在息风止痉这方面能不能代替,现在还不能最后的认定,这节课就讲到这个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图文来源于网络,仅供中药学爱好者学习、参考。</b></p>